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8年10月31日星期三

第二章第五节 中共在广东航校早期储备的航空人才



沈阳先生 撰稿

孙中山在早期革命屡遭失败之后,开始改变利用军阀打军阀的作法,创建革命军队,除黄埔军校外,也建立了空军学校培养航空人材。
19249月,广州大元帅府成立航空局,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孙中山决定建立军事飞机学校(即广东航空学校)。校址最初设在广州东山原皮革制造厂旧址,后迁至大沙头航空局飞机制造厂附近,派黄秉衡具体负责。
孙中山在广州东山大沙头革命航空基地仿效苏联军队办学模式创办“广东军事飞机学校”(1926年后数次易名,一般称之为“广东航空学校”)
10月,苏联顾问李糜代理航空局长,兼任军事飞机学校校长。聘请苏联、德国空军军官任教官。当时所用的飞机辄被调出参与东征战役,以致教育计划完成无期。
  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就商国事,大元帅府秘书兼航空局长陈友仁随同前往,航空局苏联顾问李糜将军受命代理航空局长,林伟成、陈卓林随被派赴苏联考察航空和洽商支援飞机事宜。
1925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7月,广东军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统辖军事委员会,下设海军局、航空局、军需局、参谋团及政治训练部等机构,继续发展革命空军,其时留学英美德法日各国的航空华侨丁纪徐、黄毓沛、黄毓铨、谭秀、刘植炎、方景山、谭颂云、周诚、吴建文、蔡钳等众多航空各部门技术人才,也陆续回到广州投效空军服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孙中山创办的飞行学校,在飞行学校及学校下属飞机队等机构中均设有中共党代表,并派一些共产党员进入航校学习。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广东航空学校共办了两期航空训练班,这两期都有中共学员。
19249月,广东航空学校成立时,军事飞机学校第一期学生10人,来源为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生刘云、王叔铭等7人,又在飞机修理厂吸收唐铎等3人,于11月入学,尔后边学习边参加东征之役。第一期于年底开学,先是办训练班,配有寇蒂斯式飞机2架,聘德国人雅尔台主持校务,另有德籍教练2人。
19249月,中共派刘云、冯达飞、万鹏、郭一予、唐铎、王叔铭、朴太厦、王翱、冯荀等9名党员和进步青年进入广州航校一期学习飞行。进入航校第一期学习航空飞行的刘云、冯洵(冯达飞)、万鹏、郭一予、朴太厦、冯荀等人,都是中共派出的共产党员。第一期10名学员中有6名是中共党员。同期还有党的培养对象唐铎、王翱(王凤仪)、王勋(王叔铭)。
192411月孙中山北上后,航空局苏联顾问李糜将军兼首任军事飞机学校校长。
  19258月航空局苏联顾问李糜回国时,李糜率刘云、王勋、王翱、冯洵、唐铎、朴泰厦等6人往苏联学习。刘云、冯洵(冯达飞)、朴太厦均为最早学习飞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批学员由学校派送随同赴苏联深造时,其中唐铎、王翱、王勋在苏联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刘云是我国航空史上最早的共产党员,曾与冯达飞、唐铎参加东征军阀陈烔明、平定刘杨叛乱的空中作战;后任中共长江局红军总参谋长,英勇就义。
  冯达飞参加了百色起义和长征,是曾驾机参战投弹的红军飞行员,后任红八军代军长、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皖南事变被捕后英勇就义。
  唐铎留在苏空军参加苏联卫国战争,指挥苏军战机鏖战德军,战功卓著,荣获苏联列宁勋章等4枚勋章、3枚奖章,被授予苏联空军中校军衔。
  李糜回国前一个月,即19257月,中共选派共产党员常乾坤、徐介藩、李乾元、黎鸿峰(越南籍)、金震一(朝籍)、刘铁仙(朝籍)等6人进入广东航空学校第二期学习飞行。
8月李糜回苏,由张治中继任局长并兼任军事飞机学校校长,张静愚为党代表,航空局内设军事、航政、总务三个处。从苏联购买”德•哈维兰”式飞机6架、”爱弗罗”式和”容克”式各1架亦运抵广州,机身上概书”中山”两字,时人称之为”中山航空队”。杨官宇为飞机修理厂长,国民政府空军分为三个飞机队,蔡司度、陈秀、关荣分任队长。
李糜回国后,张治中续办的第2期,分设飞行、侦察两班,每班学生10人,于10月开学。后因侦察班学生热切要求学飞,另招20人重组侦察班。这期学生大多数是从黄埔军校第二、三两期毕业生中选送入校的。当时学校只有教练机2架,且不时调出作战,因此没法按期完成教育进度。
  李糜虽然回国了,但军事飞机学校仍乃由苏联顾问帮助培训教学工作。
19264月,张治中调回黄埔军校任职,黄秉衡接管军事飞机学校,聂开一为政治指导员,加派黄光锐、陈卓林、关荣为飞行教官。
为让学员有机会派送苏联深造,军事飞机学校于19266月选送常乾坤、徐介藩、李乾元、黎鸿峰等10人去苏联深造。这也是人民空军成立之前中共集中培养的二批航空人员。
李乾元、黎鸿峰学成回国后牺牲;徐介藩回国后从事摩托化部队建设工作,后任装甲兵学院院长;常乾坤毕业后,任苏联红军独立航空队准校领航员,后又担任过飞行、领航、射击教官,飞行大队大队长、领航主任,19389月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迪化(今乌鲁木齐)新兵营航空理论教员,八路军航空工程学校教务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大队长,延安军事学院大队长,军委俄文学校编辑处处长,军委总参谋部高级参谋。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校长,军委航空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副院长、空军工程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空军军事科研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268月,黄秉衡另有任务,校长一职改由黄光锐继任。其间第二期学生因参加北伐,或抽调出校担任其它工作者颇多,至19271月仅有毛邦初、李玉英、张廷孟、龙文光、刘铁仙、李乘云、金震一7人参加毕业典礼领取证书,任少校飞行员。3月,这期毕业生毛邦切、龙文光、张廷孟、刘铁仙、李乘云5人被选送苏联深造,同时大批校干部也遣赴苏联接受强化教育,进一步提高军事素质,学校业务暂告停顿。
研究中共空军早期人才培养时,不该忽略的是,第二期毕业学生中的龙文光后来担任了中共第一个航空机构“鄂豫皖军委航空局”局长。
  19303l6日,航空署驻汉口第四侦察机队飞行员龙文光驾机一架美制国民党空军“柯塞”式侦察轰炸机执行任务,返航途中遇大雾迷航,油料耗尽迫降在河南罗山县宣化店(今属湖北大悟县),被红军俘获。之后,飞机被转移到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新集(今河南省新县)。鄂豫皖军委负责人徐向前亲自接见龙文光,动员龙文光参加了红军,成为第一名红军飞行员,命名这架飞机为“列宁”号。
    1931年,鄂豫皖军委在新集(今为河南省新县)设立航空局,龙文光任局长,曾在莫斯科航校学习过的钱钧任政治委员。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红军航空局。航空局在鄂豫皖根据地新集、紫云、金家寨等地各建有一处简易机场。
   鄂豫皖军委航空局成立后,“列宁”号飞机配合红军执行战斗任务:19319月,时任红四军政委的陈昌浩与龙文光驾该机从新集起飞,在河南固始、潢川一带实施了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空中侦察;陈昌浩用该机穿越白区到达皖西根据地进行视察,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空中运输。
“列宁”号最著名的行动是参加我军历史上的首次空中作战。193111月,该机由龙文光驾驶,由陈昌浩督战,参加了红四方面军攻打黄安县的战斗,向据城待援的国民党军第69师播撒传单,投掷两颗炸弹,震惊据守敌人,敌军弃城南逃,红军乘胜追击全歼逃敌,活捉师长赵冠英。“列宁”号飞机创造了配合红四方面军首战大捷的光荣战绩。
  19327月,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边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被迫转移,将“列宁”号飞机拆散埋入大别山中。同年,龙文光在武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鄂豫皖军委航空局在红军历史中留下了闪亮的一页。
当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时,李济深以总参谋长名义留守广东。
19273月,航空处长林伟成被派赴苏联考察航空及采购飞机,这时中苏关系日渐恶化,再购飞机一事遂成泡影。林伟成出国期间,由陈卓林代理航空处长。
19276月,张惠长被任为航空学校(原军事飞机学校改称)校长,筹备复校,至11月,张发奎、黄琪翔率前方第4军突然回师占据广州,张发奎委任王季子为航空学校校长。但没到两个月,张发奎所部就被逐出广东,王季子亦下台而去,广东政局复归统一,李济深掌握了广东军政大权。
是年冬,留学苏联的空地勤干部黄光锐等次第回抵广州,林伟成在苏联购机不成,转往法国购得“贝来盖”飞机10架和“爱弗罗”、“么兰”飞机各1架。但因林伟成、陈卓林等购买这批飞机涉嫌,为李济深所不满,均被撤职。

19281月,张惠长复任航空学校校长,公开招考第三期飞行学生160名,但当时一般人仍认为航空为危险之事,故投考者并不踊跃,而录取条件体检和学科考试较为严格,只收了35名于4月入校。
3月,张惠长升任第8路总指挥部航空处长,陈庆云任副处长,先后组成两个飞机队,第1队以黄光锐和胡锦雅为正副队长,第二队以杨官宇和陈友胜为正副队长,改由周宝衡任航空学校校长。并积极增加空军装备,购回美制“莱茵”飞机2架,“华可”飞机6架,“么斯”教练机6架。
1928年夏,飞机修理厂厂长卢维溥利用从法国购回备用的发动机设计制成一架教练机,由于他与飞行员一向不和,以致无人愿意试飞。他自驾该机在大沙头飞机场上高速滑行,卒将该机撞毁,飞机修理厂厂长一职改由梅龙安继任,扩建为东山飞机制造厂。是年底出产“羊城”各号飞机,陆续交付使用。
10月,航空学校录取了第3期乙班飞行学生65名,以补足该期学生原定名额;又录取机械班学生50名,同时到校入伍。
为了宣传“航空救国”,提高国人对航空事业的认识,航空处举行环国长途飞行,分两次出航,水陆并进。第一机组人员由张惠长率同杨官宇、黄毓沛(航空学校教育长)、杨标(机械师)组成,采用“莱茵”陆机,起名为“广州”号,于1111日从广州大沙头飞机场起航,途中降落武昌、南京、北平(今北京)、奉天(今沈阳),续飞天津、上海、南昌,然后于1218日回航广州。
第二机组人员由陈庆云率同黄光锐、周宝衡、梁庆铨(机械师)组成,采用“莱茵”水机,起名为“珠江”号,于128日从广州珠江河面起航,沿海岸线北飞,经汕头、福州、杭州、宁波等地上空直达上海,续飞汉口、长沙、桂林、梧州于1230日回抵广州。这两机的环国长途飞行,冲破了省与省之间各自为政的微妙局面,且曾访问当时尚未易帜的东北,对全国的航空事业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2月,广州大沙头飞机场已不敷应用,航空处择定瘦狗岭侧旷地建筑了天河机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