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著
赵连和于1955年夏天随第50军148师告别了朝鲜,启程回国,也结束了他在朝鲜战场的五年经历。
赵连和完成了接待中国援朝慰问团的接待任务后,在离开朝鲜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他和战友们一起聆听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长王子宜的讲话。
王子宜总团长评述了赴朝慰问团所作的功绩。
他说:1956年2月趁着春节和朝鲜人民军“二八”建军节之际,我国人民又一次组织了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慰问为维护朝鲜停战、争取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和保护远东和世界和平而日夜辛劳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团包括:政府、工会、妇联、青年团、工商联、文联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表;有工业、农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分子,以及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和复员军人模范;还有戏曲、歌舞、杂技、曲艺等十三个文艺团体。
我们从二月初开始分别在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各部队展开慰问活动,到四月底止,全部工作才告结束。
在这期间,我们参加了在平壤市和开城市举行的朝鲜人民军“二八”建军节的庆祝活动。接着向朝鲜人民军师团以上的领导机关和人民军部队及部队驻地的朝鲜人民进行了慰问和演出。春节期间,慰问团同志分别在志愿军各部队同志愿军官兵欢度了佳节。慰问团到过上甘岭、鹰峰、高城、丁字山等阵地,慰问了坚守在第一线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慰问团还对后方部队、后勤部队和运输部队进行了慰问。在部队集中的地方举行了报告大会和演出;在分散的阵地、工地、医院、伙房以及志愿军列车上,也作了慰问和小型节目的演出;有的还通过电话、广播对驻守海岛的部队进行慰问。在这期间,我们向各地的人民军和志愿军烈士陵园、平壤市解放纪念塔以及国际主义战士朴在根、罗盛教等烈士的陵墓进行了扫祭,也重点访问了朝鲜的烈士家属和拥军模范。通过慰问会、报告会、座谈会和慰问演出等活动,传达了我国人民对朝鲜人民军、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意。全国人民交给我们的光荣的慰问任务,可以说是胜利地完成了。
慰问团两个多月来的活动,更加增进了中朝人民间的亲密友谊,也鼓舞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的斗争意志。同我们会过面的广大朝鲜人民军官兵和朝鲜人民,都亲切地托咐我们向我国人民转达他们真挚的友情和兄弟般的关心;志愿军官兵在听到代表们报告祖国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具体情况和全国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后,都纷纷向慰问团的同志表达自己保卫祖国和争取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坚强决心。慰问团收到了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们和朝鲜人民写的上万封信件和大批的礼品、纪念品,充分地表达了他们对全中国人民无比热爱的心情。
王子宜总团长还讲述了赴朝慰问团与朝鲜人民军和人民的友谊。
他说:我们在朝鲜慰问和访问期间,对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军民几年来维护和平、争取祖国统一和恢复发展北半部国民经济的努力和成就,感到无限的敬佩。
停战以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朝鲜人民和人民军一贯忠实地执行着停战协定的一切条款,并且积极地提出了巩固朝鲜和平、实现国家统一的各项合理的主张。但是美国侵略集团和李承晚拒绝一切和平建议,他们还在积极地进行扩军备战,制造紧张局势,企图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动突然袭击。此外,他们还百般阻挠、限制和破坏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的工作。这样,使朝鲜的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卫朝、中两国和平建设的安全,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亲密地团结在一起,坚守着自己的战斗岗位,继续警惕地注视着敌人的阴谋活动,并采取一切措施制止敌人的挑衅。我们在各个前沿阵地上慰问和访问中,看到了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如何艰苦守卫着阵地的情形。我们在朝鲜期间,正遇着几场大雪,气候严寒,前哨阵地的山头上在零下30多度。但是他们个个精神饱满,意志坚强,从没有丝毫放松对敌人的警戒;他们冒着大风大雪,日夜站岗放哨,沿线巡逻,严密监视着敌人的活动;守卫在海岸和海岛的部队,更以坚强的毅力战胜种种困难,完成警卫任务。由于他们几年来共同努力,可靠地保障了军事分界线的稳定和保卫着中朝两国的和平建设。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在“一切为了加强民主基地”的口号下,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医治了战争创伤,并且使国民经济迅速地向前发展。停战几年来,恢复建设工作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战争中曾经遭受严重破坏的城镇和乡村,都以惊人的速度重新建设起来了。在工业方面,停战后短短两年当中,就把战时遭受破坏的230多个发电厂、矿山、钢铁冶炼厂、机械制造厂、化学工厂等全部恢复起来了,并有六十多个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新建工业企业投入了生产。国营和合作社营工业生产总值比1953年上半年增长到2.5倍。在农业方面,恢复了因战争破坏和荒废的广大农田,增加了约四万公顷的灌溉面积,农业机器代耕站在1955年上半年比1953年上半年增加到2.6倍。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已经超过44%。在交通运输方面,战后两年间恢复和新建铁路749公里,货运量在1955年上半年比1953年上半年增加了84%,公路货运量增加到4.7倍。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停战后曾四次降低物价,使职工人员的实际工资增加了两倍以上。农民的生活也大为改善了。我们曾经访问了平壤市附近的万景台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平康地区的张耀义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家家都有余粮,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起来了。朝鲜人民在恢复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无数的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许多人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勋章和奖章。我们在各地访问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蓬勃建设的景象和热情劳动着的朝鲜人民。
朝鲜人民在和平建设的同时,亲切地关怀和积极地支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停战到1955年,据不完全的统计,朝鲜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在节日和平时,派出代表团、艺术团、电影队深入志愿军部队和工地慰问共达一千八百多次,演出文艺节目及放映电影五千二百多次,并且送去十三万多封的慰问信,和慰问品二十九万四千件,各种食品七十二万六千多斤,蔬菜十三万四千多斤。在修建艾山江、安戎江水堤时,五百多名妇女从五、六里外打井水给志愿军部队烧开水喝,二百多名文艺工作者到各工地慰问演出。停战以来,朝鲜政府继续授予了志愿军有功人员以各种勋章、奖章,朝鲜各地人民为志愿军烈士们选择了适当的地方,修建了烈士陵园。朝鲜政府和人民对志愿军帮助建成的各项工程,命名为“中朝亲善坝”“战斗友谊桥”“十四勇士渠”等。在我们访问朝鲜人民的过程中,朝鲜的父母们都让我们转告志愿军官兵的家人说:“你们在朝鲜的子弟有我们的照顾,请你们放心”。
王子宜总团长回顾了志愿军全体官兵为祖国、为和平事业的崇高品质、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他说:我们在志愿军各部队生活的这些日子里,亲切地体会到志愿军全体官兵为祖国、为和平事业忠诚服务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使我们受到深深的感动。
朝鲜停战以来,志愿军除了同朝鲜人民军一起严守着阵地外,他们在学习中、在支援祖国建设和帮助朝鲜人民恢复建设当中,如同往日一样,高度地发挥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捍卫和平的任务,全体官兵展开了紧张的学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的军事素养、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所有部队,无论士兵或军官,都充满着朝气蓬勃、好学上进的精神。他们说:“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一日千里地发展,我们也必须努力提高本领,才能适应祖国的需要。”仅1954年间,全军就有七万多名士兵和军官,在学习和工作中立了功,大批的青年军人光荣地入了共产党、入了青年团。
为了给自己建设一个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志愿军同志们用自己作过战或负过伤的双手进行了艰巨的劳动,逐步地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我们参观了志愿军的营房和营建工地,看到他们亲手盖起的一幢幢整齐的房屋,有宿舍、办公室,有俱乐部和课堂,不少部队还有礼堂。房子安上了玻璃窗户,设置了火墙或火炕,室内有足够的家具,很多部队的新营房里还安上了电灯。驻地分散的前哨阵地和驻守海岸、海岛的部队,也尽可能地创设起自己较为舒适的环境。在衣、食及其他必需品方面,除由祖国供应的以外,他们在朝鲜政府和朝鲜人民的关怀和帮助下,还自己开荒种菜、养猪养鸡。每年从六月到十月这五个月里,大多数部队都保证了蔬菜自给,有的还贮藏了大量蔬菜供冬、春两季食用。仅在1954年全军就生产了蔬菜5,940多万斤;这些菜,如果从国内运输,需要1,320多个车皮。各连队和机关的炊事员同志,经常注意改进饮食的营养和烹调技术,现在许多连队每顿饭都有两菜一汤,他们的体重都保持正常,且有不少同志体重增加。
志愿军官兵们对祖国供应的各季被服和各种军需物资更是注意爱护和节约,他们在生活上继续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作风,尽管后勤部门定期补充各种用品,但是他们宁愿用旧的,少领新的;把旧的东西用到不能再用的时候为止。他们提出了“不浪费一粒米”的口号,仅1954年一年就节约了二千四百多万斤粮食。志愿军后勤部所属运输部队,创造了节省油料的各种办法,为祖国节约了大量的油料。某部汽车修理连电工组长周凤瑞同志创造的电焊变压器,使每车每月可节省汽油三十公升。几年来志愿军同志们还在前沿阵地上搜集了三千四百多吨废铁和大批废件,把它们制造或改装成各种有用的器材,大大地节省了祖国的物资供应。
志愿军官兵们深深知道,中朝两国人民建设事业的每一胜利,都是和平力量的增强。因此,几年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怀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朝鲜人民的恢复建设工作,并且尽一切可能来支援祖国和朝鲜人民的建设。
当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消息传到朝鲜的时候,志愿军各部队也正像祖国各地群众一样无限地欢欣鼓舞。许多部队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战士们把自己获得的勋章、奖章和纪念章全部挂在胸前,敲着锣,打着鼓,举着红旗,前来参加庆祝会。他们互相报告来自祖国的喜讯,报告自己在学习中的成绩和今后的计划和决心。有的连队特地举行了“家乡晚会”,在会上表演自己家乡流行的戏曲节目,庆祝自己家乡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取得的胜利。中共中央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广播中播送的时候,他们冒着零下二十度的严寒,跑到广场去听。班长伍之元说:“想起我的家乡和我们整个祖国,几年以后就要变得那么美好和幸福,使我高兴得几个晚上都睡不着。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来更好地完成祖国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某团三连的官兵们,首先发起了捐献运动,各人都把自己长久节省下的钱拿出来,寄给祖国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接着,许多连队和领导机关进一步开展了筹建志愿军拖拉机站的捐献运动。在战争中立过集体功的某部三连四班的全体同志,在几分钟内就拿出了三十五元;到慰问团回国的时候,全军捐款达到了七十多万元。有的同志外出执勤,听到消息后,都马上写信回来要求捐献;有的同志原先积蓄了一些钱准备请假回家,都临时取消了自己的计划,把钱拿出来为农民兄弟筹建拖拉机站。到今年二月初为止,根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全军捐款已达三十二万元;到慰问团回国的时候,全军捐款达到了七十多万元。许多同志热烈地写信给自己的家属和亲友。动员他们积极生产,走合作化道路。某部三连官兵们写了一百三十多封信,经过他们动员的亲属,都很快地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战士王延刚的赵连和回信告诉他:他们家、叔伯和舅舅家都加入了合作社,鼓励他好好学习,提高本领。青年团员胡寿芬和他的爱人康金花在通信中互相提出比赛,后来康金花当了模范,县里给了她奖状,群众选举她当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副社长;不久,胡寿芬在军事、政治学习测验中也获得了“良好”以上的成绩,并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志愿军官兵们还同祖国各地的工厂、矿山、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劳动模范们建立了通信联系,互相鼓励,互相竞赛,双方都获得了迅速的进步和突出的成绩。
朝鲜停战以后,志愿军官兵们积极地协助朝鲜人民进行恢复建设工作。他们以朝鲜人民的患难为自己的患难,以朝鲜人民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他们的口号是:“要像参加祖国的建设一样来帮助朝鲜人民的建设”。志愿军工兵和铁道兵部队战争一停止,就全力投入了恢复朝鲜北半部的交通线、学校、医院和住宅等工作。各部队在帮助前沿地区人民恢复家园、救济灾民、修建水利工程和帮助驻区附近人民进行季节性的农业劳动中,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今年,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全军要以六十万个劳动日,有计划地帮助朝鲜人民进行城市建设、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等。志愿军在三月间同朝鲜人民一起修建的平南灌溉系统工程,共做了十一万四千多个工,挖土二十七万四千多立方公尺,为了赶在春耕前完工,他们曾在大雪天和雨天坚持上工,有的部队还进行了夜间作业。在平安南道胜湖里地区,志愿军某部参加了一项近代化的引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所担负的任务是完成这个工程“咽喉”部分的钢筋水泥工程和挖修二十公里长的直干线,已经在四月二十一日完成。在谷山地区,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建成了九条水渠、三个水坝和两个水库。驻守西海岸的部队在完成三星里水渠以后,正在帮助当地人民修筑高美阳地区的海堤。在日常行动中,志愿军官兵们严格遵守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切政策法令,处处关怀朝鲜人民的利益,爱护朝鲜的一草一木。每逢朝鲜的重要节日,志愿军部队都派代表到驻地郡以上党、政机关和附近的人民军部队祝贺;志愿军的重要集会,也请当地的朝鲜党、政、军、民派代表参加。通过这些活动,使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在战争中以鲜血结成的深厚友谊,在战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军在战后的日子里,在维护和平的斗争中继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继续给予了我国人民以莫大的鼓舞和支援。他们在恢复和建设工作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和艰苦劳动的精神以及他们的光辉成就,令人深深地敬佩。我们要学习朝鲜人民忘我的劳动精神,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人民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朝人民间的兄弟般的深厚友谊,并且一定要继续同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道,全力支持朝鲜人民争取国家和平统一的斗争,使朝鲜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我们在朝鲜期间,更深切地感到: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进展,是同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战士们的努力分不开的,是同志愿军官兵们在朝鲜的努力分不开的。近几年来,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虽有不断的改善,但是由于远离祖国,各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应当继续给予他们以关怀和支援。对革命军人家属的困难,必须予以切实照顾,对伤、病、残废和复员的人员应当认真做好优抚和安置工作;各地人民应当经常和志愿军官兵们互相通信,互相鼓励。最后,我们在各个岗位上要用实际行动,用我们伟大的建设成就来回答我们最可爱的人。
中国援朝慰问团是从二月初开始,分别在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各部队展开慰问活动。到四月底止,全部工作才告结束。
赵连和完成了接待中国援朝慰问团的接待任务后,并没有立即离开朝鲜。赵连和是在1955年夏天,才随第50军148师告别朝鲜,启程回国,也结束了他在朝鲜战场的五年经历。
这本书没有太多的描述,只是平实地记录了一个志愿军老兵赵连和的人生故事。
回复删除There is not much description in this book, just a plain record of the life story of a volunteer veteran Zhao Lian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