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12月19日星期四

隋唐贡品贸易和贡品文化传播的主要特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贡品文化发展的高潮期,尤其是唐代,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中国贡品制作和贡品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隋唐实现大统一犹如秦汉,奠基于前后玉成于后。
隋朝短短30余年也建立了自己的朝贡体系,与周边政权建立了宗藩关系,实行了体现宗藩关系的册封制度。
隋朝时曾册封百济王余昌为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进封高句丽王高汤为大将军、高丽王。高元继位后,隋朝又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公、高丽王。
特别值得从朝贡体系角度关注的是隋朝与高句丽关系。
高丽与中原王朝建立朝贡关系,主要目的是避免中原王朝的制约和打击,换得自己在东北亚兼并发展的环境。高句丽接受隋朝的册封,目的也如此。
当隋朝灭亡陈朝,一统天下的端倪已现时,高句丽王高汤大为恐惧。一面年年向隋朝朝贡,一面积极备战,防止被隋朝统一,并袭扰隋朝边境。
这令隋文帝大为恼怒。不仅隋朝的边境安全受到威胁,以隋朝为中心的朝贡秩序也受到挑战,影响到隋朝在国际关系中的权威地位。隋文帝下令罢黜高元的封号,派兵征讨。
隋炀帝继位,高昌王、突厥可汗等都亲赴京城朝贡,高丽王高元拒绝应诏赴阙。这是对隋朝权威的蔑视。于是隋炀帝发动了大规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
高句丽战争给隋朝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是导致隋朝灭亡重要原因。但从隋朝最高统治者来说,也是维护其朝贡秩序的重要措施。
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期间320余年。当时是,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上的发展。这些,都在中国贡品文化发展史上得到充分的反映。
作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泱泱大国的大唐帝国,理所当然地会引起世界各国的青睐和向往。这时期的中国贡品已经具有世界的性质,除了西欧之外的世界众多国家都纷纷来贡,国内各地也不断地向中央政府进贡。当时,亚洲各国的商人、僧尼和学者,不断来到中国,聚集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大城市中。中国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在唐代,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他们一方面带者大批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同时也带来了大宗的高丽参、金银饰品等物作为贡品。这些留学生学成以后,把中国的文化带到了新罗,当时白居易的诗歌在新罗就流传很广。
在亚洲各国中,数日本对大唐的进贡最勤。他们与大唐交往的船只被称为“日本进贡船”。这些船只带来了日本的大量土特产,包括彩帛、香药、日本宝刀、珠宝等。七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两次派遣小野妹子为遣唐使来中国。到唐代,日本先后共派遣十九次遣唐使,还不包括民间的交往。
大唐时代中国与南亚的交往也有所发展。尼婆罗(地在尼泊尔)、天竺(地在印度)、林邑(地在越南南部)、南腊(柬埔寨)、诃陵(地在印度尼西亚瓜哇)、骠国(地在缅甸)、师子国(地在锡兰),他们基本上都是一年一贡。
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也发展了关系。那里的进贡大都具有民间性质。一面是进贡,一面又是经商。波斯、阿拉伯和中亚的许多商人,他们向大唐帝国进贡许多珠宝、香药、胡饼、三勒浆(波斯名酒),同时,其中不少人又在中国定居下来,做丝绸买卖,还有放高利贷的。正是这种进贡和经商兼而有之的形式,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融。
中亚、西亚和北非的舞蹈(当时有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音乐、植物品种进一步传到了中国。而中国的明显处于先进地位的纺织技术、陶瓷技术也传向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造纸术,正是在隋唐时代传入中亚地区,并逐步地传向西方的。
中国贡品文化既反映了唐代经济的蓬勃发展,反映了唐代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也反映了唐代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尤其是饮食文化上的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要可以通过贡品文化推进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印证。
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不可不研究唐代的贡品。在唐代文献中,就有上百种与饮食有关的贡品。归结起来,唐代的饮食文化有这样一些变化:
一、 贡品中主食品种增多
在前几代的贡品中,贡主食的极少,现在不只是增多了,而且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大小香粳,糯米、香粳、白麦、乌节米、黄粟、黄穋米等等,我们现在虽然还不能全数考出这些贡品具体为何物,但有如此多类的饮食贡品,至少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达和主食品的丰富。
二、 贡品中鱼类食品增多
贡鱼,在前几代也有,但只是笼而统之的提一“鱼”字,没有分门别类,而且所贡次数很少。现在,所贡之水产分类很细,如白鱼、魬、鲥、鲟、鮓、蟹、蚌等。此外,还有将鱼类分割进贡的,如贡鱼脐,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鱼肚;贡鱼口,就是现在的名贵食品鱼唇。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捕鱼业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冷冻技术的提高,运输速度的加快,烹调技术的发展。
三、 贡品中出现糟类食品
糟类食品是否出现在隋唐,这可以让烹调学家们去考证。但是,在贡品中,前几代从未贡过糟食,那是肯定的,现在,贡的物类既多,次数又频。再说,糟类也不限于动物性食品,如糟白鱼、糖蟹等。还有植物性食物,如糟瓜、糟笋等。据说,当时人认为,糟能使“藏物不毁,揉物能轻”。这可以说是饮食文化上的一大进步。
四、 贡品中的调料增加
以前,调料品从未进入过贡品之林,现在不只进入了,而且有各种品种。尤其是姜,一贡再贡,贡姜的范围南至广东,西至湖北,东至江浙,可以这样说,食姜之风,已经吹遍中华大地了。贡姜的品类也各各不同,有贡鲜姜的、贡干姜的,贡糖渍姜的(所谓蜜姜),可见,在食姜上当时的人们是十分讲究了。除此以外,作为调料的贡品还有:夏蒜(即大蒜)、椒实(胡椒)等。
五、 贡品中水果食品激增
贡水果,是古已有之的,夏禹时的九牧之贡就有,但不多。到了隋唐时代,水果贡物就大为增加了,其中有槟榔、桔、柑、香枣、橙、枇杷、橄榄等,当时的藕,也是作为水果进献的。唐代饮食贡品的大量出现,综合反映了唐代的国力,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
六、 药物贡品已占很大比重
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药物贡品在唐代贡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可能也是足以反映当时的经济文化水平的。药物中占优势的是植物性药物,包括地骨皮、茯苓、茯神、蔓荆实、榛实、药子、防风、白药实、枫香、白胶香、柏脉根、竹根、木瓜、豆蔻、甘草等。其次是动物性药物,比如麝香、犀角、鹿脯、鹿舌、海蛤、乌蛇脯、白花蛇、蛇胆等,还包括以前没有入药的一些昆虫类药物,如虻虫、青虫、地胆等。再次,是矿物性药物,比如理石、苍矾、消石、紫石、钟乳等,也被采入药物。附带提一句,实为甲骨而被人长期误认为龙骨的龟甲化石也成了药物贡品,617年(隋恭帝义宁元年),河东郡贡龙骨。这一贡品,是很值得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药物学家们共同注意的。
另外,720年(唐玄宗开元八年)。有一条记载,“箇失密献胡药。”箇失密,即今克什米尔地区。这里所谓的胡药,实际上可能是现今所说的西药。如果这样,那么,中西医药结合的时期,要比一般所认为的早得多了。
七、贡茶引来中国茶文化崛起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崛起,其实是源自于大唐时期的贡茶文化传播。中国历史上最早饮茶的记载见于《三国志》,有“以茶当酒”之说。但饮茶、贡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却始于唐代。公元620年,即唐王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史载:“庐江(安徽合肥、六安一带)贡茶。”这在中国历史上以茶为贡尚属首见。之后,鄱阳(江西鄱阳县)、蕲春(湖北蕲县)、义阳(河南信阳)、吴兴(浙江吴兴县),都开始贡茶。纵观唐代三百年历史,贡茶十分兴盛。这说明,茶文化在唐代文化中占极为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唐代人陆羽撰写了《茶经》,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先的一本茶书。在茶文化兴起的同时,人们还培植了许多名茶。吴兴郡贡的紫笋茶,在当时就名盛一时。
八、万邦朝贡礼仪
大唐贡品是当时经济文化的一面镜子,由此可以照见:当时的中国贡品文化已经雄据于世界文明的最前列。大唐朝贡制度下的贡品文化,给当时的中国政治、外交、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国际交流
强盛的大唐王朝,在当时世界上有很高的声望。大唐文化的向外辐射,“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这些入觐的使臣,有的来自今属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更多的是外国古代国家派来的。
唐朝设有专门接待外国使臣的机构“鸿胪寺”,入华的外国使节都要接受朝见。这种朝见的仪式是庄严、盛大的,外国使节在鸿胪寺官员的陪同下走上朝堂,递上国书,向顶戴冕旒的皇上行跪拜礼,并献上象征性的贡物。
皇帝要向进贡国国王和使臣虚授荣誉官衔,并颁发铜鱼符,作为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象征。这种“万国拜冕旒”盛况的出现,其深层的原因就是世界各国对唐文化的钦羡、欣慕。
二、朝贡贸易开辟了西域“丝绸之路”
大唐时期,中国丝织业相当发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丝织品极受西方人的喜爱,丝织品是中国输出物品的大宗。在中国西北地区,西域各族自古以来就和内地有极密切的关系。当时西域有三条大道:南道、中道、北道,即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可通往中亚、西亚各国及欧洲。汉人所生产的绫、锦、罗、毅、绣、绢、袖、丝和金、铁等,大量输到这里,或由这里运往西方。
同时,中国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也经中亚传到西亚及欧洲。8世纪中叶杜环在大食就发现当地留居着中国去的纺织工匠和画匠。中国的纺织金花缎技术传入波斯,巴格达的锦缎产品也因而驰誉西方各地。
大唐时期的,更成为盛况空前的东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推进了西域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地区,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杂居,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三、中国贡瓷文化改变了世界陶器时代
在人类的童年,世界各民族的先人们几乎都会用粘土烧制陶器,但瓷器却是中国人的独特发明。中国瓷器具有最大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贡瓷的出现,更使中国瓷器成为大唐的国家符号,大量的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运抵东南亚诸岛、波斯湾沿岸,甚至远达叙利亚、埃及、坦桑尼亚等地。欧洲瓷器制造也是从研究中国瓷器开始的。中国贡瓷文化改变了世界陶器时代。
四、隋唐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影响了世界进程
大唐时期,随着朝贡贸易的发展,中国通过欧亚内陆交通线和南海航路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北非都发生过接触与联系,大唐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也由此而西传,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中国造纸技术从西藏传入了尼泊尔、印度,造纸技术也传入欧洲,结束了欧洲用羊皮纸作为文化信息传播材料的历史。中国的“炼丹术”在唐代传入了阿拉伯;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了印度,直接推动了“印度数字”(现代通用的印度-阿拉伯数码的前身)的产生;中国的医学也西传,唐人孙思邈的《干金要方》被译成波斯文、阿拉伯文广为流传。
五、中国文化构成了东亚文明的基本特征
大唐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是显著的,它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随着中国朝贡贸易的交流和外交政策在东亚、东南亚被广泛接受,大多数周边国家都需要寻求中国的保护。因此,周边国家历代向中国朝贡。
中国是当时世界的一个文化中心,中国文化电就以强劲的穿透力向外辐射。大唐文明“泽被远西”,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儒家思想和中国化佛教,中原地区的律令制度,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传播于邻近的日本、朝鲜、越南,构成了东亚文明的基本特征。东亚文明受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东北亚的日本、朝鲜等都曾向中国派遣大批留学生。大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向这一地区幅射扩散最为强烈突出的阶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