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李庆生在《人民政协报》刊文,较为详细地记述了何香凝营救廖仲恺的经过。廖仲恺(1877—1925)和何香凝(1879—1972),原籍广东,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也是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廖仲恺出生于美国,何香凝出生于香港,1897年在广州结婚。
时任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孙中山的助手廖仲恺,在6月14日 ,突然接到陈炯明从惠州打来的电报,要他去相商要事。廖仲恺明知有诈,但他还是告别了夫人何香凝去了惠州。谁知车刚驰出广州不久,便在途中被叛军扣押,拘禁在石井兵工厂,连陈炯明的影子也没见到。
两天后,陈炯明公然下令炮轰孙中山办公的观音山总统府,并下令悬赏:捉到孙中山,赏洋二十万元!
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变时,北伐军回师广东,但在韶关为叛军所败,转退入福建。当时北伐军飞机队汽油告磬无从补给,只得将全部飞机在始兴多塘铺机场烧毁。
面对这一触目惊心的事变,当时担任北伐军“出征军人慰劳会”总干事的何香凝,强忍着对丈夫廖仲恺处于危境的悬念,先为孙中山、宋庆龄的安全四出奔走。直到她得悉孙中山与宋庆龄安全脱险,并在岭南大学和永丰舰上会见了宋庆龄和孙中山后,才开始打听廖仲恺的下落。十天之后。她从陈炯明的部下熊略那里得知廖仲恺还活着的消息后,决心深入虎穴搭救自己的亲人和战友。
6月底的骄阳,晒得南国土地像火一般的闷热。廖仲恺的囚室,在一幢小楼的西室,更是闷热难当,他的手、腰和脚被三道铁链捆着,并紧锁在一张铁床上。
何香凝在熊略的帮助下,乘着小艇,闯进了兵工厂,一起来到囚室前。看守官规定她只能看看,不许说话。为了援救自己的亲人,她强忍悲愤,默默地走到廖仲恺的身边,用手抚摸着仲恺被铁链磨出的累累伤痕和被汗污浸透的褴褛衣衫,心如刀绞。
过了几天,何香凝又去探监,并给廖仲恺带来了替换的衣服。可是,没有头目的允许,看守官不敢对廖仲恺开锁解链。何香凝就用剪刀把廖仲恺的脏衣服从背后剪开脱下。同时向叛军士兵讲述陈炯明部队当年困守在福建漳州时,廖仲恺设法四处筹借粮饷支援的往事,深得士兵们的同情。经过熊略向叛军首领说情,才开锁替仲恺换上了干净的衣服。
革命党人为了严惩陈炯明的叛变行为,在香港处决了陈炯明的一个同宗兄弟,这使陈炯明恼羞成怒,准备对廖仲恺进行报复。同情廖仲恺的守卫士兵把消息透露给了廖仲恺。
死对廖仲恺来说,并不悲哀,但当他想到革命尚未成功,心中不免有些难过。他趁着开锁吃饭的时候,偷偷地向士兵要来纸笔,连写了四首诗,藏了起来。
何香凝探监回家后,因生病正住院治疗。听到这一消息,她顾不得病体虚弱,又一次前往石井囚室探望。这时石井囚室已是警戒森严,看守士兵增加到五个。守卫士兵仍然不准何香凝和廖仲恺谈话,只准远远地站着。
廖仲恺见何香凝来了,立即向她招招手,何香凝正待冲上前去,却被卫兵用枪挡住。革命不怕死,何香凝伸出右手把一支枪抢在手里,大声说:“你们放枪吧!我不怕。”
那几个士兵竟被何香凝的巾帼英气镇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何香凝见士兵们不敢动手,就冲到廖仲恺身边,廖仲恺把一个小纸团递给了何香凝。何香凝回身出来,默默地打开纸团,才知是诀别诗。其中两首是回顾二十年参加革命的经验教训,怀念孙中山和痛斥陈炯明的;另外两首是写给她和儿女的。给她的诗中写着:“后事凭君独任劳,奠教辜负女中豪……”给女儿梦醒和儿子承志的诗中写着:“女勿悲,儿勿啼,阿爹去矣不言归,欲要阿爹喜,阿女阿儿惜身体!欲要阿爹乐,阿女阿儿勤苦学……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尚存一言须记取,留汝哀思事母亲。”诗句表达了一个革命者的临危不惧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