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12月20日星期五

两汉时期的土官朝贡文化



汉武帝以后随着开拓边疆的活动,开始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又称为边郡或初郡。这些新设的郡县因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经济发展状况与内地郡县不同,而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汉朝中央向边郡委派流官,但不改变其原有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经济形态,国家不征收赋税。
秦灭六国后,攻取瓯越和闽越之地,设立了闽中郡。秦军进入岭南,又在今广东、广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秦朝还曾在西南夷夜郎、滇、昆明、邛都等族地区置吏统治,秦朝开辟由蜀中进入西南夷地区的五尺道,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秦朝灭亡,西汉初将这些地区弃而不治。
汉武帝即位,特别是其亲政后,积极开边拓土。汉武帝要实现大一统,就是一个囊括华夷的大一统。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汉武帝设立了匈奴五属国,分别在沿边的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五郡。东汉时期,也采取设置属国的办法,属国略有变动,有安定属国、西居延属国等。
属国的组织结构包括属国都尉或典属国、丞、吏、属国骑等。属国之下设置县。东汉还设置“使匈奴中郎将”,下有官府、从事、椽吏、骑兵、驰刑等,协助中郎将保护和监督南匈奴单于。
属国的管理办法是:不改变其名称、制度、风俗等。属国中的匈奴人保持原来的官号,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自治权。汉朝对归附的匈奴部落首领给予侯、千长等封爵,赐食邑万户,也有赐千户或六百户者。但是要在政治上要服从汉朝派遣的属国都尉管辖。
两汉边郡制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所设郡县区划,以同一族系族群居住范围和经济区域为基础。区域大致都以某一种族的部族为主要居民,而以这些部族的区域为基本范围。
第二个特点:就是设置郡县后,由中央任命太守和令、长,同时封部落君长为王、侯、邑长。汉朝在沿边设置有居延属国、安定属国、张掖属国、蜀郡西部属国、匈奴属国等,就是“存其国号而属汉朝,故曰属国”。因而属国的统治,除中央派遣都尉、丞等流官外,也是“因其故俗治”的方式。不置郡或属国的边境县则设障塞尉。可见边郡已经形成了从郡太守、都尉、到丞、障塞尉的一套完备的制度。汉代的边郡已经形成了流官、太守、令长与土长、王侯并行的特殊制度。
第三个特点:在“无赋税”约束下的土珍贡物兴起。西汉设置了十七个边郡,但都无赋税。但是当地的部族首领都会向汉朝缴纳贡物。如郑纯做西部都尉,为政清廉,深得蛮夷君长拥戴,蛮夷君长都向中央奉献土珍,以此作为贡物。郑纯调任永昌太守,与哀牢夷人约定:每年贡献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作为常贡。部落缴纳土珍贡物,这与内地郡县所承担的赋税有着很大的区别。土珍贡物的兴起,也使中国各民族间的交流,多了一些民间产品、民间工艺和民间文化的交融。
汉朝通过设置边郡,将肃慎、夫余、高句丽、乌桓、鲜卑、匈奴、羌、昆明、夜郎、笮、滇、邛、句町、闽越、东越、南越、瓯越等民族,都纳入了汉朝的版图。边郡土流并存,因其故俗治,无赋税,贡土物,成为较内地郡县与中央关系更为松散的多民族、多层次、多制度体制中的一个环节,也构成了中国贡品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