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

醒悟(99)

 


99

 

这一刻,那一刻,人生总是在时光中边走边遗忘边回忆。丝丝缕缕的牵绊像缠绕的藤在思维的这棵树上无止境地攀爬,一切又彷佛尽在不言中。只是,能够回忆的,大都已不再拥有,已然拥有的,却总是被忽略在无谓的追思当中。而沉默的时光,早已载着着记忆中的痛苦,渐行渐远渐分离……

90多岁的高龄老人何家福对外孙南山云说,曾经逝去的岁月,已成为尘封的相册,那一页页流年,烙印了亿万苦涩的人生,在我残缺的记忆中,还留有一些关于“四清”的模糊印象

1964年年底至1965年年初,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四清”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争论和斗争的焦点是“四清”性质问题。这是从 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以来,党内主要领导人之间又一次最严重的争论和斗争。毛泽东改变了对刘少奇的看法和态度,把刘少奇当做赫鲁晓夫看待,开始下决心搬掉刘少奇。

与此同时,林彪出现了。1964年林彪发出了《关于当前部队工作的指示》,在《指示》中,他明确提出:1964 年全军各方面的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出现了军事训练冲击政治,忽视政治思想工作等问题。他要求在1965年的工作中一定要“突出政治”,大抓毛主席著作的学习,在全军掀起一个学习毛着的高潮。因而,在党内外,军内外形成了一种看法:林彪是紧跟毛主席的,刘少奇没有做到;毛刘之间有矛盾,刘林之间也有矛盾。这个矛盾的焦点是“紧跟”和“不紧跟”。因此,毛刘之间的矛盾不是偶然的,林彪的做法大得毛泽东的赞扬。林彪的接班也不是偶然的。

早在60 年代,毛泽东主席就考虑全国学解放军。在开展“四清”运动中,毛泽东也要求在军队中加以宣传贯彻。19631214日,在给林彪的信中说:“你的来信早收到了。身体有起色,甚为高兴。开春以后,宜到户外散步。……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两个文件,军队如能照此办理,那也一定会好的。由团营两级理论强的军政干部同连队一切人员分几次宣读、讲解,讨论。由群众提出意见,讲解员解答疑难问题,是会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军、师二级也可派一部分强的干部下去”。

毛泽东不仅要求在军队中宣传四清文件,而且还要求军队干部帮助地方开展四清运动,19631216日,毛泽东又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不是给林彪一个人的,包括聂荣臻等人。这封信提出了向解放军学习的问题。全国学解放军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了。林彪又提出全军学空军。南京军区党委做出决定,全区响应毛主席号召学习“好八连”,军区机关学军械部。

但在1964年,罗瑞卿被打倒,郭化若被扣上“三反分子”帽子等等。让人触目惊心,十分迷惘。

196412月,南京军区郭化若副司令员在浙江某地“蹲点”搞“四清”的报告,给了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对郭化若的报告有一段批示,其中有:像郭化若同志这样的身体能在农村蹲点,并且有所收获……。郭化若和我格格不入,几十年都如此。

1965年春,林彪抓住毛泽东的这一句话,对郭化若将军展开了公开批判,大尉以上军官全部参加,以肃清影响。郭化若将军的帽子是“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

郭化若是福州人,黄浦一期。解放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公安军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衔时,他不接受中将衔。他说,“无论在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黄浦一期的都是上将”。他曾任毛泽东主席兼职军事秘书。他在南京军区分管军训工作。郭副司令抓训练很有章法。苏联那一套不合理的,他也不买帐。

196412月郭化若到浙江绍兴地区农村“蹲点”,给贫下中农宣讲《23条》。毛泽东对他的蹲点报告有一个批示,“几十年格格不入”一句话,郭化若就被打成 “三反分子”,软禁在家,定性为敌我矛盾做人民内部矛盾处理。1965年至1978年,13年含冤不洗,直至“四人帮”垮台,邓小平复出并主持军委工作之后,郭化若才得到彻底平反,平反后调北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郭化若文武全才,博古通今,是位大秀才。他和人民日报总编邓拓是同乡,又是密友,互赠诗文,经纶不断。

1965年四月,南京军区后勤部在后勤大礼堂,召开批判郭化若“反党、反毛泽东思想、反社会主义”罪行大会。批判的内容主要有几件事:

  说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协助毛主席起草的《论持久战》文稿拒不交出,据此被定为反党反毛泽东思想。说他保留他写的文稿,是贬低毛泽东军事思想。

⒉长期不过组织生活,是目无军区党委,妄自尊大,老子天下第一,老虎屁股摸不得。和党在组织上不一致。伸手要“上将”属“不一致”。

⒊生活上奢侈,生活资产阶级化,是典型的被糖衣炮弹击倒的党内高级干部。

1968年,南京军区后勤部,举办大规模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斗私批修”,又把郭化若拖出来批。

自古有“冤狱不平国必灭亡”的教训,可就是没有人理睬。毛泽东历来主张“有反必肃,有错必纠”。但到了某些坏人手里,往往蜕变为“无反也肃,有错不纠”的顽疾。

历史的真相却往往是矛盾和吊诡的,中共党内的受害者也常常先是迫害者。王光美无疑是一个文革的受害者,但她同时是这一罪恶历史的制造者之一。王光美“桃园经验”开文革政治迫害先河追究历史责任、清算政治罪恶,不仅仅是为了死者和受害者,而是为了埋葬一个时代。

据海外新闻单位的不完全的统计,在刘、王直接指导的“四清”中,共逼死干部群众七万七千五百六十人,在城乡共整了五百三十二万七千三百五十人。这些“四清”成绩,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复查中被证明绝大多数是冤、错、假案。

文革初期,刘少奇故伎重演,一心想在清华大学再创一个文化大革命的“桃园经验”,再一次派王光美作为“普通工作组组员”的名义去清华大学直接指挥运动,立刻成为“太上(女)皇”。

在王光美的指挥下,工作组非但立刻把校长蒋南翔和所有的副校长全部打成“黑帮”,而且残酷地迫害无辜师生。工作组一进校,就责令全部干部,包括教研组正副主任“靠边站”、“上楼”批斗。清华群众形容当时的乱斗场面是“游街一大串,斗争会一大片,劳改一大队”。全校五百多名干部中,被王光美指导的工作组打入“黑帮劳改队”的竟占了百分之七十之多,对普通师生,只要是对中共有过一点批评,抑或对工作组有过一点非议,也立刻打成“反革命小集团”。

一时清华园内冤狱遍地,“右派”丛生。据文革后统计,十年中清华大学共有包括武斗致死的“不正常死亡者”四八人,其中被工作组迫害致死的就达三分之一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文革结束后,王光美对迫害自己丈夫致死的毛泽东的态度,逐渐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刘少奇还没有正式平反的八十年代,王光美和她的子女还基本上对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的。据说她在看歌颂周恩来保护刘少奇的电影时拂袖而去,因为周其实是迫害刘致死的罪魁祸首之一──刘的项目组长。还据说在刘少奇追悼会的悼词中,她坚持删去了“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好学生”等令人作呕的字眼。

但从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她的儿子刘源步入政坛,不久又在武警担任了总政委,她的两个女儿也纷纷成为经济改革中最大的特权阶级──海外中资公司的老板,她竟然也一反常态、开始肉麻地诌媚杀夫的毛泽东了。最恶心的例子便是她对评剧艺术家新凤霞说:“凤霞,我们都是毛主席的好学生。”以至新凤霞十分鄙视地说:“她男人都被毛主席整死了,她还说这样的话,你说坏不坏?”

王光美的言行,蕴藏更深的还是她对于她家庭的特权利益的切实维护,尤其是对于儿子刘源进入中共最上层的政治圈的权谋考虑。由她牵头的刘、毛两家后人的“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聚会,其实是刘源一手策划的“政治秀”。

2006年王光美去世,网络上一片赞扬声,更对她文革中丧夫陷狱,无比同情。王光美无疑是文革的受害者,就数以百万计的文革受害者的级别而言,王光美作为当时的第一夫人,还毫无疑问是他们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然而,历史的真相却往往是矛盾和吊诡的。在中共五十多年的政治运动中,中共党内的受害者并不只有单一的身份,他们和迫害者的身份常常是合二而一,密不可分。受害者也常常先是迫害者,受害者在意识形态上,和迫害者并没有任何不同。

如今,与“四清”有关的资料已封存起来,只能当作早已流失的岁月纪念,那些残酷的逼、供、信和打、砸、抢群众运动,不再每天公开重复再演了。但如果游览伤痛和回忆,那么这些牵绊人心弦的悲惨画面仍然会让人痛彻心扉。

1 条评论:

  1. 群體心理探索小說(瀋陽 著)

    今天像烏鴉暫時湊合起來,明天又像野獸一樣四散而去。社會上的流氓集團、烏合之眾的交往就是如此,今天臭味相投便雜湊在一起,明天利益相悖,便作鳥獸散。這是一本探索群體心理的另類小說。但愿這個世界能有更多的人從噩夢中醒悟過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