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7月26日星期五

湖南长沙陆军小学堂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湖南地区著名军校


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宣言

湖南长沙陆军小学堂
 IMG_256

湖南武备学堂

  在清未的近代化运动中,军事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清政府从19世纪末开始改造旧军编练新军,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近代军事知识的军官。因此,创办新式的军事学堂就成为了军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新式军事学堂的创立,长沙的近代军事教育也开始起步了。
湖南最早的近代军事学堂是在戊戌维新时期创办的。1898(光绪二十四年)初,湖南巡抚陈宝箴以政府拨款将省城求贤书院改为湖南武备学堂,聘请王者化、武振常等为教习,学员“即以营()兵选用教之”。
  学堂学制和课程仿照天津和湖北武备学堂有关规制,演习新式武器装备,讲求舆算测量,并注重纪律教育。
1901829日,清政府诏令停止武科科举考试。于是,新式军事学堂就成为了培养军队将佐的主要途径。湖南巡抚俞廉三根据清政府关于“函于各省会设立武备学堂,以培养将才,练成劲旅”的诏令,决定重新开设武备学堂。
湖南武备学堂是湖南实行近代军事教育的开始,到戊戌政变发生时,该学堂被迫停办。
抚院委派留日归国学生、湖南试用道俞明颐为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主持学堂一切事宜;聘请两江籍留日归国学生单启鹏、陶澍孝等任教习;学生由各州县选送年龄在18-22岁之间,身体健壮、文理清畅、家庭清白、素行端正的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入学。
  经过一年多的筹划,新的武备学堂于19035月在长沙小吴门外大校场旁正式开学。第一期招收学生100名,教职员共有20名。学习期限为3年。学习内容包括内场和外场两部分:内场有汉文、日文、算学、伦理学、军制学、战术学、城垒学、地形学等22;外场有体操、马术、剑术、步操、炮操、工程等6门。学堂实行分段教学制,即在学堂学习一年后,派赴部队实习半年,然后再返回学堂完成其他学业。
  为适应大规模改造旧军和编练新军的需要,武备学堂又于1903l1月在长沙附设将弁、兵目、陆军速成等3个学堂。将弁学会从绿营中挑选年富力强的千把总培训一年,作为改造旧军之用。兵目学堂从各营挑选目兵培训一年,作为新军的骨干。陆军速成学堂则从各营挑选目兵培训一年半,以充任新军初级军官。武备学堂及其3个附设的学堂为湖南新军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
  1904-1908年间,湖南新军两个标6个营的管带先后有1617任,其中有4人是从湖南武备学堂或将弃学堂毕业的,其中下级军官则有更多的为湖南武备和将弁学堂出身。
  清末和民国时期有很多著名湘籍军事将领毕业于武备学堂及其3个附设学堂,如程潜、周则范、萧昌炽、林修梅、蔡钜猷等是湖南武备学堂毕业生;田应诏、刘辅察等毕业于将弁学堂;林德轩、张辉瓒、鲁涤平、谭道源、陈渠珍等则毕业于兵目学堂。
在清未的近代化运动中,军事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清政府从19世纪末开始改造旧军编练新军,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近代军事知识的军官。因此,创办新式的军事学堂就成为了军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新式军事学堂的创立,长沙的近代军事教育也开始起步了 。
  19049月,清政府颁布《陆军学堂办法》,规定各省设立陆军小学堂。根据这一规定,湖南巡抚端方于1905年夏将湖南武备学堂第一期学生提前结业,将武备学堂及将弁、兵目、陆军速成3个附设学堂停办,另在湖南武备学堂原址--长沙小吴门外教场坪上设立湖南陆军小学堂。
湖南陆军小学堂于19058月正式开学。学堂总办仍由武备学堂总办俞明颐担任,俞于1908年去职后,俞字寿丞,浙江人,留日学生,湖南试用道。俞于1908年去职,由善化县人候补道汤鲁藩继任。最后一任总办是广西人张鸿年。
总办之下设监督(相当于教育长)、提调(相当于总务长)各一员。监督协助总办,掌理全堂一切事务。先后任监督者有陈其采、谢西园、李云龙等人。提调管理堂内总务。先后任提调者有东日路、王东庐、夏国桢等人。总办办公室还设有文案(秘书)、图书管理员等。
学生按个子高矮分甲、乙、丙、丁编组班队,每期还设学长3(第一期设有6)专任管理。第一期学长6人,有杨传清、曾君典、项致庄、范介标、易勖谷、李觐荣等。此后陆续有所增改,任学长者有王钺及胡某等人。除胡某一人为陆军速成学堂出身外,其余均系弁目学堂出身。他们除管理学生内务外,还担负集队教操等任务。
按规定陆军小学堂第一期招收正额生90名,由各州县在15-18岁的高小毕业生中考送。但刚创办时,各州县尚无高小毕业生,于是改为由省自行招收。另外还招收附课生30名,凡外省宦游子弟、本省官吏子弟及新军优秀士兵均可保送入堂自费附课。但实际上新军优秀士兵被保送的并不多,而达官显要的子弟则得到夤缘入学的机会。由于这样,实际入学人数往往超过规定人数。第一期学生就达200人,而且超龄的很多,个别的甚至将近30岁。
按部章规定,是招收15岁至18岁之高小毕业生。每期学生数目按各省各县人口分配。例如湖南每期招收正额学生90名,备取30名,按全省63个州县分配,每县至少1名。经办官员为了他们自己的某种便利,还设有附学生10名。正取生出缺,由备取生递补,备取生补完了,由附学生递补。
1905年湖南陆小成立之始,长沙府属各县还没有高小毕业生可招,偏远各县甚至还没有开办一所小学,无法按部章招生,只得由省变通办理,招收一些稍有文化的青年。
但当时风气闭塞,人们认为进洋学堂,准备打仗卖命,一去不得回来,顽固守旧的家长们不愿子弟进这样的学堂,当然也有些比较开通或者家境清贫无力自费培养子弟的人家率先怂恿子弟报考。于是这些子弟随便经人介绍测验,就被招收入学。不足之额即在省会附近各县招收,或由当时的新军士兵中选拔保送。例如贺耀组、詹振黄等就是由湖南陆军第二十五混成协在士兵中选送的。
因此,第一期根本没有设置备取生,更无附学生之必要。年龄也没有限制,有近30岁者。从第二期起,报考的人就踊跃起来了,按配额在各县招收足额,并且有了备取生和附学生。到了1907年的第三期就出现了钻营取巧、买卖顶替、夤缘贿赂,讲私交,凭情面,无奇不有。
陆军小学堂招生虽然不严,但入学后却严加剔选。因此对学生的管理考试非常严格认真。月考、期考、年终考试均分优、上、中、下、劣5等。劣等或操行不好者,立即开缺。规定每月的津贴优等发给24钱,上等发给2两,中等发给 l6钱,下等不发津贴,劣等则立即开除。
平日犯错误者则予记过,三小过为一大过,三大过开缺。
另外还进行操行评定,操行不及格的也一律开除;正额生被开除出现缺额时,即以优秀附课生递补。
当局利用这种办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钳制了学生的思想行动,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经过这样逐月淘汰,第一期入学者200人,到毕业时参加陆军中学堂升学考试的仅有72人。
陆军小学堂以“养成陆军将官之初阶,教以普通课及军事初级学,并养成其忠爱勇武、机敏驯优之性质、以植军人之根本”为宗旨。
陆小修学期限3年,课程比普通初中科目较多,程度较高。所设课程分学科、术科两部分。
学科方面,关于军事者,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劈刺教范、筑垒教范、体操教范、军队内务、阵中勤务令、野外勤务令、战术学、测绘学等。学科又分军事学科和普通学科两种。军事学科有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测绘学等;普通学科有国文、外文、修身、历史、地理、理化、博物、生理卫生、三角、几何、代数……
术科则以班、排教练为主,劈刺、器械操为辅,主要在野外演习。术科以班、排教练为主,劈刺、器械体操为辅。毕业前一年间,则注重野外演习。
普通学科方面,有国文,英、日、德、法文任选一种,还有修身、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博物、生理卫生、力学、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省陆小课程都是如此,但广东、福建两省方言特殊,为便于学生日后升学,另设一科“北京语言”,当时叫做“官话”。
当时的新军干部教育主要是仿效日本,教员教官留学日本者最多,陆军部参与教育规划的人都是留日学生。因此,从陆小、陆中到军官学校、陆军大学,几乎全是日式翻版,以陆军小学比之日本的地方幼年学校,陆军中学比之日本的中央幼年学校,军官学校比之日本的士官学校,内容虽或不同,形式则亦步亦趋。我们在陆小的典范令、战术学和很多军事学科都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枪炮也是日本陈旧废弃的“村田式”,教练方式和一切规章制度,无不模仿日本。
但陆小遍设各省,尚未能聘用大批日籍教官。湖南陆小第一任总办俞明颐以无关重要的生理卫生一课。聘请日本人佐久间(当时的长沙同仁医院院长)担任,他根本不会讲中国话,还须另聘翻译。聘书一下,他不辞职,你就不便退聘。若干年间,等于请来一个外国间谍坐在我们的军事教育机关,以国家机密,拱手奉献。同学均深怀耻恨,但不敢言。其它军事学科有专任教员,由江南将弁学堂出身的杨宏图、日本振武学校出身的胥大诚担任。普通学科除国文、修身专聘举人、秀才担任外,数、理、化各科因师资缺乏,均系聘请其它中学教员兼任。
湖南陆军小学教育主旨的精神教育就是要求“臣事君以忠”,“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子孙罔替,万世不休”。总办们所谓爱国图强,也不过是保皇雪耻。总办汤鲁藩经常宣扬他的一副对联:“果能奋发为雄,将相何曾有种?苟不因循自误,富贵未必在天!”鼓励学生以毕业前途寄托于奴事清廷。慈禧太后死去时,总办亲率全堂师生缟素举哀,行三跪九叩大礼。总办如丧考妣,竟至放声大哭。学生则是闷在肚里发笑。
学堂当局一面对学生灌输忠君愚民思想,一面施行严格的军事管理,更以物质待遇来钳制学生。除衣着由公家发给外,每人每月生活费纹银45钱。第一、二期每人伙食费35钱,余数提作奖金,月考中名列优等者奖24钱、上等2两、中等16钱,下等不给,劣等立即开缺。第三期除伙食费外,每人月给零用1两,另由伙食剩余或开缺记过扣除之数拨作奖金,奖给前5(有时也奖到前10),每名制钱1500文,至多2串。总办汤鲁藩在抚署前辕门上街开设钱铺,全堂所有经费均存该店生息图利,学生应得津贴奖金,均系发给该店期票。学生待遇虽并非丰厚,少数富裕子弟固不在意,而绝大多数贫寒同学则视为金饭碗,兢兢业业,唯恐有失,不敢违章犯例。然而当时朝政日非,外患日亟,反清革命气氛弥漫全国,青年学生更易受影响。无论学堂当局如何禁锢钳制,学生终能接触进步书籍,一经到手,即秘密传播,不胫而走。《猛回头》一书大大唤醒了人们的革命观念。
1906年,禹之谟、宁调元等号召长沙学生,不顾当局阻挠,追悼公葬革命烈士陈天华、姚宏业于岳麓山,陆小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的革命人士经常与同学往来,陈作新(辛亥起义时,一度任湖南副都督)曾亲到学堂与同学联系,在同学问撒播了革命的种子。辛亥武昌起义后,湖南陆小同学绝大部分参加了湖南的起义。
陆军小学堂前后共办5期,毕业及在校学生共400余人。前3期在辛亥革命前毕业。辛亥革命时,第四、五期在读学生有200余人。
长沙光复后,湖南都督府将陆军小学堂改为陆军小学校,先后委派刘鸿逵、戴凤翔为校长。
19124月上旬,南京留守黄兴通令南方各省将陆军小学一律停办,所有在校学生全部送南京的入伍生队受训。戴凤翔按照通令要求,将在校一百五六十名学生送至南京,被分别编入入伍生队和军需学校。开办7年的湖南陆军小学,至此全部结束。
湖南陆军小学培养的大批军事人才后来不少都成为了民国的高级将领,如唐生智、贺耀组、刘兴、戴岳、陈浴新、陶峙岳、刘峙、曹伯闻、王大帧(即王生)、毛炳文等都是湖南陆军小学的毕业生。清末湖南的近代军事教育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这些军事人才中的很大一部分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充当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当时朝政日非,外患日亟,反清革命气氛弥漫全国,
青年学生更易受影响。无论学堂当局如何禁锢钳制,学生终能接触进步书籍,一经到手,即秘密传播,不胫而走。《猛回头》一书大大唤醒了人们的革命观念。
  1906年,禹之谟、宁调元等号召长沙学生,不顾当局阻挠,追悼公葬革命烈士陈天华、姚宏业于岳麓山,陆小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
  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的革命人士经常与同学往来,陈作新(辛亥起义时,一度任湖南副都督)曾亲到学堂与同学联系,在同学问撒播了革命的种子。
  辛亥武昌起义后,湖南陆小同学绝大部分参加了湖南的起义。
  湖南陆小一共办了5期,毕业及在校学生共400余人。
辛亥革命后,19124月,由南京留守黄兴饬令南方各省
停办陆小,将在校学生送入南京入伍生队,湖南陆小同时
宣告结束。

IMG_256
湖南都督府陆军小学堂

IMG_256
湖南陆军小学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