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朝贡制度
秦汉时代实现了天下的“大统一”,彻底改变了“君不君,臣不臣”的政局,这在贡品上得以恢复“从下献上”、“各献异物”的体制。
在秦代,也许是由于这个封建王朝过于短命的缘故吧,进贡的史料十分匮乏。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当时进献甚少。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
文化、思想措施看,当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强有力的,由此可想见,当时的贡献一定是绵绵不绝的。秦二世登极之时,曾说过一番颇有分量的话:“今始皇为极庙,四海之内皆献贡职,增牺牲,礼咸备。”(《史记·秦始皇本纪》)当时所指的“四海”,主要指域内的三十六郡,比大禹时的“九州”更广阔,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在如此辽阔的疆域内能实现“皆献贡职”,实在可以称得上是极一时之盛。至于所贡物品,可能大致与《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述不相上下吧!
对于秦王朝的二世而亡,汉初的统治者是十分警觉的。汉高祖命谋臣陆贾加以总结,陆贾在他所著的《新论》一书中明确指出:“(秦代)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治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从陆贾所揭示的历史教训中,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在当时条件下,只有轻徭、薄赋、缓刑,才能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以利于自身的统治。这就形成了汉初统治者所谓的“黄老无为”政治思想和文景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措施。然而,以往的论者却都忽视了,作为“无为”思想的体现。除了轻徭、薄赋、缓刑之外,还采取了“止贡”、“不受献”之类的办法,这应当说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的。
汉文帝一登极,就宣布:“令郡国无来献。施惠天下,诸侯四夷远近欢洽。”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历史文献中,常有文帝“拒贡”、“止贡”的记载,可见其决心之大。离上述一道命令相隔二十二年,到了汉文帝后元元年,,那已是他统治的后期了,汉文帝又一次申言:“令诸侯无入贡。”接替他登上皇位的景帝,在“止贡”上一乃其旧,又一次提出:“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这对于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增强汉初的经济实力,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这种做法也似乎影响到了后汉的统治者,后汉的第一个皇帝不止一次地发出“止贡”令。史载:“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于天下已定,务用安静。”所谓“务用安静”,是与汉初的“黄老无为”、“与民休息”相一致的。因此,他一再提倡“勤约之风”,反对“进献”,自己则“身衣大练,色无重采,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然而,汉光武虽然一再强调“止贡”,可下属的“郡国”仍时有上贡者。于是,在光武十三年又一次下诏止贡:“往年已敕郡国,异味不得有所献御,今犹未止,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至乃烦扰道上,疲费过所。”(《后汉书·光武帝纪》)到了汉光武后的第三代,即汉章帝的时代,仍然严格地执行着“止贡”措施,章帝要求下属:“尔后百僚勉思厥职,各贡忠诚,以辅不逮。”(《后汉书·章帝纪》)这条史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贡”一般是与“品”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贡”的对象是物质性的东西,可是,这里章帝却要求臣属“各贡忠诚”,把物质性的东西提到精神的高度,要求“百僚”贡献出自己的忠诚,这不能不说是观念上的一大转变。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其中包括“上贡”,汉王朝就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里的辨证关系似乎是:止贡,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为了积累财富,为大规模的举贡创造条件。史载,到了汉武帝时代,进贡兴旺起来了。“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福,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故能睹犀布、玳瑁则连珠崖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牂柯、越隽,闻天马、葡陶,则通大宛、安息。自是以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汉血马,充于黄门,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汉书·西域传》)这段文字,巧妙地把获取贡物,与开拓疆域,以至民族交往,结合在一起了。事实也正是如此。没有疆域的开拓,就不可能有众多“外国”的“来贡”;没有民族的交往,贡物的进献也难成事实。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贡品对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是多么重要。可以这样说,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政治和军事上,而在于凿通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西地区之间的通道,尔后,大量西域物品,包括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蒜、胡桃等植物,良马、橐驼、各类奇禽异兽,以及名贵毛织品,源源而来,这些物品的进入,主要通过贡品的形式。佛教和佛教艺术,也在东汉时经过东亚地区传到西域,再通过贡经书等形式传到中国。这些,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贡物种、数量的增加,进贡的途程也由单一的小路,变成了水陆并进。在这方面,应当说秦始皇有着不世之功。他统一全国并执掌全国统治大权之后,大搞其“整齐措施”,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整齐道路”即所谓的“去险阻”、“车同轨”。秦始皇花了很大代价修筑弛道,以秦京咸阳为中心修筑途经全国的行车大道。弛道一律宽五十步(六尺为步),(用铁椎筑土坚实,并在路旁种松树标明路线。)秦王朝虽然很快灭亡了,但秦代修筑的弛道,对陆路交通起了很大的作用,无疑也便利于陆路进献贡品。当时最著名的南海进献龙眼和荔枝,就是通过陆路的快马传递的,“十里一置,五里一侯,奔腾阻险。”(《后汉书·和帝记》)看来,陆路进贡速度要比水路快得多了。
物极必反。到了两汉的后期,中央统治者对地方及边远地区的索贡,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一种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到了东汉末年,“龙眼、荔枝及生鲜,献之。驿马昼夜送之,至有遭虎狼毒害,顿仆死亡不绝。”这就必然引起民怨之沸腾了。一个名叫唐羌的人,为民请命,冒死上书,“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故天子食太牢为尊,不以果实为珍。”(《后汉书·和帝记》)唐羌其人的上奏引起了皇上的重视,“帝从之”,在形式上,似乎以后再也不搞劳民伤财的那一套了,而内里仍然进贡不绝。尤其到东汉末年,达官大臣以获取大宗贡品为快事,以满足其远也填不满的欲壑。那时,“其四方调法,岁时献贡,皆先输上第于冀(梁冀),乘舆乃其次焉。吏人赍货求官请罪者,道路相望。冀又遣客出塞,交通外国,广求异物。”(《后汉书·梁统列传》)这时,将相臣僚、帝王之家,以猎取名特贡品为标的,并无代价地占为私有,那已经是末世景象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