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7月17日星期三

纵览民国陆海空诸兵种军校(序言)



序言:
纵览民国陆海空诸兵种军校
沈 阳
     CIMG8595
作者沈阳先生与姨夫张华(原济空副参谋长)
探讨民国时期的空军学校和教育历史 (2014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负责上海的报刊审读工作,由于特殊的工作关系,我在处理一件虚假报道时,为了查清事实真相,于是接触了那段关于中国空军的早期历史。没想到30多年后,我一直在关心这段历史,由此而着手研究中国空军及相关的民国历史。
经过长年的努力学习和资料收集,我已完成了《鹰击长空》系列丛书中的《孙中山的航空救国梦》、《黄埔军校和北伐风云》、《黄埔军校那些事》、《黄埔军校那些人》,及《八路军第一架飞机始末》、《东北老航校通化诞生记》等学习笔记。记录了孙中山先生手创广东革命空军和建立黄埔军校、展开北伐战争的历史。在这上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也记录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对抗,记录了国民党领导的民国空军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空军的诞生和成长过程。


我在研究中国空军历史过程中,与所有海内外研究者的研究切入点有所不同,我突出地研究了共产国际在中国的历史。
常有人说:中国近现代史几乎就是孙中山、袁世凯和诸地方军阀混战的战国时代,也有人说是汪精卫、蒋介石、毛泽东三雄争战的时代。更多的学者是按时间划分来研究这段历史,即北伐时期、国共合作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我的研究视角是从国际范围来探索这段历史的特殊性。只有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才能读懂读深读清这段历史。
研究这段历史时,我发现一个特殊点,那就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搅局。
共产国际大力支持和支援孙中山,引出了孙中山的联苏联共政策;共产国际也分别大力支持和支援蒋介石和汪精卫,结果是分裂了国民党,形成了国民党左派和右派之争斗。同时,共产国际也曾大力支持和支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但也分裂了共产党,在共产党内形成了亲苏派和反苏派。共产国际还支持和支援了盛世才,盛世才则在国共两党之间形成自己的新疆王势力。只有弄明白共产国际的那些事和那些人,才能弄清中国革命的那段曲折路程。
从世界大视野去研究那段中国革命历史,我认为那是一场苏联、日本、中国的三国之战。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苏联为了防止日本与德国联合,一方面西御德国东侵,另一方面东阻日本北上。日本最初的目标是扶助满州里,占领中国东北,与苏俄争夺中国东北及内蒙地区。苏联于是既支持国民党又支持共产党,打着支持中国抗战的旗号,目标却是将日华战争引入中国本土。事实上在抗日战争尚未正式爆发时,由苏联操控的共产国际就已经在玩弄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精英们。混乱的中国就像混浊的泥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最得利者便是苏联。抗日战争胜利后,混水摸鱼的苏联不仅军事霸占了中国东北,还让中国割让了外蒙。苏联成了中国的老大哥,在混水中摸到了积弱积贫的这条中国大黄鱼。
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苏日对抗是暗中较量,并不公开。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日出现了公开宣战,美国扶持并援助蒋介石国民政府是公开的,在延安设立军事观察组也是公开的。日本则公开扶持并援助汪精卫政府。苏美日都采取了以华制华的策略。好斗的中国人更擅长的并非是御外,而是内斗。蒋介石的“攘外必须先安内”政策,汪精卫的共建“大东亚共荣圈”,毛泽东的“延安整风”运动,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页。期间,蒋介石发现了共产产国际的阴谋,下令通缉共产国际代表;汪精卫也发现了共产国际在背后的动作,同样下令共产国际代表。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王明都与共产国际有关联,厄运却大同小异。共产国际还培养了一大批特工人才,周恩来、陈云、康生等都是中共特别任务委员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共隐蔽战线是套在国民党脖子上的绞索。期间,新疆王盛世才也是在共产国际协助下的“联共”又“反共”的中国内乱搅局者。
强兵富国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小国弱国只能采取中立或臣服。中国近现代史展现了中国人的强兵之路,强兵已成为各党派的共识。于是在中国大地上开始接受了西渐东进的现实,各种军校在东西方列强的扶持下应运而生。
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建立的各种军校,很多过去的事迹,已告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但它过去所负的使命,对于中国革命,对于御侮抗战,无可否认的已尽了莫大的贡献。当年筚路蓝缕,不辞艰苦,不求待遇,不顾牺牲的中国军校师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军事将领和士兵。但其仍生存人世的,几乎殆尽。在今日而言,已属花果凋零的景象了。
尤其让人悲哀的是中国正在金钱圈里打转,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致富和发财上,没什么人会去关心那段沉睡的历史。我之所以关注并研究这段历史,也并非承担什么唤醒社会的责任,只是自己退休后的再学习和清脑瓜养生法,年轻时受到的教育,让思想变得糊里糊涂,如一会是全党全民批孔,一会儿是全球创办孔子学院,对一个孔老二的评说,就浪费了很多人生时光。对于那段抗战历史,也是认识肤浅,谁是抗战的真正领导者和牺牲者?内战中的“共匪”和“蒋匪”,现在都不是“匪”了,但也不是“同志”。心知肚明,脑袋却空空也。
人老珠黄,健康第一。除了吃喝,也得看书学习。多学,能长智;多识,能养脑;多思,能明志;多行,能作为。多学、多识、多思、多行,让我有所开窍,了解中国社会,还得从中国的教育入门。研究民国时期的诸兵种军校历史,当然也得从中国教育研究着手。封建式的忠君愚民教育是祸害中国之根。

研究中国早期军校史应该从研究中国学校教育的历史说起。有趣和荒诞的是如今的那些人总会对新式武器大加评论,什么核武、导弹、航母、隐形战机、太空卫星……从媒体和网络上分析一下,又有多少文章是在比较军事教育?没有良好的军事教育,优秀的将军和士兵从哪里来?那些从没有经历过战争考验的军人能有打大仗打胜仗的把握吗?更荒唐的是最出名的军人,居然都是军中戏子。
读懂世界历史,也就明白了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差距之大。这对研究军校教育和发展很有启示。
中国人好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事实上中华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作比较,少了近2500年的文明历史。古巴比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才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古中华文明与之作比较,至少相差千年历史,美国文明与中华文明作比较也相差数千年历史。但这一比较,并非贬低中华文明之辉煌,而是洗个脑,让国人清醒一点。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这一带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是干旱区域,但下游土地肥沃,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为世界发明了第一种文字——楔形文字,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编制了第一种法律,发明了第一个制陶器的陶轮,制定了第一个七天的周期,第一个阐述了创造世界和大洪水的神话。至今为世界留下了大量的远古文字记载材料(泥版)。
以下是一份我记录和整理的当时中外事件的对照年表:

约公元前4000

苏美尔人定居美索不达米亚。

约公元前3500--公元前3000

大洪水爆发,后来被犹太人改编后编入《旧约全书》就是诺亚方舟的故事。

公元前3200

“东方的拉丁语”楔形文字在两河流域形成。两河流域缺乏木材和石料,但有取之不尽来自两河冲积平原上的粘性泥土,苏美尔人将之制成泥版,用芦苇做成的书写工具在上面刻字或画图,形成的文字符号的每一笔按压的部分痕迹宽深,拖出的部分窄浅,就像木楔一样。所以叫“楔子文字”又叫“钉头字”或“箭头字”。

公元前3000

传说中的中国神农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已经比两河流域文明迟到了1000年。还在神农氏传说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历法。苏美尔人在高台阶上的观象台上观察月亮的变化,根据月亮的盈亏制定了太阴历。一星期七天,由天上星晨各种神的名字命名:星期天(太阳神)、星期一(月神)、星期二(火星神)、星期三(水星神)、星期四(木星神)、星期五(金星神)、星期六(土星神)。
中国人流传的“火水木金土”五行概念,则在老子后期,老子所生活的年代约公元前571-471年,老子时代与苏美尔人制定太阴历时相隔了近2500年。
中国神农氏不会想到,此时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苏美尔的尼普尔,是当时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和书记员的学校。
中国神农氏也不会想到,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流传在两河流域,讲述乌鲁克的国王、大英雄吉尔伽美什、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完成了许多伟大的业绩的故事。

公元前2300

两河流域文明推出了世界最早的地图。在北部的纽尔根特佩出土的粘土地图上可以看到一片被小丘环绕的地区,有一条水道穿过。楔形文字在地图中央表明了土地所有者和土地的面积。
中国的尧帝 (约公元前2377 - 公元前2259)在前23世纪,命羲观测天象制定历法。苏美尔人已经早于中国人百年前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历法。
中国传说中的大禹时期则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257 - 公元前2165年。约公元前2029年,大禹建立夏朝,标指着中国的夏朝开始。

公元前2170--公元前2006

乌尔的苏美尔人建立第三王朝,创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懂得了以法治国。中国传说中的舜帝则出现在约公元前2277 - 公元前2178年。此时的两河流域文明已进入青铜时代,建造了吉库拉塔形式的白色神庙。

公元前2000

“神之门户”巴比伦城崛起。闪米特语系的阿摩托利人建都古巴伦城。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法典《汉摩拉比法典》诞生,2.25米高的玄武岩石柱上刻满了282条法律,规定了司法行政、土地房屋、商业债务、私产保护、婚姻家庭、职业、农牧、租赁、伤害和奴隶买卖及处罚等多方面事宜。
世界上最早的60进制:巴比伦人将一天分成以2小时为单位的12时制,每小时又分为60分,每分又分成60秒,这就是巴比伦时间。
世界上最早的商业银行出现。巴比伦神庙的祭司开办了借贷机构,分实物借贷和金银借贷。偿还方式为分期付款,每月一还;利息按法律规定:、金银借贷为20%,实物为33%

公元前1800

古巴比伦城开凿“汉穆拉比--万民之富”运河,兴建了无数灌溉水渠。
诞生了数学史上第一条公式,可根据水渠的矩形断面计算水渠的浇灌水量。

公元前1700

两河流域文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业历书《农人农历》,以农夫教子的口吻,讲述了一年的农事进程。
最早的苏美尔时期由数个独立的城市国家组成,这些城市国家之间以运河和界石分割。每个城市国家的中心是该城市的保护神或保护女神的庙。每个城市国家由一个主持该城市的宗教仪式的祭司或国王统治。
从考古发现已经得到的史料来看,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苏美尔城邦进入一个“诸国争霸”的时代。比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乌尔和尼普尔。这些城市因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事务进行了几乎一千年的、为时不断的互相争战。考古已经能大致勾勒出当时的历史情况。考古学家在拉格什发现了王室的铭文,使得今天的人们得以知道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350年之间约一百五十年间的完整的拉格什国王列表,以及相关的史事,也使得拉格什成为苏美尔各城邦中,今天的人们了解的唯一比较完整的城邦。

公元前1500

古代埃及人已使用24个字母符号;古巴比伦人创造了发达的数学和天文学。中国历史上的商朝,此时则刚起步。约公元前14世纪,中国殷商时代产生甲骨文,与公元3200年出现的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和泥版作比较,时间差距近1800年。
公元前13世纪,中国进入商代青铜器时代。但是在公元前2170--公元前2006年苏美尔人建立第三王朝时期,两河流域文明已进入青铜时代。中国青铜器时代迟到了700年左右。
当世界进入荷马时代 (约公元前1024—公元前1004),中国的周朝开始起步。
公元前9世纪末,古希腊斯巴达城邦国家形成。
希腊开始举行奥林匹亚体育竞技会时,西周亡于公元
771年,开始了春秋时期。值得一说的是老子曾是西周国家图书馆馆长。应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但没有任何实例可以证实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在哪里。
图书馆的产生是同文字的创造和书写材料的使用分不开的。随着文献的增多,便出现了如何收集、保存和使用这些文献的问题,图书馆由此应运而生。事实上最古老的图书馆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等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
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巴格达南部尼普尔的一个寺庙废墟附近发现了许多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献,上面刻有祈祷文、神话等等,这是迄今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图书馆遗迹之一,该图书馆约存在于公元前30世纪上半叶。在美索不达米亚及其邻近各国也发现了好几批泥板文献。公元前 7世纪,亚述王国的国王亚述巴尼拔在首都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建立了一所很大的皇家图书馆,所藏泥板文献约有2.5万块之多,它们按不同的主题排列,在收藏室的入口处和附近的墙壁上还有这些泥板文献的目录。
考古学家又在古埃及的许多地方也发现了图书馆的遗迹,这些图书馆主要收藏泥板文献和纸草文献。新王国第18王朝末的阿门霍特普四世埃赫那顿(公元前1379~前1362在位)在首都阿玛尔那 (位于开罗南部) 建造了一所皇家图书馆。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前1237)在首都底比斯建立了一所图书馆,该馆的入口处有一块刻有“拯救灵魂之处”等字样的石碑。
在古希腊,文艺和科学十分繁荣,僭主和学者都拥有藏书。公元前4世纪,各哲学流派在雅典相继产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有很大的私人图书馆。在古希腊的废墟上,还发现了体育学校和医学学校图书馆的遗迹。
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之后,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地中海沿岸建立了亚历山大城,托勒密时期该城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和地中海地区与东方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古代最大的图书馆即是公元前4~前3世纪由托勒密一世祖孙3 代建造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当时正值托勒密王朝鼎盛时期,各国学者云集亚历山大。历代国王又十分热心于搜集图书,致使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藏一度达70万卷。历任馆长都是著名学者。馆藏不仅包括希腊的几乎全部的重要文献,还包括地中海、中近东和古代印度等异教徒的文献,反映了亚历山大时期崇尚自由的学风。
《春秋》记事始于前722年。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但他没有办过学校,也没有教学大纲和教育方针。他只是游学说教而已。
“泥版书屋”位于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被认为是现今发掘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这所房舍包括一条通道和两间房屋,大间房屋长44英尺、宽25英尺;小间面积为大间的1/3。大间排列着4排石凳,可坐45人左右;小间排列着3排石凳,可坐20人左右,很像一所学校的教室。房中没有讲课用的讲台,但发现了很多泥版,像是学生的作业。这所房舍靠近王宫,附近还有泥版文书的储存地,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这是一所学校,建造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是人类最早的学校。
其实,早在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苏美尔的重要城市舒路帕克发掘出了许多学校的“教科书”。这些泥版“教科书”的时间确定为公元前2500年左右。这也说明这一时期学校已经存在于苏美尔了。
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所发掘的学校遗址,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王宫附近的学校,包括在拉尔萨、乌鲁克和马里等地发掘的学校遗址,这类学校可能由王宫设立;二是靠近神庙的学校,它们可能是由神庙建立的;三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这类学校遗址主要在尼普尔和基什(今阿尔海米尔)。
苏美尔的学校称“埃杜巴”,意思是“泥版书屋”,又可称书吏学校。其办学目的主要是为王室和神庙培养书吏或书记员,为统治阶级服务。与此相适应,在课程设置上,大体上分为三类:语言、科技知识以及文学创作。语言是最基础的课程,首先要学苏美尔语,以便适应神庙祭祀和宗教活动的需要。苏美尔语是显贵阶层的语言,在古巴比伦时期,懂得苏美尔语被视为有学识、有教养的标志。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习计算、几何以及其他科学知识,以适应管理土地和商业贸易活动的需要。在苏美尔出土的一些教科书,内容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以及天文、地理等多种学科。
在组织和管理上,泥版书屋已经与现代学校有些类似了。在苏美尔,学校最高领导叫“乌米亚”,意思是专家、教授,因其学识渊博而受到学生们顶礼膜拜,被称颂为“你是我敬仰的神”。教师在苏美尔语中叫“泥版书屋的书写者”,每个教师负责一门学科。助教称“大师兄”,负责给学生准备泥版、检查作业等。学校还有一些教辅人员,叫“泥版书屋的管理者”,负责图书馆和其他后勤工作。对学生,则实行奖惩分明的制度来管理。表现好的给予表扬,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则实施处罚,一般是用鞭子抽打或用铜链锁住双脚关禁闭,严重的开除学籍。
包括古希腊智者派创立的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和古希腊柏拉图创立的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者从学法入门,逐级学习算术、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最高层为神学
中国古代学校起步于约公元前1024—公元前1004的周朝。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比建造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苏美尔“泥版书屋”,迟缓了2500年左右。实在令国人震惊。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在殷商时代,人们上学的地方叫“庠”。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到了周代,就叫做“序”。所以到了后来,故人依旧以“庠序”作为学校的代称。
先秦时代的学校分为两类,一个是国学,另一个是乡学。国学是天子或者诸侯设立,包括太学和小学。太学和小学都传授六艺,但是各有侧重,太学以礼、乐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乡学是地方设立的,比如州郡县设立。是与国学相对的一个机构。
稷下学宫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学术机构。战国时期由齐宣王设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百家争鸣的发源地。设于临淄稷下。是当时法家、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农家等各派的汇集之地。兴学论战,评论时政,教徒授业。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首次大碰撞。
到汉代(公元206~公元23),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机构与最高学府,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魏晋至明清时代或设立太学,或设立国子监,名称不一,制度有变,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学府,生员被称为“太学生”或者“国子生”。
国子监,是汉魏时代设立的太学,西晋改为“国子学”,隋朝的时候改为“国子监”,从此,国子监就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的学府,兼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一般都是私人建立,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有四大书院。明代的时候,我们所熟知的有东林书院,培养了一批东林党人士。
明清时期,“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从中西教育课程研究分析,比较欧洲中世纪早期学校教育所设的主要课程“七艺”,中国的主要课程组成是“六艺”。也就是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这是在中国西周时期开始形成的。“六艺”和“七艺”有着极大的区别。
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出自《周礼·保氏》,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到底是什么?

礼:
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乐:
音乐。六乐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射:
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
驾驶马车的技术。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
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
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数,即技术、方法、技巧而已;并不是算术、几何。

显而易见,中国的“六艺”不包括西学“七艺”中的算术、几何、逻辑、天文、修辞、神学。所谓的“数”则是五行八卦阴阳术。礼仪教育则重在“忠孝”道德洗脑。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军事教育机构。只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陆军部军咨处开始创办各级军事学校。民国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军校陆续兴办。
因自己着重研究中国空军史,所以将民国时期的航校作一个简单梳理。
    中国近代军事航空始于清朝末年。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日本购买两个侦察气球,并于1908年成立气球队。1909年(清宣统元年)3月起,清政府先后派人赴英、法学习飞机制造和驾驶技术。同年9月,冯如在美国成功地试飞了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1910年,谭根在美国又成功地设计制造了水上飞机。是年8月,清政府在北京南苑建厂棚试制飞机,次年成立飞行器研究所。  
19121928,北洋政府、广州革命政府和地方开始兴办军事航校。
      北洋政府时期的军事航空有了最初的发展。民国初期在南京卫戍司令部陆军第3师交通团建立装备2架飞机的飞行营,组成中国最早有编制和番号的一支飞行队伍。1913年初,袁世凯调该飞行营归南苑第3师建制,并附设随营教练班和一小型修理厂。接着,从法国购买12架单座教练机。6月成立中国第一个正规的航空训练机构南苑航空学校,聘请中、法飞行、战术教官担任教学。该校因军阀混战迭经变异,至1928年停办,共办四期,培训飞行员150余人。
 广州革命政府的军事航空学校是在孙中山倡导下发展起来的。1913年华侨捐资献机协助“讨袁”时,孙中山即派人在美国组织训练飞行员。1915年在日本创办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19165月,该校改编为中华革命军华侨义勇团飞机队,回国参加讨袁战争。1917年派人赴加拿大创办中华革命党强华飞行学校。1924年,在广州创办广东军事飞机学校。
19207月,控制东北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设立东三省航空筹备处开始筹建空军。次年4月正式设立东三省航空处。19229月在奉天(今沈阳)创办航空学校。19241926年,航校培训飞行员近60人。另在秦皇岛开办东北海防飞行训练班,以水陆两用飞机组成水上飞机队。先后选送飞行员赴法、日学习深造,毕业回国的有46名。在办校同时,陆续编成拥有侦察、驱逐、轰炸机的5个航空队,飞机200余架,居全国之冠。其机场、维修工厂等设备也较完善。其间东北空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发挥了威慑作用。
      1919年以后,川、鄂、湘、滇、黔、桂、晋、冀、鲁、豫、闽、浙及新疆等地方军阀,都先后建立过军校、航校和小规模的航空队。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由于新军阀割据,军队处于各立门户的局面,空军的统一经历了一个过程。19275月,南京政府国民党军总司令部设航空处;宁汉合流后,武汉航空处并入其中。不久,航空处改隶军事委员会。192811月,航空处扩大为航空署,改隶军政部,辖4个飞机队,飞机32架。
19332月,航空署及其所属军人,改佩带空军军衔、符号和帽徽,从此中国空军从标识上已脱离陆军,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
1934年,在建设空军的同时,重视开办航校。1928年底,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附设航空队。次年改名航空班。1930年扩编为航空学校,迁杭州笕桥。19329月,该校改称中央航空军官学校,购美式飞机,以美国方法进行训练。1934年,在杭州成立防空学校。
1935年购意大利式飞机,在南昌成立意式飞机训练班,后迁洛阳,改名中央航校洛阳分校。
1936年接收广东航校,改称中央航校广州分校。同年,在南昌成立航空机械学校。
 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空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航校和训练也因战争环境而变化。1937年底中央航校由杭州迁昆明,次年春改名为空军军官学校。洛阳、广州分校迁柳州与广西航校合并编为中央航校柳州分校,后迁云南。1942年起,学员在航校完成初、中级训练后,赴美进行高级训练,总数达2722人。同年冬,学校初级班迁印度,1945年校本部亦迁印度,抗战胜利后迁返杭州。
此外,还成立了空军军士学校、参谋学校、通讯学校和幼年学校。
    在国民政府加大空军和航校建设的同时,中国共产党
也为培养自己的空军储备力量作准备,东北老航校的成长
和发展,改写了中国空军的成长历史。


追溯中国早期的军校史,感慨甚多。历史虽然老去年
华,但对于手创这些军校的人和事,无时不在于怀念追忆之中,忘却是极感可惜的。早期中国军校的宝贵历史,已完全埋没无闻于世,知者极少。尤其是因党争及政治原因,客观公正的叙述者更为鲜见。
所以,我尚存余生于今日,就不自量力,将长年收集
整理之资料,作客观的分析和鉴别,以极简略的方式写了出来,但求写实,似亦不失为研究中国早期军校史而具有价值的史料,且亦不致埋没当年那些军校师生们所付出的心血。
关于黄埔军校的那些事和人,我已先后完成了13册笔
记,此次完稿的《纵览民国陆海空诸兵种军校》共有5册,涵盖了民国时期的诸兵种军校,写竟斯篇,不禁感慨满胸臆。
掩卷之际,万分感谢我的姨夫张华(原济南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是为序,立言以作纪念。
写于上海恒易斋
2019-7-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