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6年1月29日星期五

简说古埃及文明传播文化


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以尼罗河为中心,其东西为干旱的沙漠,南北濒临地中海和尼罗河的几处大瀑布。这样一种相对闭塞的环境,对于外来民族来说,几乎是形成一种天然的屏障。所以,埃及很少像两河流域那样,经常遭到游牧的和某些文明民族的侵犯和便于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但是,事实上,这种地理上的天然的屏障并没有限制埃及与近东和地中海世界,以及非洲内地的交往。
从远古时代起,埃及人通过红海海峡和苏伊士海峡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发生了交往在南方可以通过几个瀑布,经常与埃塞俄比亚人发生密切联系。特别是从新王国时代以后埃及越来越多的陷入对外军事和商贸活动中。
在埃及人的不断对外战争中,埃及帝国成为近东历史上第一个军事霸国,地理环境对它的限制和影响也就越来越少,因而,所谓闭塞和保守性也就越来越被对外的军事活动和政治文化上的交往所削弱。
古埃及时期由于地理上的封闭,埃及与外界交往不便,受到敌国入侵也很少,但是随着人类文明交往的范围的扩大,埃及也开始受到了外敌的威胁。喜克索斯人就在埃及建立过1516王朝,统治过大半个埃及。即便是当周围国家较为弱小时,埃及也会必不可免的去入侵其他国家。
在埃及与外界的军事对抗交往中,敌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当然要了解和研究埃及的社会文化情况。双方发生的战争也不断的有各自的俘虏,而俘虏也会带去埃及文明的许多影响。
如果是埃及入侵了别国更是自然的把自己的文化主动地向那里传播,来消除当地文化,同化被入侵过的人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埃及的文明自然随着军事活动向外传播。
古埃及文化和思想是通过腓尼基人传遍东地中海沿岸各国和岛屿的。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埃及是我们今天了解的记载最丰富的古代文明,这要归功于莎草纸,它不仅传下来了埃及文明本身,而且保持了其他文明。传播文明不能靠口口相传,所以作为介质的纸就成为文明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媒介。因为埃及的莎草纸有着上述的特点,它很容易就扮演了埃及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角色。
要是没有腓尼基人先进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以及向未知世界探索的勇气。那么埃及文明的影响自然会大打折扣,会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也不会对西方文明留下烙印。



简说古埃及陶泥器皿文化


古代的埃及人使用各种材质制造日常生活所需的器皿。一般平民用的最多的是陶器。雪花石的纹路、光泽为贵族所爱用,是非常珍贵的材料,在古王国时期,只有王室可以开采,雪花石和青铜器统属高级品,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
埃及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知道制造黄铜。青铜在第二王朝时从西亚传入埃及,到了中王国时期才普遍。
陶器和泥砖的材料来自尼罗河的泥土。尼罗河岸石灰岩中出产燧石和所谓雪花石。他们也到邻近的沙漠和西奈半岛寻找花纹特殊的石材和孔雀石(孔雀石是制造绿色眼影膏和黄铜的原料)。

就像中国人用竹子和藤,埃及人则用棕榈叶、芦苇编制各种容器。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在此展出的篮子已经有三千四、五百年的历史(相当商朝早期),仍然保存完好。

简说埃及耶素饮食文化


蚕豆是埃及的“国菜”。 “蚕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食品。其制造方法多种多样,制成的食品也花样百出。例如,切烂蚕豆、油炸蚕豆饼、炖蚕豆、干炒蚕豆和生吃青蚕豆等。
埃及人喜吃甜食,正式宴会或富有家庭正餐的最后一道菜都是上甜食。
著名甜食有“库纳法”和“盖塔伊夫”。“锦葵汤”、“基食颗”是埃及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食品。“盖麦尔丁”是埃及人在斋月里的必备食品。
埃及人通常以“耶素”为主食,进餐时与“富尔”(煮豆)、“克布奈”(白乳酪)、“摩酪赫亚”(汤类)一并食用。耶素即为不用酵母的平圆形埃及面包,他们喜食羊肉、鸡、鸭、鸡蛋以及豌豆、洋葱、南瓜、茄子、胡萝卜、土豆等。
埃及人在口味上,一般要求清淡、甜、香、不油腻。串烤全羊是他们的待客佳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埃及人还特别爱吃中国川莱。生活在尼罗河畔的人大都是农民,他们以大麦、小麦等谷物为主食,也吃禽类和牛肉,但不食用鱼类,因为埃及人认为鱼类是不洁之物。妇女会制作啤酒和面包(古埃及人很早就知道如何酿造啤酒和葡萄酒 ) ,也会一起织布,埃及人很早就知道织布及染色的技巧。


简说古埃及遗迹旅游文化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其古代建筑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7世纪~前22世纪)、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中叶~前16世纪)、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各个时期的建筑分别以金字塔、石窟陵墓、神庙等为其代表。
古埃及建筑在艺术象征、空间设置和功能安排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宗教意涵,反映了古埃及独特的人文传统和奇异的精神理念。
在所有地中海文化中,古埃及文化历时最长,它的发展足足持续了数千年之久。古埃及文明的三大象征——象形文字、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其中有两项与建筑相关。古埃及建筑分为3个主要时期:
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古埃及的建筑师们用庞大的规模、简洁沉稳的几何形体、明确的对称轴线和纵深的空间布局来体现金字塔的雄伟、庄严、神秘的效果。
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这一时期已采用梁柱结构,能建造较宽敞的内部空间。建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实例。
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它主要有围有柱廊的内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厅和只许法老和僧侣进入的神堂密室 3 部分组成 。其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和卢克索的阿蒙神庙。
至今仍耸立在吉萨台地上的胡夫、哈夫拉、孟卡拉三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勾起人们无限的神秘遐想。为什么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有力量建造如此现代化的古墓?古埃及人是否得到外星人的协助?是否存在传说中的古国?……金字塔不仅仅是建筑学的一个迷,也是涉及人类文明的一个迷,更是人类由来与古代生产力的一个迷。这些蕴涵千古之迷的“石头的史书”,现已成为埃及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民族的历史象征。
传说中埃及人崇拜太阳,法老被看作是太阳的化身,认为人死后就象太阳西落一样因此,各代君主都把自己的陵墓--金字塔建于尼罗河的西岸。映着西落的太阳,显的沉稳而又从容,如似在默默的在祈祷自己会永远远离灾难,由于每次在尼罗河泛滥退水后需丈量土地,因此发展了几何学,金字塔就体现了其严密的几何构图,其协和的尺度与比例构成优美的组合,而成为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式构图,在现代建筑中仍广泛使用。
金字塔是古埃及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今开罗近郊,主要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及大狮身人面像组成。周围还有许多“玛斯塔巴”与小金字塔。
最大的埃及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用浅黄色石灰石砌筑而成,外面贴一层白色石灰石,内部有三个墓室。从北面一个距地面18米高的入口进去,通过甬道可分别进入这三个墓室。在中心墓室的顶室,奇迹般的盖有几块几十吨重的大石块。这个估计由230万块经过磨制的石头垒砌而成的精确的方锥体,在平均重量约为2.5吨的每块石头之间竟然拼和得十分密实,甚至连一片薄纸也无法插进去,在当时技术手段还十分原始的条件下,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它给后人揭开了其谜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同时也展现了古埃及人对神的崇拜已达到了极点,即使人死后也不停止向神祷告,祈求神的保佑,使自己永远逃脱苦难,在幸福中升华而得到精神的慰藉,也体现了他们追求永恒的稳定和永久的平安的静态的心理与强烈的殷盼。
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

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是在很长时间陆续建造起来的,总长336米,宽110米。前后一共造了六道大门,而以第一道为最高大,它高43.5米,宽113米。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柱厅,宽103米,进深52米,面积达5000平方米,内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中间两排十二根柱高21米,直径3.6米,支撑着当中的平屋顶,两旁柱子较矮,高13米,直径2.7米。殿内石柱如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光线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神秘压抑的气氛。在卡纳克神庙的周围有孔斯神庙和其他小神庙,宗教仪式从卡纳克神庙开始,到鲁克索神庙结束。二者之间有一条一公里长的石板大道,两侧密排着圣羊像,路面夹杂着一些包着金箔或银箔的石板,闪闪发光。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这也就是卡纳克阿蒙神庙艺术构思的基点。

简说古埃及建筑装饰文化


古埃及建筑装饰风格简约、雄浑,以石材为主,柱式是其风格之标志,柱头如绽开的纸草花,柱身挺拔巍峨,中间有线式凹槽、象形文字、浮雕等,下面有柱础盘,古老而凝重。喜欢采用动物造型,图案形象。
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物产是古埃及装饰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后天形成的人文环境则决定了古埃及装饰艺术的审美趋向。首先,“埃及宗教是艺术和审美的原动力。”从埃及原始宗教中我们看出,它几乎展现了“万物有灵观”支配下的系列表现:从无生命的太阳、月亮、光、尼罗河、矿物(种种贵金属)到多种植物、动物,再到人的生命,构成较典型的“生命一体化”的完整系列。“正是这种‘万物有灵观’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埃及宗教意识和审美思维的链式结构。”“在埃及文化中,自古以来光和美就被视为同一的。神的美的本质往往归结为光辉。”
埃及的建筑装饰艺术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构筑装饰,比如说建筑物的某部分既承担着某种建筑功能,其外部又覆有精美的装饰;第二种是生活场景式的装饰,但是这些生活场景往往是程式化的,第三种就是纯装饰了。不管这三种装饰艺术的哪一种,都是建立在几种基本母题之上并且带有象征性,这些基本母题在整个埃及文明史中变化很小。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纸莎草。
就第一种构筑装饰来说,它常常指的是支撑物和墙顶部的装饰。埃及柱子不管只有几英尺高,还是像卢克索和卡纳克的石柱那样高达4060英尺,其造型都是模仿一株纸莎草。柱子的柱础象征着纸莎草的根柱,身象征着长秆,柱头则是一颗完全绽放开来的纸莎草花。周围环绕有一圈圈小一点的植物造型。
纸莎草丛的造型不仅可以通过柱林表现出来,在单个柱子上也可以设计出来。不同生长阶段的纸莎草被安排在一起,如果我们用根绳子把这些直立的植物捆绑成一束,我们就看到了一根华丽的埃及柱子,它有着完整的柱身和绚丽的柱头。
古埃及柱子的柱身是按照纸莎草的三角长杆样式未设计的。如果是单柱的圆形柱身,那么在它的上面有三道凸起的线条将圆周划分为三个等长的圆弧;如果是四柱式或八柱式的多柱式柱子,那么每个柱身上都带有一条显著的棱线。埃及建筑的檐口或者上楣往往饰有羽毛。这是君权的象征:檐口中央则是双翼球体.这是神权的象征。
第二种装饰艺术指的是神庙或者陵墓里的壁画,它们常常描绘的是真实的世俗生活。同样,在这些壁画中不管是祭祀之用的祭品,还是日常生活用品,都大量存在纸莎草装饰,而这些都不是对物像完全真实的描摹,而是一种理想化的再现。例如国王的手中握有祭祀之用的纸莎草布局不仅合理对称,而且严谨优美。
纸莎草的描绘取法自然,叶片的伸展和之上的纹脉都形象生动,从主干上发散出来的枝条柔美优雅:其实不仅单个的花朵描绘遵循着自然法则,即使是成群的花束也不例外。

埃及装饰艺术的第三种形式是纯装饰艺术。纸莎草在这方面的装饰应用可以从陵墓、衣物、器皿和石棺上的绘画中轻易见到。这些装饰图案共同的特征是结构严谨对称,设计巧夺天工。

2016年1月28日星期四

简说古埃及壁画装饰文化


古埃及的壁画,是从装饰墓室而发展起来的艺术,比如金字塔,它是建筑史上形态最简单的几何体建筑物,创造了极为深远的意境和神秘感。后来普及到了神庙、宫殿等方面。
埃及最早的壁画是以象形文字为表现主体的。是图形与文字的协调、补充。出现了在绘画中以文字补充绘画空间;在文字中以绘画补充文字空间的现象。文字和形象成为对生活进行概括、程式化了的装饰语言,是埃及装饰风格产生的基础。
古埃及壁画装饰风格特点是将壁画与浮雕合二为一,一个用画笔,一个用凿刀,在其他民族的艺术范畴里,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艺术。但是古埃及将浮雕施以色彩,以求具有等同于绘画的装饰效果。
埃及的绘画有三种样式。有一种称为“线刻”,就是在石头上刻画人物或动物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平面造型,类似 《死亡之书》(约公元前1100年)绘画造型,实际上是界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种美术样式。另一种样式是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最初是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件实物,每一个符号就是一幅独立的绘画。后来,象形文字虽然逐渐发展为会意,但始终保持着象形的符号,他们把人和鸟、狮子等动物与各种植物的形象一个个真实而生动地画出来,配在画面或浮雕的背景上,起着类似中国画中的“题跋”作用,同时对画面也起着装饰作用。可见古埃及人也是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待的。
古埃及的第三种绘画样式是墓壁画,这是古埃及最主要的绘画形式。
古埃及的壁画既不像欧洲人那样根据物象去画,也不像中国画家依照想像去画。原来他们是根据实际的目的和用途去创作,因此他们的画不是精致、漂亮,而是完整、圆满。画家尽可能地把一切东西都制作得明确而又耐久。因此,他们不是按照任何偶然表现出来的样子去描绘自然,而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去描画,并且遵循着严密的法则,因为这种法则可以保证所有必须入画的东西都被完全明、突出地显示出来。他们的这种作画方法,类似于画地图标记。
浮雕和壁画是埃及陵墓装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古王国时期已经奠定了基础。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着程式化的共性。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是没有严格区别的,不妨称浮雕壁画。有些艺术手法一直被延续下来,形成了埃及艺术独特奇异的风格。
这种风格特征是:横带状的排列结构,用水平线来划分画面;画面构图在一条直线上安排人与物,人物依尊卑和远近不同来规定形象大小,井然有序,追求平面的排列效果;注重画面的叙述性,内容详尽,描绘精微;人物造型程式化,写实和变形装饰相结合;象形文字和图象并用。始终保持绘画的可读性和文字的绘画性这两大特点。
古埃及的浮雕和壁画源起于其自身的历史背景。
阿蒙神的箴言云:“大水灌溉之处即为埃及,埃芳提尼之居于此而饮其水,此乃埃及人是也。”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它东接阿拉伯沙漠,南傍荒瘠的高山,西靠撒哈拉,北临地中海,是块完整而封闭的绿洲。每年6月当红鹤飞临这块狭长的河谷时,尼罗河开始泛滥,11月大水才消逝,留下一层沃土。七千年前就有人在这块土地上耕作。埃及由尼罗河造成两块地形,即以开罗为界分成南北两部:南部称上埃及,北部称下埃及。
公元前3200年上下,埃及的统治权分属于两位君王。他们曾进行一次次权力竞争,结果是下埃及屈尊为臣,埃及统一为早期王朝,埃及文明由此逐步成。从第三王朝开始进入古王国,尔后是中王国,接着外族篡政,18王朝力逐群虏而建新王国,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终于征服埃及。
埃及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国王(即法老王)就是奴隶主阶级至高无上的首领,同时也是太阳神和尼罗河神的化身。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人间的王,死了以后仍是阴间的统治者。
埃及人的宗教观是相信人死后灵魂只是离开躯体飘泊于宇宙间,如果回归肉体人可以复活。因此埃及人就把尸体成“木乃伊”妥为保存,并十分重视棺材制作和陵墓建造,以祈求复活。所以埃及人十分重视保护法老王和大奴隶主的尸体,不惜代价地建造陵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的由来。
由于担尸体腐烂就不能复活,他们就想到用石头雕刻国王、王妃的像保存下来。国王在阴间称王称霸,也要享受在人间时的一切欢乐,于是又想到把人间的事都画在墓壁上以供享受。这样就发生、发展了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
古埃及的浮雕和壁画主要特征是:
1:正面律
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根据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色彩也是固定的程式化: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或淡黄,头发为蓝黑,眼圈为黑色。
2:程式化
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干,正面直对观众;根据人物尊卑决定比例大小;人物着重刻划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面部轮廓写实,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几乎没有表情;雕塑着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在古埃及的种种艺术品中,几乎都遵从着宗教王权象征及造型的“程式法则”,遵循相同的表现手段、相似的题材,甚至相同的姿态和类似的服饰。
3:恒定感
古埃及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恒定”感,希望通过“恒定”的牵引,使艺术在人与神秘力量间形成媒介。它们是人创造的,但并不完全为现实的人的艺术。这样的艺术无疑有着造型的纪念碑性和别样的内在力量。

古埃及文明并不仅仅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这些表面的形象,而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与文化氛围。古埃及的每一个法老自身都是建筑大师,一生都在研究与建筑和装饰艺术相关的东西。因此古埃及的每一种建筑、每一种绘画或者装饰,都包含着一种古人类文明的艺术品。把握住了这种建筑与装饰艺术的文化精神,把它融贯在家装之中,便能自由运用各种相关元素构筑起一个统一的氛围、格调。

简说古埃及绘画色彩文化


埃及画家画人物的方法很像儿童画法,所有的东西都必须从它的最有特色的角度表现出来。比如画人的头部,面孔画成侧面像,眼睛却画成完全正面形,人体的上半身画成正面的,而从腹部向下的两腿却画成侧面,直到双脚都是侧面形。
为什么要画成这种样子呢?这可能是处于人类幼年时代的古埃及人还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表现复杂的人体吧。比如侧面的面孔,鼻子突出易画得像,正面的眼睛要比侧面的眼睛好画得多,双肩正面既完整又容易画,而侧面就有透视变化且不完整,不完整就不符合他们所知道的人体知识。
由此可见,古埃及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是用线条造型,填色,在这方面有点像中国画;构图有的是平面展开,有的是在一条横线上安排人物、景物,不受透视局限,可能这样处理能全面、明白地描绘各种对象。在一条横线上构图,人物近者、地位高者画得大,远者、没有地位的人画得小;画面饱满,疏密均匀,空白处配以象形文字,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所以说,古埃及的绘画是远古文明的一颗明珠。
颜色(古埃及称为“'iwen'”),被古埃及人认为是人和物的本质的一部分,具有相同颜色的物体具有相同的性质。他们对颜色的纯度极其重视,艺术家们绘画物体经常先把一种颜色完成,然后再使用下一种颜色,最后以工笔勾勒以及增添有限的内部细节。古埃及艺术家工匠对色彩混合的使用随时代不同而不同,但是即使是最具创造性的时代混合色也没有广泛使用。
古埃及人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有以下特点:
金色
金色(古埃及的名字“新手”)代表神的肉体和用于任何被认为是永恒的、不灭的物体。虽然金叶可用于雕塑,黄色和红黄色被用于描绘神的皮肤,但请注意,一些神也涂上蓝色,绿色,或是黑皮肤。
银色
银色也被称为“hedj”的,但用贵金属绘制,描绘黎明的太阳,月亮,星星。银是一种罕见的金属,在古埃及的比黄金价值更大。
黑色
(古埃及称为 'kem'),尼罗河淤泥的颜色,名称来源于尼罗河洪水淹没后的黑土地('kemet'),寓意为繁衍、新生、复活,由每年的农业活动带来的含义。这也是Osiris的颜色(“the black one”),复活的死亡之神,被认为是地下的颜色,每天晚上太阳在那里力量重生。黑色经常应用于雕像、棺材,以象征Osiris的再生。黑色也被用来作为一个标准的头发颜色用来绘画来自从南–努比亚和 Kushites的有色人种。
白色
(古埃及称为“ hedj'),是纯洁的,神圣的,清洁的和简洁的颜色。工具、神圣的物件、甚至祭司的凉鞋是白色的原因。神圣的动物也被描绘为白色。服装,往往只是未染色的亚麻布,通常被描绘成白色。
蓝色
(古埃及称为 'irtyu'),是天空,神权,以及水,比如说每年泛滥的大洪水,的颜色。古埃及人喜欢蓝铜矿、青金石珠宝首饰及镶嵌的器物。此外,他们的技术先进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色素,自中王朝时期以来被称为埃及蓝(Egyptian blue)。根据调制程度,它的颜色可以从深蓝一直变化的苍白的浅蓝。蓝色用于描绘神的头发(特别是青金石,或黑暗的埃及蓝)和阿蒙神的的脸,这一做法后来被推广到与他相联的法老。
绿色
(古埃及称为“wahdj”)是新的增长,植被的颜色,新的生活,和复活(和黑色一起)。绿色的象形文字是纸莎草的茎和叶。绿色是何露斯( Horus)的眼睛的颜色,具有治疗和保护的权力,所以这种颜色也代表幸福。做“绿色的事情”意味着一个积极的,肯定的方式生活。绿色这个字也代表矿物孔雀石。和蓝色一样,古埃及人还进行绿色颜料–铜绿制造(古埃及名字hes-byah)”–实际上是铜或青铜生锈。不幸的是,铜与硫化物,如黄色颜料雌黄会发生反应变黑。(中世纪的艺术家会使用铜绿顶部的一个特殊釉来保护它。)绿松石(古埃及的名字mefkhat”),来自西奈,被特别重视的绿色、蓝色石头,也代表了欢乐,以及黎明时太阳光线的颜色。由于女神Hathor,绿松石女士,主管新生婴儿的命运,它也被认为是一种承诺和预测的颜色。
黄色
(古埃及称为“'khenet”),是妇女皮肤的颜色,例如地中海边的叙利亚、贝都因、赫梯、利比亚等地的妇女。如果是黄金,黄色还是升起后太阳的颜色,代表着完美。和绿色、蓝色一样,埃及人制造一种合成黄色颜料-铅锑黄。今天观看古埃及艺术品,很难将这几种颜料区分开来:铅锑黄(黄白色)、铅白(极淡的黄色,但随着时间会加深)、雌黄(相对较强的黄色,但是直射光的照射会将之变淡)。有些历史学家相信这导致了现存壁画中黄色和白色互换。雄黄,我们如今归为橙色,在当时却属于黄色。(实际上,直到中世纪,橙子从中国传到欧洲,橙色这个术语才出现,直到十五世纪,佛罗伦萨派画家詹尼尼(Cennini)仍把它描述为黄色)。
红色

(古埃及称为“deshr”),代表着混沌与无序,来自于沙漠(古埃及称为字deshret”,红色的土地)的颜色,和肥沃的黑土地正好相反。一种主要的红色颜料,红色赭石(赤铁矿),来自于沙漠。红色也是毁灭性的火灾和愤怒的颜色,并被用来代表危险的东西。由于和沙漠相联,红色成为了塞思神(Seth)的颜色,传统的混沌神。由于沙漠是放逐和矿山苦役之地,于是红色又代表着死亡。沙漠也被视为每个晚上太阳消失之处,地狱的入口。代表混沌,被认为是白色的反色。代表死亡,被认为是绿色和黑色的相反。然而,这个古埃及视为最有力的颜色,也被视为生命和保护,来自于血液和生活用火,在护身符中广泛使用。

简说古埃及妇女饰品文化


古埃及妇女的饰品相当华美和珍贵。因为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凡是与太阳和光相联系的东西都有一定的美感和美的价值。像闪光发亮的星星、贵金属、宝石、明亮闪光的眼睛,都被看成美的对象。
《埃及亡灵书》中对创造生命之神奥西里斯的赞美,充分反映了这一审美趋向。赞美诗这样写道 :“你的身体由金银铸就,你的脸颊如宝石闪烁 ;你的王冠如玉般晶莹,你的身影如天空无处不在。”“埃及人特别珍视黄金和天青石的颜色,认为这是最圣洁和最美丽的颜色。在埃及的铭文中,‘金黄色的’这个词,往往是‘美丽的’这个词的同义语。”
其次,埃及的服饰审美又受到阶级和等级地位的影响,服饰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正如在埃及绘画中表现的那样,在浓重的妆容、夸张的假发和头饰的映衬下,本来无差别的人体在外观上就能划分出等级,辨认出地位的高低、身份的贵贱。
正是由于装饰与美容在古代埃及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这种重要角色,而使古埃及人对诸如服饰的形式、头饰、假发造型等方面特别重视。
装饰在古埃及成为身份、地位和阶层的象征符号,表现出强烈的等级感,如皇室贵妇与女奴、舞女、平民女子的装饰在质地、材料和工艺上有很大区别。贵妇人之美,除去自身人体美的因素外,还包含所装饰的贵金属或宝石的闪光。
   “象征性”是埃及人审美思维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埃及妇女装饰上得到充分体现。古埃及人对装饰品和化妆尤为重视,妇女的装饰品不仅华美、豪奢,而且还通过夸张的假发以及色彩斑斓的胸饰、臂饰和手镯、脚镯达到象征的目的。
古埃及妇女的装饰之所以多选用贵金属(金、银)、祖母绿、玛瑙、土耳其玉、紫水晶、青金石、绿宝石等闪光耀眼的材料制作,正是因为这些材料易于表达埃及人的美学思想与审美观念。
珠宝是古埃及装饰艺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最早期的文明。制作精美的珠宝长期以来都是埃及人的专长,中王国时期的珠宝制造者更是超过了他们的前辈。精工细作的项链用黄金、天青石(紫色带有金色斑点)、肉红玉髓(红色)及绿松石(浅蓝色至泛暗绿色)制成。
胸饰主要用上面镶嵌有绿长石的黄金、天青石和肉红玉髓的精华做成,相互面对的猎鹰象征着天神赫鲁斯,而跪立的女孩应该代表着这件珍宝的接纳者。中王国第十二王朝时期的滴状珠和圆珠项链大约在公元前1880年完成,它的材质有黄金、肉红玉髓、天青石、绿松石、绿长石、紫水晶、石榴石等,制作工艺相当考究,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和制作水平。 
新王国时期最有特点的女性装饰之一是“纱丽”。这种饰物是从伊拉克以东的印度等地传入的。它在衣服上打裥、开叉,不仅使妇女显得性感、迷人,而且更加富有魅力。
古埃及典型的女性装饰美在纳菲尔提提王后陵墓的彩画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王后穿着薄薄的白色细亚麻制成的努格白,胸下系一根彩带,彩带从前面绕过背后再绕回前面打结,结的两端一直垂到膝下。女王的披肩为蝙蝠形,用金线织成,上面饰有各种美丽的珠宝。使画像格外生色的是它所敷的鲜艳色彩 :浅红色的皮肤、浓黑的眉毛、深红的嘴唇,都显得美丽而雅致。王后的眼睛是镶嵌的,黑白分明、极其生动,色彩高雅的峨冠和华丽的胸饰更增添了纳菲尔提提王后的尊贵气派。
古埃及妇女的饰品大多具有一定的宗教文化寓意。这些装饰品本身是围绕着丰富的主题和复杂的目的而出现的,往往具有宗教或权力的象征寓意,造型极为优美。新王国时期妇女的假发最密、最长,假发的装饰也更加精美,样式各异。女神和王后戴着蓝色的假发,浓密光洁,头顶上的兀鹫头饰流行于整个古埃及历史中。据说戴上它,能保佑战场上的法老不受魔鬼的伤害而得到永生。女神头饰上还饰有阿蒙神的两片羽毛和象征太阳神的太阳球。伊西斯女神头上的两只哈瑟圣牛的尖角,则呈环状围绕着圆圆的明月,这样的头饰也都具有象征意义。
项饰也是古埃及人的重要装饰之一,它用宝石成串排列而成,或用彩釉、陶器的瓷片组成。中王国时期的莎哈托胸饰,是一件梯形纯金透雕饰品。其由一根用玛瑙珠、绿宝石珠和青金石珠串成的项链吊着,之间夹着黄金珠子,装饰图案精雕细镂,具有祈求神灵保佑、除灾避邪的含义,象征着生命的符号。
第二十一王朝的手镯,也是王室珠宝之一,代表了当时杰出的、令人惊叹的首饰加工水平和设计师非凡的创造力,手镯上雕刻着具有象征意义的蜣螂,蜣螂前镶嵌着太阳盘,一旁的环形象形符号“申”代表了宇宙的无穷力量。在另一边可以看到刻有法老苏萨内斯一世名字的椭圆形饰板。除此之外,还有大耳环、脚镯、臂饰和手指护套、脚指护套等。
古埃及妇女使用的首饰,几乎囊括了所有现代妇女的装饰。用于首饰的材料、颜色往往被赋予宗教意义,一些特定造型的宝石也用来象征永生。另外,还有雕刻得非常精美的蚂蚱形、鸭形的化装容器。
埃及人用于表现香料芬芳的词汇总是与意味着“诸神的芳香”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暗示着一种宗教功能。整个中东地区使用着为数众多的化妆用料,可以说,在成为世俗化的用品之前,它们都与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

另外,妇女的装饰艺术对古埃及文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在《白何露斯和黑何露斯》、《两兄弟》、《胡夫国王与众巫师的故事》等神话和寓言故事里都有反映。在古埃及的诗歌中有这样的诗句 :“精辟的言辞比绿宝石还要深藏不露,但在磨石女工那里都会找到。”

简说古埃及第一王朝开国国王美尼斯


美尼斯统一了古埃及,是第一王朝开国国王,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建立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长期而辉煌影响的王国。
大约在1万年前,非洲北部的居民迁至尼罗河两岸。他们辛勤劳作,不断提高耕作技术,从而将尼罗河谷地变成了古代著名的粮仓。
公元前3500 年,埃及进入阶级社会,国家发展起来。但当时埃及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全境有十几个部落,由于信仰不同,经常争战不休。这些部落被希腊人称为“诺姆”(又译为州),它们都有各自的名称、都城、政权、军队,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王国。
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狭长的尼罗河流域被分成了北部和南部两个独立王国。多少世纪以来,上、下两个埃及王国一直是分裂的。
美尼斯出生在上埃及的提尼斯城。最初他是提尼斯地区部落首领,后来成为上埃及王国的国王。他在统一了上埃及之后,不断向外发动战争,约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个埃及初步统一成一个国家,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
美尼斯统一了上、下埃及之后,为稳固统治,他采取了较灵活的统治策略。由于下埃及较为富裕,下埃及的人民对于美尼斯的征服并非是没有怨言的,所以美尼斯作出了一些让步,以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王国统一前,上埃及的统治者头戴白冠,以鹰为保护神,以白百合花为国家象征;下埃及的统治者则戴红冠,以蛇为保护神,以蜜蜂为国家象征。两个地区的这一差别使得美尼斯在实现统一后分别在上埃及、下埃及加冕,他宣称自己是“上下埃及之王”。自此,继任的国王在十余年间都沿用此王号,同时必须具有双重身份,经过两次加冕,举行两种不同的典礼。
另外,美尼斯针对上埃及、下埃及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在上述两个地区分别设立了国库,实行各自独立的财政管理。同时,在美尼斯统治时期,上埃及、下埃及分别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中心,设立圣城。这一切说明美尼斯在位时,埃及的统一只是初步的,很不巩固。
美尼斯还是一位杰出的统治者,他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在下埃及建立新都,将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放在下埃及,以达到由上制下的目的。于是在尼罗河三角洲(今开罗附近)他创建了新都城——白城。后来白城改称为孟斐斯。孟斐斯又被称为吉加普特,其意为“普塔神之宫”,埃及的希腊文名称“埃及普托司”由此而来,这也是埃及国家名称的来源。
由美尼斯开创的埃及第一王朝,共有8 个王,历时250 年之久。其中至第五任国王时,埃及进入专制统治时期,社会发展到了全盛阶段。这一时期的国王把土地视为自己的财产,把人民视为自己的奴仆,一切行政、军事、司法权力集于自身。
国王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后来,埃及国王渐渐被称为法老。法老在古埃及原意为“宫殿”,就像古代中国称皇帝为“陛下”一样。

埃及是人类文明的四大发祥地之一,在极早的时期,埃及就已产生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埃及在人类文明史上所起的作用是永恒的,它最早点亮了世界文明之灯,在人类文明史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简说古埃及“法老”称谓的来历和含义


古埃及法老即古埃及国王。法老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神的化身,具有绝对的权威。法老死后,其尸体被制成干尸,即“木乃伊”,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被保存在埃及金字塔中。几世纪以来,凡是胆敢进入法老墓穴的,无论是盗墓贼、冒险家还是科学考察人员,最终都一一应验了咒语。不是当场毙命就是不久后染上奇怪的病症痛苦的死去。
   “法老”一词实际上翻译自希腊文和希伯莱文对尼罗河流域国家统治者的称呼,这一称呼则来源于埃及语的“王宫”一词。其象形文字写作,意为大房屋。因此“法老”原指王宫或者朝堂,到埃及第十二王朝末期,“法老”一词还仅仅使用于指代王宫。
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最早将“法老”用来表示埃及君主的是第十八王朝埃赫那顿时期的一封信,其中提到“法老,愿他健康长寿并富有,君王”。
在此之后的第十九王朝,“法老”一词还可以用来代表贵族,而不仅仅是国王。直到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法老一词开始同法老具体的称谓联系在一起使用。
在不使用“法老”一词的时间里,古埃及人一般使用“国王”、“殿下”、“君主”等词表示国家的统治者,但这些词都是古埃及文的意译,而不是音译。而由于“法老”一词的独特性,后人习惯上就把所有古埃及国王都用这一称谓表示了。
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赖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
法老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神的化身,具有绝对的权威。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近乎疯狂,仅仅是法老的名字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而感到自豪。
法老死后,其尸体被制成干尸,即“木乃伊”,放在金字塔内部的墓室中。金字塔即埃及法老的陵墓,它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由于古埃及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不仅具有行政最高权力,还是最高祭司和被崇拜的对象。对于其不同的身份,法老通常选择不同的称谓(即王衔),以便表明其崇高的地位。
古埃及历史上法老一般有五个称谓,分别是荷鲁斯名、两女神名、金荷鲁斯名、登基名和原名。
这一系列的王衔最晚开始于埃及第五王朝中期。王衔一般都与古埃及宗教信仰有关。
以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图特摩斯三世为例,其五个王衔为:
1:荷鲁斯名
荷鲁斯名来自底比斯的荷鲁斯神牛(Kanakht Khaemwaset)。“荷鲁斯名”,来自于古埃及宗教中一个古老而至关重要的鹰神——荷鲁斯。荷鲁斯神同时是天神和王权的化身,而拥有荷鲁斯名,表明埃及王是荷鲁斯神地上的代表,是埃及王位正统的拥有者。法老的荷鲁斯名一般写在一个方框之中,在方框上方则停留着一个荷鲁斯神(鹰的形象,也是埃及圣书体文字的“荷鲁斯”),因此王衔得名“荷鲁斯名”。
在早王朝时期,“荷鲁斯”是法老荷鲁斯名的一部分,例如埃及第一王朝的荷尔-阿哈(Horus Aha)意思是“战斗的荷鲁斯神”。荷鲁斯名不是法老出生时就有的,而是在登基的时候赋予的。在早王朝和古王国早期,荷鲁斯名是国王正式的称谓,但后来其重要性逐渐降低,在古王国后期被登基名和原名所取代,但直到古埃及法老时代的结束,法老仍然拥有荷鲁斯名。
荷鲁斯是法老的鹰头守护神,法老的王位只有借助荷鲁斯才是正统的;
2:两女神名
两女神之子,在天上像拉神一样行驶王权(Wahnesytmireempet);两女神则代表上埃及和下埃及,表示法老统治的范围包括整个埃及全境,同时也象征埃及的统一。
3:金荷鲁斯名
权能的金荷鲁斯,神圣的仪表(Sekhempahtydsejerkhaw);金荷鲁斯表示荷鲁斯神对塞特神的和解,但具体含义至今不清楚;
4:登基名
莎草和蜜蜂之子,拉神的化身(Menkheperre);登基名是法老登基时引入的王衔;
5:原名

图特摩斯和拉神的美丽之子(Thutmose Neferkheperu)。原名则是法老登基之前就已经使用的名称,即王室名称。

2016年1月27日星期三

简说古埃及的艺术特征


专家们实际探讨古埃及文化的时间范围,基本上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国的首次联合,到公元332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占领埃及,亦即通常所说的历时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在古埃及的陵墓或庙宇中用于装饰图案的主题为:陆上和海上的战争,溺死和被俘的战士,踩踏活人的公牛、狮子、原山羊、狗和长颈鹿。这些战争场面或动物形象,是在君主专制政权下的上埃及和下埃及统一前坐落于尼罗河畔之公国的历史见证。
在上下埃及统一之际,光明之神,伊兹恩和欧赛利斯的儿子荷鲁斯被选来保护帝国。他还把自己的名字赐予了早期的君主。第一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了“帝射国王(荷鲁斯)”的称号;那个表示宫殿正面的,被称为“塞雷克”的装饰上有一只象征王朝的隼,蛇则代表字母DJ或词DJET“帝射”。
埃及艺术风格是由一套很严格的法则构成,每个艺术家都必须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坐着的雕像必须把双手放在膝盖上;男人的皮肤必须涂得比女人的颜色深;每一位埃及神的外形都有严格的规定:太阳神荷鲁斯必须表现为一只鹰,或者要有一个鹰头,死神阿努比斯必须表现为一只豺,或者要有一个豺头。
每个艺术家还得练出一丁优美的字体。他得把象形文字的图形和符号清楚无误地刻在石头上。他一旦掌握了全部的规则,也就结束了学徒生涯。谁也不要求他别出心裁,谁也不要求他创新。相反,要是他制作的雕像最接近人们所备加赞赏的往日名作,大概就会被看成至高无上的艺术家了。
于是,在三千多年里,埃及艺术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金字塔时代认为美好的东西,千年之后,照样认为超群出众。不错,有新样式出现,也有新题材要求艺术家去表现,但是他们表现人和自然的方法,本质上还是一如既往。
只有一个人曾经动摇过埃及风格的铁门槛。他是第十八王朝的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即埃赫那顿),他打破了许多有古老传统的神圣习俗,不崇拜太阳神阿蒙,却偏爱向大地散发空气和阳光的日轮神——阿顿。
从此法老命名为阿克纳顿(或埃赫纳顿),意思是“日轮的施舍”。还放弃底比斯把国都迁到其他神的祭司的势力范围以外,现称阿玛尔那的地方。
他还将至此尚未人知的原则傅授给艺术家们,要求他们从事对自然主义艺术表现法的研究,以实现封人体的完整描绘。他叫人画的像新颖别致,在当时一定惊世骇俗。
画中完全摈除了其前的法老所表现的那种神圣、刻板的尊严气派,倾注了情感的表达,如夫妻间的温情。在他与跟妻子妮菲尔提提的生活场景图中,他们抱着孩子,沐浴在赐福的阳光之下。

而另一些肖像把他表现得很难看,包含人体缺陷或肉感——大概他要艺术家画出他的全部人身缺陷,或者他坚信他这个先知无比重要,所以坚持要逼真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