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

第三章第二节  立宪运动与皇族内阁




沈阳先生 撰稿

1900(光绪二十六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 。
1901(光绪二十七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虽然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 ,但立宪真正为中国官僚、士绅等广泛关注还是在20世纪初 。
1905(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国内舆论是一致认为,“此战诚为创举,不知日立宪国也,俄专制国也,专制国与立宪国战,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要求清政府推行宪政。立宪人士积极奔走,立宪发展为一种全国性思潮 。当时的日本认为以其国力不足以独霸中国。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同时遏制其他列强在华吞食过多利益,日本改变了对待清政府与革命党的态度,不再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取消了对孙中山长达十几年的政治庇护,查封了同盟会会刊《民报》。
为了消弭革命,拉拢资产阶级,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开明的姿态。
1905(光绪三十一年)7月,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
1906(光绪三十二年)9月1,清廷正式颁布"预备仿行宪政"谕旨(全文 )
1907(光绪三十三年)910月,下诏筹设资政院和咨议局,允许资产阶级可以通过选举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议等部分权力。上层资产阶级从中看到了希望,纷纷成立各种立宪团体,从事君主立宪活动,准备参预政权 。
1908(光绪三十四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 ,使得时人对君主立宪信心大增 。但《宪法大纲》虽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颁布的宪法为蓝本,但它删去了日本宪法中对天皇权力限制的条款 。
1908(光绪三十四年)冬天,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 。光绪之弟、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监国,为摄政王。预备立宪进入第二阶段。
载沣监国摄政后,两次重申继续进行预备立宪与立宪作为国策的不可动摇性 。取得了国际方面的认同 。
1909(宣统元年)10月4,除新疆外 ,各省先后宣告成立咨议局 。
但是摄政王载沣在另一方面采取集权措施,积极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大肆提升载涛、载询等满族亲贵的官职,居政府首席的庆亲王奕劻则老耄而好贿 。在载沣担任摄政王一年之后,一度对他执政前景相当乐观的西方媒体就改变了判断 。同时满洲亲贵和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加深。
1910(宣统二年),国会请愿同志会在北京连续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 。
19115(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的内阁。13名国务大臣之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而皇族竟有5人,故人称“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引起立宪派的强烈不满 。但他们还没有绝望,又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名义上书力争,说:“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 。但得到回答是:“黜陟百司,系皇上大权,议员不得妄加干涉。 ”
立宪派纷纷感到失望,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革命阵营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