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民国时期的陆军和海军军校
作者在广东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留影
2018
第一节
蒋介石与国民党中央党校
蒋介石与宋美龄
现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原是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和中
央党务学校演变过来的,也就是国民党的中央党校,其目
标就是培养国民党的各级干部,终极目标实际上是为国民
党服务,为国民党的一党独裁专制培养人才储备力量。
一·中央党校的创立
1927年5月5日,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第八十八次常务
会议,决议设立中央党务学校,派叶楚伧、曾养甫为筹备
委员。
1927年5月20日国民党中央第九十二次常委会,任命蒋介石为中央党务学校校长,戴季陶、陈果夫、丁惟汾三人为筹备委员。
1927年5月24日任命戴季陶为教务主任,罗家伦为副主任,丁惟汾为训育主任,曾养甫为副主任,又任命陈果夫为总务主任。后因曾养甫去广东,国民党中央改派谷正纲为训育副主任,同时派吴挹峰为总务副主任。蒋介石亲自敲定以黄埔军校“亲爱精诚”的校训为中央党务学校的校训(《中央政治学校概况》[M].民国三十一年八月铅印本,现藏于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
中央党务学校校长:蒋介石
戴季陶为教务主任,罗家伦为副主任
丁惟汾为训育主任,曾养甫为副主任,后因曾养甫去广东,国民党中央改派谷正纲为训育副主任
陈果夫为总务主任,吴挹峰为总务副主任
由于蒋介石并无暇管理中央党务学校校务,实际负责
学校运作者乃副教务主任罗家伦、副训育主任谷正纲及副
总务主任吴挹峰等人。自国民党中央确定本校校长及各重
要负责人后,建校工作积极推进。陈果夫等人选定了当时
第四中山大学的田字房、体育馆、大礼堂、大操场为临时
校址,也就是今天东南大学的西大门及附近地区。当年的
体育馆、大操场风貌依旧,而田字房、大礼堂早已被拆除
了。
直到1928年春,第四中山大学易名为江苏大学时,国
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才迁往朝天宫附近的红纸廊,即原河海
工程学校和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旧址为校址。
蒋介石对于中央党务学校特别重视,曾于1928年1月和4月偕新婚夫人宋美龄视察学校,并对全体师生员工大加嘉奖。
二、中央党务学校的组织与生源
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校长由蒋介石亲自兼任,偶尔来
校视察训话。另设教导、训育、总务三个处。教导处由戴
季陶、罗家伦任正副主任,训育处由丁惟汾、谷正纲任正
副主任,总务处由陈果夫、吴挹峰任正副主任,其中戴、
丁二人只是挂名,一切校务概由陈果夫和3位副主任负责。
在三大处中,唯训育处编制不同,另设有训育员七八人,
如康泽、唐健飞、贺扬灵等。他们专管考查学生思想、言
行,并且指导和灌输政治思想,同时还要管理学生生活,
参加学生的学习会、思想会、生活会及其他各种活动,因
此,对学生的思想倾向有着很大的影响。学校实行军事化
管理。所有学生统编为一个中队,以黄埔一期学生夏楚中
为中队长,下设4个分队,各设分队长一人,分别由黄埔
其他各期学生担任。学生住宿于校内集体宿舍,除星期天
外一律不准外出,星期天也必须在晚上8点之前归校,否
则将给予严厉处分。
该校生源来自全国。在招收该校学生时,首先以国民
党中央名义,通令各省、特别市党部选送5至10名学生前
来受训,后来选送的人数不足预定计划,便临时决定由南
京校本部直接登报,公开招生。具体条件为:男女青年、
身体健康、立志投身革命、拥护三民主义等。须经笔试和
面试两道考核程序。待遇是:免收学费,提供住宿、膳食
及一切学习、生活用品。月津贴3元,毕业后分配工作。
中央党务学校第一期学生名额原定为400名,分两次
招考,先后报名投考者共有1800多人,而两次共计录取了
314名,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于1927年7月份举行入学考
试,共招收256名学生。1927年8月8日与9月19日两
天,先后开课。第一期训练期限原定为6个月,后来延长
了4个月,共计有10个月的训练时间。1928年5月第一
期党校学生毕业,人数共有252人。
对于第一期学生的分配问题,蒋介石十分重视,视其
为支撑和巩固政权的重要骨干力量,所以精心挑选,严格
考核,以其对国民党政权和蒋介石个人的忠诚程度为主要
标准决定分配去向。按此原则,有20人被认为是忠诚可靠
的,分配到国民党中央党部任职。其中10人被认为是最忠
诚可靠者,往组织部调查科,另10人分往宣传部、训练部
和组织部的普通组织科、军人组织科。其余的全部分派回
原籍各级党部任职。据统计,该校的250余名毕业生以后
绝大部分都成为蒋介石集团中上层骨干,他们中有的当选
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的,也
有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秘书、处长、省党部主委、书记长
的,还有担任国民政府的特别市长、各部正副司局长、省
政府厅长的,其影响遍及党、政、经等各个部门。
1928年7月中央党务学校续招第二期新生,也分两次
举行,共录取418名。第二期的训练期限原定为一年,后
又延长为两年。
1929年6月国民党中央决议改中央党务学校改为中央政治学校,于是,该校决定以党校第二期学生为政治学校第一期学生。
至此中央党务学校历史宣告完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生训练方式也由相对短暂转向大学化和学历化。
三、课程设置与训练方法
学校的课程完备,重要的课程就有13门,着重于党务
及社会运动、政治宣传,授课内容则分为理论、历史、地
理和组织。
中央党务学校的师资多为自各大学所网罗的名师或由
国民党大老和名人讲授,如谷正纲的《苏俄宪法》、王世
杰的《比较宪法》、罗家伦的《中国近百年史》、胡汉民
的《三民主义》、戴季陶的《孙文学说》、周佛海的《三
民主义理论及其体系》、方东美的《哲学》、赵兰坪的《经
济学》、王世杰的《五权宪法》等。
此外,学校还经常聘请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宣传部、
训练部中的秘书一级负责人,讲授该部门的工作方针、职
责及概况。还有一些特殊的系列讲座,如《在群众中做煽
惑鼓动的要诀》《操纵、破坏会场之手段与方法》等。
学校还开设了法官训练班。法官训练班入学资格:
1、曾任县司法处审判官一年半以上并经部派者。
2、公立或经教育部立案或承认之国内外大学独立学
院法律系毕业在法院组织法施行前曾任推事检察官二年以上未经部派者。
3、具有前款学历曾执行律师职务二年以上者。
4、具有第二款学历曾任县承审员四年以上或法院书
记官五年以上者。
5、具有第款学历曾任少校军法官二年由原服务机关
保送者。
6、具有第二款学历曾任荐任司法行政官二年以上由
原服务机关保送者。
7、具有第二款学历曾任委任司法行政官三年以上叙至最高级满二年由原服务机关保送者。
8、具有第二款学历经高等考试及格并分发任用一年
以上由原服务机关保送者。
9、公立或经教育部立案之私立大学或独立学院法律
系四年以上毕业考列前十名成绩在八十分以上由原校保送者。
法官训练班毕业生:
第一期(1944)毕业126名,
第二期(1945)毕业84名,
第三期(1947)毕业171名。
方法服从目标。中央党务学校主要的训练方法及其原
则,就是根据当时国内环境所需要的“革命人才”而设定
出的。大致说来其训练的方法可以分为五类,即人格修养
的训练,主义熏陶的训练,实际行动的训练,纪律锻炼的
训练,情感发展的训练;其所贯彻的基本要求就是既要训
练学员的能力,更要训练学员的能力合乎主义的需要;既
要训练学员有理论,更要训练学员切乎实际来行动;既要
训练学员掌握“一般的常识”,更要训练学生“办事的能
力”,希望通过突出精神教育训练内容,统一学员的意志,
使之成为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和彻底奉行命令之战士。
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央党务学校按照此种方法与
要求,为培养特定环境所需要的人才,的确也训练出一批
富有热情、富有牺牲奋斗精神、富有活动能力、确能严守
纪律服从命令的人才。
正因如此,蒋介石对于中央党务学校特别重视,曾于
1928年1月和4月偕新婚夫人宋美龄视察学校,并对全体
师生员工大加嘉奖。
为了切实达到训练目标,该校对于教职人员的配备十
分重视,几乎做到非名家不聘的程度。现在留在该校历史
上各类名流大家就有叶楚伧、曾养甫、戴季陶、陈果夫、
丁惟汾、罗家伦、谷正纲、刘觉民等人,不仅声名远播、
地位显赫,而且教养深厚,学贯中西,所以既能站到当时
教育理念的前沿高度,还能创造融会中外的教育理论,并
且付诸实行,从而对于该校教育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四、重大影响与历史作用
中央党务学校第一期一年毕业,毕业前即有一部份随
同校长北伐。
中央政治学校时期(1929-1947),原党校第二期学
生改为政校第一期。
1930年增设测验工作人员养成所,西康学生特别训练
班及蒙藏班。
1931年增设华侨班,各系为本科,次年改称大学部。
8月设地政研究班,12月设计政学院。
1933年改蒙藏班为蒙藏学校。地政研究班改为地政学
院。
1937年秋抗战军兴,学校西移。1938年7月乃以四川
巴县小温泉为战时校址。1943年设法官训练班。1944年3
月第一期法官开学,凡八个月毕业。斯为全国唯一造就司
法人才机关。
国立政治大学时期(1947-台湾)。
1946年春夏迁回南京,1947年改名为国立政治大学。
总之,中国国民党在大陆时期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养,
“以严格之规律的精神,树立本党组织之基础。对于本党
党员,用各种适当方法施以教育与训练,使成为能宣传主
义、运动群众、组织政治的革命人才”,以培训干部宣传
主义、运动群众和组织政治的能力为努力目标(荣孟源主
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如果说国民党的中央政治学校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
国民党培养文武人才的两个摇篮,那么创建于1927年5
月的中央党务学校,虽然只存在两年时间,仅招收二期学
生,却为进入训政时期的国民党创办中央政治学校奠定了
全面基础,更为填补国共合作破裂后的国民党党务真空发
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在历史上也留下了
深深的刻度。
蒋介石赠送孙中山的照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