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4年4月8日星期一

满族男子发式(雪域寓言)

 


满族男子发式

 

自信的男人即使身处浓浓的黑暗,心灵的天幕上也缀满了明亮的星星。自信的男人就像一盏明灯,照亮自己的家人,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看到男人的头发,就能看出这个男人是否自信。为了塑造自己的形象,男人打理头发也是生活常识,从古至今,帝王和将相不会蓬头垢面,儒士道人总会衣冠楚楚,即使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改变,喜欢出镜的人都有共同的审美标准,那就是整理自己的头发,才能出人头第。

音乐家多吉在缅甸伊洛瓦底江畔的课外讲堂上,给内比都歌舞团蒙古舞舞蹈队们讲述了女性的打扮知识后,他又对旁听这次讲课的阿古登巴、阿卓、楚三星闲聊起满族男子发式的特征和传统知识。

多吉说:

满清时期男子头上的发式,有不同的状态,也象征不同的意蕴。

金代时期的满族先人都梳辫发。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金太宗曾下旨,凡女真人皆需留辫发。把前额至脑后的头发剃去一圈,将留下的长发编成一条长辫子,垂于脑后。编辫时,在发梢加缀三股线穗,编结头发中,为辫梢装饰品,称为“辫连子”,俗称“练子”。随着审美需求的进一步需要,又有了很具装饰意义的“熟()线练子”。如发短者,在辫梢续编三股假发,以增辫子长度。辫根用粗线绳扎上。在辫子当中再编结三股辫穗子缀上,辫穗用黑色。

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其骨殖若无条件带回,发辫必将带回故里,隆重埋葬,俗称“捎小辫”。

多吉继续说:

满族男人的辫子平时垂于脑后背上,辫根辫梢均有头绳系扎。靠出卖力气吃饭的人若嫌干活时拖条辫子碍事,也可以一轮一轮地盘于头顶。

清入关后,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对发式的审美由实用转向装饰。以前适用于游猎骑射的发辫,在确立了统治地位的清朝皇亲国戚的生活中明显地落俗了,于是,在统一章服制度的前提下,大兴修饰发式之风。男子定期剃头,剃掉脑门儿和四周的头发,以露出靛青的前额,俗称“剃圈和”。

那时,剃头刀不大,但却锋利无比,据说最快的刀子,吹发可断。头发好者,又黑又密,辫子油光可鉴,拖于脑后,颇为自豪。头发次的或者岁数大、谢顶秃圈儿的,小辫子若一根干油条,背后一垂,大煞风景。于是,产生了专供男人使用的假发:练子,即辫连子。将练子续进短小枯干的真发中。练子是用真头发做的,长二尺三尺不等,越粗越长越黑者,价码越高,反之,价则低。但练子仅可以遮遮丑,要想耀美排场,则只有用熟丝练子。“熟丝练子大辫子”,这在当时是非常讲究和时尚的。

熟线练子是用黑丝线做成的,二三尺长,下边垂三个黑穗子。练子是为了遮丑,不得已而为之。熟丝练子却是主动装扮,欲其美而为之。它们不是因头发稀少时才用,而恰恰用在发好、发黑的青春年少时。熟丝练子用时,分股和头发编在一起,垂在脑后的长辫梢上加缀五色丝线租黑丝穗子,使辫子加粗加长。辫子长者可及腰际或臀部,甚至可达到腿弯处。王公贵族还在辫子上坠以珍珠、宝石或金银坠角为饰,即可以限制辫子的随意摆动,又可以显示豪富和尊贵,是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标志。

多吉笑着说:

身后垂着这么长的一根辫子,虽然看起来很神气,但行动起来却很不方便,常给日常生活增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老辈人曾讲过一个笑话:一个穿着团花大袍的很讲究的人正在戏台前看戏,忽然腹中有声,忙去厕所方便,慌忙中忘记收拾起熟丝练子大辫子。大便后再进场时,他往哪儿去,哪儿的人便往后撤,并齐刷刷地朝他观望,他以为是人们羡慕他的衣着打扮呢,禁不住四顾自炫。熟丝练子甩到了前面,他才发现辫子上沾了屎!人们哄堂大笑,他却羞得无地自容,仓皇中夺路而逃。

阿卓问道:男人为何要梳辫子?

多吉作答:

编发作辫是中国东北少数民族常见的一种发式,诸如: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都是辫发,即都梳辫子,但满族除承袭女真族的梳法,与其相同以外,与契丹、蒙古则又有不同,《大金国志》记载女真族是“金俗好衣白,辫发垂肩,与契丹异。()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富人用珠金饰”。文中“异”所指契丹与女真族同样剃发,但所剃发形式有所不同,契丹人发饰或者从头顶制到脑后,只留前额和鬓角的散发;或者只留前额右侧右耳上方一缕头发,散梳,其余全部剃光。而女真族的发饰则是半留半剃,从额角两端即两耳之上引一条直线,直线至前额部分全部剃去,只留颅后头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露在外面。

作为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继承了女真族旧俗,男子的发饰与女真族完全一样。《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女真“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环,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玉为饰”。金代女真人的发式风俗,经历了数百年,被其后人满族所延续下来、满族的男子直接因袭了女真人编发为辫的独特习俗,将头发半剃半留,剃去周围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一条大辫子,垂于脑后。以彩色丝线系结,再饰以金银珠玉等。

在讲述男人梳辫子的传统时,多吉叹息道:

在萨尔浒同明朝的战争中,被努尔哈赤俘虏的朝鲜人李民寏在其所著《建州闻见录》中这样描绘道:“男胡皆拔须剪发,顶后存发,如小指许,编尔垂之左。”

努尔哈赤非常重视这一习俗,凡被他攻占之地,男子发式必须划一,不分老少,一律剃发投降,并以此作为一种性利的象征。清朝定都北京之后,仍然如此。

强令剃发,在全国引起震荡,不仅明末遗老遗少反对,一般的汉族百姓也难以接受,为此而毙命者不在少数。

但终究强令难违,剃发之风最后还是遍及全国,清朝的男子已小分民族、地域,全部剃发垂辫。这种统一的半剃半留鲜的发饰,成了清代男子的发式特征。

直到辛亥革命,清朝覆灭。这种发式才告结束。至此,中国男子始剪短发,终于步入了世界男子通行的发式潮流中。

多吉唱起一首《辫子歌》:

 

一条长辫子,垂于脑袋后。

男人留辫子,可笑又可悲。

 

耻笑太荒唐,悲泣亡国恨。

归降便削发,汉人成清奴。

 

堂堂男子汉,辫发垂脑后,

双腿齐下跪,汉贼膝盖软。

 

满汉全席宴,主仆分层次。

满人座上宾,汉人洗碗筷。

 

揪住小辫子,怒骂叛汉人,

大汉曾风流,为何今不存?

 

光阴如流水,岁月不饶人。

满清已消亡,唯留汉奸种。

1 条评论:

  1. 雪域文化涵盖了中国的西藏、青海、新疆,也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国和巴基斯坦、缅甸等。我以传说中智慧过人的阿古登巴为主角,运用诗歌体和散文体结合的传统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有故事,短篇形成長篇,並配置自己的漫畫插圖,开始创作汉英版《雪域寓言》。撰写寓言故事能让我返老回童。研究雪域文化则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药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