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感受上海城隍庙的变迁


上海故事[035]   


我自小在上海长大,对上海老城隍庙的记忆犹新。到上海旅游,不到城隍庙,不识上海滩。这里,全面地讲述了上海的历史文化与民风习俗,只有了解上海的过去,才始知上海的今天与明天。

早在中国清代乾隆年间以来,商贾在上海城隍庙一带就竞设店铺,逐浙形成著名小商品、土特产、风味小吃市场。每逢中国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城隍神诞辰、三月二十八日城隍夫人诞辰,以及正月初三、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上海城隍庙均举办各种庙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香客和游客。

过去的“老城隍庙”,也就是今天的豫园商场。内有鸟市、书场、茶楼、餐馆以及百货商店等,经营各种日用百货和上海风味小吃:酒酿圆子、小笼馒头、五香豆、八珍汤等。这里景物优雅、市场繁华,是上海人民最喜爱的游览胜地之一。

老城隍庙有艺术竞技馆,内有斗鸡表演、杂技表演及霹雳书法等“中华一绝”的民俗艺术演艺。

现今的上海城隍庙保留了一处小景观,那就是观看“西洋景”。我每次陪客人来这里,都会推荐这小景观。西洋景,其实就是观看西洋幻灯片。如果让洋朋友体验一下在上海看西洋景,这是一种另类的乐趣。

 

 

 

 


 

 

 

豫园承载了上海的历史文化


上海故事[034]   


到上海旅游,一定要到豫园转转。豫园承载了上海的历史文化,也涵盖了上海的民俗风情、商贾成因、古代建筑、民间习俗与上海简史……

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来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豫园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开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完成,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占地70余亩。17世纪中叶,潘氏的后裔逐渐衰落,园林也逐渐荒废。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由该地的人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豫园因年久失修,当时的地方官通令各同业公所分管并作为议事的地方,共有21个行业各占一区,自行修葺。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入侵上海,盘踞在城隍庙5日,园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英法军队又侵入城隍庙,造成了更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自1956年起开始整修,恢复了30多亩园景。

现在的豫园可分成六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景色。入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座大型假山,层峦叠嶂,清泉飞瀑,完若真景。假山以武康黄石叠成,出自江南著名的叠山家张南阳之手,享有“江南假山之冠”美誉。“萃秀堂”是假山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假山的东麓,面山而筑。自萃秀堂绕过花廊,入山路,有明代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石刻。到达山顶时有一个平台,于此四望,全园景物,一览无余。

从鱼禾榭到万花楼一带,有游廊、溪流、山石等景物,多庭院小景,极具玩味。点春堂景区,园亭相套,轩廊相连,花木葱茏,泉水潺潺,包括有和煦堂、藏宝楼等建筑。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等,曾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玉华堂前的石峰——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据说是移自乌泥径朱尚书园,潘允端认为它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面对玉玲珑的是玉华堂。玉华堂内是典雅的明代书房摆设,书房的书案、画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家具的珍品。玉华堂前的白玉兰树是上海最古老的市花树。

内园原名“东园”,本来自成一体,现在辟为豫园的一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占地仅2亩,山石池沼、厅堂楼观、亭台轩阁,样样俱全,园内的花墙、小廊等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晴雪堂”是该园的主要建筑物,装饰华丽,构造精巧,玲珑剔透。堂东有溪流,与廊亭、花墙一起组成了一座小型的庭院,庭院内的景物布局紧凑,深具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园门外还有湖心亭、九曲桥、荷花池,亦为豫园的胜景。

散布于豫园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豫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园时即和书画结缘。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额、挥毫作画。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高邕、杨逸、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等在得月楼发起组织的“豫园书画善会”成了海上画派的滥觞。经过多年积累,豫园现珍藏书画、家具、陶瓷等珍贵文物数千件。

豫园是江南名胜,也是“海上名园”。豫园,是上海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可惜,现在的游人热恋的只是吃与喝,又有几人到上海后会去感受豫园的上海历史文化?

 

几近消失的上海老八景


上海故事[033]


每当我再次来到上海豫园时,我的心依然不会平静,我出版过一本《上海掌故》的书,还出版过一盘光碟《梦回上海滩》,我是这盘光碟的撰稿者,可惜我丢失了收藏品,音像店也早已脱销了。无论是书或光碟,我都会描述上海的老八景。现在,我只能对朋友们讲述这些陈年旧事,而且找不到什么实物对照了。

上海老八景分别为: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这些已渐消失的景点,不禁让人感叹上海旧景,曾几何时也有自己的自然风雅。

    上海老八景之一的“海天旭日”,诗云:“海日初升恰五更,红光晃漾令人惊。须臾已见腾腾上,碧落分明挂似钲。”传说在豫园向东眺望,可观看海天一线、旭日东升的景象;也有一说,“海天旭日”是指清晨去海塘边观看东海日出。

上海老八景之二的“黄浦秋涛”,是指在陆家嘴上看潮头。诗云:“十八潮头最壮观,观潮第一浦江滩,银涛万叠如山涌,两岸花飞卷雪湍。”据说在中国农历八月“陆家嘴上看潮头”是老上海的传统习俗。陆家嘴又在哪里?中国明朝永乐年间,黄浦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汇合折向东流进入长江入海,河道东折处,在浦江东岸冲积成一个突出的嘴形滩地。因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世居此地,死后亦敕葬于此。故该地世称“陆家嘴”。当地水流湍急,民间有“船老大好当,陆家嘴难过”的传说。每年秋季潮汐时,海潮倒灌入江,潮水汹涌,所以陆家嘴也就成了观潮胜地。

上海老八景之三的“龙华晚钟”。诗云:“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龙华寺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寺内钟鼓楼上一口青龙铜钟依然能带来声声古音。往日此钟震音洪亮,如惊雷行天,为上海诸刹之冠。“龙华晚钟”是指上海天台宗名刹龙华寺每晚准时响起的钟声。当时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会有庙会,引来远近各地香客。来自梵宫的钟鼓之声,传到朝至夜归、载满善男信女的船上,犹为庄严。

上海老八景之四的“吴淞烟雨”。 传说以往的吴淞口地区,可见海上云雾携带着蒙蒙雨丝飘入江滨,海、云、天空连成一片,朦胧中又见江面上风帆片片,时隐时现,可与北戴河秦皇岛外的景观媲美。故诗云:“别有归舟烟雨里,迎潮无那泊吴淞。”

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走月亮”或“串月”。老上海人都喜欢到小东门外陆家石桥,观赏桥下水中的皎月倒影,这就是所谓的“石梁夜月”。“石梁夜月”也是上海老八景之一,诗云:“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桂樽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据说这陆家桥是明代正德年间翰林学士陆深出钱所造,又名学士桥。后来在填没方浜筑路时,该大石桥被拆,因此“石梁夜月”也就不复存在了。

上海老八景中的“野渡蒹葭”,其实是村落体验。诗云:“金风飒飒响回塘,渡口呼船正夕阳。知否侬家烟水外,蓼花红处近渔庄。” “野渡蒹葭”本来描述的浦南一带莲径苇塘、遍地蒹葭和石桥野渡的溪舍渔庄景象。这种如诗如画的农家生活,仿佛是现代农家乐、渔家乐的雏形,在以往的上海郊区极为常见。如今这一带就是上海世博会的所在区域。

南宋时的上海镇有座顺济庙,是上海最早的天后宫,庙里有杰阁“丹凤楼”。但元末丹凤楼被毁,上海筑城。之后,曾任南京工部主事的秦嘉揖建议将丹凤楼建于城楼之侧的万军台商。丹凤楼旧址位于老城隍庙附近,楼旁的马路就叫丹凤路。“凤楼远眺”也就成了上海老八景之一:重阳登高楼,端午观赛舟。诗云:“鼓角声中焕彩游,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

    当行走豫园时,在位于大境弄,靠近人民路处,可以看到在大境阁边上,那一段长约50米的古城墙。大境阁始建于明代,清代多次修葺,嘉庆二十年扩建为三层阁,底层倚城墙,二、三层在城楼上。到了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陈銮为东首新建石坊题“大千胜境”额,从此就有了“大境”之称。诗云:“昨夜天公剪鹅毛,北风吹散遍江皋。垆头买得双蒸酒,同上楼头劈蟹螯。”诗词中所描述之地就是“大境阁”。城外是空旷田野,如果冬日下雪,登上城墙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可见一片银装素裹,所以有了上海老八景中的又一景“江皋霁雪”。

穿行在上海豫园商城的芸芸人群之中,没人再会去感悟这些已经消失的老上海景色了,生活就是如此,过去的就过去了,那怕重现过去,也并非全是为了保护,也不会再有原汁原味的过去了。好比失去的婚姻,徜若重建,又有多少是真实的缘份呢?一切不过是场梦,所以我以《梦回上海滩》来叙说这断梦,梦中的景,梦中的诗,还有梦中的过去……

上海人民广场今昔畅想


上海故事[032]


 

被誉为“城市绿肺”的人民广场位于上海市中心,是一个融行政、文化、交通、商业为一体的园林式广场。广场北侧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北侧为上海大剧院,东北侧为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南侧为上海博物馆,人民大道穿越其中。广场两侧各设17米宽的绿化带,绿化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人民广场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过去作为全市人民游行集会的场所,可容纳120多万人。

凡接待海外朋友时,我总会带他们去人民广场看看,对我的洋朋友说,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改造人民广场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从19885月地铁站开工以来,经过六年多的建设,于中国国庆45周年前夕向上海人民展露新姿。改造后的人民广场已成为融文化、绿化、美化为一体跨世纪的上海政治文化中心。

我会对洋朋友说起人民广场的变迁史:
    现在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在解放前却是远近闻名的跑马厅。1861年,当时跑马总会的董事,英国人霍格勾结英国驻沪领事向上海道台提出,要求划出一圈土地作为跑马的跑道。在当时清朝地方官吏的默许下,他策马扬鞭,从现在的第一百货商店门口起,向西转南兜了个大圈子,然后按马蹄的痕迹圈起来,用低价强征马道圈内农田466亩,迫使三万多户农民离开家园,建成了号称“远东第一”的“上海跑马厅”。
    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被当作日本侵略军的兵营,解放战争时期又成为美国军队的俱乐部。
    直到解放初,人民政府才收回了跑马厅,逐步改建成人民公园、人民广场、人民大道等。
    我指着远处的一幢高楼对他们说,那是当时的跑马厅大楼,后改成了图书馆,现在是美术馆。看台改建为体育馆,昔日的赌窟变成了上海人民文化和娱乐的场所。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彻底改造人民广场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分别为主体建筑、市政配套和绿化建设。主体建筑现为八个,处于北面中轴线位置上的是市政大厦,处于原体育宫看台位置的是上海大剧院,市政大厦东边的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人民广场东北侧,是地铁人民广场车站。

人民大道南侧,依次是三个大型地下建筑,东南是带式地下商城,往南是亚洲最大城市型地下变电站,西南是上海最大的地下停车库。  

在人民广场中轴线上,南面的一幢建筑,这是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一座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它既有中国传统建筑之基座、台阶的形意,有园林绿化的东方格调,体现了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从远处眺望博物馆,圆形屋顶加上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犹如一尊中国古代青铜器;若从高处俯视博物馆,则屋顶平面犹如一面巨大的汉代规矩镜的图案。到了晚上,中间圆顶13米跨度的玻璃采光球,在泛光灯照用下,更似一颗熠熠生辉的夜明珠。博物馆有四座高耸的艺术雕刻拱门,记录文字和历史演变的进程;右面门前两侧8只狮子和天禄的艺术石雕,表达了中国文化的无比璀璨。
   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为3800平方米,地下2层,地面5层,建筑高度为295米,总投资为4亿3千万元。博物馆内部按功能分6个区。一至四层为青铜器、陶瓷、书法、绘画、雕塑、玉器、钱币、少数民族、工艺等12个专馆和2个临时展厅,比老馆陈列面积增加2倍多。上海博物馆的设备设计均符合防震、防雷、防火、防盗、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污染的“十防”要求。目前上海博物馆共藏12万件珍品,还有中外文专业书籍20万册,在国内有文物“半壁江山”之称,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上海博物馆屹立于广场正中,它提高了上海城市的文化品位。它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也是繁荣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

上海市政大厦就位于广场中轴北端。上海市政大厦总建筑面积为87万平方米,高72米,主楼计19层,可容纳2500人办公。地下二层作为车库,可停放机动车150辆。大厦的整体显示出“庄严、大方、朴素、明快”的特色,成为与上海人民交往的窗口。   

市政大厦大门竖立着十根9米高的石柱,显得庄严方正,用宽大的花岗石为踏步,4层裙楼的外墙用花岗石贴面,象征政权的恒久与牢固;主楼用白色人造石贴面和蓝灰色垂直玻璃幕墙,既清新明快,又象征政权的清政廉明。细部处理上采用了上海市花白玉兰图案做浮雕装饰,加上精致的线条达到丰实的艺术效果。市政大厦既有上海特色,又有时代精神,是上海最具代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人民广场的主要建筑除了市政大厦外,还有上海博物馆、绿化工程,以及上海大剧院。

在上海建造大剧院是上海人民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迫切心愿。上海大剧院位于人民广场西北侧,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有2000个座位。总投资为35亿元。上海大剧院由法国建筑界久负盛名的建筑大师设计,他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材料、灯光,以全新的构思向上海人民交出令人赞赏的设计方案。大剧院结构为简洁流畅的几何形造型,皇冠般的白色弧形屋顶弯翘向天际。上面有古典的户外剧场和空中花园,形似聚宝盆,象征着上海吸纳世界文化艺术的博大胸怀。晶莹、透明的大剧场在平台、花园、喷泉、水池的簇拥下,成为人民广场又一大文化景观。   

人民广场新培植绿化总面积8万平方米,绿化的布局以中心广场喷水池为圆心,逐渐向外展开。中心广场位于人民大道南侧,博物馆北侧,面积3844平方米,广场的中央是320平方米的圆型喷水池,为三层9级下沉式。这是国内首创的大型音乐旱喷泉,红、黄、蓝三色玻璃台阶组成彩色光环,创造出美丽壮观,富有吸引力的新景观。喷水池中央凸现上海的版图,喷水池四周是4座紫铜花坛,用花岗石制成的44只石鼓灯,“蹲”在中心广场上。在四个入口台阶上,创设6组富有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浮雕,分别为“申”、“沪”古篆体,“纺织始祖黄道婆”、“科技先辈徐光启”、“友谊”、“和平”等,线条生动优美,图案古朴雅致,反映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及上海人民的美好心愿。

人民广场的市政配套设施,首先保留整修了长600米、宽32米的花岗石路面,使上海市民心中的人民大道风貌依然。在大道两侧,辟出了55米宽的绿化隔离岛和65米的非机动车道,并铺上彩色的人行道。武胜路上为原来的八个公交线路建造了起迄站点,勾勒出一个弧线型的“月亮岛”。人民广场大规模的绿化建设,使它与12万平方米的人民公园连为一体,成为上海市中心的两叶“绿肺”,大大改善了市中心的环境。改造后的人民广场,记载了上海历史新的一页,成为具有上海新形象、新风貌的城市景观。

中心广场的东西两侧有2个小广场,东面为旭日廊,形成旭日广场;西面为明月廊,形成明月广场。绿化带主要种植香樟、雪松、日玉兰及其他常绿灌木,总量达40万株,在人民广场外围拉起了长青的“手”。13公顷面积的广场,仅绿化就占了8公顷,使广场成为上海最大的园林广场。

在广场的西南侧建有一座蓝白相间、美丽典雅的鸽舍,1995101日,3000羽和平鸽散放于人民广场与游客见面,为广场增添了和平安详气息。   

在人民广场的地下,还埋藏着几项庞大的市政、商业设施。人民广场地铁车站坐落在人民广场的东侧,横卧在地下14米处,全长3689米,其中车站长度为186米,总建筑面积17.61万平方米。整个车站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集散厅,分设5个出入口,下层为站台。站厅层西侧以鹅黄色面砖铺就的墙面上,镶嵌着一幅题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巨型壁画,这幅总面积达150平方米。车站的照明以人造自然光的嵌入式灯具为主,走入车站宛如进入精美绝伦的地下艺术殿堂。人民广场地铁车站是地铁1,2,8号线的交汇集散中心,为上海最重要的地下交通枢纽之一。   
    人民广场地下变电站是举世瞩目的大型变电站之一,也是我国第一座超高压、大容量城市型地下变电站。位于人民广场东南角,为5层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底深186米,内径58米,建筑面积为9400平方米,主要设备均安装于此。地面仅设300平方米的中央控制室。该变电站最终容量为72万千伏安,安装两台24万千伏安变电器。主设备从奥地利、法国、德国、美国等引进,技术上具有国内目前一流水平。它通过接受220千伏电网电力,向黄浦、南市、卢湾、静安等区的110千伏及35千伏变电所提供电源。该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将使市中心电网的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同时也为我国在大城市建造地下变电站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人民广场地下车库位于广场的西南侧,加上地下商场,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深度为11.15,上层为商场,下层为停车库,也称下沉式广场。车库共分7个区域,可同时停放600辆车,为亚洲最大地下车库。场内设有3架液压式电梯,随车人员可乘电梯直升上层的商场。整个停车场安装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动化设备,如自动导航管理系统、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等。   

人民广场地下商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下商业中心,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包括地下商业街和地下商场,有两个地面出入口,两架自动扶梯和四座人行扶梯。从人民广场东南端的草坪旁,乘自动扶梯下到8米以下的下沉式广场,步入地下商业街。这是条长300米,宽36米的长街,两旁共有近百家店铺,每间50平方米,店铺皆用玻璃幕墙,地面全部用“印度红”和“蒙吉黑”花岗石。各家店铺布置高雅,有的店内布置成温馨的居室,有小圆桌、休闲椅、沙发等,顾客可以坐下来慢慢地选购。商店主要经营服饰皮鞋、钟表、眼镜、摄影、美食、咖啡屋、银行、超市等。其中境外商店特别是香港名店占了约80%,所以人们叫它香港名品街。

地下商业街与地下商场相通。地下商场气势宏伟,犹如地下宫殿,面积达25万平方米,当中是一条长150米、宽12米的地下大道,把商场一分为二。左边第一区域是大百货商场,紧接着的是世界服饰名品店,休闲服饰店和超市。右面第一区域是西式快餐店、婚纱摄影广场、女装、童装店、游乐场和美食广场。

商城内辟多处供游客休息的场所,其中商场的中央广场是为壮观,其顶部有一直径9米的圆形采光窗,宛如太阳直照地下宫殿。商城与地铁相通,已成为人民广场及旅游、购物、观光、休闲的又一景点。

人民广场是上海市重要的交通枢纽,有大量公共交通、线路的起点站.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和八号线均经过该处并设有人民广场站。

虽然走了很累,但是我们还是总会在人民广场逗留了不少时间。最后我会让老外重复那句学会不久的中国话:我爱上海!我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