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1年12月3日星期五

第17章 莫理循死里逃生的浪漫插曲


瀋陽 著

Shenyang

 

加爾各答

加尔各答港

 

1

 

莫理循从缅甸仰光乘坐汽船去了印度的加尔各答。他

到达加尔各答的当天晚上,就开始断断续续续地发高烧,几天后已成重病,几乎濒临死亡。

莫理循在缓慢的恢复期里,他幸运地认识了女护士玛丽.卓普林。

玛丽.卓普林精心地照料着莫理循,对他关怀备至,让他死里逃生,还享受到了爱的降临,玛丽.卓普林成了莫理循在印度邂逅的青春女神。

 

莫理循曾在他的游记第一稿中写道 :

 

我的护士是个欧亚混血儿,肤色黝黑,但看起来非常漂亮。她楚楚动人的花容玉貌,常常令我满心欢悦。她优雅迷人的举止和敏捷轻盈的步态,常常激起我心中的狂涛。

我从她端在手中有缺口的药怀里接过奎宁,津津有味地嚼着,其滋味好像远胜过朱庇特从青春女神手中接过盛在金色高脚杯里的琼浆玉液。

 

莫理循在生死之际,与这位玛丽.卓普林情意绵绵地度过了一段充满阳光的日子。

玛丽.卓普林还陪同莫理循去了群山环绕的法国移民疗养院治疗。

但好色成性却又未曾婚娶的莫理循绝对不会真心地爱上这个肤色黝黑的欧亚混血儿,她只是一个在其病中消遣的玩物而已。

在莫理循以后撰写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删去了有关玛丽.卓普林的文字描述,曾经花里胡哨的挑逗语言,就变成了这寥寥几行的平淡文字了。

莫理循为什么要删掉这些文字?从玛丽.卓普林之后写给莫理循的信中可以探寻到答案。

玛丽.卓普林之后写给莫理循的信中曾这样写道:

 

亲爱的,你的两封情意绵绵的信我都 已收到。……我爱你,但是我们的欧亚混血。当我们面对死亡时,死亡会大大嘲弄我们。……我们在河边小屋中度过的那短短几天愉快的时光,使我产生了一种罪恶感……

 

当时的莫理循是33岁的未婚男人,他与那个欧亚混血女人热恋又有何罪恶?显然感觉有罪恶感的那个欧亚混血儿,不是纯情少女,面完全可能是个有夫之妇,唯有这一推断,才能解释出她为什么会认为自己与莫理循的“欧亚混血”。当然,莫理循也就不便在以后的自述中去自揭其短了。

 

2

 

加尔各答街头

 

莫理循在加尔各答康复后,他没有在加尔各答久留。

加尔各答(英语:Kolkata / 旧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国邦首府。它位于印度东部。

加尔各答的名称来源于一个村庄的名字卡利卡塔(Kalikata),那一带在英国人来到之前原有3个村庄:卡利卡塔、苏多努蒂和革宾达普尔,卡利卡塔的意思是迦梨女神的土地,村外有一座供奉印度教迦梨女神的庙宇。

此外,英国人来到之前,从上游被淤塞的萨德冈港迁来的印度商人已选定在当地的三个村子定居。查诺克选择加尔各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这里出现了这批商人。

1696年,因附近的布德万发生叛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官员要求允许其贸易站或工厂筑堡防守,他们得到可以实行自卫的一般许诺,叛乱者被莫卧儿王朝迅速镇压下去,但殖民者的砖土防御工事保存了下来,这就是1700年被命名的加尔各答。

1698年,英国人获得了授权书,可以购买上述三个村庄的柴达明尔权。

城市的名称还渊源于kali(孟加拉国语,意为运河)和kata(孟加拉国语,意为石灰),因为其最初的居民点是位于一条运河边上,并且以燃烧贝壳,加工贝石灰著称。

在加尔各答附近发现的一个考古遗址,证明了在2000年前这里已经有人居住。该市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开始于1690年。

加尔各答西有胡格利河,北有河湾,东面4千米处有盐湖,因而受到保护。敌对的法国、荷兰和其他殖民国家的根据地处于胡格利河西岸,因此从海上进入加尔各答的通道不受威胁,而在胡格利港则不然。而且,胡格利河流经加尔各答处河面宽阔,河水也深,唯一的缺点是这一地区有洼地和沼泽,有害健康。

 

3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作为印度前首都,该城市是印度现代文学和艺术思想的诞生地。加尔各答对于文学艺术趋向于持有特别的欣赏口味,并有着欢迎新来天才的传统,这使得它成为狂野创造力之城

加尔各答拥有许多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罗曼式建筑、东方式和印度-伊斯兰建筑,经常被称为宫殿之城,因为这里的殖民地建筑星罗棋布。

建于公元1809年的加尔各答寺,位于市区南方约5.6千米处的印度教寺庙,这里是加尔各答最富印度气息的地方,据说加尔各答之名即源于此。 

12世纪以前,此地为原始森林,人烟稀少,豺狼出没。森那王朝巴拉尔森那王笃信印度教,将此地建成了宗教圣地。历时8年建成伽利女神庙,以后又建造了那特庙等。那特庙内有一尊迦利女神石像,像下半部埋入土内,上半身外露,头戴金冠,腰挂首饰,手腕戴着金镯,舌头和眉毛以纯金制成,头上置有大银伞一把。印度教徒对此神尊崇尤甚,每天都有从全国各地来的教徒到寺进香奉神。他们带着大米、白糖、糖果、面粉、香蕉等物品,日供量达数百斤之多。在节日期间,虔诚的信徒还将牛、羊供奉,表明该寺地位十分重要。但非教徒不能进入大殿。

加尔各答还有两座耆那寺,一座是位于胡格利河畔的斯威贝寺,另一座是市区北方的迪格姆贝,通常提到的耆那寺是指迪格姆贝寺。迪格姆贝寺建于公元1867年,是加尔各答最优美的建筑物之一。石材、陶片、镜子、捷克制的玻璃等建筑材料,使得迪格姆贝寺显得气派华丽。寺前的庭园有美人鱼、马其顿土兵、阿拉伯贵族等雕刻。这里还奉祀耆那教的预言者辛塔鲁那托的塑像,塑像被安置在银制的莲花座上,额头上镶有钻石。

加尔各答最盛大的祭典,为每年10月初所举行的杜尔加神祭典,为印度三大祭典活动中,整个市镇内充满朝气,热情洋溢,所有的人沉浸在一片换乐气氛中。祭典的最后一天,众信徒将女神像沉入达摩大河。另外,属于印度全境的灯节祭,也在此期间举行。

加尔各答还有一个建于公元1787年的植物园,植物园位于胡格利河的对岸,距市中心约20千米。如今面积11050平方米,园内有12000种以上的植物。世界最大的榕树即在园区内,高25米,盘根错节,非常壮观。

建于1876年的加尔各答动物园位于马坦公园南边,园内遍植热带树木,并饲养热带动物园和珍奇异兽,其中以白虎最著名。此动物园是为纪念爱德华七世来访而建,园内的动物采用开放式饲养,它们可以自由走动,而不是关在笼子里。

加尔各答殖民地时期的一些主要建筑保存完好,其中一些被宣布为遗产建筑,印度博物馆是亚洲最古老的博物馆,维多利亚纪念堂是加尔各答主要的观光景点之一,印度国家图书馆是印度最好的公共图书馆,加尔各答美术学院和其他美术馆都举办定期美术展览。

 

4

 

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还是一个拥有独特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城市,以其从印度独立运动到左翼和工会运动的革命历史著称。

在殖民地时期,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在这期间,该市一直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迄今仍然保存有大量当时遗留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

1756年,面对与法国武装的频繁冲突,英国人开始升级他们的防御工事。孟加拉国行政长官西拉杰·乌德·达乌拉对这样军事化的举动提出抗议,但却无人理会,于是他袭击并占领了威廉堡。

17571月,在这期间城市周围的沼泽被排干,戈宾达布尔的森林被砍伐一空,在其现地址上修建了新的威廉堡,该堡俯视着胡格利河河岸,称为英国军事优势的象征。

1773年,实行英国法律的最高法院开始对加尔各答行驶初审管辖权。

1752年,加尔各答的人口,从1706年约1万到1.2万,增至12万人,1821年达到18万人。

19世纪初,加尔各答被分割为2个截然不同的区域一个英国人区和一个印度人区,白人区建在已经加高的地面上。印度人区则称为“黑镇”。甚至在那时,黑镇的贫困棚户区已经骇人听闻。那里的印度人按职业分别住在不同的区域,比如陶工之区和贝壳制作者之区。

1835年废除国内关税,形成一个开放的市场。

1850年代起,该市经历了工业的迅速增长,特别是纺织和黄麻工业;英国政府也对基础设施如铁路和电报进行了大规模投资。英国和印度文化的融合,还在城市中产生了新的巴布阶层。

1854年铁路开始兴建,进一步加速了工商业的发展,加尔各答的英国人商业、保险业和银行业发展起来了。加尔各答的印度人区也成了繁忙的商业中心。

在整个19世纪,一场称为孟加拉国文艺复兴的社会文化变革带来了社会的总体进步。1883年,在加尔各答成立了19世纪印度的第一个政治组织--印度国民协会。加尔各答逐渐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中心之一。在殖民地时期,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

莫理循在加尔各答患病期间,这里已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但莫理循并没有对加尔各答留下什么报道,唯一难忘的就是那个陪伴过他的青春女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