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8年10月7日星期日

第四章第二节  191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前因后果


沈阳先生 撰稿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后,荣县于925宣布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在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也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212,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延续2132年的中国帝制历史宣告终结。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然而清帝退位和废除帝制,还不能改变中国之命运,取消专制和走向共和,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力主恢复封建专制的权贵们永远不会罢休。
孙中山自191211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来,致力于继续推进革命。然而,阻力重重。
一是帝国主义国家压迫临时政府对袁世凯妥协,他们拒绝承认临时政府,宣称“袁世凯拥有列强信任”。
二是袁世凯诱胁兼施,在清廷和临时政府之间居中渔利,隐居于操纵整个局势的地位。
三是临时政府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与袁世凯相呼应,从内部破坏革命。
四是革命党人内部存在种种问题,或以为革命已经成功,斗志松弛,主要妥协;或争权夺利,造成组织涣散;或对帝国主义列强乃至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坚持进行革命的孙中山等人反而处于少数地位,他们当时又尚未认识到必须唤起民众,因而软弱无力。
结果,南京临时政府以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为条件,同意推袁世凯为总统。
122,孙中山提出辞职五项条件,经各省代表会议通过。
24,孙中山对《字林西报》记者发表讲话:俟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辞临时总统职。
212,清帝下诏退位。
213,袁世凯通电全国,声明赞成共和。同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
214,孙中山到临时参议院正式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一职。
215临时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中山继续执行。但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
38,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
310,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41,孙中山在南京解任。
42,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44,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
武昌起义之后,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外国列强保持了观望态度,并试图从北京政权或武昌政权中寻找到最能符合各方利益的一派来支持。直到此时,各强国才开始陆续承认中华民国。
一些历史专家对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的解释是:孙中山坚持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坚持以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辞职条件,是为了约束袁世凯,为了保卫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辛亥革命是硬生生划开中国国体史的标志性事件。放眼世界,这场革命的冲突和流血并不算多,甚至有不少人批评说“辛亥革命只是得到了一块招牌”,不少军阀、巡抚脱下清廷官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省长、总督。人民生活依然悲惨,国家命运依然坎坷。但这并不能抹杀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无非说明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事实。
事实上,孙中山将大总统让与袁世凯后,两人曾密切接触。《人民网》2017年元旦刊文《孙中山逗留北京不到1个月,竟同袁世凯晤谈30次》,作者董三福。
该文提示:经考证,孙中山先生1912824抵京,在北京逗留了近一个月,同袁世凯晤谈十三次。
从德胜门沿德昌路向北直行11公里,就来到了北五环外的清河街道办事处地界。清河街道位于海淀区的东北部,与昌平区交界,历史上可是鼎鼎大名,金称清河馆,元称清河社,明称清河店,清称清河镇,是北京城通往居庸关的必经重镇,出入北京城的第一道门户,元明清三代都有重兵把守,现在仍保留着列为首都文物保护单位的“汉代古城遗址”和明永乐年间的“广济桥”。但这儿有三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曾经莅临视察的历史遗迹,却一直鲜为人知。  
清河火车站是孙中山清河之行的第一站。作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11年前修建的京张铁路上的重要一站,建于1905年的清河火车站老站房是中西合璧的65间式站房,中间3间为候车室,外部为券门。后来,随着车站的改造,站房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处拱券门已被堵死一个,另外两个加装了门窗改为现在的售票处,但拱券的轮廓依旧显然,“清河车站”四个红色的题字据说还是建站时题刻的,可惜不知道是谁题写的了。
  清河大楼是孙中山清河之行的第二站。清河火车站东南2公里位于小营西路北侧的清河大楼之名来自清末民初一座上百米长两层楼高的水磨青砖灰瓦白灰勾缝的古建筑,这是一所建于清末的军官学校,原名是保定军校清河预科(当年报纸记载为陆军第一预备学堂)。它早于著名的黄埔军校,曾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军事人才,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团长关敬陶就毕业于清河军校。七七事变后,华北伪陆军军官学校于193910,迁至校内, 成为伪军下级干部的养成所。居民李先生回忆说,1949年后,清河这个地方还很偏僻,老军校地界内驻扎着一支部队,部队家属就住在清河军校改建的宿舍里,宿舍的地面是厚厚的纯木地板,军校建筑是二层楼房,楼层有长廊连接。后来,这个地方驻军规模慢慢扩大,原来的两层楼房被拆除了,建成了新的营院,但清河大楼得以名存。现在军校遗迹仅存的,是因为充当与清上园小区的院墙而幸运地留存下来的,依然能够看出高大的有着清晰的拱形门窗的一段青砖残墙。
清河制呢厂是孙中山清河之行的第三站,并在建于1908年的溥利呢革公司办公楼前留下清晰的身影。这座办公楼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四周有回廊,门窗设计具有欧式风格,因为它保存相对完好,已经被列入海淀区文物登记单位。清河制呢厂原名溥利呢革公司,是中国毛纺业的摇篮,是官商合办的中国第一座毛纺厂,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任命候补道员谭学裴为首任总办。当年招股投资白银60万两,规模为粗纺走锭纺纱机12台计4800,织机58,以及其它设备共180,全部由英国派马公司进口。1908年在清河镇动工兴建,占地160余亩,建房280余间,1909年4月18开工生产,有工人300余人,月产粗纺呢绒数千码,产品均系供应军队所需的粗军呢和军毯。经历清王朝、中华民国、日伪统治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再次接管。她的建立不仅是北京毛纺工业的开端,也是北京近代纺织工业的开端。
当时孙中山在清河的视察具体的时间究竟是哪一天?具体行程又是如何安排的呢?1912年出版的《申报》和《孙中山年谱长编》等史料记载,96日早晨九点,孙中山乘袁世凯预备的专列火车从前门站开赴张家口视察京张铁路,11时到南口……97日上午十点半抵张家口……98日上午十时,由南口开车,十二时至清河织呢厂,总办登车欢迎。其时大雨淋漓,车旁伫立各界人等衣为之湿。总办备有车轿10余乘,马十余骑。孙先生及从者冒雨行道,经陆军第一预备学堂,校舍宏畅,校长某亦欢迎于道左。移时至织呢厂(原文如此),招待员排立门之左右,国旗飘扬于厂之四围,红灯满室,孙先生与总办同至织呢厂参观。孙先生阅时,工人较平日纺织为更力,若借此以欢迎孙先生,孙阅毕随至会合厅午餐,三时登车回京。”
可见,1912年9月8,孙中山先生在清河视察共计三个来小时,先后视察了京张铁路清河火车站、清河军校,重点考察了清河制呢厂。据考证,孙中山先生亲临溥利呢革公司视察参观时,工人们在办公楼前扎起一座牌楼,两旁贴着一副大对联:“恭祝民国万岁!”“欢迎孙中山先生!” 工人们参加了欢迎仪式,并听取了孙中山的讲话。他说:“你们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要成为现代化的工厂。”当孙中山来到机织车间参观的时候,机织工人热情地为他表演。北京三羊毛纺集团档案室至今还保留着1912年孙中山参观溥利呢革公司的历史照片。
孙中山为什么到北京?为什么到清河参观呢?经考证,大致情况为:孙中山于1912824抵京,在北京逗留了近一个月,同袁世凯晤谈13次。每次谈话自下午4时至深夜,有时竟一直谈到次晨2点钟,晤谈非常融洽。
孙中山打算“专求在社会上做成一种事业”,即建筑铁路的事业,并于99,正式接受袁世凯政府的任命,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立志要在10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使中国全境,四通八达”,成为“全球第一强国”。
为了这一目的,孙中山在解职临时大总统后第三天,就开始周游各省,进行调查访问和参观,反复宣传他的民生主义和建设国家的设想,阐述兴办实业、发展铁路的政策问题,希望中国能够富强起来,人民得到幸福。
所以,孙中山到北京视察京张铁路和代表着当时比较先进的工业发展水平的清河制呢厂也就不难理解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