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第六节 抗大三分校简介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迁入延安。学制从4个月到半年、8个月、1年、3年多不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为3年多。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抗大三分校建立于延安,许光达任校长。

许光达曾任抗大三分校校长

许光达(1908.11.19~1969.06.03),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萝卜冲人。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5期学习。在革命生涯中,历任见习排长、排长、代理连长、军参谋长、师政委、师长,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长、教育长、分校校长,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和卫戍司令,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绥军区2军分区司令,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西北野战军军长、第2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南征作战、马良坪战斗、绥远战役、高家堡战役、榆林战役沙家店战役延清战役宜川战役澄郃战役荔北战役扶郿战役兰州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光达任装甲兵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著贡献。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9年6月3日逝世 ,终年61岁。
1939年7月,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在陕北留下抗大三分校。当时的校长是许光达,后由陈奇涵、郭化若继任;教育长张振凤,庄正风继任;政治部主任李逸民,张正光继任;训练部部长 李国华。
1941年3月,为了加强与苏联的交流合作,在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队;之后发展为俄文大队(下属一、二、三队)。
据《北京外国语学院简史》记载:1941年3月,抗大三分校成立俄文队,负责人延福生。

俄文队第一队名单
俄文队队长曹慕尧;指导员汪涵芝;主要教员有李洁民、张培成(兼)、陈钰、李海、王玉。
学员:
何方、马勤、卢森、付克、高中一、金毅夫、施滨、马然、许荫华、邓友民、苏丹、乔林、万流、林铣、蓝曼、李则望、江淮、郝人初、李参、黎虹(女)、逯斐(女)、潘伊梅(女)、张前(女)、郝一真(女)、张华增、朱永禧、罗 焚、朱乔生、刘生民、赖汉英、华汉、龙文秀、秋江、丛会川、谷风、石玉申(石玉永)、李峰、赫烈、武毅、白布佳、邓秀江、谭克夫、孙玉珠(女)、邸桂放(女)、王军(女)、齐心(女)、刘温(女)、伊莎(女)、何理良(女)、周明正(女)、丁世蓉(女)、铭军(女)、陆显如(女)、杨铸新、东野、郝庆周、路绍曾、张靖宇、铁戈、鼎新、司马慧、尹承玺、关洪心、杨信恭、梁克昌、高士英、严立宇(女)、卢树元、刘厚忠、贺永生、张晓明、林金朋、侯敏之、陈树元、丁辛、马列、刘水
1941年4月以后,从前方部队和机关陆续调进一批学员,编成第二队。

俄文队第二队名单
第二队队长白映奎;指导员徐继远。教员卢竞如、钟毅、邵天任、金涛
学员:
何匡、凌祖佑、张开帙、刘德恒、姚仲选、苏农官、韩芳之(韩力平)、贾德修、郭修业、王绳绪、王克良、田士宾、王诚、刘杰、杨理贞、陈兴华、仝俐、杨仕勤、王丙申、罗俊才、李德海、张运堂、岳 烈、张敬平、李本喜、侯明斋、欧阳翼、刘永厚、赵光宇、李乔梓、杨源耀、梁永昌、夏冠三、张铁民、卢振中、赵洪波、关恩泽、胡美义、苏英、息生、杨青、郅皞生、刘云程、黄庆余、王斌、王世荣、吕承恩、周家庆、刘裕民、高福有、李永江、张云、张志英、普罗、王 良、黄凤逸、麦林(女)、庄霞(女)、李奎光(女)、刘均(女)、屈冰(女)、高茜(女)、李建平(女)、韩鑫(女)、郭忠(女)、伍贞(女)

俄文队第三队名单
俄文三队(工程队)负责人王弼(曾任安塞工程学校校长,和并后任三分校工程科主任);队长陶铁英、李本人、刘君杰继任;指导员刘端祥、崔庆元,肖琛继任;语文教员耿异才(耿一凡);俄文教员王弼(兼)、王琏(兼)、刘风;数学教员吴元任、江泽民、丁立;物理教员周宁、熊焰;化学教员谌亚选(兼)
学员:
夏云超、穆兆源、梁 毅、刘心、杨闻天、盛卡夫、石文玉、高见明、霍树亭、刘毅、路夫、张官朝、李欣、李昌国、徐达林、王再德、蒋树亚、程志远、左龙、张旺镜、陈炎、三宝、王英、关舟、高世坤、常克、杨百川、李西川、刘耀西、卢得信、时作雨、谢文清、胥德林、刘枫、王真、孔建伟、张天宇、赵施军、陆炎、刘达、赵庆和、贺树林、张成德、李松生、傅德昌、潘明珍、吴显达、赵天林、宋维贤、范希更、李忠、陈凤岐、王汉民、徐文煜、白布佳、邓秀江、谢家彬、刘玉堤、鲁挺、龙定燎、冯浩、吕学坡、李子麟、易林堂、李玉海、张天恩、赵锐、裴士珍、史久一、袁国璋、吕大明、陈燕、辛克、刘云奇、石振藩、庞士林、陈发、褚致雅、诸卓平、张凤岐、马杰三、韩鸿儒、贾献图、魏恒仓、张子英、李建斌、阎志贤、邓友、周效臣、苏克、薛唐勤、王志诚、程志广、冉正全、张靖韩、郭东泉、尚文英

1941年10月,安塞工程学校与抗大三分校合并,编为抗大三分校工程队。因工程队学员需要学习俄文,学校决定将俄文一队、俄文二队、工程队(俄文三队)合编为俄文大队。
俄文大队大队长常乾坤;副大队长何振亚,何辉燕继任;政治协理员李觉民。
1941年12月,在陕北的抗大三分校改为延安军事学院。俄文大队转为延安军事学院俄文科,院长是徐向前,后为陈伯钧。
1942年6月,军事学院俄文科调整为军委俄文学校。11月,山东军区将胶东分校改称为胶东军区教导二团。
1944年6月,军委俄文学校增设了英文系,因此改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坚持办学,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军事翻译人才和外语人才,也为新中国储备了一批外事干部。12月,栖霞解放,教导二团进驻栖霞城北古镇都村牟氏庄园。栖霞牟氏庄园素有“民间小故宫”之称。战争年代,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曾在这里办学,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了大批党的优秀干部。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就曾在这里学习过。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分批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华北解放区。前往东北解放区的后来发展成为黑龙江大学,前往华北解放区后来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1947年,教导二团改称山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就是我们常说的“胶东分校”。
1949年5月,山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全部离开栖霞。
1950年,山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合并于华东军政大学。
2003年9月9日,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为栖霞题词:“栖霞山河娇牙山红旗飘,抗大扎营盘豪杰多荣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