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装服饰小史
听了智者阿古登巴的叙述,阿卓、楚三星非常好奇。但雅丹和达瓦、向奇玛,对这些历史事件并不感兴趣。
雅丹就问阿古登巴:智者阿古登巴先生,你能给我们讲些明朝的民俗和生活故事吗?
缅甸音乐家多吉在伊洛瓦底江畔的一个草甸上,举办了一个文化讲座,听课者主要是他的内比都歌舞团蒙古舞舞蹈队,还邀请了他的朋友阿古登巴、阿卓、楚三星和达瓦、向奇玛等。他的女儿雅丹建议阿古登巴能讲些明朝的民俗和服饰故事。
阿古登巴笑着推荐由学识丰富的多吉先生,给大家讲讲明朝的服饰历史。
多吉答应了。他说:要了解明朝的服饰历史,还得从当时流行的旗袍和马褂说起,那就涉及到女真人和满族人的穿着故事。
多吉让舞蹈队从演出服装箱取了几件满族服装,他说道:
明朝初期,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就是这类样式,用料是布、皮兼用。
多吉说道: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文化,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政权,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故他们所穿的袍服便称为“旗装”、“旗服”。
多吉让舞蹈队又从演出服装箱取出了几件旗装,他说道:
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旗装,也称“旗服”。旗装,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
中国汉人对服饰的区分,将上服称为“衣”,将下服称为“裳”,而旗装则是“衣皆连裳”,也就是将衣裳连在一起,不分上下,这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
虽然满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传统特色,但也随其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着,长期与汉族杂居,在服装款式上,服饰色彩与服饰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多吉从演出服装箱取出了几件男式旗装,说道:
满族男人穿的旗装,也叫大衫,长袍。也就是男子穿的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男式旗装,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都是为了适于骑马射猎。穿着传统满族旗装的男子,习惯穿着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褂,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露出三、四寸,可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旗装是满族男子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
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装逐渐废弃,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
多吉又从演出服装箱取出了几件女式旗装,说道:
这是女子穿的长及脚面的旗装,还有外罩坎肩等。
旗装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旗装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四面开衩。古旗装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女式旗装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装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妇女穿的坎肩还要绣花锒边。坎肩有棉有夹,或丝或布,多套在袍子外面。
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等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白色在满族服饰中是一个重要的颜色,因为,满族传统上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在满族服饰中常在红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的旗装上镶白色的花边。
满族妇女心灵手巧擅长刺绣,她们在衣襟、鞋面、荷包、枕头等物品上刺绣花卉、芳草、鹤鹿、龙凤等吉祥图案。满族服饰一般在衣袖上绣的花最多。满族入关以后,服饰图案中也常出现许多汉族的福、寿、万等字的吉祥符号。
妇女旗装的装饰性要比男性旗装更强,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装领口,衣襟,袖口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有一种女式旗装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裏,“挽”出来更显得美观。
多吉拿着一件女式绣花旗装,说道:
你们看,众多满族服饰技艺就涵盖在这些旗装中。如“扣攀”、“十八禳”、“鞋帮花”、“掐鞋脸”、“打咯吧”、“缝纫”、“裁剪”等工艺;众多满族传统美学因素也蕴藏其中,如:剪纸、刺绣、女红等,剪纸是图案创作的前提,女工在创作前往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随手动,手随心动,作品质朴厚重、浑然天成。
绣花也大量用于服饰其中,山水琅琊、瑞兽祥云、传统纹理随处可见,技法有“平绣”、“堆绣”、“打纸绣”、“绒绣”等,针法涉及过百种,错针、纳金丝、网针、乱针、挑花、刮绒等;无数满族传统符号聚集其中,“枕顶”、“云肩”、“挽袖”、“被套”、“鞋帮花”等。女工包括选料、画衣样、绣花、裁剪、掐缝、镶边、咬牙、缝合、上领、盘扣袢、熨烫、整形等二十个步骤。
多吉笑着说:
不过,满族妇女所穿旗装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
上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筒式的宽襟大袖长袍。不同的是,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而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女旗装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
多吉让达瓦、向奇玛和他的女儿雅丹一起试穿满族旗装,还给他们戴上了旗装头饰。
多吉先又讲述了女子旗装头饰:
满族贵族妇女发式盛行于光绪、宣统年间。其式,顶发梳成圆髻,脑后发呈燕尾式。另以黑缎、绒或纱制成“不”字形皂板,曰“头板”,其底部以铁丝制成扣碗状,谓之“头座”,扣于头顶发髻上,并用发缠绕,使之固定。这种“高如牌楼”之固定装饰,用时套在头上。通常于头板正中戴彩色大绢花,称“头正”或“端正花”,并加饰珠、翠、玉簪、步摇和鲜花,或于右侧缀一彩色长丝穗。这种发式因头板如两翅张开而得名。
女子穿旗装时,还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
其实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
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要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这样缝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多吉又笑着说:
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其实那时的服饰穿着杂乱无章,还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并没有对官方和民间服装穿着作出过什么规矩。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穿着才开始有了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的衣冠,寒暑皆需更换,还有定制,不可逾越。
至于闲散旗人,男子皆穿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习以为常。
那时满族妇女的旗袍,多有发展,喜用绸缎制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为有清一代的时装。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样式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
我们现在说的所谓京派旗袍,其实就是早期满族妇女穿的旗装。
多吉唱起了一首时装歌《世界服装史》:
约在十万年前的古人类,
可能标志着服装的出现,
最早的服装可能是兽皮。
早期亚麻用于编制服装,
已知的可能是格鲁吉亚。
一种不分男女的古纳库,
那是罗马化苏美尔服饰。
巴比伦发明了刺绣技术,
亚述人已开始使用流苏。
波斯人开始穿上了裤子,
还会戴上高高的原帽子,
富有贵族追求昂贵紫色。
古代晚期出现了古希腊,
还有罗马埃及的羊毛衣。
早在克里特迈锡尼时期,
服装材质有亚麻和丝绸,
还有一种罗马男性长袍。
时间很快到了十五世纪,
相关服装职业渐渐兴起,
天鹅绒贝雷帽织锦面料,
已经出现在服装市场上。
时间又从十六世纪开始,
法国和西班牙宫廷服饰,
华丽程度超越了意大利,
服装成为财富权力象征。
十七世纪宫廷服装演变,
王子诗人内侍女士卫兵,
都有非常最珍贵的制服,
这些制服颜色特别鲜艳,
由非常昂贵的织物制成。
1790年的马里·雅卡尔,
发明了自动化的织布机,
技术演进到了缝纫机上,
英国成为服装生产中心。
二十世纪出现消费主义,
服装是最突出领域之一。
时装公司适应这一现象,
高价格的服装成为潮流。
比对世界服装历史变化,
在民国之前的服装国史,
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黄袍。
是谁精心设计定下规矩?
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礼仪。
将时间化在欣赏时装秀,
不如了解点时装史实在。
雪域文化涵盖了中国的西藏、青海、新疆,也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国和巴基斯坦、缅甸等。我以传说中智慧过人的阿古登巴为主角,运用诗歌体和散文体结合的传统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有故事,短篇形成長篇,並配置自己的漫畫插圖,开始创作汉英版《雪域寓言》。撰写寓言故事能让我返老回童。研究雪域文化则是我防止老年痴呆的药方。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