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蒋介石兼任校长的四川各类空军学校
民国中央空军学校
中国空军发轫于杭州笕桥,战时茁壮于四川成都,故
四川与空军之关系,颇为密切,值得川省同胞回忆、骄傲。
在抗战时期,成都除了是当时中国空军最强的实战基
地,成都还是战时中国空军最大的教育和训练基地。那时,
除中国空军军官学校迁至昆明外,其余空军教育机构几乎
都集中在成都,成都荟萃了航空领域各个方面的各种机构
和优秀人才。
早在民国五年(1916)北洋军阀张敬尧入川,奉命进攻
护国军,挟飞机数架以俱来,在泸州上空侦察阵地,是四川最早出现飞机。
民国十七年(1928),川军首领刘湘在越南购买旧飞机数架,初由法国人驾驶,以壮门面,纔聘请东北籍飞行员张沛然等前来,但仍毫无发展。于是再邀请川籍空军前辈蒋云逵回川,担任二十一军航空司令兼江防舰队队长,大加整顿,添购英制“摩斯”教练机配合原有美制“斐尔却得”、法制“包台斯”等飞机六、七架。并首先闭设训练班,聘请张画一、郝中和、高在田等航空先进为教官,开始招收新生,进行训练。同时复设航空司令部于重庆南郊“广阳坝”机场,下辖一、二两队,以张斐然为第二队队长,驻防顺庆,高在田为第一队队长,派驻泸州,为刘湘所部,扩展防区不少。
四川航校开办了两期,共十一人。第一期于民国十八年至民国二十年毕业;第二期于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二十三年毕业。
主要学员有李起湛、刘 慎、薛有伦、詹本善、陈甫
松、陈正心、曹则彬、徐镜莹、梁尔霖、吴惜分、杨智候
等。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共工农红军自江西抵达黔东。国民政府贺国光将军奉命入川,组织军事委员会参谋团,推动剿共工作,中央特派空军第三队少校副队长李天民,亲率“可塞”机三架,自湖南长沙起飞,在湖北宜昌补充油料,然后直飞重庆,是为中央空军进入四川之始。
中央特派空军第三队会合二十一军航空司令部原有飞机,统归贺国光将军直接指挥。继增派中央空军第二、四两队及新编“诸斯罗普”战斗轰炸机大队,集中广阳坝机场,对红军轮番出击,实施轰炸。红军遂复回黔境。
中央空军亦随即进驻贵阳青镇机场,续飞昆明。中央空军首次入川,主要任务为协助川军剿共,停留峙间较短,人员装备均属有限任务完成后,随即离去。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后,全国上下决心对日作长期抗战,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各机关学校、工厂纷纷追随政府向后方西南各省转移。空军亦选定以四川为基地,全部后移,是为中央空军第二次入川。
中央空军在四川境内首次广建机场、兴办学校、设立工厂,一面抗战,一而建军,迁最高指挥部“航空委员会”于成都东门外沙河铺,设一、二两路司部于重庆、成都。
1937年底空军为培养飞行军士,充实空军下级战斗骨
干,在四川成都筹办空军军士学校,于1938年10月1日
正式开学。空军军士学校以蒋介石兼任校长,张有谷任教
育长。
1939年1月,晏玉琮任空军军士学校教育长,校长、
教育长之下设有2个处,分掌教育、总务,后经修改为1
个处、4个科、1个部、1个所,即教育处。下辖教授科、
初级科、中级科、驱逐科、轰炸科和学生总队,4科为机
务科,管理科,政训科,经理科,还有校本部和医务所。
1938年夏将机务科划归教育处,并改称校本部为教育长办
公室,1939年3月改政训科为政治部,直属于航空委员会
政治部,受校方监督指导。
空军军士学校学制4年,分初级、中级、高级飞行训
练。因体格、技术、政治(共产党嫌疑)等因素,淘汰率很
高,第一期1937年入伍,1941年10月毕业,改为中央航
校第十二期特别班,第二期1938年入伍,1942年毕业,
改为中央航校第十三期特别班,第三期1939年入伍,1943
年毕业,此为中央航校第十四期特别班,第四期1940年入
伍,1944年毕业,改为中央航校第十五期特别班,第五期
1941年入伍,第六期1942年入伍,第七期1943年入伍,
以上3期尚未毕业,后直接去美国训练,空军军士学校即
停办。
1939年,空军机械学校从江西南昌迁移到成都外南上桑里。1940年,空军幼年学校创办于灌县蒲阳镇。1940年,空军参谋学校创办于成都新南门外。1941年2月空军通信电子学校迁至成都,更名为“空军通信人员训练班”,1944年1月1日正式成立空军通信学校。蒋介石兼任了这些航空学校的校长。
当时的“空军机械学校”由南昌迁成都南门外武侯祠。
1935年9月开始,国民政府在南昌筹备成立航空机械
学校,次年3月16日正式成立,钱昌祚任校长。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0月学校迁到四川成都
后,一部分学生调到重庆广阳坝训练,1939年5月结束归
并本校。
1938年4月蒋介石兼任该校校长,王士倬任教育长,
并将航空机械学校改名为空军机械学校。
1939年1月刘芳秀接王士倬任教育长。至1939年7
月共举办军械指导研究班5期,毕业78人,分发航空委员
会所属各厂、校、仓库担任军械指导及管理工作,高级机
械班5期,毕业50人,分发航空委员会所属各队、厂、站、
场、校、仓库担任军佐,机务指导研究班1期,毕业10
人,分发航空委员会所属各队担任机械上领导工作,夜行
灯车班1期,毕业16人,分发航空委员会各站、队担任管
理夜行灯车工作,技工班8期,毕业692人,机械补习班
1期,毕业99人,初级甲种机械班10期,毕业1396人,
分发航空委员会所属各队、厂、站、校、场、库、所,担任
修理、装配、保管工作,电气员训练班1期,毕业19人,
分发航空委员会所属各队担任电气工作。
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国民政府因感空军通信人员缺乏,于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附设通信人员训练班,民国三十年二月迁至四川成都,并更名为“空军通信人员训练班”;民国三十三年一月一日正式成立“空军通信学校”,设“空军通信学校”于成都市内盐道街。
1939年8月21日,国民政府在四川都江堰灌县蒲阳场设立“空军幼年学校”。空军幼年学校适合青年人与同等学力报考的各工厂学徒技工班。空军幼年学校主要为抗战培养空军预备人才。
学校仿苏美空军预校模式,招收小学毕业或初中肄业
的学生。校长由蒋介石兼任,教育长为汪强。
1939-1945年在四川蒲阳镇招收的学生共6期,约2000
人。
空军幼年学校为养成基础学校,抗战中期招考小学毕
业学生,施以各种基本知识,加以锻炼升入航空军官学如
身体不合格可选送国内大学深造,毕业后充作空军地勤人
员。
由于战乱等原因,空军幼年学校现存校友1400多人,分居在大陆、台湾、香港、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泰
国等地。
防空学校校长黄镇球,1938年3月蒋介石兼任校长,黄镇球改任教育长,原教育长改任教育处处长,11月6日将校政训处改为政治部。
此外,非正式或临时的空军射击训练班、气象测量班、侦察班、空中照相判读班等也在成都开办。
那时,很多空军设备、设施、单位也先后转移至成都。
民国二十七年(1938)10月1日,民国政府在成都南
门外太平寺机场旁创立“空军军士学校”,同时创建了“飞
机修理工厂”。
1942年,在成都成立第三飞机制造厂,即航空委员会第一飞机制造厂;成都飞机制造厂根据苏联的SB-3轰炸机资料,设计制造轰3型轰炸机,全机总重量13吨,成为当时中国生产的最大飞机。
“第八修理工厂”于南门外簇桥,“第十一修理工厂”于北门外凤凰山机场旁之昭觉寺内,在城内岐玑石公园内,设有“零件制造厂”。
此外,尚有电器厂、保险伞厂、仪器修造所、器材库、油料库、弹药库,医疗所、转运所、航空站、无线电台、气象台等单位,分设于成都附近各基地。
民国二十八年(1939)12月1日,又创设空军最高学府“空军参谋学校”于成都复兴门外。
各飞行部队,则分驻于成都附近各主要机场,以保卫我领空安全,成都成为我空军战时长期集结大本营。
这些空军学校和机构,为支持弱小的中国空军坚持对日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同胞向往空军已久,因地处内陆,投效无门,战前空军招考新生,多在半公开下进行,既不刊登报纸宣传,连一分招生简章亦不易获得。西南各省更从无考区之设置,后方同胞欲投效空军,须远赴平、京、沪、汉等大都市报名应考,历经千辛万苦,仍难劾愿以偿。
抗战期间,空军各级学校除空军官校迁往昆明外,余均集中成都附近,有专收大专毕业生的机校高级班,及收高中毕业生的官校、机校、通校正科班、器材班、油弹班,初中毕业生则可报考士校及机校士官班。
战时川省同胞独得天时地利之便,可依个人年龄、学力、体能、志愿,就空勤、地勤、军职、 文职作自由选择。
每届空军校班招生期间,川籍学子无不踊跃报名参加,人人均以考取空军为荣,因有大批四川健儿加入空军行列,促使民国空军迅速成长壮大。
据双流县档案局第873卷和819卷档案资料显示,1939
年春,双桂寺机场基本竣工后,由空军部门正式接管,驻
扎有中国驱逐机总队第四、第五大队。只要成都周围警报
一响,驻场空军驱逐大队即升空待敌,与敌机鏖战。
1941年3月14日,中国空军第三军区司令部得到情
1941年3月14日,中国空军第三军区司令部得到情
报,敌机20多架飞过沱江向成都侵来,遂令第三大队和第
五大队计31架战斗机起飞迎敌。由于情报有误,中国空军
以为日军无零式战斗机护航,结果,在我机群向敌轰炸机
编队发动攻击时,敌方一个中队的零式战斗机突然出现。
激战中,中国第5大队队长、归国华侨黄新瑞、副大队长
岑泽鎏、中队长周灵虚、分队长江东胜、飞行员任贤、林
恒、袁芳柄、陈鹏扬8人壮烈牺牲。
当时老百姓看到,天空中不时有飞机拉着浓厚的滚滚
当时老百姓看到,天空中不时有飞机拉着浓厚的滚滚
黑烟,呼啸着落入田间地头或沟壑,随即爆炸燃烧。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空军一次重大损失。仅仅头一年,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空军一次重大损失。仅仅头一年,
中国空军主力85%以上不幸损失。事后,成都空军司令杨
鹤宵因指挥无力被撤职,第五大队被撤销番号,改成无名
大队,队员均佩戴“耻”字臂章,以示不忘败绩,立誓为
国雪耻。
抗战时,川籍飞将军先后殉职成仁者,计有重庆张嘉惠、成都乐以琴、渠县郑少愚、张嘉惠之弟张大义。
张大义原习通信,于张嘉惠殉职后,即主动请缨加入空军行列,为国效劳。乐以琴之兄乐以纯闻弟成仁,弃学从军,投考空军官校八期学习飞行。弟承兄志,兄继弟职,不顾危险,不惜牺牲,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无悔无惧之伟大爱国情操表现,即为抗战必胜之最佳保证。
空军自战时迁入四川,历时八载,与当地向胞相处日久,水乳交融,早已视四川为其第二故乡,与当地名媛闺秀缔结良缘,建立小家庭者,颇不乏人。
空军人员任务特殊,作息不定,危险性高,流动性大,出生入死,兼战时法币贬值,军人待遇菲薄,生活十分艰苦,川中淑女均能识大体,不顾安危,不计甘苦,莫不以与空军健儿结合为荣。即以广安而论,因地处川北,交遍不便,风气未开,当时考入空军之男士,不过二、三人,然与空军健儿结合之淑女,则达七、八人。
美人惜英雄,英雄爱美人,自古已然,于今尤甚。对鼓舞军中士气,消除军民隔阂,淡化省籍观念,促进全民团结合作,大有裨益。
抗战胜利后,原来集结四川境内各空军单位几已全部迁移出川,川中健儿又随空军基地遍布全国。
民国三十八年(1949)国民政府迁台,川籍军眷亦多
随军去台。今台湾各空军眷区内,四川乡音处处可闻,川味小吃如红油抄手、麻婆豆腐、回锅肉、豆瓣鱼、樟茶鸭等,更盛行于宝岛。
民国成都空军军士学校毕业证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