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1年12月26日星期日

第13章 戊戌变法失败和光绪帝被囚


沈阳 著

Shenyang

 

光绪帝载湉

 

1

 

莫理循考察东北和山东后,返回到北京。一日,莫理循意外地在东交民巷使馆区见到了他在京认识的朋友魏友康,魏友康惊惶失措地告诉他,慈禧开始镇压维新派,肃清政敌。赵起良不知下落,自己也无处可躲,正准备到日本去避难。赵起良也是莫理循结识的新友。

莫理循于是请阿兰帮忙寻找赵起良。不料,阿兰被当作维新派被捉。阿兰的父亲黄和年求助莫理循帮助解救。 

在莫理循的干涉下,阿兰被救出。

莫理循和阿兰一路上,听到了很多有关这场维新争斗的事,传教士和西方支持者希望从变法中渔利的各式各样议论;也听到了那些反对派则担心变法成功后的危险。但莫理循不以为然。

莫理循和阿兰说话间,有四五个壮汉正在追打几个读书人。莫理循正要止住,壮汉们把目光对准了莫理循,一见是个洋人,就围攻起来。

此时,武功高强的阿兰开始动武驱逐壮汉,保护了莫理循,阿兰救出了被欺侮的读书人。原来,此被打者正是赵起良。

莫理循随即相邀阿兰和赵起良到他的居所暂避一下。

赵起良开始向莫理循诉说自己的报社被人捣毁,自己被毒打的经过。

赵起良告诉莫理循,袁世凯受光绪帝召见,任候补侍郎。谭嗣同来找袁世凯,告诉他,慈禧欲废光绪,希望袁世凯出兵并制约荣禄。末料,袁世凯告密荣禄,结果受到慈禧召见,反而提升为山东巡抚。

莫理循开始认真地听赵起良讲述戊戌变法那些事。

 

2

 

光绪帝从新政诏令颁布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势力就预谋着对政局的控制。

在翁同龢被开缺回籍的谕令发布当天,慈禧太后又胁迫光绪帝宣布以后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须到颐和园向她谢恩。

同日,任命慈禧太后的亲信大臣荣禄署理直隶总督,以控制京津一带的兵权。

光绪帝也未一味示弱,七月十九日,他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全部革职,并对王照予以奖赏。次日,他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赏给四品卿衔,参加新政。这一行为触怒了慈禧。

七月二十日,载湉又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担任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

后来维新派又企图聘请当时已经下野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在慈禧干涉下未能实现。

与此同时又有众多利益受到侵犯的顽固势力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七月二十二日,光绪帝把阻挠新政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光绪帝的这些反击措施,进一步引起慈禧太后的忌恨,她不断派人去天津与荣禄密谋策划,京津一带也盛传秋季慈禧太后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将废掉光绪帝。

随着天津阅兵日期的迫近,光绪帝惊慌不安,于七月二十八日交给杨锐一道密诏,称:朕维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

光绪帝这种置自身命运于度外的精神使康有为等人大为感动,但他们在捧诏痛哭之后,却是束手无策,最后只好把希望寄托于东交民巷的公使馆和曾参加过强学会并握有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身上。

各国公使只是虚表同情,不愿干预。

 

3

 

康有为等人便策划了兵围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的行动;一方面敦请光绪帝于八月初一日召见袁世凯并破格重赏侍郎候补;一方面物色湖南会党首领毕永年为捕杀慈禧太后的人选;又一方面则是由谭嗣同在八月初三日夜访袁世凯,鼓动袁世凯先诛荣禄,再兵围颐和园。

毕永年进京与康有为交谈,认为袁世凯不可靠,此事不可恃,便迳赴日本。

袁世凯表面上答应了谭嗣同,却在八月初五日再次受到光绪帝召见后,于当日赶到天津向荣禄告了密。荣禄便连夜驰奔京城,向慈禧太后密报。

 

榮祿

荣禄

 

慈禧太后闻讯,深夜从颐和园还宫。

八月初六日晨,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下令缉捕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戊戌政变发生。

康有为在政变发生的前一天逃离北京,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君子于八月十三日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1017%2F84351aefj00qibyzp000wc000gw00a8m.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

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是除开梁启超与康有为之外,对维新变法作出贡献最大的六个人。

他们为维新变法贡献了先进的思想、科学的建议,推动了中国向进现代化转变,这样的贡献值得后人称赞,但是在慈禧太后眼里他们六个简直就是罪大恶极。

18989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君子被囚车装押围绕着北京城宣武门游街一圈后,被囚车拉往了宣武门的菜市口。

当他们达到菜市口时,菜市口早已经北京城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四处声音喧哗,人群熙熙攘攘。

如果你以为百姓在为六君子的不幸遭遇而哭诉,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只见周围的百姓瞪大了眼睛,交头接耳,一只手捂着嘴巴,一只手揣在怀里好似在摸索着什么东西。

这时,在人群中站出来了一个人,手里端着一个托盘,托盘上放着六个白色的小瓶子,瓶子上塞着红色的布塞,面色沉重。

此人就是药店鹤年堂的老板王圣一,而他手里拿着的是他早早备好的祖传麻醉药,只要服下此药,人就会周身麻木感觉不到疼痛。

王圣一这个人识过字,念过书,他不同于周围的百姓,虽然他也并不明白这六个人具体做了什么事情而犯下了死罪,但是他知道他们所做的事情是有利于民、有利于国的。

因此他对待这六个人心中都怀有敬意,希望他们上路时不会太痛苦,但六个人没有一个人接受了麻醉药,只高高的抬起头颅,望着天空。

判官刚毅在午时准点前来,身后带着刽子手,六君子眼神坚毅的目视前方,充耳不闻周围百姓的惊呼声,只见日光晃眼,血流成河,耳边还回响着怒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百姓们纷纷蹲到了地上,惊呼的声音浪潮一波高过一波,彷佛在争抢什么值钱的东西,凑近一看,原来手里都拿着一个馒头,不过与普通馒头不同的是,他们拿着的都是红色人血馒头。

随着“戊戌六君子”的死亡,维新变法被迫落下了帷幕。

然而六君子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在六君子死后,生前的许多亲朋好友都唯恐避之不及,纷纷闭门不出,六君子的尸体就成了烫手山芋。

谭嗣同父亲本来为官,但是受到谭嗣同牵连被罢了官,因此家人也不敢去给谭嗣同收尸。

替谭嗣同收尸的是浏阳会馆的老长班刘凤池,他在夜晚偷偷用芦苇裹上谭嗣同的遗体扛回了浏阳会馆,并买了棺材将其下葬。

康广仁的尸体则是在菜市口暴尸了两天,最终由于无人收敛,便被广仁善堂收敛了,最后用一口薄薄的棺材就装下了勇士的躯体。

杨深秀的遗体则由其长子收敛,长子请人将父亲的头颅与身体缝起来,一共缝了八大针才将头颅和身体连在一起,最终也只能草草下葬。

而杨锐、刘光第、林旭的尸体则是由一个大善人买了棺材收敛了遗体,并且还出资将他们送回了各自的家乡进行安葬。

最终,戊戌六君子的葬礼成为了维新变法最后的一支苍凉的悲歌,走向了消亡。

如果说拿着人血馒头的愚昧无知百姓是令人心寒的,那么更悲哀的莫过于知其行为的意义,却否定其行为的价值,甚至怀抱着避之不及的态度。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在八月初八日举行临朝训政礼后,囚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光绪帝的囚禁地,中南海瀛台

光绪帝的囚禁地,中南海瀛台

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被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势力所扼杀。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以取代载湉,史称己亥建储。由于得不到列强支持,企图失败。

4

 

张荫桓(18371900年)

 

戊戌维新运动,总被认为是康有为、梁启超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人干的,其实张荫桓才是幕后主要推手之一。张荫桓在戊戌政变中被革职流放新疆,后又被杀害,为继六君子之后为变法捐躯的第七人。

赵起良向莫理循讲述戊戌变法那些事时说,自己是张荫桓的学生。但有关张荫桓的事迹却一直湮没无闻,其实是值得说道和纪念的人。

张荫桓,字樵野,广州府南海县人。张家累世经商,家庭富有。张荫桓年轻时就很有才干,富有冒险精神。在科举考试为正道时,他第一次参加县试没考中秀才,便不再应试,抛弃已经运行上千年的科举入仕正道,而是另辟蹊径,埋头外语,研究洋务。这种独特的人生设计,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中国打开仕途还是用的老办法,即不参加科举考试可花钱买官,那会叫捐官,光明正大而合法的,不是现在意义上花钱跑官

张荫桓21岁时捐钱买了知县官衔,入山东巡抚幕府掌管文秘,以识力过人、才大心细、究心世务、治事精密而晋升为道员,升任安徽按察使。

1884年(光绪十年),张荫桓的发迹还是慈禧太后提拔的,这正是张荫桓当初苦学外语和研究洋务之技,得到了用武之地。凡是掌权者,没有一个不喜欢有才而能干的人,去提拔那些能办事、会办事、办成事的人,好官坏官都是一样的。

张荫桓被慈禧提拔时间是1884年(光绪十年),当时的光绪才13岁,还在读书呢。张荫桓已被授三品卿衔,命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跻身京堂并居要职。

第二年,张荫桓被任命为特派出使美国、秘鲁、西班牙三国大臣。他在华盛顿三年之久,办理华工被害案获得赔偿,同时专心对西方社会进行全面考察。

张荫桓回国后着有反映出使记录的《三洲日记》,因洋务特长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兼户部侍郎,赏加尚书衔,从此一生肩负外交、财政两大重任,成为清廷重要大臣之一。

按照清制,像张荫桓这样不是科班出身,又没有左宗棠那样建立特殊功勋而居高位者非常少见,这主要是靠他的才干,也就是自个的本事。

张荫桓是杰出的外交专家,他还先后赴伦敦参加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年庆典,先后去过法国、德国、俄国等国,对欧美富强十分了解,研究透彻,与魏源一样,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曾国藩儿子曾纪泽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普天乐》,张荫桓则制作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面国旗,在晚清高级官员中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除了曾纪泽,便只有张荫桓。

 

5

 

在晚清还有一种怪现象,在守旧派眼里,从事洋务,对外国有所了解,不是优点,而是污点,是以人事鬼,尽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守旧派依然如此,大清怎能不灭。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张荫桓发现康有为,这位比他小二十岁的广东同乡,立即介绍给翁同龢。因为翁同龢是光绪老师,翁同龢也是忧国忧民之人,便将康有为荐举给光绪帝。

1898(光绪二十四年),变法议起,张荫桓与康有为往还甚密。张荫桓充分利用光绪召见的机会,向光绪讲述欧美列强的见闻和发展理念,光绪感到受益良多,经常召见。变法前夕更是如此,仅在戊戌三月,就连续七次召见。这在朝中守旧派大臣眼中,便是弹劾他蛊惑圣上主要理由,要求将他严肃禁锢。

但这并未动摇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张荫桓的信任。光绪帝于611日(四月二十三日)毅然颁布诏令,宣布变法,起用维新派人士。张荫桓对推动维新运动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不仅在光绪帝与康梁维新派起到了上下联络作用,他还上呈新政建议等。

慈禧对张荫桓恨之入骨。921日(八月六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训政,捉拿张荫桓,下令处死。后经洋人列强的干预,使张荫桓得以免死。

 

6

 

在谭嗣同等六君子被害的次日,929日(八月十四日),慈禧以张荫桓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等空洞无实的罪名,下令将他发往新疆,交该巡抚严加管束。 张荫桓在第二天即被押解上路。

到哈密后,张荫桓受到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的款待,写了一首诗《哈密谒左文襄公祠》:崇祠香火彻青霄,万里花门挞伐遥。冰雪极天曾驻节,山河如旧此回镳。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给予高度赞扬。

189941日,年过六旬的张荫桓抵达迪化(今乌鲁木齐),时任巡抚饶应祺是张荫桓的门生,对流放到此的老师照顾有加,让他租住直奉义园院内(原红山宾馆,现西大桥红山新世纪大厦一带),隔乌鲁木齐河与鉴湖相望。

在迪化,张荫桓几乎无事可做,除了吟诗作画,就是等待北京的老太太下旨重新起用。

他偶尔出城到鉴湖边吟诗抒怀,回首一年来的风云巨变,不免想起被囚瀛台的光绪帝,维新事业的夭折令他深深感触,于是他捐资修建了鉴湖亭。

湖心小岛上两层木结构阁楼鉴湖亭,朱梁画栋,飞檐高翘,三面环水,一座曲折的长桥与湖岸相连。这一景致经过张荫桓精心设计:光绪帝被软禁的瀛台也是三面环水的小小阁楼,只有一个木板桥相连。光绪住进瀛台后,慈禧甚至让李莲英把木桥拆掉,让光绪帝彻底与世隔绝十年之久。张荫桓对光绪帝有着君臣相知的默契,对于维新事业的不幸,对于光绪的同情,张荫桓通过这座鉴湖亭表达了隐藏的情感。

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写过一些诗歌描绘清末乌鲁木齐的自然风貌和人情风俗。

在八国联军武装入侵的前夕,慈禧向列强宣战又求和,把内心的怨恨倾泻到对开战有异议的大臣身上,处死五大臣之前,先想到曾长期与列强打交道的张荫桓,下令在新疆戍所处死。

1900731日,64岁张荫桓在为他的侄子画完绝笔之作后引颈就戮。尸棺在红山脚下停放了半年,次年春天才由其子垲征将灵柩运回佛山安葬。

张荫桓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被杀,时年63岁,是继六君子之后为变法捐躯的又一人,也是参与变法的朝廷大员中的唯一殉难者。

后在美英驻华公使照会下,慈禧为张荫桓平反,恢复官职。造成人们忽视张荫桓与戊戌维新的关系以及淡出人们视线。

赵起良向莫理循解释说,主要是康有为在政变后故意淡化他与张荫桓的密切关系,宣传帝师翁同龢荐举康有为,以争取世人对其保皇活动的支持,致使张荫桓在晚年悄然消失后,一直湮没无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