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6月27日星期六

解放自己 第三十五章


1

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母亲的妹妹,也就是我的阿姨从济南到了上海。她当时在部队服役,因为怀上了我的表弟,所以回上海产院待产。
我母亲共有兄弟姐妹四人。都是李姓“仪”字辈。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我的外祖父名:李濬湖。
濬,拼音:jùn xùn 。“濬”同“浚”。为疏通,挖深的意思。“濬湖”则意为疏通湖泊,此为造民之大志也。
我的外祖父能文能武,熟读四书五经,还能玩弄十八般武艺,会多种武术。
外祖父崇尚礼仪,重视礼节和仪式。礼仪是中国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外祖父常用《国语》中的“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教育子女。他还说:仪,度也。度,法制也。
仪,是人的外表或举动。如仪态、仪表、威仪。
仪,也是中国古代按程序进行的礼节,如仪式、仪仗、司仪。
实际上,仪还是一种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统称为仪器。
从另一个解度说,仪,代表了法制,准则。“设仪立度,可以为准则”。
我的外祖父又说:三仪,代表天地人也。
外祖父崇尚“仪”,也就为自己的四个儿女设定了“仪”字辈名氏。仪次为冠仪、钺仪、珏仪、尊仪。
“仪”,又可解释为“容”。《詩·曹風》有句“其仪不忒”。
在中国古代“义”通“仪”。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综合先秦儒、法诸子的思想,提出“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2

我的母亲是四姐妹中的老大,也是当时李姓家族中的老大,所以叫“冠仪”,以“冠”为首。
“冠”是会意字。战国时期,战国文字中就开始出现“冠”字。这个字形也由篆文继承,小篆的“冠”字就像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到了汉代隶书中,“冠”字由秦代篆文的写法演变而成。楷书的写法是由汉代隶书的写法演变而成。
“冠”的本义就是帽子,“冠”是一种可以把头发梳理起来的东西,是帽子的总称。在中国古代,男女都是蓄长发的。因此,在男子、女子未成年之时,头发都是披发或束于耳侧。到成年的那一天,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女子十五岁行成人礼而束笄。“冠”既然是成人之礼,那么“冠”自然也就成了男子成年的代称。中国古人的帽子除了冠之外,还有“冕”“弁”等。
“冠”是戴于头顶的饰物,因此位居高处,于是就有了“冠军”“……之冠”这样的说法,表示居于首位、领先的意思。而形似冠、位于头顶的东西也被称之为冠,例如“鸡冠”“树冠”“桂冠”,等等。
我的母亲取名为“冠仪”,也就是李姓家族中的老大了。
我的大舅,也就是我母亲的大弟是老二,他的名字叫“钺仪”。“钺”的拼音:yuè。“钺”读粤语 jyut6 的依据有:《正音字典》 《粤音韵汇》《 标准音字汇》《 中文字典》《 正读字汇》《 同音字典》。
“钺”的粤语同音字常用字:乙、悅、悦、月、穴、粤、粵、越、阅、说。
“钺”其实是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技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其名称,始见于元曲。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种兵器。
钺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但钺与斧,不完全相同,不能相混。钺头较斧大三分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钺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钺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斧与钺,好比枪与矛,箭与弩,形式不同,功能也不同。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銊的形状。如果按在长杆上,上面还有矛头。
春秋、战国时,钺出土较多,但已渐失其战器性质,而变为仪仗饰品及明堂礼乐舞蹈之用。这是因为刀剑广泛应用在战场,而使笨重的钺退伍了。
我的大舅虽是军人,但他不喜欢这个名字。他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外语,后在中共地下党策划下,与那些进步学生参加了新四军。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习之”,意为“学而时习之”,强调自己是个好学之人。解放后,大舅在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南京军事学院政治部担任干事。

3

母亲的小妹排位老三,叫“珏仪”,她是我的阿姨。听母亲说,阿姨几乎是我母亲抱着长大的。因此,她俩关系特别亲密。
“珏”的基本字义: 合在一起的两块玉。二玉相合为一珏。珏乃玉中之王。
我的阿姨在上海做月子时,主要是我母亲进行照料。但我的外家母按照广东人的习惯,熬制了一砂锅的生姜。但阿姨不吃,母亲和外公外婆也都不吃,结果,这些熬制的生姜全被我消灭了。整天吃生姜的日子,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阿姨生下了一个男孩,因为出生在上海,所以叫“小海”。那时“小海”有个姐姐叫“张理”,有一个哥哥叫“张兵”。
阿姨在上海度产假时,表妹张理也来了上海,平时一直与我和我的妹妹打闹玩耍。
我的阿姨不仅长得非常漂亮,而且知书达礼,她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首届毕业生,那时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是徐特兰。阿姨大学毕业后参加了空军。我的姨夫张华当时是空军大校。但他从不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时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审读处长,因处理一封由中纪委转来的上访信,联名上访的四人都是空军前辈,其中一位居然是我的姨夫张华。信是写给中纪委书记陈云的。我必须将调查结果汇报上级。于是我专访了自己的姨夫,这才了解了姨夫经历过的那些事。
原来姨夫张华是中国空军组建时的开拓者之一。我的姨夫是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俗称老航校)的教官。姨夫曾在1945年8月20日“建国号”驾机起义时,将飞机飞往延安的驾驶员。这架飞机成为八路军的第一架飞机。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地面作战,姨夫随军赴朝。中国空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为中国空军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在抗美援朝中老航校毕业的志愿军战斗英雄有:李汉、华龙毅、刘玉堤、王海、张积慧、王天保、高月明、邹炎等。他们都曾经是老航校飞行一期和二期的学员,我的姨夫是当时的主要飞行教官之一。王海在志愿军空军第三师任副师长,在空战中曾击落击伤九架敌机,他驾驶的飞机荣获九颗红星。王海在1985年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我的姨夫离休前,担任过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4

母亲的小弟叫“尊仪”,也是个大学毕业生,就职于华东电力研究院,担任工程师。他是母亲的小弟,排位老四。
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青铜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彝。彝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裸用鸡彝鸟彝......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彝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尊盖。
“尊”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重要礼器,这些礼器都受到特别的尊重,因此“尊”字又引申出“尊重”义,用作动词时表示“盛酒”,用作形容词时表示“尊贵”,用作名词时有时表示受尊敬的人,如“令尊”等;用作敬辞时表示对对方尊敬,如“尊姓”等。后来“尊”字又引申作量词,如“三尊佛像”等。
我的外祖父好喝酒,也许将母亲的小弟取名叫“尊仪”,与这酒文化有关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