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著
19世纪末,在赫斯特的《纽约日报》和普利策的《世界报》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黄色新闻”,引起了全国报纸的模仿。与通常的理解不一样,这个时期的黄色新闻不仅包括“煽色腥”(sensation)新闻,而且也经常性地使用各种欺骗手法,如捏造访问记和新闻报导。据明星记者詹姆斯·克里尔曼回忆,1897年,赫斯特将他从普利策的《世界报》挖过来,并派他和画家雷明顿一起到古巴报导战争,他们到古巴后,发电报告诉赫斯特那里不会有战争,而赫斯特却回复他们说:“请留古巴,你提供图片,我将提供战争。”
黄色新闻的典型特征
黄色新闻,外文名Yellow journalism,是指有关刺激性内容的报导。19世纪末,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普利策在他的《世界报》上办了一个漫画专栏,主人公是画家奥特考尔特画的一个发型稀疏、没有门牙、穿着肥大黄色睡衣的男孩。专栏借“黄孩子”之口讲述纽约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漫画图文并茂,滑稽可笑,因此受到读者的欢迎。
黄色新闻是一种质量低劣、没有灵魂的新闻。它不但不能主持社会正义,传播准确的信息,反而编制谎言,腐蚀人的灵魂。这类报纸制造谎言,是因为说谎有利可图。换句话说,使他们愚蠢可卑和臭名昭著的原因就在于此,他们投了一部分道德败坏人的所好。这种黄色新闻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
典型特征:
1、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题;
2、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
3、捏造访谈记录和新闻报导,采用易于引起歧意的标题和版式;
4、大量采用未经授权或真实性可疑的图片;
5、报导内容流于肤浅;
6、标榜同情“受压迫者”,煽动社会运动;
7、专挑耸人听闻的事件进行报导,甚至假造骇人的新闻;
起源于美国的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源自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的竞争。
1895年,威廉·赫斯特收购《纽约新闻报》,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竞争。在赫斯特进入纽约新闻界前,普利策的《世界报》以严肃的报导言论结合煽情主义策略,取得巨大成功。赫斯特为在竞争中迅速取得优势,将便士报时代的煽情主义传统发挥到极致。他以金钱购买新闻,大量报导犯罪新闻与社会丑闻,大量应用触目惊心的新闻图片,并煽动贫苦人群发动民权运动。
为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赫斯特重金将《世界报》星期日版的全班人马挖至《纽约新闻报》,其中包括著名专栏画家理查·奥特考特。奥特考特在《世界报》的著名漫画专栏“黄孩子”也移至《纽约新闻报》。“黄孩子”是奥特考特所创作的著名连环画系列,主人公为一仅有几根头发、没有牙齿的小孩,穿着一件又长又大的黄色衣服,到处游荡,发表观感,在当时的纽约很受欢迎。
“黄孩子”被《纽约新闻报》挖走后,普利策十分恼火,他重新聘请画家乔治·拉克斯继续在《世界报》续画“黄孩子”,并将赫斯特告上法庭。于是这场争夺“黄孩子”的战争在整个纽约引起轰动,两报借人们对此事的关注大肆策划刺激性报导,争夺受众。彼时的《纽约客》的著名记者华德曼将两报的新闻报导风格戏称为“黄色新闻”,很快被人们接受并沿用至今,成为专门的新闻学学术用语。
美国镀金时代背后的骯髒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剧烈转变的时代。
1860年至19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由19亿美元增加到114亿美元,煤产量由1000万吨增加到2.12亿吨,钢产量由不足100万吨增加到1100万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铁路的扩张。铁路铺设裹挟着泡沫疯狂增长,总里程数在1860年时还只有3万英里,1870年就已经有5.2万英里,1880年增长到9.2万英里,1890年进一步增长到16.3万英里,1900年达到19.3万英里。
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其自由放任的经济环境有着很大关系,在宽松的经济环境之下,政府很少干涉经济活动,民间则热衷于发财致富,1850-1910年资本供给额增加了16倍。根据1900年的普查报告,投入工业的资本在10年内增长了50%。
但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并不长久,很快就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各行各业的垄断巨头崛起。比如到19世纪80年代,约翰·洛克菲勒掌控了全美国90%的精炼油,在石油工业中处于主导地位。19世纪末期,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美国1%的企业可以掌控33%的产品生产。
与此同时,这也是美国社会急剧转型,动荡不安的年代。
贫富差距十分惊人,1%的家庭控制着全国将近88%的财产。工人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是常态。罢工经常发生,最著名的就是1886年5月1日美国劳工联合会发起的那次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罢工。然而罢工都被垄断资本家和政府联手镇压下去了。
镀金时代的工人组织力量非常薄弱,一大原因是当时的美国劳动力很充足。正如在《美国凭什么永远例外》里提到的那样,美国在1836-1914年间接纳了三千多万欧洲移民,这些移民压低了劳动力报酬,从而使他们与本地工人关系很是紧张。
但也有好处,比如工业发展带动了城市化。
1860年,全美8千人以上的城镇只有141座,1890年猛增到449座。1860年美国城市人口仅500万,而到了1900年城市人口就达到了2500万,增长了四倍。纽约市及其周边地区1860年人口100万左右,1900年就膨胀到了300多万,芝加哥更是从1860年10万居民增长到1900年人口超过100万。
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建设跟不上,导致火灾、疾病、犯罪、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欣欣向荣又混乱不堪,被马克·吐温吐槽为“镀金时代”,表面光鲜,内里问题很多。另外,那个时候的美国帝国主义野心膨胀起来,并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夺去了西班牙多处海外殖民地。
与此同时,美国新闻业也出现了重大改变。以往的报纸多是政党的喉舌,为政党的政治目的服务。而随着市民数量的膨胀,立场不偏向某个政党的、迎合市民大众口味的报纸风靡一时。美国新闻业的“黄色新闻”时代到来了。
报业大亨普利策和黄色新闻养成记
“黄色新闻”的名字,是来自报业大亨约瑟夫·普利策旗下《世界报》刊载的彩色漫画人物“黄孩子”,一个光头、龅牙、穿着一件宽大黄色睡衣的男孩。
后来创作“黄孩子”的漫画家被另一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挖到其旗下的《纽约新闻报》。这件事不过是这两位报业大亨竞争的一个小插曲——普利策和赫斯特是“黄色新闻”的领军人物,二者的竞争发生在各个方面。
竞争的一大指标自然是报纸发行量。为了吸引更多读者,两人都是用了如下绝招,这些也都成了“黄色新闻”的特色。
彩色漫画能够刊载在报纸上,得益于彩色印刷技术的发明。新的技术让各种插图,如漫画、连环画和照片等能够更好地呈现在报纸上。“黄色新闻”也擅长用大量插图吸引读者注意力,或表达夸大的概念。
普利策擅长利用漫画讽刺现实,有一次登载了一幅讽刺总统候选人的漫画:总统候选人被邀请参加富翁宴会,与垄断巨头们一起大吃大喝,而坐在后面的失业工人还在乞讨。
赫斯特则在一次纽约杀人碎尸案后,巧妙利用了冲击力极强的图片。其《纽约新闻报》用彩页登出包裹尸体的油布照片,彻底轰动纽约。
据说普利策对报纸的图片内容本来没有好感,一度不想这样用插图。试行一段时间后,报纸发行量就降低了,他只好重新恢复图片栏目——这真的是人民的呼声啊。
为什么人民群众钟爱插图呢?
19世纪末普通美国人的教育年限也就五年左右,以他们的阅读能力,读不了太深刻的东西,自然喜欢冲击力大的大幅插图。类似的,他们阅读品位也不高,热衷阅读色情、暴力、犯罪、凶杀类新闻——人性一贯如此。
于是普利策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就经常报导类似选题的新闻,还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突出这一点。为了更加醒目,标题还用特别大的字号占据突出位置。
比如《世界报》的标题“急需女人的爱”、“新娘不是妻子”、“女英雄还是女罪犯?”、“暴风雨过后死人无数”,《纽约新闻报》也有样学样,标题都是些“利用小女孩来掩盖她的罪恶”、“死亡从电话线传来”、“从一天中收到的爱与浪漫的故事”等。
在镀金时代,报纸不仅仅在报导新闻,还会深入参与社会事件,施加其特有的影响力。
上面提到了《纽约新闻报》用彩页登出包裹尸体的油布照片。其实在凶杀案刚曝出的时候,赫斯特就在《纽约新闻报》上悬赏1000美元奖励提供线索的人,还派出手下三十多名记者进行调查。他的记者最终找到了真凶,让他得意地夸奖自己的记者可同任何城市的刑警队媲美。
普利策手下的调查记者伪装成精神病,混入纽约布莱克韦尔岛精神病院,调查病人受到虐待的情况,引起轰动,纠正了精神病院的不良风气。
这名记者还曾受到《八十天环游地球》的启发,搞了一次环球旅行,每天刊发相关报导。普利策充分利用这一活动,在报纸上搞竞猜,吸引大量读者互动。
普利策最出色的创意
说起互动,普利策最出色的创意是为自由女神像基座募捐。
为了纪念美国和法国之间的友谊,法国创作了自由女神像运到纽约,纽约市政委员会却无法提供经费。普利策就在《世界报》上发起募捐基座的活动,来充分展现自己是响应民众心声的报纸。十多万市民参与了募捐活动,尽管捐助的都是小钱,但还是凑齐了十万美元,为自由女神像建立了立足之地。
看了《传媒颅内高潮术》你就知道,刺激的选题、标题党、别出心裁的互动,这些放在今天的新媒体身上也不过时。现在新媒体的煽动能力,“黄色新闻”时代的报纸自然也充分具备——美西战争就能说明这一点。
美国的野心随着其经济体量的增长而愈发膨胀,在19世纪末对外扩张的呼声越来越高。“黄色新闻”成了这种对外扩张呼声的反映,也反过来煽动了对外扩张的潮流。
当时古巴民众发起了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反抗,西班牙殖民当局便将民众抓进集中营,导致11万人死于飢饿和疾病。美国报纸夸大其词,称有40万人死在集中营里,藉此激起美国民众的同情和关切。
赫斯特在1897年派记者和画家来到古巴,想要找到战争的蛛丝马迹。画家看到古巴一片风平浪静,就电报说:“这里很安定,没有动乱,没有战争,请求回国。 ”赫斯特则回复道:“请留下。你提供图片,我提供战争。 ”
和古巴起义者有联系的女性在前往美国之前遭到了警察脱衣搜身检查,记者一下子就找到了创作灵感,把遭受搜身的女性的故事写成富有煽动性的报导,起了这样的标题:“我们的国旗能保护妇女吗?“、”西班牙政府官员在美国轮船上非礼妇女“、”理查德·哈丁·戴维斯披露古巴局势惊人一面:美丽的妙龄女郎在我们的奥立沃特号上被禽兽西班牙人脱光衣服搜身“。
画家则在《纽约新闻报》刊载时特意配上特别刺激的插图:一个少女背部裸露,衣服被两个好色的西班牙官员脱下。
当事人却指认了报导的不实之处,即搜查她们的是西班牙女警,而不是男性。《纽约新闻报》的报导因此显得格外虚假和尴尬,直到后来有其他古巴女性承认有西班牙男性官员脱衣搜身的例子,才算给了《纽约新闻报》一点面子。
不过这标题,这配图,结合了色情、战争、腐败等元素,激起了读者的情欲和同情心,并诉诸对国家不作为的愤怒——哪个爱国青年男性,不想从海外解救饱受摧残的妙龄美少女呢?
后来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到达古巴的美国“缅因号”战舰在哈瓦那港口突然爆炸,致使268名美国官兵死亡。赫斯特听说了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地说:“请用整版来刊登这个消息,这意味着战争! ”
《纽约新闻报》就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直接称“缅因号战舰被敌人的诡雷炸为两段”,并把责任推到西班牙人身上。
随后《纽约新闻报》在美国国内大肆进行战争煽动,刊发了《全国在战争狂热中颤抖》、《哈瓦那人侮辱了我们对“缅因”遇难者的怀念》等报导,激化民众情绪。普利策也不得不跟上,在1898年4月10日也发表了署名社论,要求美国政府与西班牙交战。
在被煽动起来的民意和军队的裹挟之下,美国政府作出了开战的决策。赫斯特更是唯恐天下不乱,亲自组织记者团前去报导战地新闻。缺少这种条件的报纸就只能“报导美军事实并没有打的仗,取得了没有取得的胜利”了。
黄色新闻的末日
普利策和赫斯特真的意识不到“黄色新闻”的负面影响吗?
他们应该是知道的,即使自己不知道,也能从别人对他们的反应中猜到。
普利策本来给哥伦比亚大学捐款,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新闻学院。然而哥伦比亚大学一开始拒绝了他的请求,直到他死后才利用他的捐款建立了新闻学院,并设置了新闻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普利策奖”。
所以拿到“普利策奖”的记者其实并不会以这位老前辈为榜样,他生前的名声实在是差了点。
美西战争后,社会舆论对“黄色新闻”的批评越来越多。赫斯特曾夸口称古巴的战事就是“日报的战争”,很多人也就认为自己受了煽动,被媒体愚弄,打了这场本无必要的战争。民众也对“黄色新闻”产生了审美疲劳,某些学校、图书馆和俱乐部开始禁止黄色报纸销售。
以公正、严肃、庄重、准确为原则的《纽约时报》等报纸崛起,也挤占了“黄色新闻”的生存空间。
普利策及时收手,大幅度减少黄色新闻,“讲一些勇敢和真实话,令社会上有知识、有教养、有独立见解的人们敬重的话”。
赫斯特却变本加厉,继续煽动民意。
由于赫斯特痛恨时任美国总统麦金莱,《纽约新闻报》多次刊登抨击麦金莱的评论,甚至有社论写道:“假如除掉坏人(指麦金莱)和废除不良政府只有暗杀一法的话,那么现在是应该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
1901年,麦金莱遇刺身亡,在凶手身上搜出了一份刊登攻击麦金莱评论的《纽约新闻报》。这件事彻底激起了民众对《纽约新闻报》和赫斯特的愤怒,民众开始抵制《纽约新闻报》,黄色新闻的辉煌年代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美国“黄色新闻”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了,但它们的各种操作手法,如标题党、夺人眼球的图片、低俗刺激的选题、煽动情绪等仍然被其后各类媒体运用,就正如《传媒颅内高潮术》里讲的那样,直到今天的不少新媒体在精神上还是“黄色新闻”的传人呢。
美国黄色新闻泛滥的高峰期
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大胆采用粗劣的黄色新闻,销售量迅猛增加,同他们竞争的人也常常不得不采用黄色新闻。后来虽然大多数报纸克服了这种弊病,但从那时起,现代新闻业一直受到黄色新闻年代遗留下来的影响。当时典型的标题如下:《货真价实的美国飞兽和大龙》,是一条关于考古队发现化石遗骸的消息的标题。《亨利·詹姆斯新作。描写无耻犯罪行为。大作家投身于黄色小说!》是《纽约新闻报》为《金屋藏娇》一书的出版所写的标题。还有一些标题如《杀死小贝西的神秘凶手》、《是什么使他偷窃?埃德加·萨尔特斯关于纽约生活的写真》、《凶手投案,要求处以绞刑。触目惊心的供词》、以及《年轻姑娘为何自杀》和《为了爱情女人怪事多》等都是轰动性的。后来,在美西战争中,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更是尽其大肆渲染之能事,煽动战争情绪,以至于美西战争被称为“赫斯特的战争”。
在《纽约新闻报》和《世界报》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黄色新闻,以及这种新闻报导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引起了全国报纸的效仿。
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美国的新闻学者埃德温·埃莫里曾评价:“赫斯特制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坏的新闻,将美国新闻事业的水平降到了最低。”
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黄色新闻进入高潮的开始。在战争打响之前,普利策和赫斯特竭尽所能鼓吹战争,大量刊登西班牙在古巴暴行的报导和图片,激发群众对西班牙的不满。1898年2月15日美国战舰缅因号在哈瓦那被炸沉,《纽约新闻报》在事先未作任何调查的情况下断言是西班牙人所为,并在报纸上公开悬赏五万美金征求犯罪证据,此举引起各报效仿,美国国内人声沸腾,要求政府宣战。4月29日,美国终于对西班牙宣战。战争一开始,赫斯特即特派数艘汽艇和拖船,率领20余名记者到战地采访,《纽约新闻报》销量由100万份迅速增至150万份。
尽管如此,美国仍有不少报纸坚决抵制黄色新闻的泛滥,主张维持严肃的风格,如《纽约时报》、《纽约论坛报》等
1901年,赫斯特因支持落选总统的共和党领袖白里安而公然在《纽约新闻报》上煽动刺杀总统麦金莱。同年9月,麦金莱遇刺身亡,从凶手的口袋里搜出这份《纽约新闻报》。赫斯特随即遭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纽约新闻报》销量大跌。1906年,赫斯特不得不将《纽约新闻报》解散,创办新的《美国人报》。
随着《纽约新闻报》的陨落,黄色新闻逐渐衰落。而风格庄重的报纸《纽约时报》则迅速崛起,成为美国的主流大报。
默多克对新闻自由的破坏
总体上看,“黄色新闻”作为一个报导流派,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但却对整个20世纪的世界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色新闻使严肃报纸与大众报纸的分流在理论上具备了可能性。尽管目前美国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黄色报纸,但黄色新闻理念在西欧和亚洲等地发展逐渐成熟。如英国的《太阳报》、德国的《图片报》、香港的大部份综合报章(包括《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太阳报》三份畅销报纸,以及《星岛日报》、 《新报》等),均是具有黄色新闻性质的大众报纸。这类报纸通常面对社会大众,发行量巨大,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如英国《太阳报》2004年的日均发行量超过450万份,而严肃的《泰晤士报》仅不到50万份。
尽管如此,对黄色新闻的伦理评判始终没有停止过。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同时拥有两份风格截然不同的报纸——以大量黄色新闻闻名于世的报纸《太阳报》和风格严肃的《泰晤士报》,默多克利用前者创造的巨大利润为后者供给资金,引导世界舆论,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对新闻自由的破坏。
“黄色新闻”对现代新闻报导的影响
《玛塔·海丽被枪决》是国际通讯社(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巴黎1917年10月19日发表的黄色新闻名作,集中展现了黄色新闻的特点,居然至今仍被西方一些新闻院校当成范文。
黄色新闻的出现还影响了相关黄色影视作品的泛滥,但也受到了指责。改编自音乐剧的电影《芝加哥》获得2003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该剧对报界沉迷煽情、血腥、暴力的作风大加挞伐。
从某种角度看,黄色新闻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消极影响
1.“黄色新闻”的煽情主义宣传,大大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平,践踏了长期以来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在追求利润、追求发行目标时,黄色报纸将报刊的使命、将社会公正置之度外,背离了近代社会的报业传统。
2.黄色报纸的煽情报导、犯罪报导。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民的心灵。
3.黄色报纸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了普通民众对切身的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了他们对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意志。
积极意义
1.“黄色新闻”故事化的报导手法发展了现代新闻报导的“故事模式”,反映了传媒的两种功能之一:讲述故事。
2.其受众定位非常明确,观念较之政党报纸有了很大的改变。
3.对低层读者口味的迎合是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功能的一种预演和初步发挥,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4.“黄色新闻”在新闻业务上的一些变革,进一步活跃了报纸的版面,增强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这一点为现代报纸所承袭。
5.在新闻业务上拓宽了新闻写作的方式,使得新闻写作多样化,有别于正统的新闻写作方式。
黄色新闻与假新闻的共同骯髒点
假新闻与“黄色新闻”一样,都具有恶劣的煽情主义宣传。黄色报纸的煽情报导、犯罪报导,以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人民的心灵。假新闻的煽情报导、犯罪报导,则通过某一事件,挑动种族分裂,国家动乱。
黄色新闻以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普通民众对切身的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削弱民众对权贵压迫剥削人民的斗争意志。假新闻则以耸人听闻的虚假宣传,捏造事实,掩盖真相,将国家利益融入党派之争,将普通民众诱导为听命于党文化控制的奴隶。所谓的主流媒体成了一片混浊和骯髒的沼泽。
假新闻与“黄色新闻”都极大地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求真水平,践踏了长期以来新闻界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假新闻与“黄色新闻”为了追求利润、追求发行目标时,都将报刊的使命、将社会公正置之度外,背离了近代社会的报业传统。假新闻比“黄色新闻”更可恶的是参与了政治和经济,成为政客们文化政变和权斗的杀人武器。在2020美国总统大选中泛滥的假新闻危害,正在擦亮世界民众的眼睛。
本卷收集汇编了2020美国总统大选中一些世界主流媒体的报道,这些报道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可从以下刊载文章的标题中去独立思考:
纽约州警察工会为何宣布支持川普连任
威斯康星8·23美国警察枪杀黑人事件
美国威斯康星州为何屡屡发生枪击案
美国枪击案为何越来越频繁?
蓬佩奥:特朗普坚持要中国为病毒扩散负责
新华社3.1万字长文逐条批蓬佩奥演讲满嘴谎言
石涛反驳新华社狂批蓬佩奥三万字长文
希望之声:新华社痛骂蓬佩奥,这是最高褒奖
捷克为何从“亲中”到“友台”?
布拉格与台北结成姊妹市
捷中关系走向何方:布拉格与北京不再是“姐妹”
布拉格市长:与台湾交流好处多
捷克的最新大动作是挑战中国政治红线
欧洲议会对华关系小组支持捷克访台
台湾将恢复“驻关岛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
中国学者:复设“关岛办事处”无实质性价值
台媒:重启关岛办事处可作台美军事交流平台
台湾复设驻关岛办事处表明美台关系再升级
从体系作战观点看台湾设关岛办事处的原因
关岛,对美国意味着什么?
关岛或为美国太平洋军事存在的新中心
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及使用凸显政治制度差异
南中国海局势升温国会共和党人支持制裁中国
中国有没有和美国“死怼”的本钱?
美一公司因向中国官员行贿被罚款逾一亿美元
美国防部认定更多的公司为中共军事企业
世界8月疫情下的乱象简讯摘编
美国大选其实是选什么?
新闻业以追寻事实,揭示真相为己任,向公众传播虚假信息不仅损害新闻业的声誉,也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转,并最终使其失去公众的支持从而失去其作为社会公共机构的合法性。
源起于美国的黄色新闻和泛滥于新冠疫情爆发、2020美国总统大选时期的假新闻,没有真相,却有一个事实,那就是所谓的主流媒体报道充斥了谎言,新闻自由只是皇帝的新装。
写于上海恒易斋
2020年11月25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