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简说民国南京炮兵学校
国民党南京炮兵学校射击楼
国民党南京炮兵学校创办于1931年,由南京国民党
政府训练总监,派陆军少将张亮清担任筹备处主任,筹备
处设在三牌楼军政部对面的一处步兵营房。
在这以前,国民党已经派过不少军官到法、德、英、
意、奥等国的军官学校学习炮兵,但水平很低,炮兵学校
筹建期间张亮清所网罗的教官中,日本炮兵学校毕业生人
数占80%,各教育组组长多半由他们担任,由于水平低,
只能担任学员队队副,不能教学。学校里请有保定军官学
校的毕业生和老教官,但人数寥寥无几,且不被重视,也
没发挥作用。
就兵器而言,学校所用大炮都非常陈旧,精度很差,
有德国克虏伯野炮,日本三八式野炮;日本大正六年山炮;
法国卜福式山炮虽然是新进口的,也只是重量较轻,运动
性稍好而已,别无其他优点。
此外有日制十五公分榴弹炮,伴随步兵行动的八一、
八二迫击炮,这些炮的射程都不超过8千公尺,在运动中
全靠骡马拖曳或驮载。平时战时全是骡马化。
当时奉天兵工厂1925年制造的七公分七的一四野炮,
射程12000公尺。张作霖多年经营的奉天兵工厂的产品,
性能超过那些进口的外国式器,可当时都不予调用。即便
是当时太原兵工厂的晋造山炮的性能也远远超过日本大正
六年式山炮,但在炮校却一门也没有。
这时蒋介石有个金陵兵工厂,但只能造枪不能造炮,
他只知道依靠向外国买炮。由此可见,在创办炮兵学校时
并没有充分利用当时国内的有利条件,在人才使用上也没
有充分选贤任能。
1931年冬,南京训练总监下令正式成立南京炮兵学
校。通令全国的炮兵部队招收学员,招生条件三条:1、报
考人员需有中等军事学校毕业程度(中央军校、讲武堂与其
他分校毕业生);2、年龄在22岁以下;3、有一定实践经
验的原系尉级炮兵军官。经原部队预试通过后,再送南京
炮兵学校参加集体考试。
当时东北军虽有10个炮兵团,但由于国民党对东北军
的限制,仅给6个名额。但半独立的梁冠英、徐源泉、刘
建绪等人当时只是一个军上下的兵力,仅有炮兵团或炮兵
营的设置,也至少分配一个名额。因此报考学员质量差,
往往不合格。后来各地又纷纷电请蒋介石要求增加名额,
后门洞开,原来南京训练总监部的招收条件完全不能贯彻。
甚至临场作弊,有位叫于永泉的教官执行考场纪律,考生
不服,引起一场混乱。
当时东北军有10个炮兵团,编为3个炮兵旅。每旅保
送两名参加南京炮校集中考试。
1931年冬炮六旅考试,这个旅当时共有12名应考。
在南京应试科目除射击是术科外,其余5门学科:战术、
兵器、筑城、观测、通讯等全是笔试答卷。第一期录取的
116名学员中东北去的6人均名列前10名。
炮兵学校当时是南京第一个开办的兵科学校,此后又
陆续成立了步兵学校、骑兵学校、工兵学校、机械兵学校、
防空学校。1945年日本投降前,在贵州龙里县才又成立了
辎重兵学校。
南京炮校(南京城东汤山)一期开办于1931年冬,开学典礼之日,自中央党部,国民政府以下,行政院、监察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等单位均有代表参加。军事各部院如军事参议院出席者有参谋本部(后改军令部)参谋总长朱培德,有军政部次长陈仪,有直属领导机关训练总监部(后改军训部),各兵监代表。中央军官学校上将教育长张治中也前来参加。
开学典礼,首先由筹备主任张亮清报告筹备经过,其次由训练总监部炮兵监张修敬报告炮校教育宗旨及学校规章纪律事项;以后由训练总监部副兵监周亚卫及参谋总长朱培德,军政部次长陈仪,中央军校教育长张治中,在大会上致了贺词并讲了话。
学员的宿舍在南京三牌楼,每人每月伙食费12元。学员均系连排级青年干部,一般没有家室,原部队每月又寄来薪饷,故有余钱。当时全国各军事学校对南京中央军官学校马首是瞻,军校大礼堂正中有两句题词“以党治国”,“以校为家”,这也就是炮校的校训。
蒋介石是国民党所有军事学校的兼任校长,但实际上
学员们平时都没有见过他的面,只在1935年第一次偕军政
部长何应钦、军令部长程潜、训练总监唐生智前来参加毕
业典礼露了一面。而后又偕冯玉祥前来参加开学典礼。国
民党在学校用集体入党形式还发展了不少国民党党员。
1932年第一期学员学习半年后,由王牌楼迁往丁家桥。1935年第四期迁南京城东汤山,营房为两层建筑。
据了解国外情况的人说,欧美的炮兵学校,除了法国的枫丹白露陆军炮兵学校的建筑可与之媲美外,其余无出其右。校舍宽广,射击场占地即有三四十平方里。
炮校学员班的学制为一年。术科的训练时间占一半以上,主要是熟悉各兵种火炮操作和观测通讯器材的使用技术。最后进行炮兵排、连、营、团教练。然后再进行学科项目的学习。
炮兵基本战术学完后,进行实战演习,选择句容县地形合适的环境,作现地战术训练两周,炮兵测地作业一周,野外宿营三周。山上作业,结合实际教学,学员按照教官下达的情况和要求条件,作出文字及草图答案,教官一一评论答案后,在学员的答案处置中,可以看出决心及兵力部置是否合乎实际和战术原则。
最后教官发表自己的原案,教官的原案是按敌情、地形、任务,结合战术原则,经长期研究后写成。
但在学员中也不乏水平较高之人,往往引起辩论,在辩论中进行炮兵战术研究。现地战术实施完了,即进行两个月的全年教育大讲评。主要讲评人员为教育处长、教育长。训练总监部及其他高级军事部门领导,也被邀请前来发言。讲评完了举行毕业仪式。
学校教育设施分为操场和教室。操场有两个,一个可供两个连作炮兵制式教练用的小操场,还有一个可供炮兵战斗教练,作一个营系驾训练用的大操场。此外有供炮兵射击及步炮联合战斗演习的射击场。
室内设施也分两部:有两个大阶梯式的一般教室,和几个形象化教室,如战术教室,射击教室和通信教室,这里分别准备有大沙盘及挂图,模拟炮兵火力弹着点的野外立体模型,以及模拟的复杂的山川地形的沙盘等等,以供战术,射击和架线处理教学和研究之用。
炮校教学要求最后达到在步炮联合作战中,充分完成本身任务。当时的教材均系临时编印的讲义。其系统性尚不如东北讲武堂的教材。
1936年蒋介石为了提高炮兵训练质量,由德国购买了
整套机械化重炮兵团装备。重炮口径15公分,射程15000
公尺。连长以上干部全有指挥用的吉普车,排长和士兵乘
大卡车,一套装备计87万元,但每门炮只进口200发炮弹。
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落后,也不去研制炮弹和大炮零
件,所以对这种武器平时既要加意保养,训练时又要节省
炮弹,时时担心失去射击条件,使这套装备成为废品。当
时观测仪器除各种测远仪、测高仪、平板仪、方向板、炮
队镜、水平仪外,还进口了德国的测声机一台。随着炮兵
射程的提高,陆地观测受到一定限制。
1935年邹作华教育长向各有关方面呼吁,而领到观测
用飞机两架,选择年青军官6人学习空中观测、空中照相、
无线电收发报,由德国陆军上尉葛立茨任教。每天一有时
间都用蜂鸣器发报,要求每分钟不得低于60字。可惜这两
架飞机不作美,经常发生故障,既不便于学习又时有人机
俱毁之虑,所以训练班办了半年便中止了。
大炮用大卡车(两辆)牵引,或使用挽马,全校有训练
马术及驮术用蒙古马百余匹。
炮兵学校设中将教育长一人。下有教育处(步兵学校等
较大的军事学校另设有研究处及总务处),处长领少将衔。
此外有少将及上校研究员五六人。教育处以下有教育室,
负责课程安排、教育器材准备、教材印刷、分布。军械室,
负责枪炮、械弹等保养分发。副官室负责对内对外一切事
务。秘书室办理文件、保管公章、兼管人事等。
炮校教育处的教育组织设有战术组,组长黄国书系日
本炮兵学校毕业,后去法国炮兵学校学习一年,现在台湾。
兵器组组长李瑜系日本炮兵学校毕业。筑城组组长于永泉
系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射击组组长胡雄,日本炮兵学校毕
业,日本投降后,任国民党南京要塞司令,后去台湾。观
测组组长彭孟缉,日本炮兵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中将炮
兵旅长,到台湾后任参谋总长。通信组组长林日藩,日本
炮兵学校毕业,后任国民党炮兵团长、旅长等职。教育组
出包括马术及驭法小组。以上各组组长为校级军官,此外
配有助教一二人,射击场管理处有上校主任一人,少校及
上尉管理员三四人,另有守护队一个连;射击场可供一个
步兵师和两个炮兵团联合演习用。
管理学员的单位分管学员队、校官班、上尉班、中少
尉班、要塞炮兵训练班。每个管理单位有队长一个,队副
2至3人(或班主任及班副),多数由各组教官兼任,也
有专职人员。每单位有担任事务工作的官兵五六人,负责
管理伙食、仓库、清洁卫生等。文化基础课教官,有数学
教官、理化教官等,为了培养留学生,1934年设有法、德、
日、英语教官。
政治部有上校主任1人,中校副主任1人,少校干事
2人及文书等三四人。这个部在学校里被称为“卖膏药的”。
为炮兵学校教学服务的有3个教导部队,即练习队、侦测
队及观通排。练习队由野炮、山炮和重炮3个火炮连组成,
一连为重炮连共两门火炮,工连山炮连和三连野炮连各有
4门炮,队长为炮兵上校金镇;侦测队由声测连、光测连
及测务连(用一般测量手段)3个连组成,队长为炮兵上校
徐尚章,系德国炮兵学校毕业。观通排在练习队、侦测队
进行教练活动时,将所属3个班配合3个连队进行作业。
炮兵学校筹备处主任张亮清(少将),是炮校第一任
教育长,后调参谋本部任中将厅长,遗缺由中将周斌接替,
周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周走后由邹作华继任,邹毕业于
日本士官学校,后去德、法两国学习两年。邹离职后换史
文桂,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史离职后换金镇,日本炮工学
校毕业。
教育处长一职最初是李瑞浩(少将)担任,李毕业于
我国陆军大学。李走后由项致庄继任,项毕业于保定军官
学校。项走后邵百昌继任,邵毕业于奥地利炮兵学校。邵
走后换赵以宽继位。赵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以后又依次
换了金镜清,日本炮兵学校毕业生,王和华,日本士官学
校和我国陆军大学毕业生;石济儒,日本炮兵学校毕业生。
以上频繁的人事变动有的是为了军事教育需要而做的
调整,但有些则是派系之争。比如以教育长邹作华而论,
在任3年多期间(1935年至1938年),对炮校颇有建树,
如延请优秀教官、提高教学质量、扩充教学设施、增加学
员班级等。
在邹作华任职期间,蒋介石曾来校两次,参加开学及
毕业典礼,这对邹本人也是一种奖励;但邹是东北军人,
受到陈诚歧视。陈诚向蒋推荐他保定军校同学史文桂,褒
史贬邹;后来又由炮校政治部向外散布“学校有共产党”,
利用这个机会,蒋介石听信陈诚,撤换了邹作华,由不学
无术的史文桂继任。
在1935年至1938年学校办得较好的几年中,学员人
数达到500人。采取形象化教学;教育效果显著提高。在
办公室外设有教官休息室。室内有各种报章杂志,允许吸
烟闲谈,上下级军官不拘礼节,这也是邹作华任期中的“政
绩”。
关于邹作华本人的历史还可以再介绍一下。邹是张作
霖炮兵中的得力干部,留学日本后深得张氏父子的重用。
1925年郭松龄倒戈反奉,当时东北军的全部炮兵都控制在
郭方的邹作华手中。邹暗中命令炮兵卸去全部炮弹引信,
并命部下王和华密报张作霖。所以在张作霖部队反攻郭松
龄时,无所顾虑,一举将郭击溃。后来张作霖对邹给以特
殊升迁,31岁就担任军长。蒋张合作后,蒋通过张学良邀
请邹作华主持炮兵学校教务。
邹在军事上接受新事物较快,善于钻研,办事有方。
但在政治上头脑简单,他不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
命运之所系,个人前途悉听别人摆布。后穷途末路,困在
台湾。
南京炮兵学校在1937年冬日本占须南京前夕,军委会
指令迁住湖南零陵,迁零陵后不到两年,日军南侵,学校
迁到广西鹿寨。日军继续南侵,学校又迁到贵州都匀,3
年多以后日军转而西侵,学校又迁到贵州开阳。
历届学生未得参加一战,坐看大好河山一一沦为敌占
区,人民受到莫大涂炭。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炮校才
又迁回南京汤山原址。
南京炮校自1931年创立到1948年解放前逃到台湾为
止,共办了15期,每期学员都在百人上下。在撤离南京的
前三四年中,为了普遍提高炮兵干部素质,除学员班外,
又办了校官班、上尉班、中少尉班、要塞炮兵训练班(训
练班学制半年)。此外还有高级炮兵训练班,修学期限预
定3年,要求了解火炮构造原理,能够制造兵器,又能进
一步发挥炮兵在实战中的威力。
专职教官仅金镇一人,金为日本炮工学校毕业,炮兵
高级班的课程要求类似日本炮工学校。此外则延聘陆军大
学教官,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教授、讲师任教,炮兵高级
班1938年后停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24日本校奉命编组炮
兵总指挥部,以教育长邹作华兼任炮兵总指挥,赴淞沪第
三战区指挥作战,教育长职由教育主任金镜清代理,炮兵
总指挥部直属于军事委员会,负责指挥各战区炮兵指挥官
作战,内设参谋、总务、机关3个处。
11月学校奉命迁移武汉,12月抵达。
1938年1月学
校奉命迁往桂林。不久又回驻零陵,同月炮兵总指挥部奉
令结束,所有参战人员及部队回校服务。2月校部及所属
各部先后到达零陵,并于是月下旬开始上课。11月本校除
学员一部仍在零陵授课外,其余迁往广西鹿寨。
1939年1
月本校除留学员队一部在鹿寨外,其余向贵州都匀迁移。
2月学校根据衡山军事会议,成立附设中央军校第十
六期炮兵科学生总队,共929人,备取生40人。3月经学
校呈请军训部批准,备取生40人享受正取生同等待遇,9
月教育长邹作华调任军令部炮兵指挥官,史文桂接任教育
长。 1940年6月黄正成任教育处处长。
各科毕业学生如下:
普通科第五期,1938年7月毕业,共52人。第六期,
939年11月毕业,共53人。第七期,1940年3月毕业,
共33人。高等科,共办2期,第一期,学制18个月,1938
年7月毕业,共16人,第二期,学制12个月,1939年11
月毕业,共10人。校官召集班,第六期,1938年8月毕
业,共23人。第七期,1938年12月毕业,共27人,第
八期,1939年4月毕业,共32人,第九期,1939年8月毕
业,共32人,第十期,939年12月毕业,共36人。战术
班,于1940年4月开办,学制5个月,第一期,8月毕业,
共29,.第二期,1941年2月毕业,共28人。上尉训练班,
至1939年12月共举办第六至第十期,共5期,毕业188
人。中少尉训练班,至1939年12月共举办第五至第九期,
共5期,毕业358人。准尉训练班,1937年11月开办,
学制3个月,至1939年12月共举办6期,毕业135人。
尉官训练班,1937年8月开办学制2—6个月不等,至1939
年12月共举办5期,毕业837人。 1938年9月中央军校
第十四期学生500人拨归本校训练,在校训练2个月。
1939
年8月中央军校第十五期127人学生,在本校训练10个月。
同年2月中央军校第十六期学员1041人,在本校训练18
个月。自此始,除在陆军特种兵联合分校举办炮兵科外,
本校组织、举办学科基本如前。到抗战胜利时止,该校毕
业学生共8890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