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

简说茨菇栽培 Sagittaria sagittifolia



茨菇(学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又称茨菰、慈菇、燕尾草、白地栗等,是泽泻科慈姑属的一种植物,别名:催生草、灵芝草。
果实可食用,味涩。

【分布区域】

原产中国华中、华南等。分布于欧洲与亚洲的温带湿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辛辣气味。茎直立,丛生,高60~100厘米。
叶片线状披针形,叶厚纸质或薄革质,卵形或阔卵状近心形,长8~30厘米,宽8~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2裂呈箭镞状。具长达10厘米的叶柄,下面具细长疣毛;叶鞘平滑无毛。叶舌膜质,长2~4毫米。圆锥花序长9~15厘米;分枝近于轮生;小穗长5~6.5毫米,灰绿色,孪生小穗一有柄一无柄,两颖等长,具长柔毛。
小穗含2花,第一花雄性,第二花两性。早春开花,常 1~2朵腋生。
根状茎匍匐,生有许多肉质、直径1~2.5毫米的须根。根茎短,下簇生数条至10余条细根,肉质,长5~12厘米,直径约2毫米,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质。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和林下草丛中。分布云南。


【栽培技术】

茨菇是一种天然蔬菜,亦可人工种植。
育苗秧田宜选择背风、向阳、肥沃的稻田,整田时施足基肥,以农家肥或绿肥为主,每亩施1600-2000公斤为宜,带水耕耙、田平泥化,一般七月初下秧,栽插密度以6×6厘米,栽插深度要求顶芽第三节位入土2厘米,水深保持3厘米左右。 茨菇田
茨菇田
茨菇秧苗的定植期,可根据前作水稻收获时间而定,一般在七月下旬至八月底定植好。定植前要准备好本田,定植时拨起秧苗,摘除外围叶片,仅留叶柄16-20厘米长,以免定植后遇风摇动,影响成活。栽植深度10厘米左右,随即将根部泥土填平即可,栽植密度30×(40-45)厘米,亩栽3900-4200株。
田间管理
1、管水 茨菇整个生育期要保持浅水,严防干旱,移栽后要浅水勤灌,以提高土温,移栽后约一个月,可排水搁田使根深扎,有利植株大量抽生匍匐茎,后期维持浅水,保持球茎膨大的需要。
2、施肥 茨菇生长期长,需肥量大,以基肥为主,为了不断满足茨菇生长发育对肥水的要求一般施肥四次为宜,基肥每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普钙50公斤;移栽10-15天追施第一次肥,亩施碳铵60公斤,普钙50公斤;移栽30天后追施第二次肥,亩施尿素60公斤,硫酸钾50公斤;移栽45-50天追第三次肥,亩施尿素20公斤。
3、耕耥、除草、剥叶 此项工作可在移栽后30天,结合施肥进行,以后应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以免将茨菇的匍匐茎损伤影响生长。
病虫防治
秋季茨菇由于气温逐渐降低,故病虫相对要少,病害主要有茨菇斑病、茨菇(实球黑粉菌)黑粉病,虫害主要有莲缢管蚜。
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彻底清除病虫残体;②选用无病芽苗;③合理密植,亩栽4000株为宜;④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水浆管理;⑤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⑥药剂防治选择以下药剂:15%粉锈宁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90%万灵粉剂2300倍液;50%抗蚜威2500-3000倍液。
秋季采收
秋季茨菇的采收期偏长,十一月下旬即可采收上市至翌年二月份,地上部份刚枯黄时就采收的,不如延迟采收的产量高,这是因为茎叶枯黄后,短缩茎中的养分,仍可继续输送到地下部球茎中去,使球茎继续膨大而增加产量。
留种贮藏
1、选种 留种时应选择球茎肥大,端正、顶芽粗壮而比较弯曲、无病虫为害具有本品种特征的球茎。选好球茎后,将顶芽切下,切取时切口不可过高,要多带球茎组织,以利发根和萌芽。
2、贮藏 贮藏时间于每年1-2月份最好,贮藏前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泡30分钟,然后控水晾干。贮藏应选地势高燥的地方,用塑料袋、水缸或木桶均可贮藏,底部铺一层细砂,再将茨菇顶芽放入厚约6厘米,上面加厚约6厘米的湿细砂,如法依次放好最后密封与外界空气隔离,特别注意手、贮藏用具和砂不得与任何油和酒接触。每隔3-4月检查一次砂是否过干或过湿。检查标准,当发现茨菇顶芽已长叶,即为砂湿度过大,应及时将砂翻动,降低湿度,相反顶芽萎蔫时,即为砂湿度不够,应喷水加大湿度,检查完毕,仍然密封贮藏至育苗时。


【食疗价值】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微苦。
中医认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分析表明,茨菇主要成份为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锌、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肌能有调节促进作用。
现代营养学认为茨菇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钾、钙以及食物纤维,蛋白质也较多,能防止贫血和水肿等,还可增进食欲。中医认为它有活血、通便、清热消肿的作用。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止血,催产。治月经过多,难产,胸闷,气胀,阳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