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20年3月21日星期六

第10章 鲜为人知的“Z行动计划”和“红色通道”



 
苏联援华志愿军

何健生在回忆自己在新疆和兰州接受苏联援华志愿军培训时的那段经历时说,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苏联援华Z行动计划”。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解开了谜底。
  1932年底,中苏两国恢复邦交后,外交关系虽然恢复了,中苏并没有真正消除芥蒂。这时的蒋介石,也一改此前对苏联的重重戒心,转而积极谋求与苏联签订《中苏互助条约》,请苏联出兵参战。据当时赴苏联谈判的国民政府代表杨杰回忆,苏联方面也多次暗示在关键时刻会出兵援助。斯大林就曾很直接地告诉他:“如果日本取胜,苏联将出兵。”
  然而苏联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最终拒绝了《中苏互助条约》。苏联当时最关注的是西线德国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他们的东线战略是支援中国抗战,让中国拖住日本,以避免自己与日本的直接对抗。
  苏联与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给予中国大量的秘密援助,从根本上说也是出于自身利益。即便这样,对中国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苏联是抗战之初第一个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
  
 
苏联援华志愿军

何健生参加过淞沪会战,他说: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二天,蒋介石就向苏联驻华大使递交军火供给协议的草案:要求苏联在一个月内向中国提供350架飞机、200辆坦克和236门大炮,同时还要向中国派遣苏联飞行员、航空技师、炮兵和坦克手,以训练中国军事人员。中苏之间很快达成了贷款和军火销售协定。苏联分三期向中国贷款2.5亿美元。
  紧随其后,大批的苏联军事装备输往中国,滚滚铁流一直持续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这些武器包括:飞机1235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汽车1516辆,火炮1600门,轻重机枪14000挺,步枪5万支,子弹1.8亿发……
  到1937年10月,中国空军的飞机已经在激战中损失殆尽。苏联援华的各种武器装备中,飞机无疑是最为急缺的,同时,飞机也是能够最快速地送到中国战场的。
  二战中担任苏联红军工程兵部部长的卡利亚金,就是苏联援华抗战期间来到中国的一位高级军事顾问。他撰写的《沿着陌生的道路》,回顾了1939年奉调回国前的所见所闻。卡利亚金虽然不是空军,但对苏联援华情况有相对全面的掌握。他在回忆苏联援华武器装备的章节中,用很大篇幅叙述了苏联战斗机的优异性能,以及对日本飞机的各项优势。那个章节的标题翻译成中文是“苏联技术装备显神威”。这个颇为骄傲的口吻倒真不是自夸。
回顾历史,应该承认:苏联把自己空军的当家机型给中国送来了。
  在何健生的记忆中,苏联援华的战斗机主要是伊15(外号“黄莺”)和伊16(外号“燕子”)。这两种飞机是当时世界军机中的先进机型,各有过人之处。伊15是双翼机,飞行稳定,转向盘旋性能优异,缺点是飞行速度较慢。而伊16是单翼机,飞行速度快,俯冲、爬升性能出色,不足之处是操纵没有那么灵活。
  面对它们的主要对手——日本的九六式,这两种战斗机分别在机动性和速度上大占优势,二者又刚好形成互补,在此后的空战中,苏联飞行员利用双机配合的战术,战果显著。
  苏联为中国提供的轰炸机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的斯勃快速轰炸机(外号“喀秋莎”),它以轰炸机的面目出现,其速度甚至比日本九六式战斗机还要快,单凭速度就能摆脱日本飞机的追击。
  何健生回忆说:苏联不但提供了性能出众的先进飞机,苏联还同时派来了优秀的飞行员。许多苏联优秀飞行员曾做过他的教官。
  
 
苏联援华志愿军

1937年底苏联向独立无援的中国提供了优惠的贷款和苏制武器装备,不过蒋介石和他的幕僚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试图说服苏联对日宣战,但苏联基于和日本的外交关系,拒绝了中国出兵作战的请求,不过他们同意派出援华航空队,为了避免和日本产生正面的冲突,这个航空队是以志愿者的形式帮助中国抗战,而这次秘密援华行动被命名为Z计划,用俄文的Z代替这次的作战行动。主要是为了避免刺激日本,因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极为隐秘,甚至在苏联内部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在1937年9月接到了命令,要求他立即从苏联空军现役部队抽调战斗机和轰炸机组人员,组成援华航空队奔赴中国。名义上是“志愿飞行员”,实际上完全是以军事命令的形式抽调,这些飞行员来自苏联各地,多为经验比较丰富的飞行员,其中还有一些空军试飞员。
根据当时援华飞行员的回忆,第一批来华的飞行员接到调令时,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Z作战行动,对家里人对朋友一概保密。有不少人猜测是前往正在进行内战的西班牙。因为他们的指挥员雷恰戈夫旅级(旅级是苏联高级军衔,相当于准将)、后来担任中国空军顾问的索尔上校等,都曾在1936年作为志愿飞行员到西班牙参战,是空军部队里鼎鼎大名的英雄人物。
为了完成Z计划,苏联就秘密地从各个部队调动有资深的,比较老经验的飞行员,然后也找一些比较年轻技术好的,从全国各地召集到莫斯科,其中包括驻在亚洲东亚海军航空队也调来6个人。经过慎重的甄选,一批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航空人员被秘密集中到茹可夫斯基空军学院,并进行保密教育和补充训练,直到此时这些机组人员才被告知将飞赴中国和日本人作战。
前苏联航空志愿队队员克拉夫佐夫回忆说:我们在空军总管理局然后中央委员会,第4管理局,我记得他们和我们说过,坐火车去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在那里我们办理了那样的证件,您明白的,看自己的姓是否没有变化,我只保留了自己的姓谢尔盖耶夫,苏联那就是从列宁开始到斯大林,都是强调这个军队要有铁的纪律。
前苏联航空志愿队后代叶甫根尼·奥帕索夫说:调到莫斯科的时候,说有特别任务,也不告诉你这个任务是什么,当然没有人知道要去中国。在1937年8月中国和苏联之间签订了互助协议,于8月份去中国的苏联志愿兵主要是飞行员,也就是第一批飞行员,已经在中国的空中战斗了,其中就有我的父亲,奥帕索夫·康斯坦丁·季莫费耶维奇上尉头衔。
叶甫根尼·奥帕索夫是莫斯科抗战老兵的委员会秘书长,他的父亲康斯坦丁·奥帕索夫作为苏联援华飞行员牺牲在了中国武汉,年仅29岁。而在父亲离开家时,他仅仅5岁。
叶甫根尼·奥帕索夫回忆说:我的父亲1937年去了中国,而我1932年出生的,也就是说那时我5岁,但是那一天我记得非常清楚,父亲离开的最后一天,他把我放在膝盖上抚摸,说了些什么我不记得,飞行员家庭不知道他们去哪,应该保守这个秘密,因为根据签订的协议,我们是暗中帮助中国,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或者美国都不帮助中国。
与奥帕索夫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瓦列里·佩列霍德尼科夫,这名已经退役了的俄罗斯海军上校和奥帕索夫一样,在2015年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在莫斯科获得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颁发的和平纪念奖章,他的父亲也作为援华志愿队的飞行员参加了保卫武汉的空战。
苏联航空志愿队后代万列里·佩列霍德尼科夫说:线路对于家人来说是保密的,给他们换了衣服,他们没有任何的显示国籍的证件,他说这是政府的特殊派遣,他无权说,因为这是机密的使命,我们不能告诉全世界我们援助中国,他们飞抵兰州将飞机转交给中国同志,有教学飞机有轰炸机。
因为是秘密行动,苏联航空志愿队进入中国主要选择了两条路线,轰炸机主要从北线伊尔库茨克起飞,经蒙古乌兰巴托飞向兰州,战斗机先在莫斯科拆解,然后用汽车运到阿拉木图,组装试飞后经南线新疆乌鲁木齐空中转场飞至兰州等地。这条路线曾经哈斯克斯坦的首都阿尔木图、兰州,大概三千公里,这是陆路线路,不是铺好的,当然不是柏油路,而是土路。运输使用的是老式货车3nc-5
飞行员志愿兵从阿尔木图起飞,这是哈斯克斯坦曾经的首都,到兰州后,为装配飞机在兰州创建航空基地。
为了保密,援华航空队的飞机渡运中国前,在苏联境内,这些飞机上的苏联空军标志就被全部清除,机翼上刷上了青天白日机徽,连驾驶杆都改成了蓝白相间的国民党空军标志性涂装,方向舵上也涂上了蓝白相间的斑马条纹,都是打着中国飞机的旗号。
何健生在伊宁和兰州,与苏联飞行员志愿兵接触多了,也结交了许多当年苏联航空志愿队的朋友。那些援华苏联飞行员也向他讲述过来华经历。
苏联飞行员志愿兵坐上前往中国的火车时,他们都脱下苏联军装,全穿着便衣。在火车上,乘客看到这么多苏联人,他们来中国干嘛?援华苏联飞行员就说他们是体育代表团。那时连带队政委也乔装成是技术人员,如果有乘客从旁边走过,他们要立刻就说在讨论技术问题。目的就是避免让日本人知道是被派兵去帮助中国。
苏联飞行员志愿兵也曾告诉过何健生,他们在中国作战,上面也有指示,万一被日本人打下来,当了俘虏,不管怎么拷打,都不要承认自己是苏共党员,是空军飞行员。只能说自己是民航驾驶员,对苏维埃不感兴趣,到中国来是为了挣大钱。这样的话,就不会牵扯到国家关系。

 
苏联援华志愿军

第一批援华的战斗机首先在苏联境内的阿拉木图集中,然后飞往新疆,最后在兰州交付中国。
这是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超远航程,当时的战斗机航程一般不过数百公里,为了方便航空志愿队来华,中国在沿乌鲁木齐、哈密、兰州一线,在沿途紧急开辟简易机场,为这些战斗机做中继。
这些中间站特别难飞,因是临时建起来的,没有导航设备,跑道也就是凑凑乎乎的石子沙子土弄起来的。由于匆忙修建,再加上西部沙尘肆虐,严重影响了飞行安全,海拔高、跑道小、设施简陋,中途还要飞越渺无人烟的荒山沙漠地带,苏联航空志愿队的空中转场也因此多次经历险情和伤亡。
时值隆冬,沿途经常遭遇狂风暴雪,气象条件恶劣,简易机场又难以满足安全降落的条件。第一个开辟这条航路的战斗机中队就损失了一架战机。而在1937年最后的两个月中,先后有20架援华战机在途中失事。
1938年以后,苏联的战斗机就改为配件,和其他援华武器装备一样由陆路或是空中运输,到中国再组装起来。
而轰炸机航程远,直接从苏联的远东地区起飞,中途只需经停乌兰巴托一次,就能飞抵兰州。当时的兰州,是中国接收苏联援华武器和物资的中转站。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陈列的伊16战斗机

 
15战斗机,性能与伊16互补,双机配合,战果显著
  大规模的跨国武器输送,即便保密工作再出色,也无法完全避开日本的情报侦察。甚至连日本的媒体都对此有所察觉,1937年10月,日本的《每日新闻》就报道说:“9架苏联制造的高速战斗机在某地组装,并通过兰州、西安运到上海。”
  日本军方对此早已心知肚明,他们很快摸清了苏联援华飞机的航路,并且准备把这些援华武器毁在半途。
  据饶世和著《飞翔在中国上空——1910—1950年中国航空史话》记载,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曾引用日本方面的报告:“兰州是中国和俄国之间重要的枢纽,估计有接近100架飞机长期驻扎,还有许多执行空中作战任务的俄国人也在这里……切断这个‘红色通道’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日本人口中的“红色通道”,指的是以兰州为节点,通向中国正面战场的航线。他们说的“红色”,指代的是苏联。而让这条通道染上红色的,还有中国飞行员的鲜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