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

第六节 抗大九分校简介



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位于启东市海复镇东南中学内)

1942年5月,以抗大第5分校苏中大队为基础,扩建抗大第9分校,隶属新四军第1师。粟裕、刘季平、张崇文、杜屏、曹为情、谢云晖、刘亚奇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该校成立后,即渡江南下,到苏南地区与第2、第16旅教导队合并。1943年夏,随着整个苏中形势的好转,第9分校返回江北办学。1945年春改编为“苏中公学”,后并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苏北抗大九分校旧址,位于启东市海复镇东南中学内。该校前身为清末状元张謇于1920年所建的垦牧高等小学,简称垦牧校。抗日战争爆发,南通沦陷后为了坚持抗日教育,通州师范学校(即今南通师范)于1938年8月迁于此,故又称“通师侨校”。
1942年2月,粟裕率新四军一师师部及教导大队进驻海复,教导大队便驻扎在四合院。并于此创办了苏北抗大九分校。粟裕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反“扫荡”、反“清剿”斗争,开辟、建设、巩固、发展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九分校”创办后,粟裕、陶勇、钟期光、季方、顾尔钥、梁灵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播撒革命的火种。除粟裕、陶勇等军队领导外,还有地方政府、教育、文化艺术界领导如季方、梁灵光、顾尔钥、沈亚威、江树峰等同志经常到校宣传革命道理,坚持抗日斗争,为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
1942年5月,抗大九分校在四合院成立时,粟裕师长亲自担任校长,刘季平担任副校长,张日清担任教育长,谢云晖担任政治部主任。
                 
开国大将粟裕曾亲自担任“抗大九分校”校长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粟裕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2年2月,粟裕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下旬,红十军团奉命转到外线作战,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1935年1月,红十军团余部在怀玉山遭日军围歼。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粟裕等率领千余人突围,到达闽浙赣苏区。2月— 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5月至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粟裕参加过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日军,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
1939年1月,粟裕在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斗中,歼日伪军400余人,俘日伪军57名,并炸毁火车一列。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任副指挥。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兼第六师师长。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日军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12月26日 与楚青在黄海之滨石家庄(今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结婚。
1942年2月,粟裕率新四军一师师部及教导大队进驻海复,教导大队便驻扎在四合院。并于此创办了苏北抗大九分校。粟裕师长亲自担任校长。

1944年1、2月间,粟裕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日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日军碉堡50座。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一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日伪军2300余人。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地方部队40万。在战役中,粟裕指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2月开始筹备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实际分为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4月下旬,他指挥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在上海外围歼敌主力8个军。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5月20日,粟裕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8月2日,华东海军由粟裕指挥。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
         
原教育部代部长刘季平
(曾担任“抗大九分校”校长)

刘季平,男,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原名刘焕宗,笔名力花、满力涛等。江苏如皋县东乡(今如东)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副市长兼中共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副市长兼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副部长、代理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文化部顾问。
刘季平原名刘焕宗,笔名力花、满力涛等。江苏如皋县双甸北乡袁家庄(今如东)人。
刘季平幼时家境贫寒,在丛坝初小读书,聪颖好学,成绩优良,深得师长喜爱。民国十年(1921)夏双甸小学高小毕业。1923年考取通州甲种商校(即后来的南通商业中学,启秀中学前身),未及毕业,1924年复往如城应试,考入江苏省立第二代师范学校(如皋师范)。进入如皋师范以后,受到进步思想熏陶,刘季平于1927年2月光荣入党,因积极参与领导如皋地区学生运动,被反动当局勒令开除学籍。
1928年,刘季平赴南京应试,考入晓庄师范学校,师从陶行知先生继续学习。年底,他当选为晓庄师范党支部首届支部书记。学校成立了“联村自卫团”,校长陶行知担任团长,刘季平担任副团长,分别领导全校师生的教学和训练,以武装力量保卫学校和学校周围的村庄。
1929年1月,刘季平受聘无锡河埒口小学任教,秋天又受邀前往北平香山慈幼院担任实验部主任,由于坚持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培养儿童“自己管理自己”,以“使儿童手脑得到真正的解放”,遭到保守势力强烈反对,年底即被院方解聘。
1930年,刘季平调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长,上任伊始便去上海学习“中国自由大同盟”公开活动的经验,准备回宁筹组“中国自由大同盟南京分会”。4月,英商和记洋行蛋厂爆发罢工潮,工人遭到血腥镇压,日舰公然插手干涉,庇护英商暴行,22岁的刘季平立即组织万人游行示威,进行声势浩大的声援,反动当局不但不下令严惩肇事凶犯,反而派人封闭晓庄师范,并通缉陶行知,追捕刘季平。5月下旬,刘季平去金陵大学发动师生参加“五卅”全市“五罢”(罢工、罢课、罢市、罢岗、罢操)大行动,不幸遭到便衣警察的逮捕,关进苏州“十字监”。在狱中,刘季平参加地下“特支”活动,被狱探察觉,年底转移到镇江麒麟巷侦察队班房关押。1931年除夕之夜,刘季平利用看守疏于防范的机会,与同监四名难友一起挫断脚镣和门棂,越墙逃跑,潜往上海,在同学方与严的帮助下转移至广州龙川师范任教,准备待机转赴中央苏区。1932年6月又在上海法租界被捕。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协议,经组织营救,刘季平于8月获释。出狱后,他辗转上海、武汉、桂林等地为革命奔走呼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1年2月,刘季平调往苏中根据地任行署文教处长兼管行政学院工作。次年10月,苏中军政党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召开,刘季平主持行署文教处分发《苏中各县区冬学促进会组织大纲》,将编撰的冬学课本发放给有关同志,并亲自深入苏中各地区发到群众上冬学,有力地推动了冬学运动的开展。
1941年至1944年,刘季平先后任苏中行政公署文教处处长、苏中第二专员公署专员,抗大九分校副校长兼苏中党校校长,新四军第一师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校长、党委书记。
1945年任苏中行政公署副主任、党组书记,苏中区战时动员委员会主任。解放战争初期,1945年11月任苏皖边区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46年任后方机关“黄河”大队政委。
1947年8月至1949年4月,任华东野战军随营学校副校长、校长(陈毅同志原兼任校长)。
1949年4月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兼行署秘书长、文教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共产党苏南区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副市长、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代部长、常务副部长等职。分管普通教育,着重进行中小学教学改革工作。1964年底,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3年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79年创建中国图书馆学会,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1年2月任国务院文化部顾问。
1985年被选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1987年6月11日病逝。

               
少将张日清
曾担任“抗大九分校”教育长

张日清(1916-2004),原名张家珍,福建省长汀县涂坊乡人。
张日清在牛背上度过童年,为了谋生,10岁就进县城在一家小作坊当学徒,1930年红军在长汀县建立革命政权,张日清就瞒着家里参加了红军,当时只有13岁。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张日清历任勤务员、班长、文书、干事、红军学校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长征后,张日清留在赣南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任信康赣雄游击司令部信康游击队副政委,连山游击队副政委,全南、龙南、定南游击支队政委。抗日战争暴发后,随部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历任新四军教导总队中队长、大队长、教员主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新三团参谋长等。
皖南事变突围后,任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团团长,一师教导大队大队长,一师司令部作战教育科科长兼特务团副团长。随后进入中共华中党校学习,历任抗大第九分校大队长、教育长,苏浙公学副教育长,苏浙军区第三纵队第七支队政委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八纵66团团长,第一师一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十师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第三野战军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二总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苏中、盂良崮、淮海、渡江和解放福建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政委,第十四步兵学校政委。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毕业后历任军政委、山西省军区第二政委、北京军区副政委。
文革时张日清任山西省军区第二政委。1966年12月,江青、康生两次电召山西省副省长刘格平进京,指使他“站出来”夺山西省委的权。刘格平是1926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从事地下工作两次入狱,1936年因对中共中央关于履行手续出狱的指示有怀疑,拒绝执行,1944年始出狱,是赫赫有名的8届中央委员。1967年1月5日,刘格平在张日清的配合下,召集秘密会议,拟定中共山西省核心小组名单,由刘格平、张日清、袁振、刘贯一、陈守忠组成,张日清任顾问。1月12日刘格平指挥夺权,2月26日张日清任山西省无产阶级专政委员会主任,这个机构是一个创造,后来演变为革委的保卫组。三个月内,山西省无产阶级专政委员会抓捕了1100人,使太原处于一片恐怖之中。3月18日张日清任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7年夏,山西的造反派分裂成拥护刘格平的红总站和拥护张日清的红联站,发生武斗。中共中央试图解决造成山西分裂的领导班子不团结的问题,便把山西省核心小组的成员召到北京,康生严厉批评了张日清,表扬了刘格平。据说是毛泽东的意思,当时毛泽东就山西局势发了一条最高指示:让一直旁观的69军站在刘格平一边,支持刘格平。张日清不大看得起陈永贵。据说曾在背后贬低说陈永贵算个什么,大老粗,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陈永贵在这次会议上训张日清:“我们的话你一句也不听”,“我们的话你听上百分之二十,扣除百分之八十,你也犯不了那么大的错误。”
1969年张日清当选九届候补中央委员,毛泽东后来对张日清的表现不满,在一次会议上提到他,说:“张日清还在闹啊?”同年中央解决山西动乱问题,69军接管了刘格平的权力,张日清与刘格平一同退出政坛。
张日清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勋章。
2004年10月14日因病在武汉逝世。张日清晚年喜国画,尤喜画梅,出版《张日清将军书画集》。
          
少将谢云晖
(曾担任“抗大九分校”政治部主任)

谢云晖曾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北平学联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次年参加新四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谢云晖曾任新四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战地服务团副团长,苏北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抗大九分校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一师团政委,华东野战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七兵团军政治部主任。谢云晖参加过苏中、鲁南、莱芜、豫东、渡江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干部部副部长、兵团政治部代理主任。回国后,历任军政委、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谢云晖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1月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抗大九分校旧址

1942年2月,粟裕将军率新四军一师师部进驻海复镇,将新四军一师师部驻于此,同年5月在此创办了“抗大九分校”。粟裕师长亲自担任校长。1947年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大式学校——东南中学迁入。
“抗大九分校”设军事队、政治队、参谋训练队、青年学生队、地方武装队、电台训练队、会计培训队等7个队,另附设一个医务干部训练队,全校教职员共600余人。九分校对学生集中进行军事、政治、文化教育,其中,讲授游击战术是军事教育的重点,许多启海青年和垦牧学生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抗大九分校”共举办5期,对学生集中进行军事、政治、文化教育,讲授游击战术是军事教育的重点,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培训了3300名军政干部,这批干部成为党和军队的栋梁之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为宣传抗大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永远发扬抗大精神,启东市积极做好抗大九分校旧址的保护与修复工作。2013年,省文物局同意对“抗大九分校旧址”进行修缮保护,修缮工程于2013年10月开始动工,并于2014年6月完成修缮。2015年3月11日,抗大九分校纪念馆正式开馆。
抗大九分校纪念馆为砖木结构,三进两院,四合院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共有房屋74间。
抗大九分校纪念馆位于东南中学四合院,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启东市唯一的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省红色旅游基地。
抗大九分校旧址前身为清末状元张謇于1920年创建的垦牧高等小学。修缮后的“抗大九分校旧址”内设“抗大九分校纪念馆”、张謇垦牧教育纪念馆和东南中学校史馆三个主馆,《追寻足迹》、《启东军旅群英谱》两个附馆。
 纪念馆内,作战指挥室、粟裕办公室、机要室……一张张图片、一幅幅画面、一件件陈列物品,展现了“抗大”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和不朽功绩,将大家带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