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7月21日星期日

蒋介石兼任校长的民国军需学校


第八节
蒋介石兼任校长的民国军需学校
军需学校校门
民国军需学校校门

早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时,南京就有“军需学校”了。
  从1928年到1937年,国民党“军需学校”在南京存在九年,“军需学校”校址就是现在中山东路“大行宫会堂”,包括街对面今“中国人民银行”的位置。1946年,国民政府胜利还都后,老地图上的这个位置,就没有“军需学校”的身影了。而在“军需学校”东南方向,现在的铜井巷南面,是国民政府军政部“军需署”的旧址。
  这所学校的大门是中式的,门口排列一对青石抱鼓石,门楣上是当时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的题匾“军需学校”。
  这座建筑的规制,可能是沿用了清代建筑遗存。此地在清末可能是府衙之地,至少在1898年是“督左守备署”(“督右守备署”在大行宫北面“杨将军巷”位置)1910年前后,改为“中协署”,又称“肥侯府”。
清朝灭亡后,这个地方于1912115日被“民国临时政府”用作“法制局”。从一张1939年航拍照片上,可以看到“军需学校”的校址全貌。及中式校门的确切位置。这是“军需学校”从1928年自北平(北京)回迁后,到1937年搬离南京的校址所在地。
  军需学校前身是北洋陆军军需学校,孙中山为实现军需独立的理想,以当时民用物资与军需补给,咸由总统府统一调度,深感人才稀少,制度缺乏,乃手令参谋总长黄克强成立军需学校。是当时中华民国创建的第一所军事学府。
1912324日,这所学校在南京招收“学生班”第一期学员183名,举行开学典礼。是为校庆日之始。后来,“军需学校”随政府迁往北京,改名“北洋陆军军需学校”。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后接管了该校,同年7月又将其迁回南京。
首任校长是陆军中将张叙忠,张叙忠(19271935任),湖北枝江人,湖北武备学校和日本陆军经理学校毕业。历任校长、副会长、副主任、委员等职。19361月被授予军需总监。曾任陆军中将,中国军需学第一人。19467月退役。
后来蒋介石曾兼任“军需学校”校长。蒋中正(19351949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军需学校校长蒋介石给第十三期学员的题词


军需学校校长蒋介石给第十三期学员的题词
  在南京国民政府初建的10年黄金期(1927-1937)里,南京城内外建立了诸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炮兵学校”、“军政部航空学校”、“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步兵学校”、“防空学校”、“中央军医学校”、“交辎学校”、“首都警察学校”等与军事有关的军事院校,“军需学校”只是其中之一。
  所谓“军需”,就是军队所需的给养、军饷、被服、装具、日用品等物资。当年,国民政府军政部还为此成立了“军需署”。
  军需物资是作战后勤之保障,直接影响战争成败,所以,国民党“军需学校”在招收学生时非常注重文化素质。学校常设学生班,以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享受上等兵待遇;学员班是以现役部队推荐的军需官为对象,带职带薪进行深造学习。学期第一至四期为两年,第五期以后改为3年。
学员的课程,主要以“学科、术科”进行学习,“学科”以军事学、经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输学、珠算、代数、外语等为主;“术科”以制式教练、射击刺杀、着装法、陆军礼仪、战术对抗、内务规则等为主。进入第六期以后,蒋介石非常重视“军需学校”的建设,从德国聘请教官教学,同时高价请来国内经济、法律方面的顶级专家,如马寅初、陈长衡等到校为学生不定期授课。
  军需学校教务:学生课业很重,考试极为严格。教官都是专家学者,大多有留学经历,训诲严谨。
    校训:一家一业,一心一德。
  校歌:整军经武七德是从,戢兵禁暴,保大定功,安民和众,益以财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中旬,日本飞机开始频繁轰炸南京,“军需学校”和隔壁的“上海震旦大学南京预科学校”(现南京第九中学)遭到轰炸,校园严重损毁。日军逼近南京之前,“军需学校”迁至江西吉安。
撤退之前,兼任校长的蒋介石亲点20名得力“军需学校”学员留下,配发到“南京卫戍司令部”参加南京保卫战,进行对守城部队的军需协调。1213日城破后,这20名学员皆涉江脱险。
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迁至江西吉安,19382月,迁至江北县县立中学旧址。因日机轰炸,19387“军需学校”迁往重庆北碚蔡家场,继续途迁办学
军需学校在重庆办学期间,共培养了十期学员,其中第10期于19392月毕业,66人;第11193910月毕业,67人;第12193912月毕业,68人;第1319406月毕业,121人。随着战事紧急,第141516期毕业达到437人,直到1946年第20期后,军需学校才结束在渝办学,仅留少尉军官呙兰青守校舍。据国民党军需学校广州联谊小组1995年统计,该校全球抗战校友健在者共511人,其中中国大陆189人,中国台湾267人,中国香港8人,另外在美国40人、加拿大5人、澳大利亚1人、日本1人。
1938年长沙军事会议后,军需署呈准办理军需训练班。
19392月正式成立,班址设于磁器口小杨公桥、军需署署长周骏彦、副署长熊仲韬分任正、副主任。该班第一、第二期学制4个月,第二期分甲组、乙组,并在湖南衡阳设有分班,衡阳分班和第三、第四、第五期学制均为5个月。该班办至19412月第五期结业结束,结业人数共2276人。
19398月军政部会计处呈准设立计政人员训练班,班址借用学校江北旧址,由会计长陈良主持,该班共办了4期。第—期学制5个月,第二、第三期学制4个月,第四期学制6个月,第三、第四期分学生、学员2个班,该班办至19413月结束,受训人员达1644人。
  
军需学校同学录

军需学校同学录
  抗战期间,学生班、学员班各期概况如下:
    学生班,第十期,19392月毕业,66人,第十一期,193910月毕业,67人,第十二期,193912月毕业,68人。第十三期,19406月毕业,121人,等等。
 19408月,国民党创建军需独立制度,大力创导统一军需教育,裁撤各战区临时军需训练机构。为统一教育,先后结束各短期训练班,筹办学员班第十期,学制定为1年。因交通梗阻,遂在西安、桂林另设第一、第二分校,除从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外,还责成各地保送现职军需人员进校培训,以应急用。倪墨芗、陈达勋分任主任,两校于19413月成立开学,1940年末教育处长靳敬箴他调,魏文海继任。
    19423月该校改隶军政部,并设校务委员会,委员6人,以军政部总务厅厅长(兼委员会主席)、军需署署长、会计长、军粮总局局长、军务司司长、军需学校教育长()任之,负关于教务、行政及一切重要教务设施研讨决定之责。同时成立初级干部训练班,以许水痕为主任。该班共举办2期,在校本部和两个分校同时举办,招训初中毕业学生。除第二期第一分校学制为8个月外,其余均为17个月,两期三处结业人数共1807人。磁器口本校初级干部训练班第二期毕业后,后方勤务部在原址举办库职人员训练班,将毕业学生续训3个月分发后勤所属机关服务。
    1944年驻豫军官团经理班奉令并入本校,列为军需教育班第三期,是年9月桂林失陷,第二分校奉令内迁。1944年已毕业13594人。
    19452月国民政府决定缩减机关单位,第一、第二两分校奉令归并本校,同时该校奉令改隶军需署,8月修改本校编制,在教育长之下,分设教育长办公室、人事科、教育处、研究处、军需处、军医处、总务处、总队部8个单位。校长仍由蒋介石兼任,校务委员改为5人,以军政部总务厅厅长、军需署署长、会计长、军务署署长及军需学校教育长()组成。教育长由墨林翰连任。3月教育处处长魏文海调军需署,遗缺以吴文权接充。

军需学校校旗

军需学校校旗

抗战结束后,“军需学校”1946年还迁南京。
该校在重庆期间得到迅速发展,8年间总计培养上千热血青年,特别是第13141516期学员共有558人,达到鼎盛,期间一直由蒋介石兼任校长。学员从重庆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为民族救亡图存作出了应有贡献。
1949年底“军需学校”从福建漳州迁往台湾。
19545月学校在台湾改建为财务经理学校,相继与海军工程学院及联勤测量学校合校,迁入桃园大溪镇员树林现址,校区辽阔(约六十四余公顷),并增加学系,设立研究所,开办专科部,延揽师资,充实设备,蔚成台湾地区军队唯一之理工学府。
  198011月改制升格为“国防财务经理学院”,198212月改名为“国防管理学院”。2000年台湾当局整合三军大学、国防医学院、国防管理学院及中正理工学院合并,成为国防大学,以期继续为台湾地区培养优秀之人才。
    军需学校著名校友有著名金融家、社会活动家唐功楷,该校13期学员,曾任美国国会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1991年获美国总统老布什颁赠的荣誉奖状。
   
中央军校第十六期 中央军校十六期毕业证章
IMG_256
 首任校长陆军中将张叙忠
中央军校十六期
中央军校十六期学员留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