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苏联模式的斯洛伐克共和国
编注:中东欧16国,原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原南斯拉夫(现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波黑);原属于苏联并入现已独立的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现今这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波特兰先生为此对斯洛伐克共和国有关信息作了一些收集整理,可供参考。
斯洛伐克共和国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原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部,自1993年1月1日起 ,斯洛伐克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斯洛伐克地势北高南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历史文物景点多,旅游资源丰富。此外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城堡遗迹到保存完好的博物馆收集品一应俱有。
斯洛伐克在2004年3月29日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2004年5月1日起 欧洲联盟的一员,在2007年12月21日 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2009年1月起加入欧元区。
最初在今天的斯洛伐克定居的是凯尔特人,前5世纪开始他们被属于日 耳曼人的部落排挤,从1世纪到5世纪今天的斯洛伐克是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边界,这里发生了多次边界战争。500年左右斯拉夫人的祖先来到这里。
7世纪中斯洛伐克是当时萨莫王国(Samo)的中心。8世纪时这里出现了尼特拉公国,833年它成为大摩拉维亚的中心部分。11世纪斯洛伐克成为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1526年随匈牙利归奥地利君主管辖,由此1867年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16世纪和17世纪内当东南欧大部分地区被鄂图曼帝国占领时,匈牙利王国的实际组成部分只有今天的斯洛伐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斯洛伐克和捷克一起组成捷克斯洛伐克,它也包括今天匈牙利的一部分,这些地区的主要居民是匈牙利人,同时今天匈牙利境内也有部分说斯洛伐克语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1938年至1945年斯洛伐克获得“独立”(实际上是当时被纳粹德国控制的一个傀儡国)。战后斯又重新和捷克合并,并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1969年起,斯洛伐克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联盟共和国之一。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局开始发生变化,捷克共产党失去政权,之后,斯洛伐克的分离倾向日益明显,1992年通过全民公投,1993年1月1日 斯洛伐克宣布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史称“天鹅绒分离”(Velvet Divorce) 。
斯洛伐克国旗启用于1993年9月2日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旗面中心偏左侧绘有国徽图案。白、蓝、红三色为泛斯拉夫色,也是斯洛伐克人民喜欢的传统颜色。
斯洛伐克国徽为盾徽。盾面为红色,周围镶有白边,盾面下部是三个蓝色的山峰图案,其上为白色的双十字标志。蓝色山峰代表斯洛伐克的最高峰——塔特拉山主峰,海拔2655米 的格尔拉赫峰。双十字符号是信奉天主教的象征,表明了斯洛伐克人民的宗教信仰。
斯洛伐克人口539.7万人(2011年)。斯洛伐克族占80.7%,匈牙利族占8.5%,罗姆(吉卜赛)人占2%,其余为乌克兰族、德意志族、波兰族和俄罗斯族等。官方语言为斯洛伐克语。居民大多信奉罗马天主教。
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内陆、原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部。北临波兰,东接乌克兰,南界匈牙利,西南与奥地利接壤,西连捷克。面积为49035平方公里。地势较高,领土大部分位于西喀尔巴阡山山区,西南和东南有小片平原。北部是西喀尔巴阡山脉较高的地带,山地占据了国土的大部分地区。属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气候。全国平均气温9.8℃ ,最高气温36.6℃ ,最低气温-26.8℃ 。主要河流有瓦赫河、赫朗河等,属多瑙河流域。森林面积占全境三分之一。山地南坡为阔叶林,北坡为混交林和针叶林。有铁、锰、煤、石油、天然气等多种矿藏。
斯洛伐克民族勤劳、智慧、心灵手巧,建筑结构古迹和匠心独具的技术工程和艺术品都是有力的佐证。该国有4处古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上,该国文化遗产的价值可见一斑。典型的班斯卡·什佳夫尼察矿石保护区、富有魅力的14世纪巴尔代约夫歌德式小镇、传统民间建筑特色的弗尔科里涅斯小村和斯皮思城堡等古迹都被认为是中欧最大的城堡建筑。
波特兰先生收集整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