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

第五节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建制



           
抗大十周年纪念章

抗大第一期概况(瓦窑堡--保安,1936年6月至同年12月)

抗大的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1936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将1933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红军大学”继续办下去。同年6月1日,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的瓦窑堡镇米梁山上闾家大院创办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随即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

      
红大校长林彪

1、组织机构和学员
红大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学生共一千零六十三人,分为三科:一科三十八人,二科约二百人,三科八百余人(驻甘肃环县木钵寺)。一、二科在职干部只有十四人,专职教员有杨兰史、罗世文、张如心。曾在三科任教的有杜平斋、柳青、赵守一、冯治国、廖冠贤、张文华、李东朝、韩振纪、刘绍清、王泮清、冯达飞等。这期抗大学员全部来自红军,一科的三十八名学员,大多是红军的中、高级干部。其中有罗荣桓(兼一科政委)、彭雪枫、谭政、苏振华、杨成武、莫文骅、赵尔陆、刘亚楼、杨立三、张爱萍、王平、耿飙、肖文玖、郭树声、贺晋年、谭冠三、李涛、张纯清、周文龙、胡竹庭、刘鹏、冯玉和、周建屏、刘惠农等。

2、开学典礼
抗日红军军政大学成立,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

3、移驻保安
同年七月,红大一、二科跟着党中央移驻保安(今志丹县)。

抗大第二期概况(延安,1937年1月至同年8月)

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红大改名为抗大。“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1月,红大跟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甘肃环县的三科迁到甘肃庆阳城内,同二、四方面军的两个步兵学校(随营学校)合并组成红大第二校,后改称抗大步兵学校。

1、抗大公开招生
从这一期开始,抗大公开招生。

2、学员编队
1937年1月20日,抗大二期正式开学。这一期共设四个大队,学员一千三
百六十二人,加上甘肃庆阳的抗大步校一千四百余人,共两千七百余人。
其中一、二队是红军的团、师、军干部,如陈赓、杨得志、周子昆、何长工、
洗恒汉、曾希圣、罗炳辉、赖传珠、胡耀邦、王维舟、姚继鸣、邵式平、周纯全、王诤、刘希平、刘型、罗华生、张经武、叶绍华、季干辉、王尚荣、戴玉林、戴季英、黄春圃、谢朝文、陈克寒、姚喆、伍云甫、谢高、张际春、陈奇涵、倪志亮等。
西安事变后,原东北军和西北军的一部分爱国军人也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
习,其中有张学良的弟弟张学诗、张学明,杨虎城将军的儿子杨拯民等。
三至八队是红军的连、营干部队,共七百五十三人。九至十四队为青年学生,共六百零九人,编为四大队。
四大队的学员大都来自国民党统治区,主要是北平、天津等地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的爱国青年学生。另外还成立一个女生区队,共五十九人,其中有贺子珍、康克清等。

3、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和政治部、训练部、校务部。毛泽东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校长林彪,刘伯承担任抗大副校长,傅钟担任政治部主任,刘亚楼担任训练部部长。工作人员增加到八十七人,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期毕业的学员。抗大步校共编四个营、十三个队,学员一千四百余人,都是红军的班、排干部。

抗大第三期概况(延安,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

1、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和海外侨胞奔赴延安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国内各省市的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以及归国的爱国华侨,纷纷奔赴延安到抗大学习。
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抗大没等二期同学毕业离校,第三期就于1937
8月1日正式开学了。三期开学以后,仍有不少新同学结队前来,学校决定随到随编队。

2、学员编队
第三期共收学员一千三百七十二人,编为三个大队。一至六队为红军干部,大多是原四方面军的干部,共六百一十六人。其中有李先念、王树声、许世友、王建安、王宏坤、曾传六、曹祥仁、丁国钰、罗舜初、李寿轩等。七至九队为青年学生,共三百六十六人。另外还有一个训练老干部的军事队,一百一十二人,一个训练新干部的军事队一百一十人,一个游击训练队六十七人。

3、组织机构
罗瑞卿副校长主持工作,教育长刘亚楼,训练部长许光达,张际春担任政治部主任,胡耀邦为副主任兼总支书记。

抗大第四期概况(延安,1938年4月至同年12月)

第四期于1938年4月16日正式开学,同年8月至12月分批毕业。
这一期是抗大空前大发展的一期,仅五至八月份,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到延安的就有二千二百八十八人,本期共收学员五千五百六十二人,编为八个大队,四十三个队。其中训练八路军、新四军干部的七个队,九百零七人;训练知识分子的三十一个队,四千六百五十五人,占学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其中女生六百五十四人,编为第八大队,张琴秋任大队长。由于学员空前增多,延安原来的校舍已容纳不下。因此,除在延安驻四个大队外,还在瓦窑堡、蟠龙、甘肃的庆阳等地分驻了四个大队。
1938年5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本期教学任务,总结建校和领导青年知识分子的经验,选举成立了新的校务委员会。同时还加强了党对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领导。
这一期全校工作人员扩大到一千三百八十六人,其中大部分是学校本身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干部,这就大大加强了教育的力量。计有军政教育科长和主任教员二十三人,其中有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郭化若、张庆孚、杨钊等;军事教员和助教九十人;政治教员和助教一百二十八人;文化教员十二人。这一期中,政教科长杨兰史同志积劳成疾,不幸病逝。本期训练部增设了编辑科,开始出版自己编写的教材。当年7月,世界学联代表团参观抗大,并表示愿做“名誉学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