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8年10月27日星期六

第七章第一节  概述新军阀混战始末


第七章 
割地称王的新军阀混战
沈阳先生 撰稿
第一节 
概述新军阀混战始末


  中国近代史并不是一部伟大的光荣史,充满了杀戮和血腥,是一段不顾民生的军阀混战史,整个清末民初带给中国人民的是无尽的灾难,“用武力夺取政权”是近代军阀混战时期的主要特征。无论国民党、共产党、新军阀都强调“枪杆子出政权”的“武装暴力革命”。
  清末至民国时期称今江苏省以北的山东、河北、辽宁等沿海各省为北洋,而称其以南沿海各省为南洋。
  北洋水师是指19世纪后期李鸿章建立的近代海军,总基地是山东威海卫,后改称北洋舰队,18951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北洋军阀是指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阀集团。除了名称中有“北洋”二字外,跟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无关。它的起源是: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管辖指挥。1901年,袁世凯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后,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的军事集团,人们称之为“北洋军阀”。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在不同帝国主义支持下,形成直、皖、奉三系,直系军阀头子先后为冯国璋、曹琨、吴佩孚,皖系军阀头子为段祺瑞,奉系军阀头子为张作霖。各系的相同点:一是都由袁世凯的北洋军分出来的;二是都投靠帝国主义,其中直系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皖、奉两系均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三是它们之间既有矛盾,但在镇压人民革命时又互相勾结起来。直到19286月奉系北洋军阀垮台,历时1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才告结束,北洋军阀也随之覆灭。
  教科书上说的军阀混战,指的是清末民初时期到抗战之间的中国境内军阀割据混战的事件。
  近代,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使得帝国主义在中国长驱直入,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一种特殊势力——军阀统治,民国时期的军阀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袁世凯死后在北京政府掌权的是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为了使他的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非法解散了的国会。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比上次顺利,因为1917612,保守派将军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企图拥护清废帝溥仪复辟。同年8月,南下的150余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了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军政府”。
1917年,段祺瑞以“讨逆军”成功镇压张勋的复辟闹剧,他提出“再造共和”,却又拒绝恢复国会,并欲废止《临时约法》。段祺瑞的行径招来了南方五省的反对,护法运动由此展开,中国陷入南北分裂。
自此时起,至1929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分裂与争战的状态竟在中国持续了十余年。
  以“军阀混战”为特色的中国近代史已为今人所熟知。究其原因: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关。因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各个地方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这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了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它们分别在中国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这样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也就促进了中国各派军阀的割据纷争。
  军阀混战是民国时期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民国军阀派系众多,每个军阀都控制着一片固定的区域。军阀混战发生的社会原因:从主观上说,军阀想要获得更多的地盘和权力,所以开始发起争夺战争;从客观上说,中央政府缺乏威信,无法管制军阀,军队缺乏法纪,人民生活贫苦,国库财政空虚,列强对不同军阀的扶持,加剧了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
事实上皖系、直系、奉系的大军阀,虽长年背负“帝国主义傀儡”之骂名,却难以得到帝国主义的实惠,都是想方设法从别处挖来他们需要的军备。
  打仗离不开军火,清末遗留的兵工厂不但产能有限,且多遭兵燹,海外输入理应成为大军系必须的考虑。然而,欧战后在美国倡议下,世界主要武器生产国联合对华实施军火禁运,一禁就是十年,直到国民政府完成统一方才结束。在禁运背景下,列强被迫保持中立,无法在军事上扶持那些他们想要支持的对象。
北洋军阀统治的前几年,战争的规模已经不小。国民党上台后,军阀混战的规模更大了。军阀混战造成政局的动荡,军阀的割据、纷争乃至混战,使社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给广大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19166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直系和以安徽人(简称皖)段祺瑞为首的皖系。直系代表人物有曹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等,分别任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督军,构成直系的基本势力。皖系主要人物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府大权。段祺瑞依靠曹汝霖等亲日派官僚,急欲取得日本的援助,积极主张对德奥宣战,但遭到黎元洪和多数国会议员的反对。

  1917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皖系便煽动10余省区的军阀通电“独立”,发兵进逼北京。7月,张勋乘机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迅速打败张勋,重新控制政权。皖系不惜出卖国家利权,向日本大借外债,他们乘机编练“参战军”,扩充皖系实力,鼓吹以武力统一全国。秋时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护法力量。

  1918年秋,组成以安福系议员占绝对多数的新国会,史称安福国会。皖系又利用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取代冯国璋任总统,压制直系军阀,以便实行一系专制。皖系武力统一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也为直系将领所反对。直系在英、美支持下,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8月,皖系操纵的安福国会选徐世昌为总统,取代了冯国璋的职权。

  1919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成为直系首领。直皖军阀的权力争夺日益加剧。

  1920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被直、奉军击败。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军阀逐步被消灭。直奉联合发动了直皖战争,打败了皖系军队,一起控制北京政府。直皖战争后,直奉之间因在地盘和权力分配上产生了矛盾。

  19224月爆发首次直奉战争。结果奉军战败,退出关外。直系控制北京政权后,仍推行武力统一的政策,驱逐徐世昌,扶出黎元洪复任总统,策动广东的陈炯明发动军事政变,驱逐孙中山出广东。同时派杨森督川,孙传芳督闽,沈鸿英督粤。

  1923年,吴佩孚制造了“二七”惨案。6月曹锟在京驱逐黎元洪,10月经贿选窃踞总统职位。直系由此而声名狼藉,财政经济状况也日趋恶化。

  1924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吴佩孚腹背受敌,主力被歼灭,率残部仓皇南逃。

  19253月孙中山逝世后,北京政权实际上被奉系首领张作霖控制。原属直系的浙江督军孙传芳,跃为直系后期最有实力的首领。10月,孙中山组织浙、闽、苏、皖、赣5省联军,自任总司令,以东南5省首领自居。吴佩孚则乘机到汉口自称苏、浙、鄂、赣、川等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重新纠集直系势力。

  19266月北伐战争前夕,吴佩孚拥有兵力约20万人,占据湖南、湖北、河南和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控制着京汉铁路。孙传芳拥有兵力约20万人,占据着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先在湖南、湖北消灭吴佩孚的主力,接着在江西、福建击溃孙传芳军队。不久,直系军队的残部也分别被消灭。

  军阀割据时期通常是指自1916年袁世凯之死到1928年东北易帜,共持续了13年的时间(也有说到1930年中原大战为止)。民国军阀主要势力早期为北洋军阀、滇系军阀、粤系军阀等。后期则由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桂系军阀、直系军阀、奉系军阀等取代。

北洋军阀:
皖系:
段祺瑞、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张怀芝、张敬尧、陈树藩、卢永祥、吴光新
直系:
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王占元、陈光远、李纯、萧耀南、蔡成勋、王承斌、齐燮元
奉系
张作霖、张学良、张作相、李景林、韩麟春、姜登选、张宗昌、郭松龄、杨宇霆、孙烈臣、张景惠
晋绥系:
阎锡山、傅作义、徐永昌西北军:冯玉祥、宋哲元、鹿仲麟、刘郁芬、张之江、李鸣钟、孙良诚
其他:
赵倜、石友三、孙殿英、韩复榘

西南军阀:
滇系:
()唐继尧、()龙云、卢汉、胡若愚
桂系:
()陆荣廷、沈鸿英、陈炳琨、莫荣新、()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黄旭初
粤系:
()陈炯明、()陈济棠
黔系:
刘显世、袁祖铭、周西成、王家烈
湘系:
汤芗铭、唐生智、谭延闿、何键、赵恒惕、程潜
川军:
刘存厚、熊克武、刘湘、刘文辉、杨森、邓锡侯、潘文华、王陵基(川军从未形成统一体系)

西北军阀:
陕西:
刘镇华、杨虎城、郭坚、党玉琨
新疆:
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
马家军:
(宁夏)马福祥、马鸿宾、马鸿逵、(青海)马麒、马麟、马步芳、马步青、(新疆)马仲英

国家军阀:
  势力大,可控制北京政府—以中央政府名义向国外贷款、讨伐叛军。
  直系冯国璋:
  皖系段祺瑞
  奉系张作霖、张学良

联省军阀:
  西南军阀:滇系(唐继尧)、桂系(陆荣廷)
  西北国民军:冯系(冯玉祥)

省级军阀:
  保境安民,依附大势力。
  山西:晋系(阎锡山)
  广东:粤系(陈炯明)
  湖南:湘系(赵恒惕)
  新疆:杨增新、盛世才(认庙不认神主义)
  西北马家军:马鸿宾、马鸿逵、马步芳

小军阀:
  四川:(四川四杰:东—刘湘、北—邓锡侯、西—杨森、南—刘文辉)
  河南:(赵倜、刘镇华→白朗、张庆)
  陕西:陈树藩   贵州:黔系 (刘显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