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1年12月5日星期日

第21章 莫理循找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瀋陽 著

Shenyang

 

溫莎城堡.jpg

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

 

1

 

莫里循在耶奥德柴郡奶酪酒吧重遇思佳逦后,两人喋喋不休。不过,说个没完的是思佳逦,她的蓝眼睛和红嘴唇,似乎也会说话。

不爱说话的莫理循终于简单地说起了自己离开上海后独自旅行中国大西南的经历。

莫理循对思佳逦说:“我眼下最大的愿望是将自己的中国游记正式出版,遗憾的是却找不到出版商。”

思佳逦撅起小嘴巴对莫理循说:“关于你要出书的事,我想我们可以去找托马斯·瓦特斯先生。”

莫理循迷惑不解:“托马斯·瓦特斯先生?他是谁?”

思佳逦继续搅着咖啡:“托马斯·瓦特斯先生是退休的英国前驻广州代理总领事。他有很多中国朋友,常到电报局打电报。所以,我们认识。”

莫理循吃着奶酪:“这太好了。我们什么时候去找他?”

思佳逦笑了:“你为什么不先对我说,你什么时候到我家去呢?”

莫理循乐得大笑:“我正愁没地方睡觉呢。一切就服从你思佳逦安排了。”

思佳逦狡黠的眯起眼:“你说的是真话?你能保证不再从我身边飞走?”

莫理循耸了耸肩:“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思佳逦笑了:“我知道你,你是在寻找你心目中的中国皇帝。我只不过是你那中国童话中的一个过路人。”

莫理循急了:“不,我对上帝发誓,我一定让你见到中国的皇帝!”

思佳逦笑了:“好吧,我等着这一天的到来。我看,你对我还真有一份感情,为了这份感情,为了我们不要立即分手,乘现在时间还早,我现在就带你去见托马斯·瓦特斯先生。”

莫理循惊异:“现在?”

思佳逦点点头:“是的。他就住在附近的国王大街。我想他一定在家。”窗外仍下着大雪,雪花就像蝴蝶似地扑向窗玻璃,在玻璃上撞了一下,又翩翩飞离。

 

2

 

国王大街离国王十字车站不远。

国王十字车站位于伦敦最具活力和发展最快的地区,是伦敦最大、最引人注目的胜地之一。经过了百年沧桑演变,成功地从一座工业遗产转变成如今伦敦的新地标,从充满着维多利亚式工业气息的破败区蜕变成集商业、住宅、生活为一体的新社区,吸引无数人慕名前来参观。

 

具有古老韵味的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

 

早在维多利亚时期,国王十字区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位于市中心的北部,靠近伦敦金融城、金融中心金丝雀码头以及大英博物馆、白金汉宫等多个伦敦地标性建筑,该区域内屹立着两座毗邻的大型车站:圣潘克拉斯车站与国王十字车站。

国王十字的原意是纪念英王乔治四世,车站始建于1852年,曾经是繁荣的工业中心和货物集散转运中心。然而,随着二十世纪工业经济逐步退出伦敦,该地区成为低收入人群密集、租金低、环境差的典型代表。

思佳逦带着莫理循裹着风雪,来到了国王十字区,走进了伦敦的瓦特斯公寓里。

那个房间里装着火炉,一打开门,就流出一股强烈的热气,热气和门外的风雪冲撞了起来。

莫理循站在门槛边踌躇了。进门后,他看见的是一个年迈的老头。他就是退休的英国前驻广州代理总领事托马斯·瓦特斯先生。

但眼前的这个老头盘腿坐在火炉旁,看上去浑身青肿,就像一个快要淹死的人,他的眼珠子一片混浊,像是烂了一样。他身边的旧信件和纸袋堆积如山,简直可以说他是埋在这些破烂纸里头了。

莫理循呆呆地站在那里,他目睹这怪物,怎么也不能想象他要找的人还是一个活物。

思佳逦笑着说:“亲爱的托马斯·瓦特斯先生。这是我的朋友莫理循先生。莫理循先生刚从中国回来,他从中国给你带来了一件礼物。”

瓦特斯先生虽然有点迟钝,但仍显得很高兴:“啊啊,你从中国来,这太好了。我对中国印象很深,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家。记得,我代表大英帝国去中国时,我是驻广州代理总领事,我接触过很多中国人,我对中国的文化特别感兴趣。来,来。你们看,这就是中国的瓷器。”

他慢慢从火炉边起身,带着思佳逦和莫理循蹒跚地走到桌子前,指着一只高大的花瓶说道:“我一看到这只花瓶,就会想到中国,想到我在中国所看到的一切。”

 

3

 

莫理循从口袋里拿出自己的书稿,小心地递到瓦特斯面前:“尊敬的瓦特斯先生,这是我写的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瓦特斯叼着劣质雪茄,眯着混浊的眼翻阅书稿:“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什么时候出版?”

莫理循望着思佳逦没说话。思佳逦走到跟前:“瓦特斯先生,莫理循先生不准备出版了,他这次来,就决定将这部书稿赠送给您。”

瓦特斯失神片刻,用僵硬的目光望着思佳逦:“思佳逦,我不明白你的话?”

思佳逦仰脸长叹:“莫理循先生跑遍中国才完成这部书稿,可惜,在我们大英帝国居然没有一个出版商愿意出版一本专门介绍中国的书。莫理循先生觉得太失望了。因为听说您去过中国,是个中国通,就想和你交个朋友,这部书稿,既然没办法出版,他留着也没什么用,就托我送给您,也算第一次认识你的见面礼。您就收下吧。”

瓦特斯的脸色变得很难看:“这些人是鼠目寸光。做生意靠什么?靠的是市场,世界上能找到比中国更大的市场吗?那里有丰富的资源,有廉价的劳动力,不了解偌大的中国,这是大英帝国的损失。”他开始发火了。他的嘴唇在抖动。

莫理循赶紧解围:“瓦特斯先生,你说的太好了。我当初写这本书,就是这么想的。不过,我没想到我们的商人和我们的看法,差异会如此之大。我很抱歉,为了我的书,使您生气了。”

瓦特斯摇了摇头:“不,莫理循先生,你不用抱歉。要抱歉的应该是大英帝国的那些商人们,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他们根本就不懂得真正的经商道理。其实,比商人更关注这本书的应该是我们的大英帝国政府,你的书是迄今为止,十九世纪最好、最生动地描述关于中国政情内幕的权威书籍。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在英国上层引起关注。莫理循先生,你也会因为此书的问世,从而改变你的一生。”

思佳逦惊异地望着瓦特斯:“瓦特斯先生,您是我们英国著名的外交家,您对莫理循先生的书稿有如此高的评价,令我惊奇。”

 

4

 

瓦特斯转过脸,用眼重新打量着莫理循:“莫理循先生,我有个朋友,他是个商人,他正准备到中国去拓展商务。他常到我这里咨询中国的情况。你不反对的话,你就将书稿留在我这里,我想,他一定会帮助你出版你的书的。”

莫理循高兴地说:“多谢瓦特斯先生了。”

瓦特斯:“不过,我有一个问题,你是英国人,为什么你的书名却叫《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

莫理循解释:“因为我出生在澳大利亚。我在澳大利亚的季隆上学时起,就梦想成为一名记者。其实,我这次回到英国,很想在新闻工作方面碰碰运气。”

瓦特斯笑了:“你的愿望很快就会实现。莫理循先生,你写的《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定会出版。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但是,这本书是你具有不同凡响的观察能力和叙述才能的最有力的证据。莫理循先生,你从中国回来后,找到工作了吗?”

莫理循:“没有。瓦特斯先生,我希望受到报社雇用,当一名记者,但一直没有成功。”

瓦特斯想了想,对莫理循:“莫理循先生,你会找到工作的。眼下最重要的是将你写书交给出版商。我会帮这个忙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