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先生 撰稿
在研究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中,不可忽略民国时期的对日空战,更不能忘却那些鹰击长空而为国为民牺牲的蓝天英烈,还有那些曾经与日寇战斗的民族英雄和海外空中将士。
研究民国时期的对日空战,仍然先得从杨仙逸说起。
杨仙逸(1891-1923),字学华,号铁庵。 汉族广府人。
杨仙逸原籍广东香山县北台乡 (今中山市南区北台村人),出生于美国夏威夷。1910年,加入同盟会,随后考入哈佛机械系,学习机械及兵器制造技术,是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先驱,其被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国共党史皆作认同。
孙中山坚定地提出了“航空救国”思想,在他的思想主张和实际运作中,杨仙逸于1919年奉孙中山令往福建漳州筹备组织我国第一支飞机队,并充任总指挥。随后率机队投入作战。
1923年2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任命杨仙逸为航空局长。随后又筹办了广东飞机制造厂,杨仙逸兼任厂长,并亲自领导航空和飞机制造工作。杨仙逸领导制造了中国第一架飞机“乐士文”号。
1923年9月20日,为攻打军阀陈炯明,杨仙逸检查水雷时不慎爆炸,壮烈牺牲。
1923年10月,杨仙逸遇难后,孙中山改任陈友仁为航空局局长。
1911年,陈友仁和往年一样,离开特立尼达岛,去伦敦度一年一次的假。在那个偏僻的孤岛上,他是个颇有社会地位的富足律师,有产业有别墅,有妻有子,但他总觉得那里天地狭小,要感受更广阔的世界,还是需要去伦敦。
在伦敦,他遇到了老朋友菲利普·陶与伍连德博士。这时候,辛亥革命的消息刚刚传到伦敦,三人虽然从未回过中国,也不会说一句中文,却在心底深处始终认定自己是中国人,对中国的事情从来都是关心有加。三人越说越兴奋,一激动,下了一个平生最大的决定:回到中国去。他甚至连家都没回,义无反顾地去了中国,说做就做,这倒符合他果断的性格。
不知道这算是陈友仁人生的必然选择,还是一种宿命的安排?这一去,就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职业从律师变成了报纸编辑、革命者、外交家,也让孙中山多了一个亲密战友和助手,让国民政府中多了一个出色的外交部长。
华侨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此言不虚。无论是在哪里,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始终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无处不在无处在,是融化在血液里的东西。尽管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回过中国,但陈友仁似乎从来没有把自己与中国分割开来。这么强烈的感觉,多少与他父亲有关。他的父亲曾经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辗转流落到特立尼达岛之后,仍然忘却不了旧国旧事,一直对儿子说起从前,这种言行对儿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终于一有机会,陈友仁回归到了中国。
陈友仁刚回中国时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栖身在北洋军阀政府里,他办过一段时间报纸,渐渐以文得名,与孙中山走到了一起,此后的生涯也一直与这个名字分不开。
从时间上来看,陈友仁1918年才开始追随孙中山,时间不算早,但他得到了孙中山的绝对信任,不仅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中国政府参加了巴黎和会,更在此后担任孙中山的外交顾问,参与了孙中山与苏俄特使越飞的会谈,为“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出作了重要铺垫,孙中山的《致苏联遗书》也由他来代为起草。
在陈友仁的生涯中,追随孙中山是一个亮点,另一个亮点就是他的外交成就。都说弱国无外交,但陈友仁偏偏在西方列强面前,显示出了强硬的外交姿态,在中国外交史上写下了彪炳的一页。
在第一次担任广州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期间,适逢举世瞩目的省港大罢工正在进行,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罢工以胜利告终,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工人阶级的顽强斗争,但也与当时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相当关系。陈友仁一针见血地揭露英国殖民者制造了惨案,自食苦果才引起工人罢工,解决罢工“最少当寻求其直接原因之所在”,迫使英国方面多次与国民政府淡判。在处理省港大罢工的外交淡判中,陈友仁已显示出出色的外交才华,那么,在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期间,陈友仁书写了他外交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不久,陈友仁便约见英国公使,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等等。而1927年初发生的英军刺伤群众的事件,陈友仁立即向英国提出抗议,“须于二十四小时内撤出水兵,由中国政府派队进驻英租界,否则再有其他事件,概不负责”。他与英方先后进行了16次谈判,最终收回了汉口、九江租界,这是中国人民通过革命运动和外交途径,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条款中,第一次取得胜利。
当时的上海,由军阀孙传芳控制的《申报》在这段期间,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陈友仁的名字,有人甚至称武汉国民政府为“陈友仁时代”。
1933年,陈友仁参加福州事变,任福建人民政府外交部长,后流亡巴黎。1938年回香港参加抗日活动,香港沦陷时被日军拘禁押解到上海,多次拒绝参加汪伪政府。1944年在上海病逝。
陈友仁放弃优裕的生活,追随孙中山,推行革命外交,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事实上,贯穿陈友仁一生的,始终是“爱国”两个字。因此,尽管他不是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他本人也没有参加共产党,但解放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把他的遗骸放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这算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与承认吧。
当年,陈友仁被孙中山改任为航空局局长时,飞机制造厂改组为东山飞机修理厂,厂长一职初为李其苏,不久改派周宝衡接充。年底,周宝衡、黄光锐、杨官宇与陈友仁意见不合,均一度离职转任市公安局交通督察,陈秀继任飞机修理场厂长。
孙中山组织围攻惠州时,陈炯明以飞机空袭防不胜防,乃派遣奸细至大沙头飞机厂场库纵火,烧去飞机和器材一批,“乐士文”号也被焚毁。飞机制造厂因失火焚毁,后迁往东山一皮革厂旧址作为厂房。5年内该厂共制造“羊城号”飞机9架,除发动机是从法、美购进外,机身、机翼均为自己制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