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最初成立于1943年2月,校长由八路军386旅旅长陈赓兼任。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岳大队为基础组建了太岳抗大分校,番号历山大队,直属八路军太岳军区领导。陈赓、赵征夫、李良汉、李茂之担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领导工作。
1945年10月,抗大总校一部从陕西省绥德地区到达山西省长治地区,遂与太岳分校、太行分校合并组建为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军事政治大学。11月,太岳抗大分校并入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完成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光荣的历史使命。
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太岳分校旧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太岳抗大分校与沁南抗日县政府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军政、军民团结战斗,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渡过了灾荒,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毛泽东主席总结的“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太岳抗大分校在南阳办学近3年,先后培养了政治素质高、军事技术硬、工作作风好的共产党军政干部近千人,积累了艰苦战争岁月一边学习、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铸就了抗战史上一座丰碑。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旧址位于沁水县土沃乡南阳村东头的玉皇庙内,沁南县如今叫沁水县。这里北倚太岳,南眺黄河,东凭太行,西临中条,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庙为一进双门,三阁两厅,分前后两个大院。大队部设在后院的东厢房,政治部设在后院的西厢房。正北大雄宝殿是抗大俱乐部的展览馆,院中心宽敞明亮的0大厅,摆着整齐木凳和石桌,0大厅正前方挂着鲜红的学校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大厅后方墙上有战士们办的墙报。
南阳村的大槐树,当年抗大太岳分校学员在此上课
抗大太岳分校校长为陈赓,教育长为李茂之(后来的哈军工首任教育长)。
大将陈赓(曾任抗大太岳分校校长)
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陈赓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随后参加东征。之后赴苏联学习间谍技术,回国后参加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1年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参与指挥朝鲜战争。回国后担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防部副部长等职位。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1903年2月27日陈赓出生于湖南湘乡龙洞乡泉湖村其祖父为湘军将领陈翼怀。早年进入湘东地区著名的新学堂湘乡东山学校高小学习此后弃笔从戎不到十四岁进入湘军鲁涤平部第6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2月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次年5月与同乡宋希濂一起考入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第一期学生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陈赓当过孙中山的侍卫并于10月参加平定广州商团暴动。1925年留任黄埔军校参加了东征陈炯明的战斗并任蒋介石侍卫参谋期间曾经救过蒋介石。
1926年7月,陈赓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此后被中共中央派往苏联学习。次年返回中国并在北伐军第2方面军任特务营营长并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认识王根英。并在周恩来、邓颖超的撮合下结婚。王根英育有一子但王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杀害。
1927年8月1日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并在会昌战斗中负伤,被送往上海秘密治疗。此后留上海在周恩来领导下负责中共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因顾顺章变节陈离开上海赴鄂豫皖苏区。之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3师318团团长同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陈赓被凋任第12师师长并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战争此后调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后在新集西北胡山寨战斗中右腿负伤。
1932年陈赓奔赴上海治疗并于次年被捕。蒋介石念及陈有救命之恩而没有执行枪毙。此后因宋庆龄等人的大力营救出狱后被中共中央调往中央苏区。
1934年10月陈赓随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并兼任红军干部团团长后调任红1军团、陕甘支队、红军13团团长等职位。1935年率部参加直罗镇战斗第3次负伤。同年年底任红军第1师师长。1936年3月红军东征陈赓率部进军山西转战同蒲铁路沿线。6月返回陕西西征攻占甘肃、宁夏等地。11月率部参加山城堡战斗。1937年2月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7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9月4日陈赓任改编后的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10月7日率部渡黄河进入山西。10月16日率部进抵平定以东地区执行侧击西犯娘子关日军的任务。10月22日率部夜袭井陉、旧关的长生口。10月26日率部在娘子关以南设伏歼灭日军2师团辎重部队毙伤日军300余人缴获骡马300余匹和大批军用物资。两日后再次同一地点设伏歼日军百余人缴获骡马数十匹。11月2日率部在昔阳县黄崖底设伏歼日军109师团135联队300余人。
1938年2月22日陈赓率部设伏于长生口附近毙日军130余人。同年3月侵华日军出动三万以上兵力对晋东南进行九路围攻史称“晋东南1938年战役”。陈率386旅协同其他部队连续发动神头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长乐村追击战等前后共歼日军四千余人。日军因此十分憎恨陈赓部队并在坦克上写上了“专打386旅”标识。之后中共部队发动晋察冀1938年秋季战役陈赓率部乘胜追击逃敌进入平汉路以东协同其他部队转战冀鲁豫平原。
1939年八路军发动冀南1939年春季战役陈赓率部在河北南部香城固设伏与日军第十师团交战。此后率部返回太行、太岳山区同薄一波的决死1纵队会师统一指挥该区8路军、决死队。随后太岳军区成立陈赓任军区司令员。5月5日太岳军区部队协同太行军区部队发起白晋战役歼灭日军350余人。7月9日奉命反击阎锡山军陈长捷。9月奉命率部强攻榆社县城全歼守军次月率部与112师发动晋东南1940年战役。1941年军队整编陈赓担任新组建的太岳纵队司令员兼太岳军区司令员。
1942年2月经时任第129师政委的邓小平串线陈赓与傅涯结为夫妇。7月太岳纵队发动沁源围困战以消耗战蚕食日军最终占领沁源。次年陈赓率领太岳纵队发动秋季战役。
1944年10月以抗大太岳大队为基础组建了太岳抗大分校,番号历山大队,直属八路军太岳军区领导。陈赓兼任校长。赵征夫、李良汉、李茂之等担任了太岳分校领导工作。该年年底,陈赓离开太岳山区前往延安并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参加中共七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月25日陈赓由延安飞抵太行。次月太岳军区主力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陈赓任纵队司令员。9月陈赓率部参加上党战役该部队共歼灭国军1万4千余人活捉国军第19军军长史泽波等人。
1946年7月陈赓与谢富治配合率部在闻喜、夏县地区全歼胡宗南部第311旅。8月9日全歼国军第319师、第619师共一万两千余人占领五座县城。9月底在临汾、浮山间全歼胡宗南部精锐部队、号称“天下第一旅”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旅活捉旅长黄正诚。11月至次年1月发动晋西南战役、汾孝战役率部策应保卫延安配合晋绥部队进军吕梁地区歼灭国军两万六千余人。1947年7月陈赓前赴陕北参加中央军委召开的小河会议会后决定中国解放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太岳军区第4纵队和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第318军组成陈谢兵团南下黄河进入河南。
1947年8月陈赓率部截断陇海铁路。至10月下旬歼灭国军3万余人占领县城15座。年底配合华东野战军出击平汉线占领23座县城、歼灭上万余国军部队。1948年率部与国军在洛阳交手两次易手后解放军最终占领河南洛阳。同年5月发动宛西战役、宛东战役建立豫陕鄂解放区。10月率部占领郑州。11月陈赓兵团参加淮海战役全歼国军第12兵团1949年1月24日陈赴商邱参加中原局会议后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4月22日渡江战役爆发陈赓率部在九江以东突破国军长江防线进入江西、福建。5月22日攻占江西省会南昌。7月17日第4兵、第15兵团同由陈赓指挥陈赓大兵团经赣州南进于10月占领广东省会广州。该年年底陈赓兵团协同第四野战军在雷州半岛附近作战全歼华中长官公署直属队及其三个兵团共十六万余人其中第四兵团该战役中歼灭国军七万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0年1月陈赓率部在云南发动滇南围歼战役在其他部队协同下全歼滇南国军第8军、第26军共两万余人。次月西南军区成立陈赓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次月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指挥所部参加西昌战役攻占西昌之后担任云南军区司令员。7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越南与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就法越战争会面。之后陈赓部署越共部队并于9月发动边界战役歼灭法国部队八千余人。此后陈赓经广西南宁返回北京。
1951年4月陈赓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6月兼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赴朝作战。1952年3月由朝鲜回国随后旋即奉令重返志愿军司令部。6月返回中国并获朝鲜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同年7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1954年10月,陈赓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并担任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6年出席中共八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5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免去其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职务。1961年由北京至上海疗养住在华山路华东局招待所。同年3月因心脏病不治陈赓于上海病逝。
太岳分校校部设在南阳村一所寺庙内
1943年至1945年,赵征夫曾在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和工作,并在党校四部任秘书科长;后任抗大太岳分校(即抗大第十二分校)副政委。赵征夫是著名中共党史专家,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理论家、作家。抗战时期参加革命,长期从事党的干部培训教育工作,曾在抗大分校、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华北局党校、中央高级党校、北京市委党校、西北局党校等任职。
赵征夫(1912~1967),原名赵寿祯,1912年出生于山西省繁峙县砂河镇。在本镇、太原念完小学、初中后,去北平汇文中学就读高中。
1933至1937年在清华大学读书(先土木系后经济系)。在校期间,曾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社联(社会主义科学工作者联盟的简称)”、“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简称)”;为党的外围组织“水灾救济会”捐款;并参加了著名的抗日救国一二九运动。
1937年8月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同年11月加入共产党,由于中共北方局因故暂停党组织在决死队的活动,其奉命中止了党的关系;于1939年重新入党。
1938年至1943年上半年,先后在决死队第一纵队、新军212旅、一二九师太岳纵队暨太岳军区任政治指导员、干部科长、组织科长、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在1941年9月反日寇扫荡战斗中,身负重伤,后被战友救出。
1943年至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和工作,曾在党校四部任秘书科长:后任抗大太岳分校(即抗大第十二分校)副政委。
1946年至1948年,先后在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任组教科长、教务副处长;在华北局党校任部副主任。
1949年至1955年,先后担任华北革命大学教务处副主任;华北局党校教务处主任、教育长;中央高级党校教务长。
1956年至1962年任北京市党校党委第一书记、校长;1962年5月当选北京市委候补委员。
在此期间,时任北京市委党校校长赵征夫同志呕心沥血,主持了《李大钊传》一书的编写工作。此书是我国迄今第一本比较翔实的党史人物传记。它打破了多年来受到禁锢的党史这一“禁区”,较好地介绍了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光辉的一生。 这本书的编写,经受了极为严峻的考验,付出了沉重的、血的代价。林彪、“四人帮”及其顾问对革命先驱李大钊恨之入骨,为了达到他们篡改党史的罪恶目的,丧心病狂地攻击李大钊。他们竟把这部书稿污蔑为“大毒草”,是所谓北京市委“复辟资本主义做舆论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1964年,自诩为“理论权威”的康生,借批判杨献珍之机,对赵征夫进行打击迫害,勒令他回北京交代“问题”。而领导编写《李大钊传》成为他的一个严重“罪行”。
“四人帮”垮台后,这部书稿才得以重见天日。书稿由原执笔者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和补充。在修订过程中,得到许多同志的支持,当年与李大钊一起坐牢、这次又在“四人帮”折磨下双目失明的李星华和年逾古稀的李大钊的学生刘弄潮也帮助审稿。他们高度评价书稿的质量和编写者的战斗精神。
《李大钊传》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敢于讲真话、实话,敢于按科学的态度办事,敢于恢复党史的本来面目。它反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反映了这一时代哺育的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五四”时期和建党初期的艰苦斗争,也客观地反映了陈独秀等人在这一历史阶段所起的历史作用。书中再现了李大钊这一时代的杰出人物,他既非人造的偶像,又非生而知之的天才,而是“与时俱进”的伟大革命家。
1963年于1967年,任西北局党校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赵征夫在文革中被作为走资派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进行批斗,导致心脏病发作,不幸去世。
少将李良汉(曾任太岳分校政治部主任)
李良汉(1912─2004)江西省兴国县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任太岳分校政治部主任。
李良汉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李良汉17岁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跟着红军踏上革命征途。1931年,李良汉乘车到良村镇政府,离家还有20时,山道弯弯,坎坷难行。兴国县政府干部把唯一的一匹马牵来给他代步。李良汉扬鞭策马,转眼来到双龟峡。在第三次反“围剿”时,中央红军在莲塘的十万洲歼灭国民党军第四十七师一个旅,乘胜追击,在双龟峡又遭遇敌人赶来增援的另一个旅,国民党军利用峡谷里凹凹凸凸的岩石掩护射击,企图阻挡红军。当时李良汉在附近配合红军作战,兴奋地跟着红军冲锋。从这一天起,他归到中国工农红军的钢铁洪流之中。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在苏维埃时期兴国县的工作,曾受到毛泽东多次表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良汉任江西永丰县模范团连副政治委员,红一军团警卫连司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工作连政治指导员,总校直属队政治协理员,第一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股长,太岳大队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太岳分校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李良汉任冀鲁豫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第三总队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良汉任第30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工程兵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