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12月19日星期四

西周时期最早朝贡中国的越裳和肃慎传说



《诗经·商颂》说商汤的时候,四海都归顺,氐、羌等族都来贡献和朝见,这是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记载可以说明商朝朝贡的情况。
史籍也载有周武王克商后,九夷百蛮各以其国所有之物而来贡,也是泛泛而谈。
西周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有两个国家曾来中国朝贡。
一是越裳,现越裳国三象重译而献白雉”。“三象重译”值得一说,是因为这个词称是中国王化无远弗届的代名词。所谓象和译,本是指代不同方位的翻译:东曰寄,南曰象,西曰狄鞮,北曰译。强调王者居中,四方蛮夷来贡,楛矢东来,白狼西入,犀象南进,良马北奉,忠心上达,恩泽下降,由象、译转达沟通。所谓“三”者、“重”者,皆非实数,言其辗转译介之多,向化贡献者之远,中国王化播送之广。
越裳国在交趾之南,大约为今越南南部地区。不仅越裳国三象重译,万里来朝,比喻周朝影响之远,而且关于其朝贡原因的解说尤为奇特,此后也成为一再引用的典故:因为周公居摄政六年,制礼作乐,政绩显赫,天下太平。越裳国使者说:他们国家有一个说法,如果上天很久没有发怒,不起烈风,不作淫雨,则一定是中国出了圣人的缘故,一定要去朝贡。
周公的丰功伟绩,自然传不到重译而至的越裳国。即使传到了,越裳国也没有必要如此崇敬。周公的时候,西周的政治影响或许勉强能过长江,五岭以南则鞭长莫及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犹如最势利的两个人的关系,没有凭空自我作践,来崇拜一个与自己浑然无关的国家的道理。应该是周公要以此显示自己的功劳,巩固自己的地位,借越裳来使的事烘托太平盛世的局面。
但是越裳献白雉,成为了后世粉饰太平的样板。西汉平帝时,王莽专权,有越裳国重译来献白雉一、黑雉二,比周公时还多献了两只黑雉。群臣拍马屁道:“这是因为大司马您功德与周公比肩啊!”于是给他上了个安汉公的爵号,表示他使汉朝臻于盛世。白居易曾把周公和王莽放在一起评价,倒是独具眼光。他作诗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以越裳国来使粉饰功绩,藉以自重,周公和王莽确实做得一样。
宋真宗时,为了洗涮在澶渊以天子之尊,结城下之盟的不光彩,用王钦若等一帮投机之士营造太平盛世,东封泰山,西祀汾阴,而且也学习了周公用海外蛮夷之口来粉饰。这时的越裳称为占城,与宋朝关系密切,已不稀奇,宋真宗利用了一个比占城更远的国家——注辇国。注辇国使节转达其国王的话说,海上十年没有风涛,这正符合中国出了圣人的古老传说,所以特意遣使朝贡。
西周第二个被宣扬的朝贡国是肃慎。肃慎贡的是楛矢和石弩,周王特意将所贡的楛矢分赐给诸侯,让他们不要忘了臣服于天子。肃慎的朝贡也是在异兆的召唤下自觉而来的,传说肃慎有一种叫雄常的树,如果中国出了圣明天子,该树就会生出可以织布的木皮。
关于越裳和肃慎的解说恰恰说明西周时期周边民族的朝贡还不是常态,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一统更只能是政治理想。
秦朝并六国,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制度统一、思想统一的帝国。全国实行整齐划一的郡县制度,将战国秦国法家治国的模式推广为全国的统治思想和政治制度。它的强大无与伦比,“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但是,也还没有建立与周边民族的朝贡体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