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6年8月2日星期二

解析东北老航校早期的生员来源和开班情况(中国空军史话)


1945年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就不失时机的决定在东北开办航空学校。
朱德在828接见王弼时说:“中央决定全部航空干部分批进入东北,接收、搜集航空器材和人员,利用可能条件建立航空站、航空队、航空学校,训练航空骨干,为建立人民空军打下基础。”
830,刘少奇召见王弼指示说:“由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寇已投降。东北不仅是我国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日寇培训空军的重要基地,估计该地航空器材和航空技术人员很多,这是我党创建空军事业的大好时机,党决定你先带一批航空人员去东北。你们的任务主要是及时接收航空人员和器材,建立航空基地,创办航空学校,培养各种航空骨干”。刘少奇特别指出:“要有信心和决心,要克服困难,要办好第一所航空学校”。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早已撕破和平的假面具,大举进攻东北,形势异常紧张。北满、东满与苏联接壤,是日伪关东军空军重地。
为了寻找合适的航校基地,王弼发动全校师生分头深入东北各地收集飞机和航空器材。当时,日伪残余反动势力尚未肃清,土匪、敌特活动猖獗,铁路不通,给收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王弼带领航空队干部及航校的学员和职工,冒严寒,踏冰雪,从194510月至19465月,走遍了东北三省的30余座城市,70多个机场,共收集到各类飞机120余架,发动机200余台,仪表200多箱,油料数百桶以及其它航空器材和医药用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将陆续收集到的飞机、器材、汽油、航 材物资,动员了大批民工用牛马大车将这些“庞然大物” 分别运到了牡丹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为航校的开办打下了物质基础。
东总领导伍修权对林保毅等人晓以大义,要求他们为我训练航空人员,答应他们不以战俘对待,改善生活待遇,安排好他们的家属,条件具备就尽早让他们回国。由于他们从缴械开始便受到我方种种照顾和优待,很受感动,现又可以继续干他们的本行,所以大家都愿意为我们办航校出力。于是东总派刘风、蔡云翔、顾青、田杰和陈明秋等5人,组织领导这批日本航空技术人员收集航空器材,修理飞机。之后,东总又派了4名干部和他们一起成立了沈阳航空队,黄乃一任政委。
培养什么人当飞行员,这是东北老航校成立之初争论的焦点。
有人主张从中共军队中挑选经过战斗考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干部学习飞行,但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
也有人主张在刚占领的东北地区招收伪满洲国时期念过书的学生,这些人文化水平高,但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
在两种意见互不相让的情况下,航校领导常乾坤曾征求副校长白起、教育长蔡云翔和训练处处长何健生等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最终是将“决定权”交给了林保毅。
林保毅凭借自身经验认真地说:“离地三尺,飞行员就是天王老子,听不听指挥,全靠飞行员自己了。是否听指挥是头等重要的问题,所以要选调最忠诚的人当飞行员。”
这个意见,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为了尽快扩大队伍建设,伍修权在招生的问题上,作出了明确的指示:“东北地区在日伪(满)统治下十几年,目前刚光复不久,不宜就地招考飞行学员,应考虑主要从部队选调:一要出身好,来历清楚,有较高的阶级觉悟;二要身体好,体检合格;三要年轻;四要有一定文化水平。”
不久,从延安来的第二批和第三批航空干部陆续到达。航校由此向上级请示,决定从“山东抗大”和“延安炮校”、“山东大学”等单位挑选一批战斗骨干学习飞行。
19459月,抗战胜利不久,抗大一分校配合山东军区参加了临沂战役,经过27天的激战,全歼守敌汉奸王洪九部6000余人。战斗结束后就接到军区命令:迅速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于是抗大一分校1000余人在政治部代主任宋锡纯主徐洪才二同志的率领下,自10间启程奔赴东北。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行军,终于在1945年12月下旬胜利抵达吉林通化。
抗大一分校到达通化后,就接到伍修权的指示:从抗大学员中选择飞行员学员。194512月,航校开始招生。由何健生与白平、刘西科组成了选调小组,积极开展招生工作。决定从抗大山东分校和通化炮校挑选100多名学员
那时检查身体时没有体检设备,就让体检者坐个转椅,另外挂上个黑板,黑板上写着几道算术题,也就是几加几、几减几等于几之类。还有就是放了一对锣鼓,敲一下锣,你左腿动;敲一下鼓呢,你右腿动。就这样挑选出了100多名学员,这也是东北老航校最早的航空飞行学员。
这批学员大部分是工农子弟,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经过二个月学习后,航校重新对学员进行身体复查,身体复查合格,学习成绩平均六十分以上的学员编成飞行队。张建华基本掌握了所学的基础知识,期末考核时各门课程成绩平均在70分以上。
这个初编成的飞行队由白起副校长负责。张华担任队长,姚峻担任政治指导员。其余学员编成机械队。当时整个航校共有一个飞行队、一个机械队、一个教官训练班。虽然这是一个临时的安排,还不成规模,也不成正式建制,但学习训练已逐步趋于正规,一切教学都积极为准备开飞作训练。
194611日在通化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在此基础上,经过两个月的准备,“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 194631日在通化成立。常乾坤任校长,王弼任政委。此时航校已有一个飞行队、一个机械队、一个教官训练班,以及卫生队、警卫连、校部机关等共400余人。
常乾坤和东北老航校的建设者们,带着党中央的嘱咐,以高昂的革命精神,不畏艰难险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炮火硝烟的战争环境里把航校办起来了。
东北老航校是我军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东北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其实,早在我军建军时就有建空军的宏愿。为此,我们党,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派人到苏联学习航空。
正当航校准备开学时,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蒋介石积极向东北调兵遗将,向我军频频发动进攻,向我东北根据地大举进犯。从而形成了关外大打,关内小打的局面。4月15日通化航校开始分别从空中、地面转场牡丹江。在转机场期间,航校遇到敌机轰炸、铁路中断、敌特破坏等困难。数十架敌机在我航校机场上空盘旋扫射,轮番轰炸,将航校能飞的十余架飞机炸毁了六七架。
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指示精神。中共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急令航空学校迅速撤离通化,向北转移到牡丹江一带。航校坚持了边疏散、边防范、边进行训练的方针继续工作。
当时牡丹江原有三个机场,但均被苏联红军破坏,只有海浪机场跑道依然完好,适合航校使用。
19459月,在延安储存的20多名航空干部开始分三批开赴东北。第一批抵达东北的是曾在苏联学习航空的刘风,还有从汪伪空军驾机起义飞向延安的蔡云翔、顾青、田杰和陈明秋。他们随机去了张家口,然后到达沈阳。正巧,日本投降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简称东总)接收了受降的以林保毅为首的300多日本原侵华航空人员。
1946年夏,老航校从华东地区和新四军中又选中了10名飞行学员,其中有王海、邹炎、郭浩等。之后还将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分配到航校来,航校的人员迅速扩大。
正当东北老航校准备开始飞行训练之时,国民党军队向东北大举进攻,侵占了沈阳、辽阳、铁岭,直逼四平,形势骤然恶化。国民党空军的飞机频繁地轰炸通化机场,企图把初生的航校扼杀在摇篮里。为了保存实力,避免损失,“东总”决定通化地区所有军事学校立即向北转移。
航校即于19464月全部转移到牡丹江畔的海浪机场。
牡丹江虽地处后方,但条件很差。摆在大家面前的是:机场里设施破烂不堪,跑道上散布着许多炸弹坑,营房只是个空架子。这些曾穿越敌人炮火的男子汉们,扬起眉头,抡起手臂,很快清除了残破的机窝,填平了跑道。修整了营房和教室,建设了必要的设施,新的航校里,又响起了高吭的歌声。
老航校已有了学员,还要有教员,当时航校里懂飞行的中国人简直是凤毛麟角。于是那支整建制达三百多人的日本空军俘虏,部分日本人作为教员出现在老航校的教职员工队伍中了。日本人曾提出两条要求,一条是保证他们三百多人的生命安全;第二是在条件适当的时候,能把他们送回日本去。毛主席、周总理就回了个电话,说答应他们这两个条件,但是还有一个条件,这些日本人要把飞行和地勤管理技术教给我们。这些日本人应该说也尽了力。
从老航校培养出来的一批中国空军将领,在以后的回忆录中都会说起那些令人难忘的日本飞行教官。
一直到1958年前后,根据中日两国政府的协议,这批日本军官才先后回国。后来,林保毅出任了日中和平友好会会长,并于19851月率团访问了中国。
  老航校从通化转移到牡丹江畔的海浪机场后,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日本师资力量的出现,原先在通化航校时成立的一个飞行队、一个机械队、一个教官训练班,也就结束了极其短暂的过渡期历史使命。
老航校从通化转移到牡丹江后,几乎同时开办了三个班。
一是教员复飞训练班。
这个教员复飞班又分为二个班,即飞行教员训练班和机械教员训练班。飞行教员和机械教员训练班经过短期训练后,让一些曾经飞翔过蓝天的飞行员尽快重新飞上蓝天;让一些曾经具有机务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人员,结合当时的航材、设备等条件,学习新的知识。这二个班的学员都是老航校培养的航空教官,有些教官在训练班学习期间还同时担任学员训练班的教员,并承担执教任务。
复飞教员班的培训目标是未来的空军高级指挥员,这个班由林保毅等5名教员负责培训,1个教员教4名学员。飞行主任教官有林保毅、黑田正义、平信忠雄、系川正夫、长谷川正等人。中国教官先有蔡云翔、吉翔担任,后因二人先后牺牲,则由白起、何健生顶替担任。
参加复飞的飞行教员则有过去学过飞行的魏坚、刘风、王连、吴凯、张成中、许景煌、谢廷杨、欧阳异、张华、于飞、顾青、秦传佳等12名飞行员
二是飞行学员训练班。
根据飞机、器材情况,将通化航校时的一个飞行队学员及后入学的学员编成飞行一期(甲班),对这批学员进行基础理论教育。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飞行员。
飞行一期(甲班)的教官既有日本教员,也有中国教员。
日本教官:  大澄国一、瑞胜治、平信忠雄、保武生、佐滕靖夫、系川正弘、筒井重雄
中国教官:  吴凯、张华、于飞
飞行一期(甲班)学员——12 (1946.71948.9)   
峻、孟 进、刘耀西、张建华、翟满绪、吴元任、李熙川、张风岐、阮济舟、于希和、吉世堂、龙定燎   
三是机械学员训练班。
老航校从通化转移到牡丹江前,已建立了一个机械队。航校迁移到牡丹江后,在这个机械队基础上,先后开办了二期机械班。
机械一期学员41 (1946319484)
机械二期学员57 (19461119484)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形势变化等因素,加之有关档案资料的留存缺失,对老航校初期开办的训练班时间、人员、教员等也就有了诸多不同的说法。
一般认为老航校开班时间为1946年6月1日,也由此老航校又称为“六一部队”。但实际上老航校建立于194631日,在通化时航校已有一个飞行队、一个机械队、一个教官训练班。
还在194512月,通化航校就已经开始招生。成立了学员选调小组,积极开展招生工作。从抗大山东分校和通化炮校挑选了100多名学员这是东北老航校最早的航空飞行学员。经过二个月学习后,航校曾重新对学员进行身体复查,身体复查合格,学习成绩平均六十分以上的学员编成飞行队。其余学员编成机械队。
显然,在1946年4月15日通化航校转场牡丹江前,航校已经开始了航空教员和学员的培训学习。当时的学习组织机构是教官训练班和飞行队、机械队。
通化航校转场牡丹江后,学习组织机构改为教员复飞班(飞行教员训练班和机械教员训练班);飞行一期(甲班);机械学员训练班(一期与二期)。
在以后的岁月里又开办了飞行一期乙班(194751948.9)、飞行二期 (1948.41949.8) 、飞行三期(19494194911) 。以及机械教员训练班、机械三期、机械四期和领航班、通讯班、仪表班、气象班,及场站短训班、场站班。
在各类航空班开办期间,也有个别插班生。如果将这些插班生的入班学习时间与开班的实际时间混淆了,也就会产生疑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