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

第六节 抗大五分校简介



 抗大五分校,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坐落在江苏省盐城中学毓龙路校区正北楼,成为中国革命一个重要的根据地。
目前,抗大五分校旧址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党、团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纷纷慕名来到这里,感受当年艰苦紧张的学习环境、追寻感人励志的奋进足音、传承坚贞不渝的铁军精神。
     
抗大五分校盐城旧址

1940年10月4日,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及第687团由淮海区出发,5日渡过敌盐河封锁线进入盐阜区。接着,相继攻克了东沟、益林、阜宁、盐城、东坎、建阳、湖垛等地,打开了盐阜区的局面。
1940年2月20日,刘少奇向中央建议,在华中成立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或新四军干部学校,吸收投奔新四军的大批青年学生。
1940年11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干部学校等,在盐城合并组建抗大第五分校,校址设在海陆中学,刘少奇兼任政委,陈毅兼任校长。抗大五分校在江苏盐城地区成立时,又叫抗大华中总分校。12月29日,中央军委批复新四军,成立盐阜军区。
抗大第五分校组建当日,在举行的分校成立大会和第一期开学典礼上,刘少奇说:“抗日军政大学是为部队培养骨干的,你们都是各部队选送的优秀干部和老战士,毕业后就是一名大学生了,就是部队的基层领导和骨干了,你们学习很重要,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军事技术水平,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英勇奋斗!”
刘少奇历来重视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员教育问题。从1939年到1942年的短短4年间,刘少奇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先后举办了山西党训班、豫西省委党员干部培训班和竹沟训练班,创建了抗大分校和华中局党校,并亲自为培训班和党校学员上课。

 
抗大第五分校由刘少奇兼任政委,陈毅兼任校长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失守前几天,刘少奇率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从太原经介休、离石撤到了晋南临汾附近的刘村。刘少奇和北方局机关在一个名叫“五同丰”的大院内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当时,山西全省都在开展游击战,到处都有群众寻找和等待共产党与八路军去领导他们,而干部的缺乏,成了最大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少奇率领一班人,克服经费紧张、办学条件艰苦、教员缺乏等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在临汾刘村五同丰西南的一座农家大院里开设了山西党训班。
参加第一期党训班学习的党员有十多人,刘少奇亲自为学员上课。他结合形势主讲的《抗日游击战争中的各种基本政策问题》等课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学员欢迎,对学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政策和统一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杨尚昆曾回忆刘少奇在山西党训班上课的情景:文人刘少奇教游击战争,讲得头头是道。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后,刘少奇兼中原局书记,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刘少奇迅速准备,同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等几十名干部昼夜兼程赶赴华中。1939年1月初,为进一步充实华中地区领导力量,刘少奇在渑池兵站举办了两期党员干部培训班(又称豫西省委党员干部培训班)。
第一期训练班是在一间窑洞里举行的。刘少奇在训练班上首次讲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报告的提纲是他挤出夜晚时间撰写的。刘少奇用浓厚的湖南话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解放,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人民。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光辉写照……”刘少奇还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国内与国际条件;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结合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和怎样进行修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革命年代的刘少奇

1941年1月11日,北风怒吼,寒冷异常。日军突然出动了15架飞机,对盐城进行狂轰滥炸,抗大宿舍被炸成了一堆瓦砾。当天晚上,校部召开紧急会议,刘少奇在会上作了政治动员。他气愤地说:“国民党反动派不抗日,制造皖南事变,打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帮了鬼子的忙。盐城是新四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将成为敌人的主要袭击目标。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立足于打;另一方面,又要争取和平、争取团结、一致对外。”会场上群情激愤、热血沸腾,刘少奇挥着右手,冷静而沉着地说:“你们有顽强的革命斗志和英勇杀敌的精神,这是很可贵的。但干革命要讲究战略和策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2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革命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要依靠三大法宝,这就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这三个法宝缺一个也不行。”接着,刘少奇对三大法宝的意义和重要性作了详细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师生们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抗大五分校于1940年11月在盐城成立时,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赖传珠兼副校长,冯定任副校长。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陈毅

陈毅,1901年生,名世俊,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陈毅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文革期间,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去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陈毅于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并兼任抗大五分校校长。
抗大五分校开学后,陈毅、刘少奇等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教学工作,“皖南事变”后,为了使学员及时了解事变的真相和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对于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正立场与斗争策略,陈毅在百忙中特地来分校作形势报告,刘少奇也不止一次地给学员讲党的建设、党员修养。教员冯定、薛暮桥、江岚、吴蔷 (吴强)、朱讯、姚耐、陶白等,他们对马列主义理论都有一定的造诣。在这样好的教学条件下,学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很快,毕业后都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
1941年1月,八路军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9月13日,新四军以八路军盐阜办事处(6月9日成立)为基础成立盐阜军区,洪学智任盐城卫戍司令员,刘彬任政治委员,杨光池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盐城、盐东、阜宁、阜东、建阳、涟东、淮安7个县和涟灌阜办事处,归新四军第3师领导。洪学智还兼任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副校长一职。
        
时任抗大五分校副校长时的洪学智(1941年)

洪学智1913年2月2日出生于河南商城县双河区黄鹄寺乡小河口村(今属安徽金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8年冬参加我地下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联庄队。
1929年3月,参加赤城游击队,后参加商南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2月随赤城县游击队编入红一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洪学智同志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一军、红四军任班长、排长、连长、政治指导员、支部书记,参加了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以及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1932年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西征,任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先后参加了枣阳、新集、漫川关、王曲、子午镇、仿锽镇等战役战斗。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粉碎四川军阀“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的斗争和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他率部参加并参与指挥了空山坝、三江坝、旺苍坝和万源保卫战等重大战役。他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受到方面军领导的表扬。1935年3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他率部参加强渡嘉陵江、土门、包座、绥崇丹懋、天芦名雅邛大等战役,并负责方面军的后方收容和筹措粮草等工作。他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头人积极开展统战工作,获得了少数民族兄弟的支持,解决了红军的粮草供应,扩大了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1935年7月,奉命接应中央红军,组织筹措了大批军需物资,受到刘少奇的赞扬。1936年10月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洪学智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一支队支队长、第四大队副大队长。1939年7月,率第三大队学员随抗大总校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战役战斗。1940年11月,率抗大总校华中派遣大队奔赴苏北抗日前线,冲破敌人重重封锁,跨越晋、冀、鲁、豫、皖、苏6省,于1941年4月到达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全队无一减员,受到刘少奇政委、陈毅代军长的高度赞扬。
随后,洪学智任抗大第五分校副校长。在陈毅校长领导下,坚持抗大办学方针,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干部。
1941年夏季反“扫荡”斗争中,洪学智临危受命,掩护新四军军直机关和抗大五分校安全转移。
同年10月,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领导盐阜军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受到华中局特令表彰。1942年12月,调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协助黄克诚师长兼政委指挥了夏季攻势作战和苏北反顽斗争,胜利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并歼灭大批日伪军,扭转了不利态势,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1年,洪学智司令员与各部部长合影

1945年8月,苏北我军转入反攻,他参与指挥了解放阜宁、车桥、淮阴、淮安的战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洪学智于1945年9月任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与黄克诚率部进军东北,执行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疏通了承德到辽西的铁路,确保及时输送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
    
1942年10月,洪学智在阜宁县陪同陈毅检阅部队

1946年2月,洪学智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攻打通辽、中长路阻击战、四平保卫战等战役战斗,遏制了敌人战略进攻势头。
1946年7月后,洪学智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领导剿匪斗争并取得胜利,巩固了北满根据地。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三下江南的作战。围攻城子街,全歼敌新一军八十九团。强攻德惠坚固设防之敌,在东北战场上第一次指挥步兵、炮兵、坦克诸兵种协同作战,为我军向国民党主力军进行正规攻城作战取得了经验。又率部参加东北夏、秋、冬季三次攻势作战。在夏季攻势中,他率六纵在友邻部队配合下,全歼国民党新一军38师112团,又追歼敌暂编第21师。率部与兄弟部队配合进行四平攻坚战,与敌血战15昼夜,给国民党守军以沉重打击。在秋季攻势中,连拔敌吉林外围据点,击毙敌2师少将师长,为攻取吉林创造了条件。在冬季攻势中,与兄弟纵队配合,取得了新立屯战役胜利,围歼国民党精锐部队新五军,给蒋介石和国民党军以极大震撼。他率部运动歼敌,接连攻克辽阳、鞍山、营口等重镇,全歼敌54师和24师等3万余人,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东总领导来电嘉奖。
1948年11月,洪学智率领部队参加平津战役,先截断平津之敌联系,封堵了北平敌人海上逃跑之路;同时遣所部主力17师参加天津攻坚战,为平津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此后,他任43军军长,率部作为四野先遣兵团南下,途中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第一副司令员。1949年5月,指挥43军发起渡江作战,从黄冈、黄石、蕲春三地渡过长江,迫使武汉守敌弃城南逃;后指挥所部参加湘赣战役,攻占鄂城、大冶、九江、南昌等城市;继而参与指挥广东战役,解放了广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学智任中南军区第15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第15兵团进军广西的作战行动,参与指挥渡海作战,取得解放海南岛战役的重大胜利。直接指挥广东剿匪斗争,巩固了广东治安和社会秩序。1950年5月,指挥发起万山群岛战役,击沉敌舰4艘,重伤敌舰队司令,创造了木帆船打军舰、以劣胜优的奇迹,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嘉奖。
1950年7月,洪学智同志调任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副司令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分工负责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参与领导指挥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和其他历次重大战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谋略,并在保证志愿军首脑机关的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赞许。1951年6月,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领导志愿军后勤指战员浴血奋战,在没有制空权和频繁遭受洪水袭击的情况下,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战争中积累了一系列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经验,已成为我军后勤工作的宝贵财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4年2月,洪学智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1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
1959年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叛乱,洪学智代表中央军委进藏了解平叛作战和后勤物资供应情况。他深入前沿部队和后方兵站医院,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为平叛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9年7月庐山会议后,洪学智同志受彭德怀冤案株连,翌年调离部队到吉林省工作,先后任省农机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遭受关押批斗,1970年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1972年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解除了劳改。1974年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长。
1977年8月,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洪学智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9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他带领军工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恢复生产秩序。他严抓武器生产质量关,保证了部队自卫反击作战的武器装备供应。他在狠抓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研制的同时,大力推进民用产品开发生产,使军工企业走上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正确发展道路,为国防工业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0年1月,洪学智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1987年再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0年,他被增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93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
洪学智于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余立金曾任抗大五分校政治部主任

1941年3月后,余立金曾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华中总分校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2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淮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后又兼第4旅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淮南津浦路西反顽战役。
余立金,字锡卿。1913年10月4日生于湖北省大冶县花油树乡余信钦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入私塾读书。1927年不满14岁参加花油树乡农协会,任农协会赤卫连连长。1928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革命军。193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第7团副排长、湘鄂赣独立师排长和鄂东南红军独立师副连长、鄂东南红军独立第3师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湘鄂赣苏区反“围剿”作战。1933年到湘赣苏区,先后任红6军团第17师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红6军团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第53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等职。1934年随部西征,参加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长征到达陕北后,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余立金赴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任中共江苏省军委委员。1938年4月起调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教导总队政治处主任,参加了“皖南事变”突围作战。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淮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华中分局党校副校长、华东军区军政大学第一副校长。致力于培养部队作战和建设需要的指挥人才,被陈毅誉为“军事教育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余立金任华东军区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3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长期致力于军事教育工作。1952年起,任华东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治委员兼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中国民航总局第一政治委员、空军第二政治委员等职。为加强人民解放军空军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指挥军区空军部队参加解放一江山岛作战。1962年,为粉碎蒋介石反攻大陆阴谋,组织南京军区空军部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反革命集团诬蔑为“杨余傅事件”的重要成员,遭到批斗关押。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平反昭雪。
余立金是中共八大、十一大代表,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12月2日于北京逝世。

          
谢云晖曾任抗大五分校政治部主任 

1940年,谢云晖调到江南指挥部,任陈毅的秘书。成立苏北抗日军政干校时,谢云晖任教育长。成立抗大5分校,陈毅兼任校长,谢云晖任政治部主任。
1942年,谢云晖调到抗大9分校任政治部主任。
谢云晖在抗日战争初期曾在国民党军刘湘部开展统战工作,任中共特别支部书记。1938年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军部战地服务团副团长。参加了郭村保卫战、黄桥战役、盐阜反“扫荡”和天目山战役等战役战斗。
可能是由于陈毅的安排,1943年,谢云晖到王必成的“老虎团”任副政委,这个团当时称16旅48团。1945年,谢云晖升任8纵政治部副主任。他曾和纵队政治部主任,后来担任过外交部副部长的韩念龙到高邮日军司令部受降。
谢云晖(1913年11月-2002年1月6日)四川省冕宁县人,大学时代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参与发起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北平学联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谢云晖历任师政治部副主任、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苏中、涟水、鲁南、枣庄、莱芜、孟良崮、濮阳、豫东、济南、渡江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谢云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干部部副部长,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1952年回国任20军政委,参与指挥解放一江山岛及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1960年任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1970年升任成都军区副政委。
谢云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1月6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1942年1月,根据中共华中局、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军分会和新四军军部的决定,抗大第五分校改称“华中抗大总分校”(原抗大五分校抽出部分干部和教员,到三师创建新的抗大第五分校),负责领导新四军各师的抗大分校和随营学校及教导队的干部培训工作。总分校仍由陈毅兼校长和政治委员,赖传珠兼副校长,韩振纪任副校长。

    
抗大五分校学员毕业证书

抗大第五分校改称“华中抗大总分校”后除自己办学,还经常通过会议、文件、电报等形式交流各分校的办学情况和经验,进行具体的教学业务指导。
当时的教育长是谢祥军。谢祥军后继任校长一职。谢祥军,1914年出生于湖北大悟县,夏店田圃垇人。早年就追求进步,向往革命。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46年10月25日在江苏涟水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华中抗大总分校”校长谢祥军

谢祥军于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反“围攻”和长征。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一次战斗中,他腿部受重伤,由于缺医少药,伤口感染溃烂,生命危在旦夕。为了保全他的生命,决定锯掉那条伤腿。谢祥军得知后,向军长罗炳辉苦苦哀求:“我是一个战士,没有腿就不能上战场。我宁可不要生命,也不能不上战场。”最后经医生千方百计的治疗,终于保住了那条伤腿,并得以重返战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谢祥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秋到皖南,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科长、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抗大第5分校教育长、华中抗大总分校教育长、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抗大第5分校校长等职,为新四军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在险恶的环境中,他既要负责训练学员,又要对付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围攻。在一次日伪军的大“扫荡”中,谢祥军临危不乱,组织抗大5分校学员趁黑夜突围。不料,女生队在突围中走错了方向,被伪军截获。他亲率警卫连迅猛追击,一人不少地把女生队从伪军手中抢了回来。
谢祥军先后任华中军区第5、第9军分区司令员,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第十纵队刚编成不久,苏中解放区就遭到全套美制现代化飞机大炮武装的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大举进攻。
1946年夏的苏中战役(亦称苏中七战七捷)中,谢祥军率领只具有轻装武器的第十纵队主力,在第二军分区武装配合下,在当地政府群众的支援下成功地粉碎了敌人在江苏中部地区的进攻。率部参加解放区武装自卫保卫战取得重大战果。7月13日至26日苏中杂牌国民党军被歼灭达6个整旅,5个交警大队,共5万余人,占其进攻苏中解放区全部敌军兵力的41%。
1946年10月19日,国民党最精锐的整编第74师兵分三路,以宽正面向涟水攻击前进,东路57旅,由淮安经席桥、顺河集向茭菱镇前进;中路51旅由淮阴东马厂经钦工向涟水前进;西路58旅由王营沿盐河河堤攻击带河镇。谢祥军率10纵作为华中野战军主力,轻装步兵在黄河两岸地区利用地形组织涟水保卫战。
10月涟水保卫战战斗打响以后,他前往前沿阵地指挥所观察敌情。当他站在指挥所外面,拿起望远镜察看黄河对岸的敌情时,被敌人的狙击手冷弹射中,当即牺牲,时年32岁。他的遗体,当时由地下党埋在涟水附近的板桥,后迁往芦涌。全国解放后,南京军区要将他的棺廓迁往南京烈士陵园,但是当地群众为了永远纪念他,不同意搬迁。
1942年冬,日寇积极准备再次向我进犯,军都机关主动离开盐阜区,向淮南转移,总分校后迁淮南时,校长先后是陈毅、谢祥军。
1943年初抵达盱眙县黄花塘,总分校也从阜宁转到牛柿湾,这时军部决定“精兵简政”,总分校的干部、教员和学员,全部分配到各师去。于是“华中抗大总分校”便宣告结束。
1945年5月,为了对付日寇对盐阜区发动的"拉网大扫荡",抗大五分校也暂时停办了,学生全部结业,分配到各地去工作。到这年9月抗战胜利后,校部改为盐阜独立旅,分校至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抗大五分校及华中抗大总分校,从建校到停办,在盐阜地区共办班五期,为我党训练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军政干部,适应了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大五分校旧址现位于盐城市解放北路盐中巷1号的盐城市初级中学校园内,1941年新四军所属抗日军是政大学第五分校成立于此,陈毅兼任校长,刘少奇曾一度住此,并为学员作报告。
旧址为原省立盐城中学教学楼-正北楼,建于1913年,为一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东西长40.6米,面阔九间,上下共22间,进深9.5米,楼梯在楼的东西两端,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

 
抗大五分校北楼旧址

1986年旧址辟为纪念室,在正北楼楼前的草坪上,是刘少奇的半身塑象,塑象底座上,刻看刘少奇为抗大五分校的题词:为正义,为自由,为民族的与社会的解放而战斗到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