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序言:通化是研究中共军校史承上启下的钥匙


序言:通化是研究中共军校史承上启下的钥匙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对军史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也包括研究培养将帅和英雄子弟的军校。说起中国的军校,人们总会将目光停留在国民党创办的黄埔军校和共产党创建的抗日军政大学(抗大)。其实只要读懂东北民主联军,就会发现通化是研究中共军校史承上启下的钥匙,用这把钥匙能打开中共军校史研究的大门。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大恢复创建于陕北瓦窑堡,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
1936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61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校址为保安县)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出席并发表讲话。
19371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成立后,林彪任校长 ,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为训练部长,杨至成为校务部长。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
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保安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
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迁入延安。学制从4个月到半年、8个月、1年、3年多不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为3年多。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
19397月,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在陕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
延安的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1月返回陕甘宁边区,3月,徐向前出任校长兼中央处理委员会主任、抗大总学习委员会书记 。
东北民主联军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派遣部分部队出关,进入东北后同东北人民自卫军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后于19461月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总司令。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抗大也完成了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在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抗大总校辗转迁移,校址几经变更。这种做法隐含了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大搞分校建设进行对垒的意味,国共双方都在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
1945年10月,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学员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副校长何长
工带领下向东北进军,1946年2月底到达吉林通化,筹办“东北军政大学”。
1945年10月起,抗大总校及第一分校、第三分校和延安抗大总校直属队和一、三、四大队先后于1946年1月前2019年12月24日到达东北通化山城镇。
奉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指示,抗大总校改名为东北民主联军军事政治大学。东北军政大学于1946年2月在吉林通化正式成立。于4月迁长春,不久迁黑龙江北安。
抗大军政大学改名为东北军政大学这是一件重大事件。东北军政大学全称是东北民主联军军事政治大学。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军事政治学校先后扩建为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原、中南、西南等7所军事政治大学(简称“军大”)。
1949年7月,东北军政大学大部迁至武汉,改称华中军政大学。12月,又改为中南军政大学。留下的东北军政大学一部组成东北军事政治学校。1950年,东北军政大学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高级步兵学校。新中国建立后“东北军政大学”迁入北京,发展成国防大学。各个分校则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
东北军政大学于1946年2月在吉林通化成立时,同年3月,又在通化成立了下属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俗称“东北老航校”)。“东北老航校”主要是由来自延安的航空种子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联合创建的。
东北老航校从194631在通化建立,到19491213日宣布停止办公,历时3年零9个月。在这不到4年的时间里,共为我党培养出各类航空技术人员560名,其中飞行学员126人,领航学员24人,机械教员17人,机械学员305人,场站学员38人,气象学员12人,通讯学员9人,仪表学员6人,还为陆军训练参谋人员23人。
19491224日,奉军委指示,空军司令部发布命令,将现有七所航空学校,分别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航空学校。至此,东北老航校胜利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在人民空军和人民航空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通化是东北老航校诞生的摇篮,从通化到牡丹江的那段岁月,见证了红色空军起飞的辉煌历史。
194510月,东北我军就成立了炮兵旅。19465 月,在通化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朱瑞任校长,邱创成任政治委员,匡裕民任副校长。
中国炮兵学校经历了这样一段难忘的历史:延安炮兵学校--宣化炮兵学校--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朱瑞炮兵学校--解放后各炮兵学校。延安炮兵学校为我军培训了第一期1000名学员,分配到五个炮兵团担任各级骨干,担任炮兵学校机关和其他训练岗位。延安炮兵学校被誉为人民炮兵的摇篮
1945年9月,延安炮校奉命挺进东北,炮校分为两部分北上,第一部分11月到达沈阳东郊后,即奉命改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12月底,第二部分北上至东北沈阳东郊汇合。
1946年3月,东北人民自军炮兵学校奉命迁移至沈阳东郊。同年6月,迁址通化东北人民自军炮兵学校奉命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后迁至牡丹江市。
炮校是炮兵之母,炮兵是战争之神,军马是炮兵之足。 解放战争时期,部分炮校教员则又投身创建了解放军军马事业。
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19465 于通化正式成立前,同年3也是在通化,还成立了工兵学校。194512月,原延安炮校工兵科随炮校到达通化后,脱离炮校建制,与从山东进入东北的抗大一分校工兵队合并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在东北军政大学工兵大队基础上,并从东北军政大学抽调一批干部,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
194631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在吉林通化正式成立。这是我军第一所工兵学校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工兵专业学校由此编成。
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隶属东北军政大学,校直机关设校务处、政治处、供给部,下辖两个大队。东北民主联军工兵学校位于通化沿河北路1065号,今为通化市第二中学。
工兵学校从成立到1948年底,共训练四期学员1507(后更名东北军区工兵学校,继续开办了第五期、第六期)。其中第一期为爆破训练班,学员共90余人,系从部队抽调和从地方招收,于19472月中旬结业。其后工兵学校又迁齐齐哈尔、吉林,建国前夕南迁长沙,先后易名中南军区工兵学校、高级工兵学校、工程兵学院。从194631日,人民军队在通化建立第一所工兵学校至今,这所英雄的工兵学校已经走过了七十多个年头。据2006年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校庆60周年时的统计,这所学校共培养专门军事指挥人才6.2万人,从学校走出了40多位将军。
通化在抗大发展史中,占有一个重要位置。抗战胜利后按照党中央指示,19451012日,抗大总校3000人(代号“青年纵队”)在副校长何长工、政治部副主任徐文烈率领下挺进东北。抗大正式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军政大学”。
值得一说的是:19461月,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在通化市成立后,在学员中选拔了一批有艺术才能的人,组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文工团”,全团40余人,隶属于炮校政治部宣传科。回望著名的总政治部歌舞团历史,其最早的源头却与通化炮校文工团有缘,知之者却并不多。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成立炮兵司令部,与炮校首脑机关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炮校文工团同时也是炮兵文工团。
19481月炮兵文工团改称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文工团,辽沈战役结束后改称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文工团。
19513月,四野特种兵文工团与华北军政大学文工团和装甲兵文工团共同组成总政文工团。
1953年,在总政文工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总政歌舞团,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炮兵文工团的人员仍是总政歌舞团主体力量。总政决定以炮兵文工团为主体组建总政文工团是有原因的。除了炮兵文工团历史悠久、成绩斐然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总政领导等对炮兵文工团十分熟悉。
研究中国军校史,可以从通化当年的东北军政大学、航校、炮校、工兵学校及炮校文工团41团”中寻找到历史足迹我军航空、工兵、炮兵、文艺兵诸兵种,在通化几乎是同步发展。因此通化被称为当时的“小延安”,也是军校的摇篮。

写于上海恒易斋
2020年4月24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