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12月11日星期三

第一节 朝贡制度的起源



贡品溯源:从禹贡说起

我们在生活中常说到要“无私奉献”、“为国家多作贡献”。“贡献”一词,现已为人们广泛使用。其实,“贡”和“献”,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
《尚书》中就说道:“任土作贡。”疏曰:“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之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
这里,道出了“贡”和“献”的最原始的含义:
1:贡是指“从下献上”,也就是下属对上级、地方对中央的进献,推而广之,也涉及到外国对中国的供奉。
2:贡的物品,一般应限于“土地所生异物”。如果各地都能献出各地的“异物”,对中央来说,所得就甚丰了。当然,有贡上,必有赐下。贡上和赐下的绵绵不绝,形成了下属与上级、地方与中央之间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当然,期间也包含着情感、思想上的交流,以及政治上的有机连接。
在中国的远古时代,“贡”和“献”是有着极其严密的规格和限制的。
古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夫先王之利,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责修问,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国语.周语》)
然而,从实际的史料看,中国远古时代的贡献制度从一开始就冲破了理想化的模式。所谓日祭、月祀、时享、岁贡、世王,从来也没有十分严格地实现过。
生活总比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行之有效的贡献制度总是出“格”的。就拿“贡”制来说吧,也从来不是象定制所规范的那样一岁一贡,实际上有的是一岁一贡,有的是一岁数贡,有的是数岁一贡,有的则是常年不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当然,如果是太平盛世,那要好一点,遇到战乱,“贡”就更不成其为规矩了。至于是不是一定在“要服”(边远地区)才称之为贡,更是说不准了。史书上记载的“九牧之贡”,就讲的是邦内之贡,也就是当时被称为中原地带的同一族类向“帝都”的年复一年的进献。
真正的贡献制度起于何时?看来是起于夏禹时代,当然,或许还要更早一点。
据《史记》记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因治水成功而接替帝舜,“即天子位,南面而朝天下,国号曰夏后”,他成为部落联盟的最后一位领袖,夏代的第一个国君,也是贡献制度的真正首创者。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自虞、夏以来,贡赋备矣!”虞时史料阙阙,而夏禹时的贡献资料则十分详尽。说禹是贡献制度的首创者,是站得住脚的。

大禹治水和会稽朝贡

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形成,是与当时一定程度上形成的统一局面有关的。
“大禹传说”在越地民间口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据历史文献记载,有关大禹的传说,最早是源于西周后期、春秋战国时期。
禹姓姒,世称大禹,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创立者,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治水英雄。为了抗争自然灾害,治理洪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他公而忘私,克勤克俭的崇高品质和战天斗地的顽强苦干精神,均为后世传颂。
“大禹传说”的内容主要涵盖:大禹生卒地的传说,大禹会稽鸟田的传说,大禹古迹的传说,大禹治水及神话传说,大禹大会诸侯于会稽的传说,大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英雄”的传说,大禹与越乐、歌、舞、越文化相关的传说,大禹祭典的传说,大禹后裔姒姓世谱的传说,其他相关的传说等。
但是在这些传说中,几乎忽略了大禹开创中国朝贡制度的传说。这个传说,主要反映在大禹大会诸侯于会稽的故事。各部落首领聚会在会稽时,都向大禹作了朝贡,贡献了来自各部落区域内所产的特产。
当时的朝贡物品究竟有哪些,目前虽无人研究,但《山海经》中已涉及了很多有关那个时期的丰富物产资源,可以想见,这些特色区域的矿产、动植物、药材等,都可能是朝贡中的主要贡品。
会稽位于今日绍兴。绍兴不仅与大禹大会诸侯于会稽的传说有缘,绍兴也是中国酱文化的重要代表地,是研究中国贡品文化的一个重要起点。
在绍兴贡品中,绍兴酱油的传统酿造技艺名闻天下,流传千年。
“无绍不成酱”是对绍兴酱产业、酱文化集中兴旺的概括。绍兴的制酱业起于民间,据考证,魏晋时期就开始生产,至清代晚期达到鼎盛,有“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一说。
绍兴传统酱油名称有太油、头油、顶油、上油、市油等。母子酱油更是绍兴酱油中的珍品,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该工艺以酱油代水酱饼为子,故名为母子酱油,它亦是绍兴名酒——善酿酒的“鼻祖”,比善酿酒的历史要早200多年。
同山烧酒传统酿造技艺诸暨同山烧的烧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山烧”是诸暨市同山、青山一带村民用高粱烧制的一种优质白酒。古称“秣秫烧”和“高粱烧”。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高粱烧”曾是当时山民进贡勾践的贡品。后同山镇建制后,便以其产地命名,更名为“同山烧”。
“同山烧”历来是同山镇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它利用当地产的优质高粱和天然山泉水烧制而成,不仅口感醇良、香气四溢,常常适量饮用,还具有活血、养神、增劲、祛风及滋补功效。
绍兴乌干菜的制作与烹饪技艺,也流传已久。乌干菜曾被作为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运往京城。因其制作极为讲究,选料十分精良,而作为传统绍式名菜——干菜焖肉更是被誉为绍兴“第一菜”,先后载入《中国菜谱》、《中国烹饪百科全书》浙江条目、中国菜谱浙江卷等书籍。
绍兴乌干菜制作与烹饪技艺,是绍兴先民古老的生活习俗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其色褐里透红,香味浓郁,经久耐藏,蒸煮后油光乌黑,别具风味,是绍兴有名的地方特产,也是“绍兴三乌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禹时期的贡物,具有朴素的性质,大部分遵循了“贡其土地所生异物”的规矩。而这里所说的“异物”,相当于现今所言的地方土特产。     
大禹时代,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朝贡制度,但这种真正以贡土物产为特色的贡献制度,与往后有些地方的用转手货进贡,是大相径庭的。尽管传说中,也有众神或民间向西王母进贡的故事,但无论怎么说,大禹可以说是中国朝贡制度的开山祖,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

中原九州的自愿朝贡

大禹治水,成功地消除了水患威胁,原先为了躲避洪水而居住在山林中的山民们,开始下山,一般都择水而定居。早期的城市渐渐形成。
大禹于是披九山,通九泽,浃九河,定九州。同时,“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使“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史记.五帝本纪》)。
这种一统局面是空前的,使恩泽所及之处,必然不时来朝贡了。这种来贡,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愿性质,尤其是九州地带,“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当时所划分的所谓九州,一般认为是大禹治水后划定的我国中原上的古行政区,据《书.禹贡》分为:冀州、衮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各州在大禹朝贡制度的推行下,各种贡物也就形成了当时的独特地方特色。
比如青州,“海岱维青州”,即处于海(渤海)岱(泰山)一带,也就是今天山东的德州、济南一带,滨临大海,因此所朝贡的贡品就多有大海的特色了。如贡盐,还有朝贡的“海物维错”,也不只是鱼。“维错者”是指各种海产,可能也包括鱼虾蚌蟹之类。
又如扬州,“淮海维扬州”,即处于淮(淮海)和海(黄海之间),现已属南方地带了。这里的山林间多产竹子,于是贡品就是大量的贡竹箭(大小竹子),贡品中还包括走兽、皮毛(革)、飞禽的羽毛(羽),以及当时南方所特有的桔、柚等贡果。
要了解除大禹时期的贡品制度及朝贡情况,就应研读《尚书•禹贡》。
《尚书•禹贡》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禹贡》撰者就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借书而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撰者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借大禹之名望得到实际的施行。
《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禹贡》中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当时的黄河上游和现在大致相同,到今河南荥阳县以下却流向东北,入于渤海。这样就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东西两条河流,一为南流,一则流向东北。这东西两河之间就是冀州。
以现在的地理来说,冀州相当于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兖州是在济、河之间。就兖州来说,黄河以北就是冀州,它是以黄河与冀州分界的。这里所说的济为济水。这是一条久已埋塞的古河道。它是由今河南荣阳县东北从黄河分出,流经今河南封丘、山东定陶、济南等县市,东北流入渤海的河流。这济、河所维的兖州,相当于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禹贡》说:“海岱维青州”。这是说,青州是东至海而西至泰山。也就是现在山东的东部。
徐州是在海岱和淮水之间,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扬州则在淮海之间,就是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用现在地理来说,是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禹贡》以荆及衡阳维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衡山在今湖南省。这是说,荆州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由荆山之下直到衡山之南。
豫州在荆河之间,主要是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梁州在华阳、黑水之间、这是说梁州是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黑水何在?自来都没有恰当的解释。《禹贡》梁州,曾说到“蔡蒙旅平”。这是两座山名:蔡山,据说在汉蜀郡青衣县;蒙山在唐雅州严道县。汉青衣县在今四川名山县北。唐严道县今为四川雅安县北。按照这样说法,梁州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九州中还有一个雍州,雍州在西河、黑水之间。今陕西和山西两省的黄河,当时称为西河,则黑水当在雍州的西部。雍州西部的黑水不一定就是梁州南部的黑水,但确地也不易实指。雍州的山水有鸟鼠、三危,也有弱水、都野,皆在今甘肃省境内。雍州境内还有昆仑、析支等部落。据说,昆仑在汉临羌县西,析支在汉河关县西。汉临羌县在今青海省惶源县东南。汉河夭县在今青海省同仁县。按照这些山水部落的分布,则雍州当在今陕西省的北部和中部,甘肃省的左部和青海省的东部。
中原九州的划定,也形成了禹贡的特点,那就是“自愿朝贡”,即“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

解读九州贡道

《禹贡》所划定的中原九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通道路网。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九州的具体区划,以及相当于今地的具体位置所在,也就可以进一步地探索当时交通道路网的分布和作用。这些交通道路,事实上也形成了当时的朝贡路网,既有陆路,也有水路。
《禹贡》作为统一之后治理全国设想的蓝图,按当时情形说,是先有一个拟议中的帝都,而这样的帝都是在冀州的西南部。战国时的交通道路是以各政治都会为中心向四方伸延的,可是《禹贡》的撰者却一反常规,交通道路网的形成并不是以帝都为中心向外伸延,而是作为各州向帝都送交贡赋的道路汇集到帝都的。可见,当时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路径,都已经十分完备并明确化了。
据《禹贡》所载,这样的交通道路是:   
冀州:夹右碣石入于河;
  兖州:浮于济、漯,通于河:
  青州,浮于位,通于济;
  徐州:浮于淮、泗,通于河:
  扬州: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荆州:浮于江、沱、潜、汉,逾于雒,至于南河;
  豫州:浮于雒,达于河;
  梁州: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这样的交通道路网,基本上都是以水上交通为主的道路网,只有在没有河流的地方,才利用一段陆路。
荆州的江、沦、潜、汉都是水道,可是这些水道竟然没有一条可以直达冀州西南的帝都,因而不能不利用陆路。所说的踰于洛,就是由汉到洛没有其他水道联系,只好改就陆路了。现在看来,汉洛之间正是隔着伏牛山,是难于直达的。
梁州的贡道也是如此。在梁州境内,固然可以浮于潜,但潜、沔之间隔着巴山,就是沔、渭之间也还隔着秦岭,这就不能不一逾再逾了。
《禹贡》记载的这些水道,除冀州的“夹右碣石入于河”和扬州的“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外,其余七州的贡道都用“浮”来显示其间的作用。“浮”字是什么意义?伪孔传说:“顺流曰浮”。这七州的贡道并非都是顺流而下,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胡渭解释说:“当时粟米取之于甸服,无仰给四方之事,所运者唯贡物,故轻舟可载,山溪可浮,逾于洛,逾于沔”。胡渭这样的解释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禹贡》所说的贡道,包括当时全国的大川,兼有其他较小的水道,就无不可以通行舟楫了。甚至远至黄河上源的积石,也成了航行的起点,水上交通的发达,可谓是相当迅速和普遍的,也是少见于文字记载的。就以黄河来说,秦、晋泛舟之役,可谓是当时的一宗大事,所涉及的水道,除黄河之外,还兼有渭、汾两河。所使用的黄河水道,其实只有由汾水入河处至渭水入河处之间的一小段。所谓泛舟之役,主要是用来运输贡物粟粮的。
《禹贡》中不仅说到导河积石,而且还谈到了当地部落的贡赋,也可以浮河而下,至于帝都。   
《禹贡》中有两处提到潜水:一是荆州之潜,再一是梁州之潜。荆州之潜早已湮没,或谓在今湖北钟祥、潜江两县境。这两县皆濒汉水,唯津渠交错,未审潜的确实所在。这条潜水能通于江汉。梁州的潜水,就是现在的嘉陵江,由于流经今四川广元县南北,穿过一些冈穴,所以称为潜水。当时运输贡赋的船只势难从这些冈穴中穿过,所谓“舍舟从陆而北”,恐怕只是后来解说者的设想,当时未必就能做到这一点。战国未叶,秦国曾以栈道千里,通以蜀汉,蔡泽以此为应侯范睢佐秦的一大功。若潜水能够恃以运输,秦国何必兴此大工,开凿千里的栈道?不管怎么说,《禹贡》撰者能够有这样宏伟的设计,可见其对于当时的天下形势是相当了解的,对于当时的地理山川也是较为熟悉的。
由于《禹贡》撰者了解形势和熟悉地理,其所设计的道路网,还是可显示出当时交通的规模。
由于所设想的帝都是在冀州,而冀州三面环河,因此各州皆以黄河的交通为主。黄河的水上交通,上起积石,下迄碣石,就是说整条黄河都可以利用。黄河的支流,以汾、渭、济三水为最大。汾水在冀州之中,渭水和洛水分别贯穿于雍、豫二州,所以就形成了这二州的贡道。
黄河下游无支流,济水、漯水分别曲黄河分出,都是黄河的支津。这两条水都流贯兖州,所以就成为兖州的贡道。
充、豫、雍三州都和冀州接壤,又都是黄河流经的地区,利用黄河支流或支律作为贡道,也是很自然的。
青、徐、荆、梁四州分别和兖、豫、雍三州相邻,就只能利用有关的水道,分别通过这三州,再入于黄河,而达于帝都。青州许多河流都是流入海中,只有汶水是入济的,所以汶水就成了青州的贡道。徐州的贡道是“浮于淮、泗达于河”。淮、泗两水诚为徐州的大水,而且泗水流入淮水。两水相通,自然是会便于交通的。
九州中只有扬州和冀州之间相隔的州最多,它的贡道是要通过徐州和豫州才能达到冀州。它由淮、泗两水通到徐州,再通过菏水和济水才能进入黄河,抵达帝都。但如何把这一州的贡物都运到淮水和泅水,却还是问题。
《禹贡》撰者特别指出,沿于江海,才能达于淮泗。扬州濒海,且有大江流贯其间,由大江入海,沿海岸北上,是能够转入淮水的。这样运用海上运输,也是其他各州所未有的。这时越已灭吴,勾践且由海上迁都琅邪,海上运输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就在吴国未被灭亡之前,吴王夫差已经开凿邗沟,使淮水和大江可以互相联系。
我们从《禹贡》中所述的交通道路网,大抵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朝贡运输线路。自夏、商、周三代之后,又历经春秋、战国之世,交通逐渐趋于发达,道路也相应臻于稠密。经济也由于贸易畅通而趋于繁荣。以政治都会为中心,再加上围绕经济都会的发展,交通道路的布局,这就为后来秦始皇扫灭六雄后,在全国各地大兴驰道,无所不臻的业绩,奠定了基础。中国的朝贡制度,也随着贡道的拓展,向前进一步推进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