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6年3月28日星期一

难忘日本机务人员的曾经付出(中国空军史话)



东北老航校是我军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东北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其实,早在我军建军时就有建空军的宏愿。为此,我们党,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派人到苏联学习航空。在上世纪30年代,又借助当时新疆的航空学校和借助国民党的航空学校培养我军的航空人才。还做好了请苏联帮助在延安建航空学校的准备,因苏德战争的爆发而未能实现。
1945年日本一宣布投降,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就不失时机的决定在东北开办航空学校。
19459月,在延安储存的20多名航空干部开始分三批开赴东北。第一批抵达东北的是曾在苏联学习航空的刘风,还有从汪伪空军驾机起义飞向延安的蔡云翔、顾青、田杰和陈明秋。他们随机去了张家口,然后到达沈阳。正巧,日本投降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简称东总)接收了受降的以林保毅为首的300多日本原侵华航空人员。
东总领导伍修权对林保毅等人晓以大义,要求他们为我训练航空人员,答应他们不以战俘对待,改善生活待遇,安排好他们的家属,条件具备就尽早让他们回国。由于他们从缴械开始便受到我方种种照顾和优待,很受感动,现又可以继续干他们的本行,所以大家都愿意为我们办航校出力。于是东总派刘风、蔡云翔、顾青、田杰和陈明秋等5人,组织领导这批日本航空技术人员收集航空器材,修理飞机。
之后,东总又派了4名干部和他们一起成立了沈阳航空队,黄乃一任政委。
不久,从延安来的第二批和第三批航空干部陆续到达。同时从抗大山东分校挑选了100多名学员,于194611日在通化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在此基础上,经过两个月的准备,“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 194631日在通化成立。校长常乾坤,他是曾在苏联学过飞行、领航和航空工程的专家。
当时,创办老航校和老航校的教学条件极端的简陋、艰难和困苦,在世界航空史上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
那时生活条件非常艰难。东北的严寒达零下3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室内没有取暖设备;吃的是包米馇子、萝卜咸菜。原来可供日本朋友吃大米,后来大米没有了,他们也同中国航空人员一起吃同样的伙食。但是日本航空人员没有怨言,尽职尽责,甚至流血牺牲,与中国同志并肩艰苦奋斗,想方设法创造了航空界绝无仅有的奇迹。
开始筹建航校时,除了在沈阳附近搜集起来的46架飞机,其中只有16架飞机尚能使用外,其它家当一无所有。东总指示,搜集飞机、油料和航空器材,这是航校的首要任务。收集到的器材,没有运输工具,就用大马车运送飞机。
收集到的飞机,也都是七拼八凑的破烂飞机。有的飞机身上打了100多个补丁。
由于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进攻东北,航校在通化才成立一个多月,不得不在19464月向牡丹江搬迁。
与此同时,派出从延安来的航校有关单位的领导干部,各带一批日本航空人员到东北各地加紧搜集飞机、油料和航空器材。
194661日,航校在牡丹江正式开学了。
在东北地区搜集航材的工作告一段落。在这期间,张开轶等人在吉林的东丰飞机场搜集了30多架九九高练飞机,在朝阳(今辉南)机场搜集了10多台发动机、20来架飞机(九九高练和少量隼式飞机),在公主岭搜集一批发动机和螺旋桨,并接受了一个愿意参加革命的私人小机械工厂。在哈尔滨孙家机场搜集了一批战斗机,又接收了两个小机械工厂。在抚顺搜集了一批油料;在铁岭日军的秘密仓库抢运了几百箱航空器材和设备;又到通化运回了待修的28架飞机和临江的两车皮零件。这些航材多是老旧破烂。而东北老航校就是靠搜集这些破烂航材和修理这些破烂航材起家的。此后,在东北临近解放时,还搜集了一些美式飞机。
在搜集飞机、航材的工作中,拆、卸飞机、搬运航材、把这些航材装、卸马车、装、卸火车、从火车上把它们卸下来,再装、卸马车等一系列又脏又累的体力工作和技术工作,开始时主要都是日本人做的。
当组织上将一些能修理飞机的日本航空技术人员,交给田杰和陈明秋管理时,除了机务队队长田杰和副队长陈明秋是中国人,机械员也全是日本人。
老航校机械厂和修理厂的厂长和其下面的飞机、发动机等各技术股的股长是中国人,而班、组长以下的工作人员,也全部是日本人。所有的具体的技术修理工作,也都是日本人操作。
可以说,日本人尽了全力。
老航校没有修理飞机应有的工具和设备,他们便用榔头、凿子、改锥等简单的工具修理飞机。
没有加工钢材的电炉,他们就试验找耐火砖做炉子代替电炉。
出炉的零件要做表面渗碳硬化处理,由于没有碳素原材料,他们想出用猪骨头和牛骨头烧成炭,作代用品而解决了问题。
由于没有相应的设备,为了识别金属材料的材质,他们用砂轮打磨的方法,从发出的不同的火花颜色来分辨材质,等等、等等。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日本人都能想办法解决。他们千辛万苦把成堆的航空破烂修理成一架架能飞的飞机。
学校需要训练学员飞美式P-51 战斗机,但是没有教练机。学校将单座P-51 战斗机改成双座教练机的任务交给了修理厂的日本技术人员。
这些日本技术人员过去没有接触过美式飞机,也没有造过飞机,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对P-51构造仔细研究,进行精心计算、设计,圆满地完成了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此外,他们还将ИЛ-10单座战斗机改装成双座教练机,解决了这两种教练机紧缺的问题。
机务队队长田杰和副队长陈明秋为了做好在机场维护飞机的工作,以确保飞行训练任务,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由于飞机老旧,多是破烂飞机修补的,而且缺乏维修设备,所以工作十分辛苦。如,机上无电启动,地面无启动车,飞机试车要手摇惯性启动,摇把启动。这种工作,一、两个人拼命摇也摇不开车的。
田杰和陈明秋就安排这些日本技术人员排起了队,一个人摇累了,另一个人接着连续摇,直到开车。要给飞机轮胎打气,没有冷气瓶,更无冷气车,只能安排这些日本技术人员用自行车打气筒打气,这也要排队连续接着打,才能把气充足。即使是给飞机加油也要排队,因为没有管道加油设备,也缺少加油车。所以,要用许多小桶从大油桶里连续把油抽出,田杰和陈明秋就安排大家排队拿小油桶,一个接着一个地把油传送到飞机油箱里。
为了避开国民党飞机空袭,航校把飞行训练放在每天10时前和16时后进行。
因此机务队队长田杰和副队长陈明秋,又带着这些日本机务人员不论天寒地冻,每天要两三点钟起床,到机场推出隐蔽的飞机,进行飞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0点钟上午飞行结束后,他们又要把油卸出,隐蔽飞机,作飞行后检查。
下午16点钟时,又要推出飞机,加油,进行飞行前的准备工作,保障下午的飞行,直至飞行结束。
之后,又要隐蔽飞机、放油、作飞行后检查,到很晚才能结束工作。若遇有故障或卸、装螺旋桨或轮子等做拆东墙补西墙的工作,下班就更晚了。

在回忆老航校的创建史时,自然也不应该忘记那时的机务人员和日本人曾经的付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