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1日,我党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在通化正式成立。由于国民党空军的空袭轰炸,航校刚成立不久就被迫迁至牡丹江。6月1日,老航校在牡丹江海浪机场正式开始教学、飞行、训练。然而国民党空军又追至牡丹江,继续轰炸,妄图将东北老航空学校扼杀在摇篮中。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经“东总”批准,航校于1946年8月转移到东安(密山)。东安是伪满州国的九个省会之一,现属密山市,位于穆棱河畔,东南距苏联国界不足50公里就是一片风光秀丽,面积4300多平方公里的中俄界湖——兴凯湖。
兴凯湖是中国边界线上最大的界湖,分为大小两湖,两湖间有宽10余米长40余公里的沙岗,亦称湖岗。湖岗松柏苍翠,野花飘香,犹如彩龙横卧大小两湖之间,更有国家地质公园,丹顶鹤等珍贵栖息禽类。湖岗西端得缺口叫“新开流”,这就是7000年前新石器文化时代新开流遗址。
兴凯湖为满语,出土的骨雕鹰首生动地刻画猎鹰海东青引领飞腾寻觅猎物的生动形象,反应出人们借助长期驯养的猎鹰海东青,从事从事捕鱼生产的历史画面。满族人的祖先来自肃慎族,以鸟为图腾,新开流出土的骨雕猎鹰海东青就是他们的图腾偶像。
老航校政委王弼率领顾光旭、杨光、郦少安、李汉、师秋朗等一批干部,组成先遣队,开进了兴凯湖畔的密山(东安市)。
密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西与鸡东县为邻,北与宝清、七台河接壤,东与虎林市毗邻,南与俄罗斯水路相望。
密山,是完达山下兴凯湖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密山,是祖国东北边陲的口岸名城和鱼米之乡。
密山,是一座红色之城。抗日战争期间,英雄的密山有四位中共密山县委书记,两任密山游击队队长光荣牺牲。诞生在密山的抗联四军一位军长,两任政委,一任副军长以身殉国。此间密山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革命和战斗骨干。无论是在抗日战场还是在隐蔽战线,密山人民的优秀儿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
日寇投降后,中共命令三五九旅进军东北, 12月该部奉命开赴北满,执行清剿土匪,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任务。1946年6月,该旅与牡丹江三支队合力一举解放东安、密山,随即解放宝清、虎林。后该部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一师,又分为两个梯队,一个梯队参加了三下江南战役,另一梯队在勃利地区继续剿匪。
王弼率领先遣队开进密山后,带领干部们修筑了北大营破损严重的机场,还有只剩残垣断壁的营房。
老航校校长常乾坤于1946年10月率校部及全校1500余人,则用马车从牡丹江将破旧飞机及部件拉到密山(东安市),开始了空军史上又一次最艰辛的教学、维修和训练。
位于祖国东北边陲兴凯湖畔的密山市,在日伪时期是伪东安省(辖鸡宁县、密山县、虎林县、宝清县、饶河县、东安市)省会,称东安市。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东北局在这里设置中共东安地委、东安行政公署、军分区。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辗转搬迁到这里,我军第一个战车团也诞生在这里。因为与此同时,我党我军的第一个战车大队也同时进驻密山市(东安市)西郊。刚刚翻身解放的密山人民在中共东安地委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承担了这两个军事单位的军需供给。因此兴凯湖畔的密山(东安)被誉为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人民装甲兵的诞生地。
密山(东安)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是背靠苏联的纵深后方,国民党部队很难打到这里,是北满理想的后方战略根据地。
1945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在给中共中央东北局负责人的电报中指出:“在东满北满西满的许多战略要地如通化、延吉、密山、佳木斯等,并无坚强部队和有工作能力的党的领导机关去建立可靠的根据地”。
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中共合江省委接到电报后,非常重视,任命了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于化南同志担任中共东安地委书记,但在赴东安途中的林口县时,于化南与张浩的长子林汉南一起被土匪杀害。
东北局于1946年初又任命了吴亮平担任中共东安地委书记。吴亮平曾在瑞金中央苏区担任过红军学校宣传部长兼总政治教官、中华苏维埃人民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长征途中担任过中央纵队秘书长、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
张闻天同志在宁安县派一个警卫团护送吴亮平到鸡宁(现黑龙江省鸡西市)。
当时东北战势对我极其不利,从延安搬迁到东北的大批后方单位被国民党打的无处落脚到处转移。国民党政治土匪谢文东、郭清典又盘据在密山地区,因此创建根据地工作无法进行。
1946年6月17日,林彪总司令命令驻在哈尔滨附近阿城的东北民主联军三五九旅旅长刘转连、政委宴福生、副旅长谭友林、副政委李信率部乘专列到达密山县永安车站,与地方部队一起神速出击,击溃了土匪。东安(密山)地区全境于6月22日获得解放。
随即东北局组建了以陈伯村为团长、李尔重、于杰为副团长的土改工作团,进驻东安(密山)地区进行土改。7月11日,东北局副书记、北满军区司令员高岗乘装甲车到东安市(现密山市)具体安排根据地建设。
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的坦克大队1000余人在大队长孙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原装甲兵顾问)、政委毛鹏云(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原山西省军区副政委)、副政委霍舒廷、副大队长丁铁石(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原基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的率领下,对开来的三辆坦克和一些零散部件开始了维修、组装、学习和训练。
但是航空学校和炮兵学校的这两支队伍没粮吃,没经费。冬季北大荒的密山,经常大雪飘飘,寒冷僵人,路旁常见暴路倒(东北俗称,即在路途中被冻死的人),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下缺衣少穿,学习训练与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航校校部设在离东安镇不远的一座日军兵营里,这是北大营日寇留下的一片残破房舍(现密山四中处)。由于战争的破坏,营房设施缺损严重。8个人住一间屋,睡双层木床,窗户没有一块玻璃,只好用木板钉起来,屋内没有火墙、暖气,每逢风雪天,雪借风威,透过窗板缝隙往屋里钻,常常在单薄的被上酒下一层细细雪花,其室内温度之低就可想可知了。有一首描写寒冷冬季缺衣少穿的诗:“长夜风雪吼欲狂,衣单被薄镀银光,蓝天壮志聊一阵,当个‘团长’入梦乡”。
航空学校刚到密山就临冬季,吃的很差,吃的是日寇残留的粮仓中被火烧焦后又被水浸泡过的玉米馇子。主食几乎天天是玉米加高粱,一星期能吃上一顿大米饭就谢天谢地了,副食是冻得硬邦邦的萝卜、白菜煮的大锅菜,菜汤看不到几滴油星,吃肉更是难得一回的奢侈了。于是师生们上山伐木,生火取暖。打狍子、野兔、野猪,到兴凯湖凿冰捕鱼,既能改善伙食,又得到了御寒的兽皮。事后有人以诗赞道:“学习到东安(密山),炒豆做间餐,林海猎走兽,狍肉成佳宴。”
春季到了,航校就组织开荒队、打鱼队,解决粮荒困难。他们发扬延安精神,继承抗大传统,在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中共东安地委将密山县兴凯湖区马家岗划为老航校的军粮基地。密山人民在极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全力保障他们的后勤供给,与他们结下了鱼水深情。
老航校没有教材,常乾坤、王弼及日籍教官亲自编译并为学员授课,没有教具就亲自动手制作,没有飞机标本就将废弃零部件抬到教室进行解剖讲解,还办了《学习月刊》、《星火》、《航校》等期刊和《参考资料》,帮助学员提高政治业务水平。
老航校对基础不同、参差不齐的学员采取“吃小灶”的办法,水平高的带水平低的,互帮互学使学员很快掌握了学习知识。
航空学校的师生们坚持边学边训练,几个飞机用一个轮子,用一个螺旋桨,排队打气,排队用脸盆为飞机加油。把修好的飞机用马车拉到东安机场进行试飞。没有航空用油就用酒精代替,没有手表就将小马蹄表绑在腿上,没有铝皮就用铁皮替代,修好的飞机补丁摞补丁,中日驾驶员试飞回来后满脸是油。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航空学校的师生们修出飞机90架,发动机326台,培养空地勤人员560名,在密山(东安)期间也没出现过重大飞行事故。
应中共东安地委书记吴亮平的请求,老航校还派出干部到地方兴办教育和卫生事业。
密山一中(东安联中)的第一任校长杨光(1927年参加革命,曾任北伐军叶剑英师的卫生队长,新四军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党的七大候补代表)就是老航校政委建国后任空军副政委、副司令员王弼同志的爱人。密山一中教导主任陈岩(毕业于延安鲁艺)是老航校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空军副司令员薛少卿将军的爱人。
密山县医院第一任院长曹斌(延安中央医院干部)是人民航空事业的先驱、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徐昌裕同志的爱人。东安市公安局局长陈然是中国飞机制造工业的奠基人之一熊焰同志的爱人。
老航校为创建巩固的后方根据地,派出干部参加地方土改,派出文艺宣传队深入城乡宣传革命文化。老航校演出的《白毛女》、《兄妹开荒》曾轰动东安(密山)城。
1946年8月,东北老航校迁至东安(今密山),至1949年12月迁走。东北老航校在密山度过的艰难岁月,是人民空军诞生、发展和走向强大的重要里程碑,被誉为中国航空事业的摇篮,为祖国培养了大批飞行员、领航员、航空工程、通信、气象等各类航空技术人才,其中有80多位已成为我党我军及航空领域的领导和将领。
2001年,密山市委、市政府为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展示老航校创建及发展历程,弘扬老航校创业精神,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建设了东北老航校纪念馆。
纪念馆中有空军赠送的各式不同型号的退役飞机6架和高级木雕飞机模型16个,并先后征集了老航校珍贵资料、图片、实物等800余幅(件),将征集到的有关展品内容,设3个展厅、5个部分展出。
近十几年来,空军已向密山人民赠送八架各型飞机作为纪念。
2010年12月,东北老航校纪念馆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