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第二节 延安炮兵学校首任校长郭化若



一代儒将郭化若(曾任延安炮兵学校首任校长

延安炮兵学校成立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是我军炮兵的摇篮,在广大指战员和师生的奋进努力下,培育了大批炮兵军事人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军此后的炮兵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郭化若则时任延安炮兵学校首任校长
郭化若(1904-1995),原名郭可彬,曾用名郭俊英、郭化玉、郭化羽。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郭化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淞沪警备区司令员兼政委,并兼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1950年11月兼任华东公安部队司令员,兼华东公安局军学校校长。1955年4月至1966年2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务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3年12月至1982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82年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5年离职休养。1995年11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著有《新教育教学法》、《孙子译注》(中、日文版)等;出版有《郭化若军事论文选集》、《郭化若诗词墨迹选》等。
郭化若,1904年8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为供郭化若读书,贫寒的父母被迫把两个女儿先后卖给他人。郭化若9岁时便开始在一家报馆抄写通讯。1920年春,郭化若读完了高小课程,报考福建省立第一中学,虽然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因学费昂贵不得不放弃,进了福州农林学校预科班学习,一年后转入本科。不久,郭化若再度因贫辍学,挥泪开始了流浪生活。1923年春,郭化若辗转到达广州,寄住在一个福建会馆里,靠替人代写书信、抄稿、写碑文谋生。1924年1月,他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
1925年秋,郭化若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学习,迈出了他近70年革命征途的第一步。那时,黄埔军校云集了周恩来、恽代英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在他们的影响下,郭化若开始大量地阅读马列主义书籍,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郭化若毅然退出国民党,成为公开的共产党员。
郭化若由于学习成绩优秀,爱才的蒋介石曾两次下令调郭化若去当参谋秘书,希望能把他拉到国民党那边去。后来,有人开玩笑说:“你郭化若天生是高参的命,不是毛泽东的高参,就可能是蒋介石的高参。”但是,郭化若认为蒋介石迟早是革命的敌人,所以他以“军人应当效命疆场”为托词予以坚决回绝。
郭化若毕业后被委任为黄埔军校炮兵第二队代理队长,这是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个职务。1926年7月,郭化若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曾任北伐军某部炮兵连连长。战争中,他这个“小小的炮兵连长开始考虑战略、战役问题”,对交战双方的兵力布置、用兵之道潜心钻研,为终成一代军事理论大家奠定根基。
1927年11月,郭化若赴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留学郭化若在苏联学习期间,时刻关注国内革命形势,最终拿定主意到朱毛红军中工作。1928年冬回国。
1929年8月郭化若抵达在闽西活动的红4军。对于这个黄埔高才生的到来,“红军之父”朱德非常高兴,任命他为第2纵队参谋。当月,在受命指挥攻打福建漳平的战斗中,他率部取得了以少胜多的突出战绩,当即被委任为第二纵队参谋长。在红4军转战东江过程中,第2纵队长不幸中弹身亡,郭化若接任纵队长。
9月,朱德等人致信毛泽东,请郭化若出山主持红4军工作。郭化若也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对红4军未来发展及国内革命形势见解精辟,毛泽东大为赞赏,回到红4军后特意找郭化若谈话:“你是福建人,但你的见识却不是‘浮见’,是‘深见’,是深可见底的。古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说,秀才一出门,更知天下事,你到苏联这一趟没有白去。也许真的是‘旁观者清’,你在苏联看国内情况比国内一些同志还清醒。难得!难得!”
1930年初,红4军撤离闽西,郭化若调任红4军军部参谋处处长,在毛泽东、朱德身边负责司令部的参谋工作和战斗文书起草工作。从那时起到1931年9月,他先后担任红1军团指挥部参谋处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中央军委第二局局长等职,一直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做参谋工作,参加了攻打福建上杭、湖南长沙等战斗及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等一系列战役战斗实践。在此过程中,郭化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战术思想。
1931年9月起,由于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郭化若开始遭到王明路线的排挤和打击,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调任中央军委二局局长,离开了红一方面军。1932年7月,他更被左倾路线领导人解除一切领导职务,转到江西瑞金红军学校任教员。刚到红校,他又在大会上被宣布开除党籍,后来才知道,是被扣上了莫须有的“托派”罪名。但是,当时的红校校长何长工并没有对郭化若冷眼相看,而是把他当做教学骨干。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成立后,郭化若又被任命为红大的总教官,先后教过防空、参谋业务、炮兵设计等课程,后来又专门负责红大高级指挥科的教学,还几次被学员推荐为模范教员。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红军大学和其他3所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了红军干部团,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负责保护董必武、徐特立等老同志随军北上。由于陈赓的信任和赏识,郭化若出任干部团司令部作战科长。出发时,郭化若脚后跟正患溃疡,走不多远就化脓,直到遵义会议后才稍有好转。但是,身为作战科长,每当别的同志宿营休息时,他却要忙着号房子、写宿营报告、找向导、调查第二天的行军路线,工作量大大超过常人。有人说“长征全靠两条腿”,但由于脚后跟长期溃疡,郭化若深有感触地说过“我只能全靠一颗心”!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
1935年10月至1936年6月任红军教导师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学校训练处处长。
1936年11月至1937年1月任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步兵学校教育长。
1937年1月任抗大庆阳步兵学校教育长。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八路军军政杂志编委会委员。
其后,他又历任红军教导师参谋长、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训练处长、抗日红军大学第二校教育长,主要从事部队的教育训练工作。
在简陋的条件下,郭化若参与收集、编写教材,制定教育纲要,改革训练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郭化若多次致信毛泽东,汇报自己的工作、身体情况,并表示希望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7年6月4日,毛泽东在百忙中复信慰勉郭化若:“你在长期苏维埃战争中,为革命奋斗到底的忠诚与劳绩,我们都是完全承认与一致赞扬的。你的身体情形如此,除同意你下期来延安外,正在替你买药,不久当可买来寄你。”同年7月,备受鼓舞的郭化若又一次致信毛泽东,提出了《关于部队军事教育的一点意见》,指出应重视军事教材的编写和军事教员的选拔。
毛泽东阅后回信,表示以后“仍请你对军事教育作我的顾问”。很显然,郭化若这位高参在毛泽东心目中有相当分量。9月至12月初,在毛泽东亲自安排下,郭化若进入中共中央党校第五班学习,同班同学有黄华、陈少敏、罗炳辉、赖传珠等。郭化若既是学员,又当教员:他和罗炳辉两人讲授“游击战争”课程。郭化若在中央党校的学习、教学活动给校友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一致认为“毛主席的高参的确不简单”。
1938年7月12日,在毛泽东亲自过问下,郭化若恢复了党籍,背了7年的沉重历史包袱终于卸下来了,干革命的劲更足了。
军委一局是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的作战局,下设作战、情报、机要、管理4个科。郭化若出任此一要职,可见毛泽东对他的器重。除了准确掌握全国各战略区的情况、起草各种作战文电之外,郭化若还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创办与负责主编《八路军军政杂志》,这是八路军办的第一本机关刊物。此外,他还要机要科保存好毛泽东起草的文电稿。
1938年夏,国统区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陶汉章的《游击战术纲要》一书,书后附录了4篇短文:林彪的《抗战经验》、刘伯承的《我们在敌人后方的战术的应用》、萧克的《论平地游击战》和郭化若的《游击战争战术上的基本方针》。从这时起,郭化若开始引起国民党军事部门的注意。
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中央军委在延安抗日军政次学开办了第一期参谋训练队,共有学员130余人。为表重视,毛泽东特派郭化若主授“战略学”课程,并对希望他主授“战略学”课的训练班负责人说:“你们放心,郭化若授得不亚于我。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损兵折将,但对中共持久抗战、游击弱敌的建议就是听不进去。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对国民党的军官,搬古兵法,他们懂,听得进;讲马列,讲唯物辩证法,他们听不进。
1937年底起,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郭化若开始学习、宣传古兵法,主要目的是向国民党军官做宣传,帮助他们认识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的必要性。郭化若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战争的启示》、《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等文章,以古鉴今地指出“团结存、分裂亡”的道理,阐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郭化若具有丰富的战争经历和军事教学经验。在延安期间,从事军事理论和军事教育法的研究,撰写了《军事辩证法》、《八路军军事理论》等论文。
郭化若于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工作委员会兼华北工作委员会委员。1941年8月起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四局局长。11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11月至1943年3月任军事学院教育长。
1938年,经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批准,我军历史上的第一个正规炮兵团--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山西临汾刘村镇和卧口村之间的大庙内宣告成立,朝鲜人武亭为炮兵团团长,邱创成为炮兵团政治委员。
1939年1月,在炮兵团诞生一周年的时候,一直关注着炮兵团建设和发展的毛泽东主席高兴地为炮兵团题词,并勉励全体官兵:要造成抗日战争中的有力兵团,达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目的,为民族争光荣,为八路军争模范!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军民,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也处于战略反攻的前夜。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预见到八路军、新四军即将开始转入攻占大城市和夺取交通要道的正规战,急切需要加强炮兵力量。因此,加速训练炮兵干部,大力发展炮兵部队,就成为当时人民军队一项十分迫切而又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
1944年11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和副司令员徐向前代表中央军委同郭化若谈话,要他担任延安炮兵学校校长,全面负责该校的组建工作。无疑,郭化若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是黄埔军校毕业,留学苏联莫斯科炮兵专业,加上他又是经过长征的老红军,中央派他来担任延安炮兵学校的校长,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此间,也找到在延安军事学院首任炮兵教员的郑新潮,让他辅助郭化若继续筹建炮校教学技术工作。
郑新潮1939年加入黄埔军校高级炮校尉官总队,郭化若1925年进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学习。北伐战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立,郭化若任该校炮兵大队第二队队长。他又曾被派赴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郭化若郑新潮可说都是黄埔校友,他们也都有在炮校学习过的经历。
毛泽东让郑新潮参与筹划延安炮兵学校前期工作,并让郑新潮筹备情况向郭化若作汇报,这与郭化若的早期经历和毛泽东对他的信任有关。毛泽东郭化若负责延安炮兵学校筹建工作,认为郭化若是担任炮兵学校校长的不二人选
因此1944年创办八路军炮兵学校,郭化若被正式命为校长。同年任中共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
郭化若在率领大家组建延安炮兵学校的过程中,除了谋划和运筹外,自己还身体力行,经常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深得大家的赞扬和尊
1945年2月,延安炮兵学校开始正式编班,加上总部炮兵团的同志,一共编成了10个炮兵学员队,一个工兵科,一个迫击炮教导队。学期8个月。
炮兵学校组建工作进展迅速。从受领任务到延安炮兵学校宣布成立,只用了1个月;从完成招生、编队及开课准备工作,只用了3个月。
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在南泥湾陶宝峪正式开课,人民军队的第一所炮兵专业学校在南泥湾宣布诞生。开课时,贺龙听取了炮兵学校校长郭化若关于组建工作汇报,他说:炮兵学校组建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凝聚着郭化若的心血,也体现着最早筹建人郑新潮、沈毅等炮兵教员的默默无私奉献和集体的力量。
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正在举行,到了8月1日才举办延安炮兵学校的开学典礼仪式,典礼上,朱德、叶剑英、肖劲光等首长出席并讲了话。

 
朱德在延安炮兵学校开学典礼上讲话


延安炮兵学校领导成员如下: 
校长:郭化若:
政治委员:邱创成;
副校长:匡裕民;
教育长:李荫南;
政治部主任:刘登瀛;
训练部长:张志发;
校务部长:朱光。
出席延安炮兵学校开学典礼仪式专职炮兵技术教员:郑新潮、沈毅、林千、吴振宇(朝鲜人)、李伟、殷鸿、助理:邵清廉(女)等全体教员。

     
郭化若担任延安炮校首任校长

1945年2月,延安炮兵学校开始正式编班,加上总部炮兵团的同志,一共编成了10个炮兵学员队,一个工兵科,一个迫击炮教导队。郑新潮、沈毅等教员主要讲述:射击技术、战术运用、火炮操作、侦察指挥、军马马术训练等。
1945年3月15日,延安炮兵学校正式开课后,贺龙在听取了郭化若和炮校教员郑新潮、沈毅等对筹建工作的总体综合汇报后,赞扬说:炮兵学校组建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凝聚着郭化若的心血。同时,也与郑新潮、沈毅等教员们和大家集体的力量是分不开的。
1945年4月中旬,郭化若参加党的七大,并带领延安炮兵学校教员、干部到延安晋见毛主席,毛泽东在接见时,并勉励大家要努力学习炮兵专业知识,将来像种子一样到各部队去生根开花结果。
郭化若由于过度劳累,没等到七大开完,就病倒了。此后,郭化若另有任用,没有再回到他一手创办的延安炮兵学校。
郭化若一直心系炮兵学校,直至1979年9月,75岁的郭化若在军事科学院经常与郑新潮谈起筹建延安炮兵学校的往事,他感慨地说:回顾组建延安炮兵学校是我一生中度过最愉快,最幸福的难忘时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