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4年4月4日星期四

萨满舞的表演形式(雪域寓言)

 


萨满舞的表演形式

 

不要把忧郁当作装点生活的花瓣,不要用孤独树起封闭自己的栅栏。我们手拉着手,跳起萨满舞。别在缠绵的感情里泡了太久,当你迷惑在生活的苦水中,看不到未来的前景时,让我们在一起歌唱,用我们的舞步,与我们心中的神共舞。

缅甸音乐家多吉与他的女儿雅丹和达瓦向奇玛谈论起萨满舞文化时,阿古登巴、阿卓、楚三星也饶有兴趣。

多吉讲述起萨满舞的表演形式:

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裙,腰里系着9面铜镜,用以显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时候,法器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另外两名萨满为他击鼓伴奏。舞蹈多是模仿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作,最后表演“耍鼓旋转”。这就是“萨满舞”,俗称“跳大神”。

在中国北方农村曾有“跳大神”的习俗,现在已不多见了。但在东北地方戏“二人转”中还有类似形势的娱乐表演。

但是多吉对“跳大神”的习俗有另外一种说法:

“跳大神”最早出现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土族”的民族文化,在土族中也被称作为“波波会。”在跳大神开始的时候,人们会给男孩子准备一个装有五种杂粮,大蒜和五色布的小红色袋子。准备好后就会戴在小男孩的脖子上再进行观看跳大神。土族人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这些日子里,很多地区的土族村落都会举行跳大神的活动。这种习俗一直从古代传到了现代仍然是法鼓不停,香火兴旺。“跳神”在土族的语言中就叫做“波波”,意为法师作道场。

多吉对“跳大神”作了进一步解释:

跳大神是一种活着的人和死着的人的交流方式。一般来说,跳大神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一神,一个是二神,一神是灵魂附体的对象,二神是助手。

在跳大神过程中,一神多是在“旋转”,二神耍鼓。有固定的曲调和请神词,神请来之后,由二神负责与神(灵)沟通,回答人们的问题。请来的有的时候是所谓的仙,有的时候是死去人的灵魂。

 现在跳大神更多的被作为一种民族艺术被保留了下来。正式称谓叫:萨满舞。古代中国北方民族曾盛行过这种巫舞。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

萨满是满族的巫师,萨满舞也就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表演时,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请来神灵后,也就是俗称的“神附体”,即模拟所请之神的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比如: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供品;请来“虎神”,要窜跳、扑抓;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这就表示已请来“金苍之神”。

多吉是音乐家,他从音乐家的角度说起萨满舞的种类。

萨满祭祀舞蹈主要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共舞四种跳法。萨满独舞,突出了庄严肃穆风格。双人同舞,主次分明且动作整齐而富于变化。集体共舞,则以娱神功利色彩和表演意味浓厚为主,大都较直观地体现狩猎、捕鱼、种族繁衍等相关情境场面,或婀娜多姿、或庄严肃穆、或刚健有力、或妩媚动人,且以韵律舞蹈展示了少数民族与狩猎、捕鱼生活及原始信仰的民俗风情。

各地区的萨满舞,不尽相同,宫廷萨满祭祀为皇室家祭,也另具特色,但有其相同的“共性特征”。大体情况如下。

1.抓鼓舞又称《神鼓舞》。舞具为“抓鼓”。基本动作有:跪式弓箭步发鼓、双鼓对搓、跨步缠头、左右挂鼓、凌空转鼓、相互出手传接、空中旋转、以食指为轴等。 《抓鼓舞》腰部动作大、前后左右均可扭动,与腰铃巧妙配合,并有叉步击鼓摆腰铃,十字步搓鼓摆腰铃等等定动作。鼓声与铃声相和,铿锵悦耳,动作英武矫健、开朗豪放。鼓点以“老三点”为主,不打双数鼓点。

2.晃铃舞舞具“晃铃”,又称“神铃”、 “杆铃”。其形制是一根长三尺六寸、直径七分的桦木棍,上面用黄色皮绳拴上大小不同的三至七个铜铃或铁铃。舞蹈动作分为“磕棒”、 “颤抖”两种。主要动作有:小叉步颤抖晃铃棒、转身颤抖晃铃棒、挫步晃腰手腕磕棒、曲肘磕棒、拉蹲式左右肩磕棒、左右转身双腿磕棒等。舞汇丰富、别致,动作矫健、洒脱,节奏鲜明。

3.神刀舞司舞者为萨满及助手(栽力)分别擂鼓、击“扎板”伴奏。舞具“神刀”,上缀铁环,舞动时哗哗作响,与鼓声、板声、腰铃声相和,悦耳动听。舞蹈程序是先平端神刀,然后随着鼓点(老三点),三进三退,同时将“神刀”上下抖动,接着转身挥舞,之后时而单手舞刀,时而双手舞刀,翻身跳跃,上下左右挥舞,刀光闪烁。并有吸腿颠刀、弓步刀花等技巧性动作。整套舞蹈挥洒自如,气势雄浑。

多吉又说道:

萨满舞的表演形式中,鼓在萨满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主要法器,又是跳神时的伴奏乐器。萨满认为鼓是坐骑,可以乘之飞升天上往返人神之间,鼓声具有的神秘作用,可以沟通人、神对话和请来各种精灵治病,萨满跳神时鼓点的节奏非常丰富。萨满舞一般又分祝祷、请神、神附体、送神等部分,各族萨满表演的内容、所用神鼓与其他法器、神衣可分三类:

l、使用抓鼓,有专门服饰,上面坠以各种精灵象征的饰物,也有围以腰铃的,表演内容以模拟动物为主。

2、使用单鼓,有专门服饰,表演多样。蒙古族萨满戴有鹰、神树等饰物的法冠,着红衬裙,外罩有1624条飘带的法裙,从腰部两侧向后围腰坠有912面大小不同的铜镜,左手持单鼓,柄端缀有小铁环,右手持榆木鼓槌,舞动时饰物叮当作响,彩裙随舞蹈飘动。蒙古族萨满的鼓点有多种节拍,同一曲调中可交替使用。萨满跳神时多为二人,一主一辅。边击鼓、边唱、边舞,两人交叉是圆场,舞步轻慢。神附体后,主萨满放下单鼓,在另一萨满的激烈鼓声中双脚高跳重踏,又向左、右两侧作平步连续转,技高者可转百圈以上。有时还要双鼓、刀等神器。

满族萨满有家萨满与职业萨满之分。前者主持本族的祭祖、祭神,后者为人驱邪、治病。萨满戴神帽,腰间系多个长形腰铃,持哈马刀、铜铃、神鼓等神具表演,满族的萨满既用抓鼓也用单鼓。家萨满祭祖时,族人击单鼓、扎板、大鼓等为之伴奏。萨满持不同神具边歌边舞,并在和谐的腰铃、鼓声中跳跃,旋转。神附体后,萨满即模拟各种神灵的态势,家神附体时,以不同舞步表演不同的人物神态,表现野神时,则模拟鸟、熊、虎等动物形象。

3、使用手鼓,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族等。维吾尔族萨满(巴赫西)治病的活动称为“皮尔”,举行时要从天井系粗绳基于地上,并有比较隆重的仪式。仪式开始时,巴赫西先读经、作祈祷,并持神刀在病人前舞动,然后,在鼓声中围着绳子跳舞,接着率女巫师跳舞,最后率病人跳舞,并不断地催促病人围绳舞动。巴赫西使用的手鼓鼓点丰富多样,舞蹈虽都带有神奇、肃穆色彩,但具有不少优美舞姿,围观者众多;柯尔克孜、哈萨克族的巴赫西不用手鼓,而是边弹奏库姆孜、冬不拉边唱念经文,或是挥动短刀、鞭子作些驱邪的舞蹈动作。

缅甸音乐家多吉的讲解,让雅丹、达瓦向奇玛和阿古登巴、阿卓、楚三星开了眼界。

这时,多吉让蒙古舞舞蹈队作示范表演,队员边跳起萨满舞,边唱起了《神鼓舞》:

 

头戴神帽,

系上腰铃,

手持神鼓,

我们击单鼓,

我们敲大鼓,

我们边歌边舞,

在鼓声中跳跃。

 

青春之美,

多姿多彩,

美在旋转,

雄浑博大是美,

坚韧刚毅是美,

轻捷机灵是美,

细腻玲珑是美,

青春之美,

美在真实,

美在自然。

 

大神啊,快来吧,

让我们一起共舞,

你能够带来喜悦,

你能鼓舞着我们,

为我们祈祷安康。

1 条评论:

  1. 雪域文化涵盖了中国的西藏、青海、新疆,也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国和巴基斯坦、缅甸等。我以传说中智慧过人的阿古登巴为主角,运用诗歌体和散文体结合的传统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有故事,短篇形成長篇,並配置自己的漫畫插圖,开始创作汉英版《雪域寓言》。撰写寓言故事能让我返老回童。研究雪域文化则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药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