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9年7月26日星期五

刘少奇与湖南陆军讲武堂


刘少奇与湖南陆军讲武堂    
刘少奇

民国初年谭延闿第二次督湘时,为了培训湘军初级军官,于19175月在原湖南陆军小学校的基础上创办了湖南陆军讲武堂。湖南陆军讲武堂知名校友中有彭德怀、黄公略、张子清、王劲修等共产党人。其实,当时正在宁乡驻省中学读书的刘少奇也参加了讲武堂的招生考试并被录取。
刘少奇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走上革命的道路,有过一段艰苦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懈地探索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努力摆脱封建家庭羁绊的痛苦过程。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促成他摆脱各种旧思想、旧势力的阻挠,迅速找到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并且成为他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他一经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真理,就再也没有犹豫过,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
刘少奇在一份简历中说他“受辛亥革命的影响,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刘少奇
对自己早年经历的这一概括,是我们研究他在“五四”前思想发展的一根重要线索。
辛亥革命爆发时刘少奇已经13岁,读过6年私塾。他的家乡湖南省宁乡县炭子冲,距离长沙和县城都不到100华里,革命信息比较灵通;邻居周瑞仙(又名周教敷)是留学过日本的同盟会员,刘少奇常去周家阅读各种新书;六哥刘云庭参加过辛亥革命,对他的学习和革命要求一贯支持。
刘少奇的家庭世代都是农民,是当地比较殷实的作田人家。他6岁起便从事农业劳动,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德。同时,他爱好读书,在当地享有“刘九书柜”的美名。这些,都是刘少奇能较早地接受民主主义革命影响的有利因素。
1913年到1916年,刘少奇进入宁乡县城的玉潭高等小学读书。在这所新式学校里,他开始了解到世界的形势和中国的形势,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贪婪地阅读了各种宣传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书刊,也从进步的老师那里接受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孙中山、黄兴等民主革命的先驱成了刘少奇十分崇拜的人物。这时,他改名“渭璜”为“卫黄”,立志保卫炎黄子孙,表示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
191557日,梦想当皇帝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秘密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激起全国各地进步人士、爱国学生强烈反对,玉潭学校师生立即罢课游行坚决响应。
据刘少奇在玉潭学校的同学贺执圭回忆,刘少奇是学生中的领头人之一。他个子高大,声音洪亮,游行时走在队伍前头,高呼“毋忘国耻”等口号,还带领同学们到宁乡县城各处开展爱国宣传和抵制日货的运动。这次爱国斗争一直坚持到袁世凯放弃帝制和最后病死。
贺执圭是刘少奇小学和中学时的同学。1912年秋,刘少奇考上了玉潭学校。转年春天,贺执圭转入这个学校,并与刘少奇同班。1916年,他们在长沙先后考上了长郡中学。因为这里收学费,所以他们又报考长沙一中,并且都考上了。
贺执圭和刘少奇的关系很好,“他睡下铺,我睡上铺”。在他的回忆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刘少奇中学时喜欢踢足球。因为个子高,力气大,刘少奇经常踢中锋,不然就守门。贺执圭的体力不行,打左边锋。班与班相比,他们的班是强的,但是校与校相比,长沙一中比长郡中学要差一些。长沙一中人少,只有200多人,而长郡中学这样的学校有七八百人。
贺执圭(1899--1989)国民党陆军中将。号志军,湖南宁乡人。北京宪兵学校、湖南陆军讲武堂、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3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3期毕业。
贺执圭于1926年秋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宪兵大队中队长,参加北伐。后任独立第2师上校参谋兼宪兵大队长,武汉行营军务处副处长兼军官教导团团长,训练总监部高参。抗战爆发后任江阴要塞司令部参谋长,1938年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少将高参,1939年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军务处处长,参加第1次长沙会战,1942年任湖南省军管区副司令兼参谋长,1944年任湖南省防空司令部中将司令,194510月任第4方面军参谋长。1946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部参谋长)1989511日病逝。

IMG_256

贺执圭

1916年夏刘少奇考入驻省宁乡中学,又在长沙投入了驱逐湖南反动军阀汤芗铭的斗争,直到把汤芗铭赶出湖南。刘少奇积极投身于这两次爱国运动,并且站到了斗争的前列,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初步的反帝反封建的意识。
  1916年冬,辛亥革命的主要军事领导人黄兴和护国讨袁的爱国将领蔡锷相继病逝。噩耗传来,刘少奇悲痛得失声痛哭。湖南省各界隆重追悼黄兴、蔡锷,刘少奇参加大会并多次到灵堂吊唁,还记诵了300多首挽联,充分表现了他对这两位近代爱国先驱的仰慕和怀念。面对国家民族的积弱不振,目睹当时军阀的横行,他决心效法黄兴、蔡锷,立志弃文从军,毅然中止在中学还不到一年的学业,于191751日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
  湖南陆军讲武堂位于长沙古校场,旧称“校场坪”,旧时是明清大校场所在地。大校场为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兵道徐家聚所建,据明崇祯《长沙府志》载,校场原“在小吴门外二里许,有演武厅、将台、走马营24座”,后渐渐延及到长沙东面城墙附近。明末,大校场被废弃。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长沙知府张宏猷重建。长沙自古为军政要地,大校场就是明清两朝军队操演和比武的场地。长沙古校场地址位于今长沙五一西路与芙蓉路相交处。
近代中国,昔日古校场是实施近代化军事教育的用武之地。
1898年湖南巡抚陈宝箴首创湖南武备学堂,不久被迫停办。
1903年巡抚俞廉三在大校场旧址上又恢复武备学堂,为湖南新军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程潜、张辉瓒、鲁涤平、谭道源等都毕业于该校。
1905年巡抚端方将武备学堂改设为湖南陆军小学堂。前后办了5 期,唐生智、贺耀祖、陶峙岳等都毕业于该校。
刘少奇于19175月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这一段时期,他除继续阅读进步书刊外,还读了很多史书。
刘少奇对我国历史上的一些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十分钦慕,如西汉的苏武,东汉的班超、马援,南宋的岳飞等,并决心效法他们,愿“马革裹尸”、以身救国。
刘少奇从军救国的计划虽然受挫,但他的这一思想和行动对他早期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刘少奇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还表现在他回到家乡时慷慨地拿出家里的物资救助当地贫困的农民的无私行为上。
  刘少奇的家里是当地比较殷实的作田人家。他家耕种
45亩田(其中自有30亩,另租种别人15亩),他的哥
哥兼营点大米生意,家里也常煮些酒。据炭子冲附近的老
人回忆,刘少奇从讲武堂解散回家后,在家住了半年多时
间。凡是见到穷苦农民到他家来籴米买酒的,他总是瞒着
哥哥给他们将盛米和酒的器具装得满满的,不收一文钱。
为此,常常和七哥发生冲突。
  当然,这时期刘少奇所想的,不仅仅是救助家乡的部
分贫苦农民,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解救中国数万万在穷
困中挣扎的劳苦大众。
刘少奇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和行动,从开始便遭到家里的坚决反对。本来只是为着日后学手艺打点文化基础才让他读几年私塾的,但刘少奇靠自己的奋斗居然读到了中学,而且每学期考试成绩总在班上名列第一、第二。这时,家里也最多想将来让他当个私塾先生。但是刘少奇却在学校里参加学潮闹事,刚进了中学不久又辍学入了讲武堂,这些都是除参军在外的六哥以外的家里人认为是不轨的。
  1917年,由湘督谭延闿在陆军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办的
湖南陆军讲武堂,不久因南北战争爆发而解散。讲武堂在
战乱中被捣毁。
  实际上,刘少奇在湖南陆军讲武堂只学习了6个月,
便只得重新寻找新的奋斗道路。
讲武堂解散后,刘少奇失学回家,他疾富济贫的思想和行为与家里更是格格不入了。他在家里住不下去,只得在外面同学家中食宿,研究学问,探讨救国救民道路。家里对他更不放心了,于是在1919年初以强制结婚的办法想把他捆住在家,今后再不到外面“闹”了。但这也根本阻止不了他革命的要求。
刘少奇被骗回家结婚的第二天,他便跑到长沙继续求学去了,这就是插班入湖南私立育才中学的事。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又离乡抛亲,奔向北京。以后家庭虽然在经济上不断卡他,但始终没有能动摇他出外革命的决心。
  刘少奇一方面不懈地努力追求自己的革命理想,一方面又要顽强地和封建家庭的种种阻挠作斗争,和社会上强大的封建习惯势力作斗争(包括和自己头脑中的旧思想意识作斗争),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而且随着他的革命要求的强烈,这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到五四运动爆发时,便达到了激化的程度。
  五四运动爆发时,刘少奇正在长沙育才中学毕业班学
习。北京学生罢课运动波及到长沙后,长沙市也成立了学
生联合会。在这个组织的指挥下,刘少奇和长沙各校学生
一起参加了罢课游行、开展爱国宣传和抵制日货的斗争。
各校都提前举行了考试。刘少奇在育才中学参加毕业考试
后两星期,没有等到毕业证书发下来,便急匆匆奔向全国
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和北京大学的学生取
得了联系,他亲自目睹和参加了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
  刘少奇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当时是暑假,天津
的学生也有不少到了北京,曾在天安门举行了很大的示威,
并在天安门露宿了几天,街上的群众运动从这次示威以后,
即不多见。也从此开展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大的新文化运
动,这是五四运动最大的直接的成果。”
  刘少奇通过从长沙到北京参加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实
践,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新的战斗的洗礼,使他进一步
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和封建军阀的反动,也看到了广大
爱国学生和工农群众中蕴藏的巨大革命潜力,他的民主主
义革命思想有了新的升华。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在刘
少奇早期思想的发展中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点。
  根据刘少奇的回忆,他来到北京以后,曾经考虑过三
条途径:一是考北京大学;一是进军事学校;三是留法勤
工俭学。
  北京大学是全国的最高学府,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是刘少奇早就向往的地方。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这所学
校,但是因为学制太长,学费昂贵,家庭也不支持,不得
不放弃。接着,又以优秀成绩考取一所军事学校,可见他
自离开讲武堂以后,还没有完全放弃从军报国的志愿。但
是他并没有去读免费的军事学校,这时候一股强大的留法
勤工俭学运动的潮流更吸引着他。
  到西方去学科学、学技术、学革命理论,是当时许多
先进的知识分子所认定的救国的道路。但是,要留法,首
先得有一笔数量不少的路费,他又遇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
  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和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他
热血沸腾;面对自己历尽艰辛、报国无门、处处受阻的处
境,他一度心情十分悲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煎熬着他。
他曾写下了一首赠友诗,真实地表达了这时的心情。
     诗中写道:
     身长七尺好奇男,
     汝何悲愤而长忆?
     尔之命促数且奇,
     一生富贵何可期。
     胡不及时以行乐,
     飘零千里,备罹万难欲何为?
     人才西渡正纷纷,
     尔之翘首望何陲?
     岂欲长征班定远,
     仗策以相随。
     满目带愁思,
     意蠢情亦痴。
     天津桥上无人识,
     只得远寄与相知。
这首诗是刘少奇写给他的少年好友洪赓飏的,虽然不能反映当时刘少奇的全部思想,但也正好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五四运动期间他来到北京后所遇到的困难局面和当时所进行的激烈的思想斗争情况。“文化大革命”中,一些诬蔑诋毁刘少奇的材料曾将这首诗作了大量的歪曲宣传,这首诗也成了他在文革时受迫害的罪证之一。  
  刘少奇在北京期间,经过短暂的艰苦的探索和激烈的
思想斗争之后,便毅然进入了河北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
班,勤工俭学。这在刘少奇早期的思想发展中,及至一生
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刘少奇在回忆1919年的经历时说:“参加了当时有名
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此时我才开始读到很少社会主
义的小册子和文章,即与社会主义派的人物接近。”这时
候,刘少奇之所以选择到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
固然因为经济困难,到这里和以后留法时可以通过自己的
劳动解决学费和生活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受马克
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和社会主义派人物接近的结果。
    刘少奇进入保定育德中学勤工俭学一年,虽然后来没
有去法国留法。刘少奇于1921年春赴苏留学了。
1921年冬,刘少奇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春天到1922年夏天,这是他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实现向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期,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并考察了苏联十月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并且联系实际,反复思考和研究了中国革命的问题。
1922年,刘少奇回国后参加指导安源等地的工人运动时,已经是一位既有比较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具有对中国革命的深刻见解的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了。
1922年夏,刘少奇曾经就读过的湖南陆军讲武堂在湘军总司令赵恒惕的指示下开始续办,开设了战术、地形、筑城和兵器等课程。讲武堂学生彭德怀、黄公略、王劲修、唐生明等后来分别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
1926年冬,讲武堂旧址上又办起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即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后来成为解放军高级将领的邓华即出自该校。
1929年军校停办,校舍移作他用,校场周围民房渐多,形成街道,始有“校正街”、“校横街”等街名。

刘少奇遗体
文革中迫害致死的刘少奇遗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