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6年11月30日星期三

简说智利"迷你外星人"


阿塔卡马人(Atacama)亦称阿塔卡梅诺人(Atacameno)或昆萨人(Cunza)。又称智利大头人,由于是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发现的,这个小人被称之为阿塔卡马人,昵称"阿塔",网上曾有称"迷你外星人"
"迷你外星人"2003年前发现以来,围绕"阿塔"真实身份的各种推测就从没有停止过 。一些人认为"阿塔"是一名流产的胎儿或者一只猴子,也有人认为是坠落地球的外星人。
据智利当地报纸报道,一个名叫奥斯卡-穆诺兹的男子于20031019日在阿塔卡马沙漠发现了"阿塔"骨架。"阿塔"的牙齿坚硬,头部硕大,头顶向上凸出,骨骼上有鳞,颜色暗淡。
与人类不同的是,"阿塔"只有9对肋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科学家对从"阿塔"骨髓中提取的DNA样本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阿塔"为男性,出现非常怪异的变异,出生后存活了68年时间。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干细胞生物学研究负责人加里-诺兰表示:"我敢确定它绝不是一只猴子,它与人类更为接近,而不是黑猩猩。它的年龄据信在68岁之间。很明显,它能呼吸、能进食并且能够进行新陈代谢。
属于智利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安地斯沙漠绿洲已消亡的南美印第安文化,最后幸存的居民集团已为西班牙和艾马拉(Aymara)文化所同化。阿塔卡马人的语言被称为昆萨语或林坎安泰语(Lincan Antai),约有1,100个词流传下来。


简说智利复活节岛之谜


复活节岛是智利在东太平洋的属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南纬27度和西经109度交会点附近,面积约117平方公里,现属智利共和国的瓦尔帕莱索地区。它离南美大陆智利约3000公里,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所以它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该岛形状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组成,与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并为智利在南太平洋的两个属地。复活节岛以数百尊充满神秘的巨型石像闻名于世。
复活节岛是波利尼西亚群岛中最东端的岛屿,以其巨大的石雕像驰名于世。该岛孤悬于海上,西距皮特肯岛(PitcairnIsland)1,900公里(1,200),东距智利西岸3,540公里(2,200)。岛长23公里(14),宽11公里(7),呈三角形,面积163平方公里(63平方哩);其最高点特雷瓦卡山(MountTerevaka)海拔600公尺(1,969)
该岛最早的居民称之为“拉伯努伊岛”(RapaNui)或“赫布亚岛”(TePitoteHenua,意即“世界之脐”)。最早登上该岛的欧洲人是荷兰人,他们为该岛取名“帕赛兰”(Paaseiland,意即“复活岛”,以纪念他们到达的日子。岛上居民混杂,以玻里尼西亚裔为主;几乎全居住在有屏障的西海岸的安加罗阿(HangaRoa)村庄中。人口3,304(2002)
这里的自然气候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地表无溪流,以火口湖水为饮用水源,拉诺卡奥火口湖直径1.6千米。气候温湿,年平均气温22℃,全年下雨,年降水量1300毫米。雨量最大的月份是五月份,降雨量达到1590毫米。大雨并不能改变岛上人民的生活方式,但是渔业和农业却受到月亮和风的影响。
现岛上居民约2000人,都属波利尼西亚人种,在西方人未到这个岛上之前,这里还处于人类的石器时代,他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为岛上都是石块,不长农作物,只能种些易生长的甘薯。岛民原来都靠捕鱼,少数种甘薯为生,现在大多从事旅游服务业。岛上的土著波利尼西亚人,称这个小岛是“世界的中心”。
这个岛的首先发现者,是英国航海家爱德华·戴维斯,当他在1686年第一次登上这个小岛时,发现这里一片荒凉,但有许多巨大的石像竖在那里,戴维斯感到十分惊奇,于是他把这个岛称为“悲惨与奇怪的土地”。
1805年起,西方殖民者开始到岛上抓拉帕努伊人当奴隶。起初还只是偶尔为之,1862年,秘鲁海盗乘八艘船只而来,抓走了一千多名拉帕努伊人,男性拉帕努伊人几乎被一网打尽,这些人被运到秘鲁,卖给了当地奴隶主。在国际舆论的谴责下,秘鲁政府不得不命令奴隶贩子将这些拉帕努伊人放回,但这批拉帕努伊人已死得只剩下100人左右了,在返回复活节岛的途中,又染上了天花,在旅途中纷纷病死,只有15人回到家乡。这15人也把天花带到了复活节岛。传说中的创始酋长霍图·玛图阿(HotuMatu'a)的最后一批后裔死去了,所有的酋长、祭司也都死去了。岛上居民只剩下了数百人。
第二年法国传教士踏上复活节岛,轻而易举地就把灾难中的拉帕努伊人都改造成了基督徒,同时也彻底地消灭了岛上的文化。他们下令烧毁所有刻有朗格朗格的木板。现在幸存的25块朗格朗格板是拉帕努伊人偷偷藏下来的。
19世纪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纷纷搬到塔希提岛,到1877年,岛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
1888年也是复活节这一天,智利政府宣布吞并复活节岛,将岛上大部分土地租给牧羊公司,一直持续到1953年,牧羊使岛上土地更加贫瘠。今天的岛上人口上升到2千多人,但只有5%的学龄儿童讲拉帕努伊语。
在复活岛登陆的第一个欧洲人是荷兰商船队长洛加文(JacobRoggeneen),他在1722年在该岛逗留了一天。他和他的船员发现岛上有居民,据他们说这些居民有著各种各样的体型,他们对升起的太阳匍伏在地,用火来崇拜巨大石像。其中有些人,据说是白人,把耳垂穿洞垂挂饰物,使之垂至肩上,这显然是非玻里尼西亚人的习俗。
西班牙驻秘鲁总督派出的一支远征队于1770年再次发现该岛。他们估计岛上居民约3,000人。在英国航海家科克(JamesCook)上校于1774年到达该岛之前,看来岛上已发生了一场内战。英国人发现了惨遭杀戮、贫困不堪的玻里尼西亚居民,男人只有600700人,女人不足30人。他们还看到巨大石像不再是崇拜对象,多数已被推倒。1786年法国航海家拉佩鲁兹伯爵(Jean-FrancoisdeGalaup,CountdeLaPerouse)到达该岛,发现岛上有约2,000人,他企图引入家畜,未成功。自1792年以後,一些帆船,包括捕鲸船,访问该岛。至1860年,人口为3,000人左右。1862年来自秘鲁的奴隶贩子曾在岛上大肆掳掠,後天花流行,人口至1877年减至111人。19世纪末人口再度增加。1864年法国天主教司铎耶乌劳德(EugeneEyraud)来到此岛,为在岛上第一个定居的外国人;至1868年,居民信奉基督教。1870年来自塔西提岛的移民开始养羊。1888年该岛并入智利版图,智利几乎租赁了全部土地以养羊。1954年智利海军当局接管养羊的牧场。1965年智利政府指派一位文职总督,岛民成为智利正式公民。
172245日,荷兰海军上将、荷兰西印度公司?探险家雅各布·罗格文(JakobRoggeven)率领的一支舰队发现了这个位于南太平洋中的小岛。罗格文在航海图上用墨笔记下了这个岛的位置,由于发现该岛这一天正好是基督教的复活节,他在旁边记下“复活节岛”,从此“复活节岛”之名为世人所知。1774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再次找到该岛。1914年开始对复活节岛进行相关的考察和研究活动。但是当今的人类学界多根据当地的语言称此岛为拉帕努伊岛(RapaNui),这是1860年代来自大溪地的波利尼西亚劳工对它的称呼。
所有关于复活节岛的发现史,都记载了荷兰西印度公司的一支由3艘航船组成的太平洋探险队,在1722年率先访问了这座小岛。由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格文率领的船队是在绕过南美南端的合恩角,于1722422日这天发现这个奇异的小岛的。由于这天是“基督教复活节的第一天”,罗格文把它命名为复活节岛,意思是“我主复活了的土地”。
但是这个岛上的原始居民对自己的故乡却另有称呼,他们称之为“吉·比依奥·吉·赫努阿”,即“世界中心”的意思,而波利尼亚人以及太平洋诸岛的土著居民称它为“拉帕一努依”(RaPaNui),这个名称更令人费解,也颇含神秘色彩,因为直译过来就是“地球的肚脐”。
复活节岛以其石雕像而驰名于世。岛上约有1000座以上的巨大石雕像以及大石城遗迹。1914年和1934年曾进行调查考察,1955年从事发掘工作,结果认为岛上存有三个文化期。早期的巨大石墙,可用以观察一年中的日出方位。中小型的各类石雕像采用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及火山渣为石料,用同位素碳测定时间约在公元前1680年。中期以石台上的长耳朵、无腿的半身石雕像为特征。石像高36米。最高的一尊达98米,重约82吨。6米多高的石像。
复活节岛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它们或卧于山野荒坡,或躺倒在海边。其中有几十尊竖立在海边的人工平台上,单独一个或成群结队,面对大海,昂首远视。这些无腿的半身石像造型生动,高鼻梁、深眼窝、长耳朵、翘嘴巴,双手放在肚子上。石像一般高5-10米,重几十吨,最高的一尊有22米,重300多吨。有些石像头顶还带着红色的石帽,重达10吨。这些被当地人称作“莫埃”的石像由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雕凿而成,有些还用贝壳镶嵌成眼睛,炯炯有神。
令人不解的是,岛上这些石像是什么人雕刻的呢?它象征着什么?人们又是如何将它们从采石场运往几十公里外的海边呢?有人说这是外星人的杰作。
复活节岛石像巨帽之谜被破解复活节岛石像头顶上的巨型帽子一直是令考古学家不解的谜团。现在,一支英国考古学家小组最终揭开了这个谜团。他们认为,雕刻巨石帽的石料来自一个此前未被研究的采石场,让石像戴上帽子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研究人员相信,第一批石帽出现于1200年至1300年。
关于雕像制作有很多传说。
一种说法是这些石像是岛上人雕刻的,他们是岛上土著人崇拜的神或是已死去的各个酋长、被岛民神化了的祖先,同意这种说法的人比较多。但是有一部分专家认为,石像的高鼻、薄嘴唇,那是白种人的典型生相,而岛上的居民是波利尼西亚人,他们的长相没有这个特征。耳朵长,哪种人也不像。雕塑是一种艺术,总会蕴含着那个民族的特征,而这些石像的造型,并无波利尼西亚人的特征。那么,它们就不会是现在岛上居民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这些雕像也就不可能是他们制作的。此外,人们在从另一个角度细细地分析,岛上的人很难用那时的原始石器工具,来完成这么大的雕刻工程。有人测算过,在2000年前,这个岛上可提供的食物,最多只能养活2000人,在生产力非常低的石器时代,他们必须每天勤奋地去寻觅食物,才能勉强养活自己,他们哪里有时间去做这些雕刻呢?况且,这种石雕像艺术性很高,专家们都对这些“巧夺天工的技艺”赞叹不已。即使是现代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干得了的,谁又能相信,石器时代的波利尼西亚人,个个都是擅于雕刻的艺术家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石像不是岛上人雕刻的,而是比地球上更文明的外星人来制作的。他们为了某种目的和要求,选择这个太平洋上的孤岛,建了这些石像。这种说法更离奇。为雕刻这些石像,岛上丢弃了许多用钝了的石器工具,谁会相信,比地球人更文明的外星人,会用这些原始的石器工具来完成这批雕像作品呢。
关于山上还有几百个未完工的石像,为什么没有把它们雕刻完毕,放弃在那里,专家们分析后说,这可能在雕凿中遇到了坚硬的岩石,无法继续雕凿下去而放弃的。因为当时用石制工具雕刻石头,在制造石器工具时,尽可能选用最硬的石块,但可能在雕凿中,也遇到很硬的岩石,雕凿不动,不得不放弃。因此,这些未刻完的石像,不是遇到什么灾变性事件突然停下的,而是在雕制过程中逐步被放弃的。其中一个最大的石像,高20多米,是复活节岛所见石像中最大的一个,因为未完工,现仍躺在山上的岩石上。可是岩石学家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解释说,也可能雕刻石像的人花费了很大的劳力和时间,把石像雕成并竖立了起来,却又被地震震倒了,再竖起新雕的,又被震倒了。雕刻的人认为这是上天或神的惩罚,不让他们再干下去,因此都停了下来。
现在,这些谜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考古学家根据复活节岛上居民的语言特征,认为复活节岛人最初是从波利尼西亚的某个群岛上迁移过来的。波利尼西亚人又来自何方呢?曾经有人认为来自南美洲。现在,更多的科学家认为波利尼西亚人来自亚洲东南部。古代的亚洲人从东南亚出发,经过漫长的岁月,途经伊里安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斐济群岛等岛屿,最后约于公元四五世纪到达复活节岛。
波利尼西亚人到达复活节岛后,也将雕凿石像的风俗带到复活节岛上,并由于多种原因雕凿石像之风愈演愈烈。
据科学家考证,复活节岛上的石雕像并不是代表神而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长或宗教领袖。在古玻里尼西亚人心目中,这些人具有无比强大的神力,可以保佑他们的子孙。
根据雕凿现场留下的运输遗迹分析,科学家们认为古玻里尼西亚人是这样运输石像的:在凿好的道路上铺满茅草和芦苇,然后用撬棒、绳索把平卧的石像搬到“大雪橇”上,再用绳子拉着“大雪橇”。至目的地后,也是利用绳索和撬棒将石像竖立在事先挖好的坑里。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穆罗曾带领岛上居民采用这种方法,成功地将716吨重的石像竖立起来。
科学家们还认为,大约在1650年,复活节岛上的两大集团——肥人和瘦人发生激战。被迫从事石像雕凿工作的瘦人起义,并采用迂回战术,突然袭击肥人,将肥人全部消灭。于是,石像雕凿工作也就中途停下来了。
当然,有关复活节岛上的石像之谜还不能说是完全、彻底地揭开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总之,有关复活节岛的石人像,种种说法很多。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出一个使大家信服的、科学而又圆满的解释。
现在岛上最大的传统节日莫过于一年一度的“鸟人节”。每年春天,全体岛民齐聚奥龙戈火山顶,选举自己的首领“鸟人”,祭拜自己的神明。“鸟人”出自岛上流传的一个神话:古时候,造物主玛科·玛科向岛上的祭司传授宗教仪式和祭神物品——海鸟蛋,并指定海上两个礁屿为取鸟蛋的地方。
每年89月份海鸥飞来之时,岛民们就会集中在奥龙戈海边。每个部落推选一名选手顺崖下海,游到2公里外的大礁石上寻找鸟蛋。第一个得到鸟蛋的选手立即游回岛上,将蛋交给自己的酋长,这个酋长便成为当年的“鸟人”。整个一年里,他都被岛民供奉为神明。由于游泳取蛋时常遭鲨鱼袭击,这一活动已停止100多年了。但神圣的祭典仪式、多彩的化妆表演仍然保留至今,“鸟人”仍是岛民的崇拜神。为适应旅游的需要,活动时间改在每年的2月份,让更多的游客目睹这奇异的风俗。
复活节岛北部的阿纳凯是全岛最富魅力的景点,除一排威武的“莫埃”石像外,一片金黄色的沙滩又长又宽;岸上的棕榈树林青翠茂密。攀上全岛最高点,海拔507米的特雷瓦卡山顶,极目远眺,岛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尽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与蓝天浑然一体,令人心旷神怡。从山上下来不远便是著名的“七尊莫埃”景点。据传,它是一个毛利巫师的七个儿子等待欧图-玛图阿王到来的地方。“达海”是全岛保存最完好的“莫埃”石像群。每当傍晚,人们步行到这里观看日落,霞光映红半边天,巨大的石像被衬托出永恒的剪影。
复活节岛人热情好客,友善礼貌,每迎来宾都献上串串花环。男女青年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男人颈套花环、裸露上身,女人头戴花饰、下穿羽裙,跳起优美的羽裙舞。这种舞蹈同夏威夷的草裙舞相似,是智利旅游活动的“保留节目”。
在石像附近曾经发现过刻满奇异图案的木板,人称“会说话的木板”,但这些木板后来遭遇了“文明者”带来的浩劫。在探险家发现复活节岛之后,欧洲的传教士纷纷来岛上传播上帝的“旨意”。他们下令,将这些木板统统烧掉。只有一个当地居民抢下了25块木板,将它们钉成一条渔船,逃到海上。后来这25块木板保存了下来,被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馆收藏。这些幸免于难的“会说话的木板”,长2米,两边用鲨鱼牙或坚硬的石头刻上方形图案,像鱼、鸟、草木和船桨等,也有一些几何图形。这些“会说话的木板”上的图案的意义至今还没有揭开。
“朗戈朗戈”是一种深褐色的浑圆木板,有的像木桨,上面刻满了一行行图案和文字符号。有长翅两头人;有钩喙、大眼、头两侧长角的两足动物;有螺纹、小船、蜥蜴、蛙、鱼、龟等幻想之物和真实之物。厄仁在世时,这种木板几乎家家有收藏。厄仁不久染上了肺结核病,很快便去世了。他死后不久,由于宗教干涉,“朗戈朗戈”被一一烧毁,几乎绝迹。由于战乱等原因,岛上已找不到懂这种文字符号的人了。
然而有识之士都认为,“朗戈朗戈”文字符号,是揭开复活节岛古文明之谜的钥匙。100多年来世界许多学者为破译它倾注了毕生精力,但一直没有人能破译。
泰堤岛主教佐山很重视“朗戈朗戈”,认为这是在太平洋诸岛所见到的第一种文字遗迹,其符号与古埃及文相似。从文字本身看,它似乎源于小亚细亚半岛;从写法看,它属于左起一行右起一行的回转书写法系统。
捷克人种学者、文字鉴赏家洛乌柯物发现原始印度文与“朗戈朗戈”图案符号较为相像。匈牙利语言学家海维申对此作了分析对比,并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次震惊科学界的报告。报告指出,两种文字符号中有175个完全吻合。复活节岛文字存在于19世纪中叶,而印度河谷文字则早在公元前2500年成熟,相距竟4000多年。但看来这种吻合纯属偶然。
奥地利考古学家盖利登确认,复活节岛古文字与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也颇为相像。1951年他又一语惊人:苏门达腊岛民装饰品上鸟的形象与“朗戈朗戈”上的很相像。
法国教授缅特罗本世纪30年代曾在复活节岛作过大量考古工作。他坚持“朗戈朗戈”文与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有密切的关系。各国学者各有所见。
后来,有一位名叫棉托罗的青年从复活节岛来到泰堤岛,自称能识读神秘木板字符。他立即被大主教佐山召进府邸读唱了15天,主教在旁急速记录符号,并用拉丁语批注,写出一本笔记。
1954年,一名叫巴代利的人种学者在罗马僧团档案馆发现了一本油渍斑斑的旧练习簿,那就是“佐山主教的笔记”。两年后,巴代利在一次国际会义上声称,已破译了“朗戈朗戈”文字符号。文字叙述了南太平诸岛是宗族战争、宗教杀人仪式的舞台。
但是,当汉堡大学出版了巴代利冗长的著作之后,人们发现,巴氏对“朗戈朗戈”字符的诠释,只不过是棉托罗口述的翻版而已。
1915年英国女士凯特琳率考古队登岛。听说岛上有位老人懂“朗戈朗戈”语,她立即去拜访。老人叫托棉尼卡,已重病垂危。他不仅能读木板文,而且还会写,并写了一页给女士,符号果真与木板上的一模一样。但老人至死不肯说出其含意。
1956年以图尔.海尔达为首的挪威、美国考察团来到复活节岛,探知一名叫艾斯吉班的男子有一本祖父编写的复活节岛全部文字符号的书,并用拉丁语作了注释。但艾斯吉班不让图尔细阅。后来此书就再也没人见到了。
托棉尼卡老人死后40年,智利学者霍赫.西利瓦在老人的孩子彼得罗.帕杰家见到了一本老人传下来的“朗戈朗戈”文字典。霍赫征得同意把讲稿拍了照,但后来胶卷和讲稿却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
奇怪的是,凯特琳也只来得及发表自己的日记,便突然死去。考察到的材料未能发表便不翼而飞。唯一的一页手写文字符号能传到今天,纯属偶然。但托棉尼卡老人临死前写的到底是何意,今天仍然是个谜。
波利尼西亚学者希罗阿则提出一种看法,认为木板上符号不是文字。19世纪在伦敦召开的一次人种学会议上托马斯·盖克斯里则郑重声称,“朗戈朗戈”符号不是文字,只是一种印在纺织品上的特殊印戳。
130年来有过探索、发现、希望、失望及轰动,但刻有鱼、星、鸟、龟等图案及符号的木头却始终保持沉默。目前世界收藏的木板只有20多块。分别保存在伦敦、柏林、维也纳、华盛顿、火奴鲁鲁、圣地亚哥、圣彼得堡的博物馆里。
199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人类学及人种学博物馆出版了一本蓝册子,印数仅200册。作者是历史学博士伊琳娜.费多罗娃。小册子是作者30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它终于揭开了复活节岛“会说话的木头”之谜。
伊琳娜40年代就迷上了“朗戈朗戈”文字,经过30多年研究复活节岛和整个太平洋的历史、风土人情、岛民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以及其他波利尼西亚语言,最后得出“朗戈朗戈”符号实际上是一种图画文字的结论。
伊琳娜是靠直觉和推理取胜的。她先弄清符号画的是什么,然后就深入思考,找出它所代表的意思,再寻找恰当的词语。她的公式是:直觉+波利尼西亚语知识+同义词和同义异音词的搜寻。最后又把结果放到另外的木板文中去检验。

结果完全相符,于是她编出了字典。利用字典,她可以阅读任何一块木板文。实际上她已经阅读了现存20多块复活节岛木板文字符。尽管未找到起源,但朗戈朗戈不再是秘密。圣彼得堡博物馆珍藏的两块木板中的一块,伊琳娜译为:“收甘薯拿薯堆拿甘薯甘薯首领甘蔗首领砍白甘薯红甘薯薯块首领收......

简说智利印加帝国美术文化艺术


智利是拉美文化艺术水准较高的国家之一。全国有图书馆1999家,总藏书量为1790.7万册。有电影院260家。首都圣地亚哥是全国文化活动中心,有25个美术馆。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获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奖的南美洲作家。诗人巴勃罗·聂鲁达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智利的复活节岛位于太平洋东南部,以神秘巨像名闻遐迩。岛上有600多尊面对大海的古代巨大半身石雕像。19962月,该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印加帝国是前哥伦比亚时期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它的版图南到智利,东达阿根廷边境,北扺哥斯达黎加,首都库斯科。印加帝国征服大片领土,建立中央集权制,把能工巧匠集中到库斯科,创造了帝国风格的美术。
14381532年印加帝国美术具有显明的帝国文化风格。
印加建筑艺术中,巨石建筑不加多少装饰,祗有梯形壁龛,窗户和门构成墙以外唯一的装饰,巨石面微微凹进或凸出,在阳光下产生一种光影的效果,这种建筑异常简洁有力。如萨克萨瓦曼山口宏大的Z字形要塞,防御墙用坚硬而巨大的石灰石砌成,其中一块石头重约2吨。墙的最低处有8,建筑物有3,城墙呈锯齿形,雄伟的城堡俯瞰着库斯科城。这座城堡建造时用工3万余人。在乌鲁班巴的马丘比丘城,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峰顶,山脊的两边是深约500米的山谷。
马丘比丘整个城市布局设计非常缜密,很多用排水沟连接起来的小台基由上往下排列。上面有用砖石砌成的低矮的半圆形塔,显得十分坚固,似乎是从石头裹长出来成为山的一部分。还有3个人工造的圆形洼地,宽约100多米,中间有石面台基,可能是祭祀太阳神的地方。马丘比丘有千仞峭壁为天然屏障,又设有防御工事,既是城市又是要塞与圣地。这座以砖石筑成的城市高耸入云,蔚为壮观,体现了帝国建筑风格的雄伟和坚固。
印加建筑的内部墙上,多以纺织物和凸的金饰板来装饰,显得富丽堂皇,当年西班牙征服者曾为装饰神庙的金银制成的玉米和花赞叹不已。
在印加雕塑艺术中,印加帝国几乎没有什么大型雕刻,祗有不少成功的小雕像。最常见的是石雕小羊驼,线条简练,几乎是用几何形来表现这一动物,但造型很生动。还有鱼或羊驼形的容器,用坚硬的石质刻成,形象也很概括,以其简朴的形式接近完美,表现了对坚硬石料的独具特色的处理。小型人像石雕面部刻画以写实为主,常有大大的眼睛﹑挺拔的鼻梁和坚毅的下巴,头上戴着简单的头饰,服饰的表现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这种小型人像的面部和头饰﹑衣着的刻画并不程序化,似乎是肖像,具有秘鲁高原山民的相貌特征,表现出印加艺术家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印加陶器艺术也有同样的文化特征。
印加陶器质地坚硬,打磨得很光,通常的色彩是由红﹑橙﹑白﹑黑﹑黄组成。陶器图案大多是几何形,也有程序化的植物纹,有的器物还饰以鸟或昆虫等小动物。陶器中最典型的形制是锥形底的小罐子。它是用来盛水或盛蜜的容器,长颈,两面有几何纹饰,两侧有耳,可用绳子穿起来背在背上,高约15厘米。还有一种罐子有一个带鸟头的把手,罐沿两边还有一对人或动物的小雕像。这些容器在帝国全境流行。还有的容器兼有印加风格和各种本土风格,如果实形的罐子,有宽宽的带状把手,又有印加形的长颈和锥形底
印加金银制品也充分体现了印加美术文化的特点。

印加帝国是古代传说中的黄金之地,当西班牙人到达时所见到的神庙内的装饰大量是金的,有金圆盘的太阳和月亮,还有真人大小的金雕像以及金的酒杯和碗。由于殖民者对黄金的掠夺,这些金银制品大多被熔掉了。现存的金银制品祗有小型的金银雕像。小型金银雕像通常是程序化的风格,人物形象总是同一表情,直立,没有动感,手放在胸前。羊驼形象也总是以一种不变的姿态出现,站着,耳朵竖起。总之,这些掠后幸存的金银制品不是印加金银制品中的杰作。

简说智利音乐文化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其音乐文化除与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一样,有着印第安传统音乐和欧洲、非洲的音乐因素外,欧洲音乐文化的影响更为突出。
智利共和国,面积756626平方公里。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东同阿根廷为邻,北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海岸线总长约1万公里,南北长4352公里,东西最窄96.8公里、最宽362.3公里,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东为安第斯山脉的西坡,约占全境东西宽度的1/3;西为海拔300-2000米的海岸山脉,大部分地带沿海岸伸展,向南入海,形成众多的沿海岛屿;中部是由冲积物所填充的陷落谷地,海拔1200米左右。
智利版图狭长,各区域民族成份不同,因此民间音乐又呈现出不同的地区性风格。
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的北部地区至今保留着较多的印加文化遗迹。在节日、仪典及播种、畜牧等生产活动中,音乐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歌舞音乐如"瓦伊诺""塔吉拉里"等大多为三声和五声音阶;曲调下行进行常见。传统的乐器有克纳笛、"西库"(排箫)、普图托号等。由排箫和圆鼓组成的小乐队形式,它演奏的乐曲,和随它的音乐而跳的舞都称为"西库拉斯"。这是北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
智利靠近中部的瓦尔帕莱索地区则是一种混合文化的音乐风格色彩区。一方面是印第安部族迪亚吉达人三声音阶、单声部的歌曲和奥卡里纳()、排箫等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另一方面也盛行受西班牙文化影响的、曲调较丰富的舞曲"科里多"等音乐体裁。
智利中部地区的音乐深受欧洲音乐影响。
中部偏南居住着印第安部族马布契人(又称阿劳加人),他们的音乐简单纯朴,单声部的歌曲曲调平缓,忧伤,即兴性强。有劳动歌、催眠歌、葬礼歌等。传统乐器有圆鼓"库尔特伦",单音木笛"皮富尔卡",四孔竹笛"平库尔韦"及竹制的长号等。这种长号称"特鲁特鲁卡",最长的约4,一端为吹嘴,另一端装有角制喇叭,被广泛用于节日和礼仪活动之中。
这里的音乐呈现出智利民间音乐风格的主要特色,有"库埃卡"和抒情歌曲托纳达、摇篮曲等体裁。
库埃卡是智利最富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体裁,其中大部分是歌舞曲,也有歌曲和纯器乐曲的形式。歌曲多是三、六度平行的重唱,并具有支声结构。纯器乐曲常以吉他和民间乐器(排箫等)合奏。库埃卡多为大调式,曲调明快;节拍是小快板和快板弱起。它的音乐语言变化小,常由两个旋律线较平伏的乐句组成,曲调主要以此两个乐句的各自反复展开。歌词则由13行诗构成。句中常以不规则的句逗把一个词断开,使乐句形成一种似断似连的特殊效果。除正词外,演唱中还加有无确定含义的衬词。音乐材料的重复表面上无变化或少有变化,但由于歌词的层层展现,表演者即兴赋予乐曲的加花装饰,乐器组合的变换及节奏重音的交替重叠进行,使曲调的速度、力度和色彩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智利的专业音乐创作始于殖民地时期。西班牙等国移民陆续到智利定居和欧洲一些著名音乐家的来访,促进了智利专业音乐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曾在智利风行一时的意大利歌剧逐渐衰落,代之兴起的是演奏欧洲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器乐作品。管弦乐团和室内乐团、无伴奏合唱团等音乐团体相继出现,音乐教育事业也开始兴盛。1850年创建了国家音乐学院。19世纪有重要影响的音乐家是J.萨皮奥拉(1802~1885),他曾任音乐学院院长、圣地亚哥教堂首席乐师等职,并与在智利定居的西班牙女歌唱家I.塞赫尔斯-蒙特内格罗(1803~1869)一起创办了《音乐周报》,1845年受政府委托为国歌《国旗颂歌》谱曲。由于他在发展智利音乐事业上的杰出贡献,曾获得国家金质奖章和荣誉奖。著有自传体回忆录《三十年回忆》。
智利的民族主义音乐崛起于19世纪末,其中作曲家P.H.阿连德最为著名。其他著名的作曲家还有C.I.阿拉尔孔(1887~1974)A.伦格(1884~1974)E.索罗等人。20世纪,智利作曲家形成多种流派,各种现代派音乐也相继出现。音乐活动家及教育家D.圣克鲁斯(1899~ )的音乐创作对推动智利音乐和培养年轻一代有很大影响。他于1951年获国家艺术奖。代表作有《三首戏剧前奏曲》(1946) 4部交响曲(1946194819651968)等。他的学生 J.奥雷戈-萨拉斯(1919~ )曾担任拉丁美洲有影响的音乐刊物《智利音乐杂志》的主编,其代表作有《圣诞节康塔塔》等。


简说智利美食文化


智利人常食菜肴是用猪肉、牛肉、羊肉、葱头、土豆、西红柿、生莱、白菜、菜豆、兵豆、鹰嘴豆等制成的,其中烤肉占很大成份,香味扑鼻,鲜美可口。待客的餐桌摆有各类水果,如苹果、柑桔、葡萄、西瓜、甜瓜、李子、杏、桃、草莓、荔枝以及山橄榄等,智利人称水果为天然甜食。智利人爱饮酒,待客是少不了酒的,低度白酒、红葡萄酒、白葡萄酒等是待客的常备酒。       
餐厅会提供大约花费 5美元的价格低廉的午餐服务。整个午餐会以一道简单的沙拉加油和柠檬汁开始,然后就是一碗热腾腾的炖菜(cazuela)或者一碗热肉汤、鸡肉或者海鲜,抑或是用别的食物代替肉汤,如填塞有肉、洋葱、一个煮鸡蛋和一些橄榄的面粉糕饼。在夏天,千万不要错过了乌米塔(humitas),做法是将嫩玉米磨碎加上辣椒、西红柿、糖、猪油等调和在一起用玉米大苞包起来煮熟,放冷之后,再在火中烤熟食用。 
在智利,海鲜菜肴格外受欢迎。如果你可以的话,可以试试大螃蟹和大虾。智利菜的主菜一般是由特制的大米和鸡肉、猪肉、油炸鱼组成。甜点是必要的一道。然后跟着一杯速溶咖啡。在晚上,三明治是很受欢迎的食品。智利的鳄梨牛肉三明治非常的有名,另外还有绿豆牛肉三明治和热狗加上番茄、鳄梨与蛋黄酱。
智利海产食品很丰富,特别是龙虾和牡蛎(58)。当地餐食主要有:鳗鱼汤(Caldillo de Congrio),贝类菜(ChuPe de mariscos)。鸡肉蔬菜汤(Cazuela de ave),卷酥馅饼——含肉、洋葱、鸡蛋、橄榄以及厨师喜爱的原料(Empanadas),辣味玉米粽子(Hamitas),牛排米饭(Bife Lomo),用番茄和洋葱调味的热狗(Vienesas),瓦锅蒸牛排面条(Talarines con Lomito)       
智利酒吧和俱乐部营业时间为1800100(次日)。当地产白葡萄酒既便宜又好。白葡萄酒主要有Santa CarolinaCousino Macal两种,Tarapaca ex Zavala是一种勃艮第味道的葡萄酒。当地人喝的是pisco(一种葡萄蒸馏的酒)Aguardiente是一种类似白兰地的酒,含酒精度很高;cola de mono(圣诞节酒)味道很好,在闹市区酒吧均有出售;Escudo是一种普通大众喜爱的啤酒。       
葡萄酒也是智利的一大特色,作为世界第五大出口国,智利有着便利的酿造葡萄酒的条件,干燥的夏季,洁净的空气,都让葡萄酒更好的发酵,成品更加醇正,味道更加芬芳。单独饮用葡萄酒,味虽美,却少了一份雅兴,再配以智利传统美食,加上新鲜的海鲜,摘取新鲜的蔬菜,那才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智利的美食混合了智利当地的南美传统饮食和殖民时期引进的各种欧洲风味食品,巧妙的融合反而造就了今天圣地亚哥独具特色的美食。

智利待客的主食有用新鲜的玉米面制成的一种名叫“乔克洛”的嫩玉米糕,用大米、玉米粉、肉汤和蔬菜制成的“肉汤莱饭”,用奶酪、海鲜作的馅饼和用肉末、葱头、葡萄干、油橄榄、鸡蛋等作的馅饼。      

简说智利旅游文化


智利圣地亚哥为首都,南美洲第四大城市,位于国境中部,坐落在马波乔河畔,东依安第斯山,西距瓦尔帕来索港约100公里,夏季干燥温和,冬季凉爽多雨雾,碧波鳞鳞的马波乔河从城边缓缓流过,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仿佛一顶闪闪发光的银冠,天然山水给圣地亚哥增添了动人的风韵。
圣地亚哥是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城。1541年,西班牙殖民者瓦尔迪维亚率领150名骑兵来到这里,在位于现在城市中心的圣卢西亚山上修筑了西班牙在南美洲大陆上的第一座炮台,并在山下用泥砖和草木建筑了一批原始的住宅区,这就是圣地亚哥城的雏形。
181845日,经过智利争取独立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役——迈普之战后,圣地亚哥成为智利的首都。
公元19世纪因智利发现铜矿并逐渐大规模开采,城市迅速得到发展。在随后的年月里,数次遭受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市区历史性建筑物受到严重毁坏。
智利是世界上第三大产铜国,也是世界上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圣地亚哥市处处都能感受到铜的存在,到处都可以看到铜的光辉。漫步市区,每隔不远眼前就会出现一座精工细琢的纪念铜像,这些铜雕刻大小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格外引人注目的是耸立在市区“宪法广场”上智利民族解放运动先驱沃伊金斯将军的铜像雕刻,横刀跃马,气壮山河。那一座座铜像雕刻,让人目不暇接,仔细观赏,仿佛置身于铜像的世界,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的圣地亚哥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面积100多平方公里,人口534万,是智利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首都圣地亚哥地铁全长74.5公里,2005年客运量为2.67亿人次。
海运主要港口有瓦尔帕莱索港,塔尔卡瓦诺港,安托法加斯塔港,圣安东尼奥港和彭塔阿雷纳斯港等。
空运有5家航空公司,6个国际机场。智利国家航空公司有波音飞机11架,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加拿大、法国、秘鲁、 西班牙、美国、乌拉圭和委内瑞拉通航;私营的铜业航空公司有波音飞机7架,与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和美国通航。
智利最大的航空公司——LAN是唯一有航班飞往复活节岛的航空公司,每周五班往返于圣地亚哥与复活节岛的马塔维里国际机场之间。复活节岛往返圣地亚哥的飞行费用从630美元到900美元不等。如果能安排好行程的话,可以在航空公司网站上用信用卡预先购买,成功以后自己可以打印出机票,价格也有不少折扣。需要注意的是,出发前两天请再次确认订票情况,因为航班经常超额预订。
对亚洲的游客来说,去复活节岛的路程都很遥远。要知道去复活节岛仅有两条路线选择,一条是从智利本土过去,航程约7个小时,另一条是从大溪地过去,航程约5.5小时,比智利本土过去时间还短一些。因此除非是那些有打算环游南美的人,否则大多数亚洲的游客都是取道大溪地抵达复活节岛。
飞机目前只有LAN的航空可以到达。但LAN的里程数可以在AA上累计。飞机每天从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起飞. 飞行时间为5小时。复活节岛和圣地亚哥有两个小时时差。
航空公司提供从圣地亚哥飞大溪地, 中间在复活节岛停的航线,所以如果两个地方都玩的话可以选择这种方便而梦幻的路线。

智利首都地铁有4条线,分别是1号、2号线、4号线和5号线。由于近年的公交系统改革,公交车数量车次减少了很多,公交线路也改变了。以前坐一辆车就能够到目的地,现在要倒很多次,导致很多当地人也无所适从,结果上班迟到成了家常便饭。晚上910点公交站台还有很多人排队等车,地铁人满为患。有些地铁口还安置了红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