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服饰趣闻
在缅甸伊洛瓦底江畔的一个蒙古包里,缅甸音乐家多吉与他的朋友阿古登巴、阿卓、楚三星,还有达瓦、向奇玛,用晚餐时闲聊起满族人的民俗,他的女儿雅丹对父亲说:“你能不能讲些关于元代蒙古人的服饰,我很想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达瓦、向奇玛笑了,说道:我们也爱听哇!
多吉先生说道: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的服饰多以“宽袍大袖”为主,宽大的袍服既符合蒙古人高大的身材,同时也十分适合骑马或放牧。从这角度来看,蒙古人的服饰多以实用为主。当然蒙古贵族或者皇亲国戚就另当别论了。
蒙古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这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如此设计主要是为了方便上马下马。蒙古服饰承袭了女真传统,早期崇尚白色。由于射猎生活的需要,无论男女均身着袍服。
蒙古袍服的特点主要是圆领、窄袖、捻襟、带扣袢、衣裳连结,窄袖前端接有一个半月形的袖头,因形状酷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又名箭袖。平时穿着将袖头挽起,作战或围猎之时放下,冬季还可以起到御寒作用。
蒙古人通常还在袍服外面穿着一种长至肚脐的对襟短褂,因为起初是在骑马作战时穿着,所以称作马褂,无袖的称作马夹或坎肩,主要为八旗“军服”,之后随着清朝推行易服政策在中期普遍流行开来,成为“礼服”。
蒙古袍衫和马褂还在近代演变为旗袍和唐装,被视作中国元素的代表之一。在东北聚居区或一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上仍可常见身着传统服饰的蒙古人。
多吉又讲述了元代蒙古女子服饰:
元代女子服饰也包括蒙古妇女和汉族妇女的服饰。女子的袍服的样式与男子大体相同,但装饰较多。当时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
另外,元代时期在妇女中还流行各种单、夹棉的对襟衣和半袖袄,特别是蒙古族妇女的服饰就明显带有本民族的服饰特点。当时,蒙古族贵胄妇女以袍为礼服,袍样式主要有大红织锦、吉贝锦、蒙茸、琐里,这些都是贵重的袍式,妃嫔常穿。色彩以红、黄、茶色、胭脂红、鸡冠紫为主。袍的造型宽大而长,右袄交领。袖子大但在袖口处较窄,相当于现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当年在关外时期以皮毛制品为主,衣服的材质却与汉族有很大不同。汉族人的衣服多以棉布、桑麻、蚕丝为主,而蒙古人冬季的常服却以兽皮为原料。即使是夏季的衣服也会用兽皮进行装饰。清朝入关后分为单、夹、皮、绵四种材质。
从服饰习俗和文化角度来看,蒙古族的男性或者女性,虽然平时穿衣并不注重打扮或者装饰,但他们至少拥有两件可以过冬皮袍。这两件皮袄都用兽皮缝制,皮毛向内的皮袍用狼皮或者狐狸皮制作。皮毛向外的皮袍多以野兽皮毛为主,这样不仅可以抵御严寒和风雪,也可以让身体更加暖和。但是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差的穷人来说,就只能用狗皮或羊皮制作皮袍。虽然保暖度与野兽皮毛差不多,但是从外观上来看并不美观。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开始对服饰方面进行规定,参考了汉人的服饰,但也只是皇帝及国戚贵族、王公大臣们的服饰有了一些变化,一般蒙古人的服饰大体上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式。
在服饰颜色上,由于元朝的民间服饰,禁止使用彩绸,只允许使用暗色系的棉麻布、葛布和丝织品等。因此,民间服饰的样式与颜色较为简朴。这一时期民间的男女服饰虽然款式各异,但颜色较深,显得沉闷。
还有一点就是蒙古人无论长幼,衣服的样式以及用料大体相同。而且大多数蒙古人在小时候,都曾经穿过哥哥或姐姐剩下的衣服。
直到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蒙古人才仿照汉族服饰文化,制定了符合蒙古族特色的服饰习俗与文化。尤其是元朝皇帝以及贵族阶层,在服饰习俗与文化上的改变更大。因为他们的中下层蒙古人的的服饰并未进行太多改变。这与汉族人的“老大穿新衣,老二穿旧衣,老三穿破衣”习俗相近。
多吉又讲起了元朝的发型习俗:
很多关于蒙古族的影视剧中,大家都能看到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语言、服饰、食物以及发型。相比较汉族来说蒙古人,并未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教导。所以他们的思想中压根就没有蓄发留须的习惯。
蒙古族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开始,蒙古人就开始流行一种被称为“溶焦”的发型。成年蒙古男子会将额头至头顶的头发剃掉,只留头部两侧以及后脑部位的头发。但也有一部分蒙古人会有,在额头部位留一撮毛发的习俗。蒙古人很少剃须但也不会故意留下胡须,嘴唇和下颌部位长胡子之后,他们并不会将其剃掉。当然也不会像汉族人一样去打理胡须。
同其他北方民族一样,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满族男子的传统发式也是辫发。不同之处在于,满族发式是半剃半留,剃去周围的头发,只留颅后部分,再编成发辫。满族女子在年幼时候也像男子一样剃发,样式也大致相同。成年后,开始蓄发,式样很多,两把头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种。
蒙古人的特殊发型习俗,其实与其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很大关系。比如,头顶不蓄发既是对“长生天”的尊重,同时也比较符合游牧民族的外在形象。这种看起来比较凌乱又毫无规则的发型,从成吉思汗时起一直保留到元顺帝时期。从蒙古人的服饰、发型就可以看出其民族属性与特色。这其实也是元蒙时期,蒙古族习俗与文化的一部分。
多吉又讲起了元朝蒙古人戴帽子的传统:
戴帽子是蒙古人的传统,自幼时起就开始戴帽。无论冬季还是夏季,他们都会戴不同材质或样式的帽子。
入关以后,又吸收了明代的六合帽,俗称“瓜皮帽”。此外,还有毡帽、风帽、皮帽、耳套等不同式样的帽子。
蒙古人的帽子不但有男女之别,还有冬夏之分。根据寒暑分为暖帽、凉帽两种,帽顶有红缨。冬帽有皮帽和毡帽,分圆顶与尖顶两种,其中圆顶带后檐,如箕形。夏天戴毡笠,其形状如钹,亦名钹笠,帽檐甚宽,可遮挡阳光,后部缀上布条护颈,以防风沙蚊蝇,帽顶有顶珠或雉尾。
起初蒙古人戴的帽子没有前檐,忽必烈因日光强烈而无法睁开眼睛,多有骑射之苦,便告诉给察必皇后,皇后于是在帽子上加缀了前檐。蒙古的女性则冬戴皮帽,夏披纱巾。
那时,元代的贵族妇女,头顶常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是一种呈圆筒状,宽顶细腰,前面探出,两侧各垂一翅膀状耳饰,顶后翘翠花羽毛数根的冠帽。
蒙古女子素有“一耳三钳”的习俗,直至今日,仍可在年纪稍大的满族女性中见到传统式一耳三钳之风。其他女子首饰的佩戴与汉人大同小异。男子也有扎耳孔的习惯,有在幼年时扎耳孔好养活的说法。与女子不同,男子一般只扎一个,带一个铜圈,但成年后大都不再佩戴。
由于骑射风俗,蒙古族男子还佩戴扳指,入关前,主要使用鹿骨扳指,以有眼者为贵。入关后,逐渐发展为纯配饰,又新增了玉、象牙等材质。当时,蒙古人对扳指尤为重视,几乎人手一枚。
现在生活在内蒙地区的蒙古族人,还保留了很多古代蒙古时期的习俗与文化。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骑马、弯弓射箭,吃羊肉、奶制品以及喝牛奶或马奶。
每当重要的节气期间,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内蒙人,依然会穿上具有蒙古特色的服饰,并且载歌载舞的欢度佳节。
但是,元代女子的妆面基本上继承了宋代的风格,以淡雅、自然为主。即使是有身份地位的贵族妇女的妆面,也仅仅是略偏浓一些,蛾眉朱唇,加之红紫色的眼影,隐约透露出一种贵族女子的高贵气息。
多吉唱起了一首蒙古歌《大哉乾元》:
骏马奔腾蹄声震中原,
铁木真挥鞭横扫西辽,
西夏金朝大理失政权,
随后招降吐蕃诸部落,
蒙古各部从此大一统,
大蒙古国登上大舞台。
汗位相争蒙古始分裂,
忽必烈扬鞭扩土拓疆,
灭了南宋流亡小朝廷,
大蒙古国由此改国号,
国名大元定都在大都,
意为大哉乾元兴天下。
元朝疆域超越历代王,
东尽辽左威震日本海,
南越海表直抵南海域,
西至天山茫茫大草原,
北越阴山和贝加尔湖,
秦汉唐宋望尘都莫及。
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
保留政军和监察三权,
开中国行省制之先河,
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
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
唐诗宋词元曲齐争艳。
中期皇位继承引紊乱,
后期政治腐败多权臣,
民族矛盾越来越加剧,
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大哉乾元一去不复返,
大明王朝从此坐江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