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1年12月27日星期一

第15章 莫理循为何读不懂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


沈阳 著

Shenyang

 

索爾茲伯里侯爵

维多利亚时期三任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

 

1

 

不知什么时候,莫理循被中国的精英们吹捧为“充满中国情结”的“中国的莫理循”“北京的莫理循”,可以说莫理循成了“世界的精英”。

什么是精英?

百度百科的解释:精英即社会的成功人士,他们在能力、见识、胆识、财产、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超过大多数群众,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是社会的精华。精英阶层即拥有财富和社会地位,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背景的成功阶层。

维基百科的解释:一般来说,精英是指具有强大社会力量的一个小群体。相对于社会中的其他人,精英群体中的成员,拥有更优秀的质量、能力、财富。通常他们彼此接受,彼此理解,彼此结婚,倾向于共同工作和思考。根据米尔斯的说法,人们接受精英特权所必需的教育,以获得他们的背景和人脉。使他们能够进入权力精英的三个分支,分别是:政治领导、军事、企业。

按照这种解释,莫理循似乎是“英国和中国的混合精英”,但有谁指出这个“跨国精英”却是罪恶而狂热的殖民主义者?当列强疯狂瓜分中国时,莫理循不是一个不知名的马前卒,他是以“精英”的名义为瓜分中国费尽心机的洋鬼子。

我们只要打开清末民初的历史档案,就能看清这个丑陋的洋记者的骯髒嘴脸。

 

2

 

莫理循担任《泰晤士报》驻京记者初期,正逢列强激烈瓜分中国之际。由骆惠敏编著、刘桂梁等翻译的《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乔..莫理循书信集》,非常详尽的收集了莫理循在那时的书信,这些书信毫无掩饰的披露了莫理循为瓜分中国的所言所行及建言献策,他从不将中国民众放在眼里,他只是帝国主义殖民者和清末腐败的君臣脚下的一条可恶的“战犬”。

18972月-18985月,在这一时期的莫理循究竟干了些什么?

当莫理循到达北京的时候,索尔兹伯里所谓的“租让权角逐战”已经充分展开。

索尔兹伯里是谁?他又是怎样的人?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410%2F07122748j00q8jvhl001uc000du00fym.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

 

索尔兹伯里侯爵罗伯特·加斯科因-塞西尔(Robert Gascoyne-Cecil, Marquess of Salisbury),18301903,生于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岁月,活了73岁。

索尔兹伯里侯爵曾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三度出任英国首相,任期长度在所有英国首相里位列第四。他是英国最后一位贵族首相。他也是第三位索尔兹伯里侯爵。他的封地是英格兰南部威尔特郡的索尔兹伯里市。

熟悉英国史的人也许会发现,这位首相的名字中出现了一个屹立英国政坛四百余年的姓氏——塞西尔。

索尔兹伯里侯爵的确来自一个政治世家,他的祖上是伊莉萨白一世时期权倾朝野的高官威廉·塞西尔。与其他长居伦敦、热心社交的政治家们相比,索尔兹伯里侯爵更喜欢住在距离伦敦30公里外的家族豪宅——哈特菲尔德宫。他宁愿经常搭火车去伦敦,也不愿意把时间耗费在和党内同僚们闲聊、打猎的活动中。

哈特菲尔德宫对索尔兹伯里侯爵的吸引力在于,那里有一间收藏丰富的图书馆,还有一间实验室。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会在闲暇或苦闷时回到图书馆里看书。对生物学和物理学的爱好,也让他在成为哈特菲尔德宫的主人后,在此组建了实验室,与同好们一起探索最新的科学和技术。

哈特菲尔德宫见证了身为政治家的索尔兹伯里侯爵对艺术、历史、文学、科学的兴趣,也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他的性情。

索尔兹伯里侯爵生长在西塞尔家族的豪宅哈特菲尔德宫里。此地和英国王室渊源深厚,老城区至今还有王室的土地。亨利八世曾在这里建造王宫,伊莉莎白一世登基前长期被软禁于此。153397日,一个女婴出生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宫。她是英国亨利八世和王后安妮·博林的女儿,取名伊莉莎白。这个女婴将经历辉煌却又跌宕的一生,今日,人们仍尊称她为荣光女王

英国通俗史家的君王故事里有这样一个场景:25岁的伊莉莎白坐在哈特菲尔德宫的内一棵古老的橡树下念书时,获知姐姐了玛丽去世的消息。不久她便离开哈特菲尔德,前往伦敦登基。

登基后的伊莉莎白一世长期倚重威廉·塞西尔和罗伯特·塞西尔父子,后者被詹姆斯一世封为索尔兹伯里伯爵。获封后,罗伯特·塞西尔用父亲领地上的庄园换取了哈特菲尔德宫的土地,随后将之扩建为今天的哈特菲尔德宫。 1789年,当时的索尔兹伯里伯爵被加封为侯爵,可见汉诺威王室对这一家族的重要性的认可。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0/285.jpg

(左)威廉·塞西尔;(右)罗伯特·塞西尔

 

哈特菲尔德宫的各类艺术品收藏体现了索尔兹伯里家族和王室的密切联系。宫殿内的大理石厅(Marble Hall)入口正对着伊莉萨白一世的《彩虹肖像》(The Rainbow portrait),二楼的詹姆斯国王画室(King James Drawing Room)里除了有与詹姆斯一世等身的雕塑之外,还有伊莉萨白一世的《白鼬肖像》(The Ermine portrait)。

 

 

3

 

罗伯特·塞希尔出身于老牌贵族家庭,中学就学于伊顿公学,大学就学于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经历了标准的英国贵族教育。

少年时期的罗伯特·塞希尔因为在伊顿公学求学期间受到同学欺凌,因此还未完成学业就退学在家读书。之后每次淡出政治舞台,他都会回归家中,静静地在图书馆里研读历史、政治、科学类的著作。

罗伯特·塞希尔17岁前往牛津大学学习后,又因健康原因辍学,并听从医生的建议,于18517月启程离开英国,开始了为期22个月的游历帝国之旅,分别在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活。漫长的旅行不但让他恢复了健康,也让他见识到书本之外的帝国样貌,积累了对帝国的感性认识。

罗伯特·塞希尔由于违背父亲的意愿和律师的女儿乔治娜·奥尔德森(Georgina Alderson)结婚,他的生活费大大减少,并被迫在伦敦定居,靠给评论期刊匿名撰写文章维持生计。据统计,从1856年到1866年,罗伯特总计写了33篇长论文,每篇2万词,另写了600多篇短评。拿今天的印刷标准来看,相当于每年完成一本超过300页的专著。其中,发表于18644月的评论详尽分析了欧洲大陆局势,几乎预言到了1938年的《慕尼黑协议》的出现。

1854年,罗伯特·塞希尔24岁时,首次当选下院议员。1866年,他加入以德贝勋爵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出任印度事务大臣。

随着1866年兄长去世,1868年父亲去世,罗伯特继承父兄二人的爵位和封地,成为了索尔兹伯里侯爵,也就是哈特菲尔德宫的新主人。

 

http://image.thepaper.cn/wap/image/5/0/239.jpg

哈特菲尔德宫的图书馆

 

新主人的到来改变了这座豪宅的布局。由于少年时代就对生物和其他科学非常感兴趣,新主人专门辟出一间房间,作为自己的实验室。在政务相对清闲的时候,索尔兹伯里侯爵会回到哈特菲尔德宫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并对科学、特别是植物学和电磁学产生兴趣。他也经常为《星期六评论》和《每季评论》撰写文章。

出于对生物学的爱好,索尔兹伯里侯爵收藏了很多达尔文和赫胥黎的作品。他会在伦敦的二手书摊上买书,也会在前往巴黎度假时流连书店,购置书籍——尤其是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作品,这也是索尔兹伯里侯爵最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此外,当时出版的小册子和报纸也会被他收入囊中。

在文学方面,19世纪出版的英语和法语小说也是索尔兹伯里侯爵的心头好。他喜欢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也喜欢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和很多19世纪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也爱读莎士比亚、弗吉尔、欧里庇得斯等人的作品。他会随身携带几本文学书,打发在火车上的时间或是等候派对开场。阅读也是他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

对科学和知识的爱好构成了以外交家身份出名的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侯爵的休闲时光。而这种将学术和科学作为爱好的政治家添置设备和书籍,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家族其它方面的收入。以科学为爱好的首相算是英国首相中的异类,而索尔兹伯里侯爵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也算是一桩幸事吧。

 

4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410%2F80a002b4j00q8jvhl001gc000go00c5m.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柏林会议

 

罗伯特·塞希尔继位为索尔兹伯里侯爵,因此得以升入上院。

1874年,迪斯雷利组阁,索尔兹伯里应邀加入政府,再次出任印度事务大臣,1878年,改任外交大臣,一直到1880年。在此期间,他与父辈迪斯雷利,尽弃前嫌,他成为迪斯雷利的得力部下,但实际上,他仍然保持着独立的保守倾向。

1878年,欧洲列强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会议,确定巴尔干的格局,索尔兹伯里表现出色,英国成功制服俄国,俄国吃了大亏,但因实力不济,俄国祇得忍气吞声。不过,索尔兹伯里对首相迪斯雷利的亲奥斯曼政策,持保留态度。

1880年,保守党在大选中失利下台。1881年,迪斯雷利去世,作为其接班人,索尔兹伯里继承为上院保守党领袖,而下院保守党领袖则由斯塔福德·诺斯古德爵士出任。

18851886,索尔兹伯里首次组阁,因在下院无稳定多数,很快倒台。18861892,他第二次组阁,在内政上,他对爱尔兰采取高压政策,反对自由党威廉·格雷斯顿的爱尔兰自治政策;在对外方面,他全力掠夺海外领土:在这一阶段,索尔兹伯里为英帝国的扩张,居功至伟,是头号功臣。

索尔兹伯里是著名的帝国主义分子,他深信,落后民族的进步,必须经过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的统治,因此,必须以武力保持白种人的统治,而他的使命就是扩大和保卫英帝国。

当时,欧洲其它列强纷纷结盟,索尔兹伯里却认为,英国非常强大,不需要盟邦,英国应当保持光荣孤立,以居高临下的态势,指导并维持欧洲大陆各国的均衡。在他的观念里,英国比欧陆各国高一等。因此,他反对与德国结盟。

为了保持英国作为当时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1889年,索尔兹伯里主持通过了以两强标准制为原则的大规模扩充皇家海军的法案,即,皇军海军军舰总吨位,必须相当于其它两个海军强国军舰吨位之和。德国因此与英国展开了军备竞赛。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410%2F1e413ae9j00q8jvhl000vc000e8009gm.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1900年前后英国的一万五千吨主力战斗舰

 

索尔兹伯里具有典型的英帝国主义分子的特征:傲慢,自大,固执。

索尔兹伯里执政的最后两年,由于年老体衰,不得不放弃外相兼职。索尔兹伯里于1902年退休, 1903年去世。

总观索尔兹伯里,对于英帝国的扩张,对于英帝国霸业的完成,他有大功,但他确立的以德国为敌的国策,却最终造成了欧洲秩序大乱,自相残杀,英帝国解散,欧洲的世界霸权土崩瓦解。

英国因为制度优势,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英国在近现代没有出现卓越政治家,最终造成了英国的沦落。

5

 

由骆惠敏编著、刘桂梁等翻译的《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乔..莫理循书信集》,非常详尽的收集了莫理循在那时的书信,其中包括莫理循担任《泰晤士报》驻京记者初期时的一些通信。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18972月-18985月)》引子写道:

 

莫理循以惊人的敏捷和魅力,在北京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在他到达北京后的短短几个星期里,他不但已经结识了北京“任何值得结识的人”,而且赢得了他所结识的每一个人的信任。又过了一段 时间,那些最有权势和对他最有用处的人物,主要是外国的外交官员们,都成了他的莫逆之交和心腹。他作为大英帝国事业的拥护者,甚至同那些和他有着利害冲突的人也建立和保持了私人交往。

通过这些联系,他得以建立了他的情报网,其能量竟超过了最有胆量的情报人员。

他的情报网很快就越出北京,伸向报有那些有外国传教士、商人、领事官员,以及旅游者、探险家足迹到过的中国各个角落。

 

那时,正逢列强激烈瓜分中国之际。“租让权角逐战”正全面拉开。这种角逐已不再象莫理循在印度支那的时候那样,仅限于一些边境哨所之争,而发展成为报有列强之间,利用贷款和铁路筑路权甚至最终的攫取领土,夺取在财政上和政治上对中国的控制权之争了。

几乎是一夜之间,在中国发生的事件,不仅立即为列强的大臣严重关注,而且也成为一般公众感到兴趣和好奇地探听的事情。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18972月-18985月)》引子写道:

 

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正是莫理循通过《泰晤士报》的版面,比其它任何人更多地使全世界获悉当时正在中国发生的事情。

用过早地为莫理循写讣闻的执笔者的话来说,莫理循的电讯“逐日地以政治家的预见和历史学家的精确,记录着重大的人事变迁”。

 

在“租让权角逐战”中,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对当时英国没有参与俄国、德国、法国三国迫使日本交还辽东半岛,认为是明智的选择。但中国开始向俄法贷款支付日本的战争赔款时,不向英国银行家借款,对英国的地位造成了很多威胁。引起了英国商人和评论家的不满和担忧。

《泰晤士报》国际部主任姬尔乐懊丧地承认:“我们未参与干涉,为俄国在北京建立它目前的优势于位提供了方便,”有损于英国的利益。

莫理循也从一名记者突然摇身成了“政治家”,他与众多同僚或政界人士的通信中说:

 

我们在这里的正确的政策应该是,采取除了结盟之外的一切办法去鼓励日本人的进攻精神,以反对俄国。

 

……

必须千方百计地遏制俄国。必须阻止她完成东清铁路。必须阻止她在一个不冻港设防——而能够遏制她的力量就是日本。俄国人可以把许多人投入这个战场,而日本可以把三倍于她的人力投进去。俄国在远东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舰队可以服役,而日本的舰队比她的优越。俄国没有加煤站。日本有运输能力,而俄国没有。

 

……

 

我有绝对的信心,必须把俄国赶回去,而我们要做到这一点的最大希望就在于日本。

 

这些书信毫无掩饰的披露了莫理循为瓜分中国的所言所行,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在华利益,他竭力反对俄法德三国,他不仅支持日本,而且在煽动挑起日俄战争。

在“租让权角逐战”中,他反对英俄合作,对英国政府进行了责难,但仍然不能否定他是英帝国主义殖民者的走狗。已经充分展开。

莫理循从不将中国民众放在眼里,当列强疯狂瓜分中国时,他是以“洋记者”的名义参与了瓜分中国的所谓“精英群”。《清末民初政情内幕(18972月-18985月)》留下了大量的“精英”书信交流原始记录。

阅读了清末民初的这些历史档案后,所谓精英再去吹捧莫理循充满了“中国情结”,那么不是愚蠢,便是汉奸。

最值得一说的是:莫理循读不懂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他与首相,甚至英国政府的政策观点出现了裂痕。狂妄的莫理循自以为是个政治家了,他虽然依旧是殖民主义的卫道者,但他的“联日抗俄”主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大英帝国的决策者?给国际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这是一封《泰晤士报》国际部主任姬乐尔于1899623日写给莫理循的信:

 

我亲爱的莫理循:

 

我最近注意到,你在电讯中谈到英国政府的政策或英国政府缺乏政策时,调子越来越激烈,我对此完全理解,我个人确实抱有同感。但是,我怀疑你那样有时把政策内容披露得过多,会不会冲淡人们从你的电讯中所得到的印象,反而会“给敌人提供辱骂的机会”,诱使你把所有事实都披露出来,而这是对英国政府及其驻北京代表极为不利的。

最好还是用你那些以极大的警觉性和准确性逐日记述的事实本身去说话吧,述评之外无需再附加任何解释性的评论。

你可能在收到这封信以前就已经注意到,我正是本着上述的意思,修改了你的来稿中的词句。

 

你诚挚的

瓦伦丁. 姬乐尔

 

姬乐尔此信不仅批评了莫理循对英国政府的政策或对英国政府的随意指责,其实也再一次扩大了《泰晤士报》国际部主任姬乐尔与莫理循的个人矛盾。

可以说,莫理循最终一定会被英国政府和《泰晤士报》所抛弃,因为他忘记了自己只是个普通记者,他以为自己是个无冕之王,不仅到处指点如何瓜分中国,而且公然批评英国政府和官员在殖民中国问题上无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