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央组织部将保留在陕甘宁边区内曾学过航空事业的人员及其家属,全都有召集到中央党校一部,明确指示要组织大家到东北建设空军。
同时宣布了一支赴东北的小队,成员有魏坚、林征、王琏、张成中、沙莱、吴恺、李素芳、熊焰、陈然、顾光旭、欧阳翼、许景煌、谢挺扬、马杰三、龙定燎、麦林、张开轶、李成服、路夫等人。这个小队附属在开赴东北的潘大队长、刘汉生大队政委的干部大队里。小队队长是魏坚,副队长是林征,直接领导分队的队长是古德保。这批人也是由延安支东北的第二批航空干部。
10月,干部大队从延安出发了。所有的行李都有由每站雇用的牲畜代驮,以便轻装徒步赶路。顾光旭、许景煌、谢挺扬、欧阳翼等同志一路上总是帮助带孩子的同志赶毛驴。
王琏经常背着一个军用水壶,大家原先只以为水壶里装着的是水,后来才知道是酒。于是,爱喝酒的人,走着走着,就与王琏走到了一起。
从延安出发,日行数十里。途经清涧、绥德、米脂、葭县、沙峁头,然后坐着小船,越过了波涛翻腾的黄河,到达了罗峪口。
在经过山西兴县那一天,干部大队夜宿岢岌。后又从岢岌经五寨、神池,到达朔县附近,准备过封锁线。
这天晚上,大队人马集中在铁路附近的一个深山沟里。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天空又飘起了雪花。开始穿越封锁线了,身上带的碗、匙等要分开,不能发出声响。整个队伍悄悄地鱼贯穿过了驻扎敌军的应县。
到达煤乡浑源,吃住都有安排得很好,还有烧热坑。
大队之后由浑源撇开驻有国民党军队的大同,直奔天镇。从天镇上了火车,站在拉煤的敞车到达了张家口。那已是1946年的元旦。这次长途跋涉历时两个多月。
抵达张家口后,干部大队被安排在原日本驻伪蒙疆“使馆”里。这里已经空无一物。
所有的人在地板上铺些草,就席地而卧了。多年习惯于在煤油灯下生活的人,这时看到了电灯,顿觉特别地明亮。习惯于拿着卷烟对着油灯点火的林征,此时拿着卷烟对着电灯去点火,惹得大家笑个不停。
到了张家口后,干部大队才知道第一批从延安出发的刘风、蔡云翔、顾青、田杰和陈明秋等同志,已在张家口改由陆路奔赴沈阳了。只有王弼被晋察冀军区留任张家口航空站站长。
队伍稍作修正后,魏征和张开轶就被子派到冀中河间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将一架迫降的美国飞机修好后,飞回张家口。当时还配备了一名原日本敢死队飞行员和两名日本民航工作台过的工程师同行。
五个人都有骑着马,从宣化附近入山,几天后到达涞源,又经易县至徐水,夜晚闯过了平汉铁路封锁线。到达河间时,终于见到了那架美国海军的飞机。经过检查,飞机必须要修理后才能飞行。魏征和张开轶五人只得拆下飞机上的仪表、无线电设备等,将这些设备装好隐藏起来。同时将飞机推到树林中隐蔽起来。
魏征和张开轶一行回到张家口时,才得知整个小队已经走了,只留下熊焰夫妇在航空站工作。
这时,由常乾坤从延安带来的第三批干部张华、李汉、刘玉堤等,恰好也到了张家口。于是这支队伍,又增加了魏征和张开轶,及后来临时搭车的贺诚和留在承德的麦林。
队伍常乾坤的率领下,从承德出发,乘的是承德开出的最后一列火车,当晚到达朝阳。火车不能再向前走了,到处是国民党的军队。
在朝阳,常乾坤带领的队伍,与由王弼带领的第一批赴东北的人员,以及由林征带队的第二批干部大队人员,全都有会齐了。
原来,林彪此时在朝阳,常乾坤、王弼是去请示的。
这时的朝阳,已是厚雪覆地、寒风呼啸。进入东北的新四军三师部队却都有穿着绿色单军装。
不一会,常乾坤、王弼急匆匆地回来了。大家很想知道请示后的情况。常乾坤说:“情况紧急,我们立即就要离开朝阳,去吉林的通化。”
30多人的队伍,跟随着两辆装满行李的胶皮轱辘大车,避开城市,向前行进。
张开轶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在茫茫的银色大地上,谁也不愿意坐车,因为坐车让脚冻得受不了。在寒风刺骨、冰天雪地上疾走的人们,由于呼气结霜,帽沿的关发、胡须都有变成了白色。出生于广东的于飞、李素芳等,更惹人注目,好像他们天生地适应不了这种环境。”
这是一支为了筹建中国人民空军最早结集的队伍,经阜新、彰武和法库,到达了铁岭。
常乾坤、王弼到达铁岭后,马上就去了抚顺。此时的东北局已经迁到了抚顺。
原来,在1945年的东北战争中,蒋介石已把宝押在了杜聿明身上。
9月初立法院长戴传贤召开会议讨论东北接收办法;
当共产党军队马不停蹄,已经有10万人开进东北时,国民政府的人士们还在开会研究、外交谈判。蒋介石政府并没有共产党那么心急火燎,他们更多考虑行动的合法性、全盘性和对国际局势的牵动,诸如分外交、行政、军事三方面接收东北,与苏联的关系和外交谈判问题。
但是,国民政府在外交谈判和行政接收均告失败后,蒋介石背信弃义了。他公然采取军事接收行动,想使用飞机空运和军舰运兵方式,抵达东北。由于遭到苏军以种种借口拦截和阻遏,不允许国军在大连、营口、葫芦岛、安东等港口登陆。国军只得改在秦皇岛登陆。
林彪前脚刚到东北,杜聿明后脚就带着第13军和第52军杀到了。
解放战争东北战场的大幕,便由这两位黄埔生拉开了。
论资历,林彪只是黄埔四期,杜聿明参加东征时,林彪才刚到黄埔岛。但林彪确乎一位战争天才,及至抗战,他已成为八路军三位师长之一,虽然仍比时任第五军中将军长的杜聿明低一级,但论知名度,已经颇有分庭抗礼之势。
1937年9月,林彪指挥115师在山西平型关打了日军第21旅团的埋伏,虽杀敌不过千余,却破灭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对鼓舞民心士气意义非凡。
两年后,1939年12月,杜聿明率领国民党军中唯一的机械化军——第五军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寇恶战,毙敌4000。
林彪打的是巧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杜聿明打的则是硬仗,仰攻昆仑关,鏖战而胜。巧的是,为两人的威名当了垫脚石的都是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师团下属第21旅团。
如今,两人在东北重逢,黄埔一期对黄埔四期,传奇就此开始。
打下锦州后,杜聿明迭电蒋介石,要求速派大军北上。蒋介石遂将其五大王牌中的两支精锐——新1军和新6军,都交给了杜聿明,一并被派往东北战场的还有卢浚泉的93军、陈明仁的71军、曾泽生的60军。
东北局势变得十分紧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