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12月19日星期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朝贡册封制度发展



汉朝通过朝贡、册封、和亲和质子宿卫的方式,体现和维持宗藩关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维持宗藩关系的方式仍然如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原有朝贡关系的政权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这一时期朝贡制度发展中,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贺正旦和内臣化册封制度的形成。这两项制度的稳定出现,在朝贡文化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史籍称这一时期有些政权“频岁贡献”,“岁贡不绝”,朝贡关系密切,但仍然是泛泛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见周边政权专门贺正旦的记载,只是到了唐代,贺正旦才成为多个政权朝贡唐朝的名目,成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朝贡,并成为个别政权向唐朝朝贡的比较稳定的做法。
正旦是一元复始的日子,是礼制规定的大朝贺,诸侯和藩镇都应该入朝贡献,以表示君臣关系。
这一礼仪,用于对周边诸政权和民族的朝贡关系,也同样表达中原王朝与他们的君臣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册封制度,是在汉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中原王朝通过对周边政权和民族的首领及使节的册封,表示双方的君臣关系。
以与中原政权册封关系比较密切的高丽、百济、倭国和高昌等国为例,就可清楚这一时期册封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
高句丽首领琏向北魏遣使朝贡,接受北魏的册封,被封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高丽开始频繁地向北魏政权朝贡。491年,高句丽琏死,北魏追赠他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又封新继位的琏的孙子云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令云遣世子入朝。高句丽没有按照北魏的诏令遣世子入朝为质,但是基本年年朝贡。
高句丽王云死后,北魏追赠他为车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又册封继位的安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安死后,子延继位,北魏册封延为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后再加封侍中、骠骑大将军。延死后,子成继位,册封为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丽王。直到武定(543550)末,高句丽几乎无岁不至北魏(东魏)朝贡。
北魏分化为北齐、北周后,高句丽与北齐和北周同时保持着朝贡关系,频年向两国朝贡。北齐加封高句丽王成使持节、待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王、公如故。后又册封高丽王世子汤为使持节、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北周武帝册封汤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辽东郡公、辽东王。
东晋朝,慕容儁建立的燕政权曾封高句丽王钊为营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封乐浪公、高丽王。高句丽直接向东晋朝贡并接受册封见于413年。该年高丽王高琏遣使入东晋朝贡,晋册封琏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丽王、乐浪公。刘宋代东晋,在原官基础上先后加封琏镇东大将军、散骑常侍、督平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高句丽也频繁入刘宋朝贡。
高云继位后,萧齐册封其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征东大将军、高丽王、乐浪公。萧梁朝,先后进封高云为车骑大将军、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持节、常侍、都督、王并如故。此后相继而立的高句丽王高安、高延、高成、高汤都加册封,爵位官号略有变化,但皆有持节、都督、将军号、高丽王。
南北朝对高句丽的册封表现出共同的特点。以北朝和南朝对高句丽王高琏的册封为例:北魏对高琏生前死后所有封号合并,有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车骑大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南朝给予高琏的所有封号有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镇东大将军、散骑常侍、督平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乐浪公、高丽王。南北朝的封号都是在封王爵的同时授予比拟于内臣的文武官号,包括持节、都督军事、将军号、散阶、官职。
这些特点既是当时册封制度的典型反映,是南北朝各政权册封周边政权的基本形式。同时向南朝和北朝朝贡并接受册封的百济与南、北朝的朝贡关系也以这样的方式体现。
百济王朝贡东晋始见于416年。东晋册封余映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刘宋武帝即位,进封余映为镇东大将军。百济每年遣使向刘宋朝贡。百济王余毗继位后,遣使朝贡,刘宋把给予余映的爵位官号封授给他。萧齐武帝时,再加封为大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萧梁又进封征东将军。萧梁武帝封百济王余隆为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百济王。余隆死后,又封其子余明为持节、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陈朝封百济王余明为抚东大将军。
百济国向北魏的朝贡始于472年。百济王给北魏的表中自称“臣”,申诉高句丽侵扰本国,请北魏遣将救援。北魏献文帝遣使伴送其使回国,诏令高句丽王高琏护送百济使。高琏不听北魏诏令,不许百济使节过境。百济使只好返回北魏,改走海路,又遇大风,再次折返北魏。北魏赐给百济王余庆玺书,应有册封,详情缺载。570年,北齐后主封百济王余昌为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带方郡公、百济王如故,次年,又加封余昌为都督东青州诸军事、东青州刺史。570年的“带方郡公、百济王如故”,可知此前已经有了百济王等册封了,这次的赐封应该是在以前基础上的加封。
不论南朝还是北朝对百济的册封都是王爵何内臣官号同时颁授。汉魏及南朝诸政权对倭国也是如此。东汉时已封日本为汉倭奴王。238年,倭女王遣使向曹魏朝贡。曹魏是以宗藩之礼对待倭国,给倭王的回书称“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册封倭王为亲魏倭王,并封其正使为中郎将。240年曹魏遣使持诏书印绶到倭国,进封倭王,243年倭王遣使向曹魏朝贡,曹魏封其正使为中郎将。对使节的赐封也是宗藩关系的表现之一,只有陪臣身份的使节才接受赐封,对等国家的使节与出使国没有君臣关系,当然不能赐封官爵。
晋安帝时,有倭王赞遣使朝贡。史书称曹魏封亲魏倭王后倭王皆受中国爵命,则晋朝也应对其加以册封。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倭国朝贡,宋武帝诏书中称“倭赞万里修贡,远诚宜甄,可赐除授”,应该进行了册封,但不见记载。此后,倭王赞、倭王珍等曾遣使朝贡。明确的册封记载首见于倭王珍。倭王珍朝贡时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向刘宋请求正式册封,承认以上官爵。这是一个夸耀为小天下宗主的封号,刘宋没有允准,而给予了安东将军、倭国王的册封。珍还请求使节十三人分别封给平西、征虏、冠军、辅国将军号,刘宋则一一答应了。
倭国王济继位后,遣使朝贡,刘宋也册封其为安东将军、倭国王,到451年,刘宋正式加倭王济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这是倭王珍请求而未得允准的封号。刘宋颁授这个显然有僭越之嫌的官号,应该是经过了长期考虑,不论刘宋加封与否,倭国已经公开使用这个官号,刘宋承认现实可以挽回宗主名分,而是倭国的朝贡态度还是十分恭顺的。刘宋孝武帝在册封倭王兴为安东将军、倭国王的诏书中表扬倭王兴“奕世载忠,作藩外海,禀化宁境,恭修贡职”。但倭王兴却未继续获封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倭王武继位,不管刘宋的册封与否,仍自称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东安大将军、倭国王。刘宋最后也采取了承认的态度,正式册封倭王武为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萧齐册封倭王武为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镇东大将军。
北魏还曾封曲氏高昌国王曲嘉为车骑将军、司空公、都督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金城郡公。曲嘉之子曲坚嗣位后,北魏册封他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散骑常侍、都督、瓜州刺史、西平郡公、开府仪同三司、高昌王。与高句丽、百济、倭国所获的册封表现出同样的特点。这实际上是内地册封制度向外的延生。如349年东晋穆帝封慕容儁为使持节、侍中、大都督、都督河北诸军事、幽冀并平四州牧、大将军、大单于、燕王。只不过慕容儁所封官爵虽非东晋赐予,但尚实领有其地,而给周边政权的官封,特别是地方官的官号不过是荣誉性的虚封而已。
综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境外政权的册封制度,远比西汉仅封给王爵的朝贡制度大为充实了,所增加的比拟内臣的官号,也使得宗藩关系得到进一步强调。这一做法被以后所继承。
多种内臣官号并授,往往是对关系和地理都比较近的政权的册封,关系和地理都较远的政权的册封,往往要简单得多,这在此后历朝也是如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