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4月28日星期五

序言:上海就是上海


我自从远离上海市区后,很少去市区,对郊区生活无歧视,也没什么不适应的。最近因即将赴美国探亲,得为女儿准备些礼物,于是与老伴一起到市中心采购,在小妹家居住了一个晚上。
与小妹逛街闲聊时,总会谈及上海的变化,还有与那些街坊邻居一起生活过的往事。我与小妹同为上海下乡知青,都有过农村经历,我选择了在农村去安度晚年,想寻找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生活,小妹却坚守上海都市生活,她说了一句令我感慨的话:上海就是上海。
上海开埠170多年,城市历史并不长,比较起西安、北京、南京来说是个年轻的城市。即使与美国历史相比,也年少了些。但如果从文化角度分析,上海却是最典型的现代化时尚城市。有一种说法,如果你要研究中华两千年的历史,应该去西安;要研究中国五百年的历史,就去北京;但是要研究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就要来上海。我却在这变化的一个世纪中经历了一半的岁月。我编撰出版过《上海掌故集锦》、《话说浦东》、《前程似锦的浦东》、《江南古陆》和《黄浦江的传说》《苏州河》等书刊,在报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更多,而且还出版过我撰稿的音乐光碟片《梦回上海滩》。同时,我也一直负责过报刊编辑出版和管理工作。可以这么说,我对上海的了解并不贫乏。但要真正读懂上海,还是很难。
上海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总是和全球化的背景紧密相联的。上海能走向世界,关键是上海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这也是上海发展的重要渊源。我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上海能够利用跨国资本,二是上海能够发展移民文化。上海的发展与跨国资本大量的涌入有关,也与中国文化传统里另类存在的移民文化有关。
在上海市中心生活居住了半个多世纪,在晚年时因工作关系迁居到上海南汇郊区,一晃也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上海原先的郊县除了崇明外,全撤县改成区了,其实在我这个上海人的感受中,虽然这些郊县改为郊区,其实还是农村,丝毫没有太多的变化,即使是浦东新区,城市化的范围在上海版图上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上海农村要转变为城市,农民要转变为市民,这条路很长,恐怕再过50年也难以实现这两个转变。主要原因还是本土文化与城市文化差异太大。
我再次漫步上海街头,总抑制不住心中的 “怀旧思故”之情。海上旧梦,让我怀的是20世纪后半世纪的旧。追溯上海发展的历史,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松江府上海县的历史,又是从1843年五口通商以后开埠的上海史,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上海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确立的。也许有人认为,全球化所到之处都会与本土化产生冲突,本土文化甚至会在全球化过程中失落。但我重返上海滩游历,我没感到上海文化在失落,更多的只是获取。上海依然灯红酒绿,却感受不到丝毫文化堕落。
在上海新天地之夜,我看到了许多洋人,还有时髦的女人们,少了拉斯维加斯的那类博采文化,却多了些上海小资的情调。
我曾经去过西雅图,在星巴克的发源地品尝过那里的咖啡,那间老屋实在是不起眼。但在特别有象征意义的上海新天地那家星巴克咖啡馆,里面卖的产品、经营的模式,整个流程和其他地方任何一个星巴克都一样,不同的是新天地里的星巴克将两座石库门打通了,故意营造出一种石库门氛围,其实是打破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模式。这就是上海移民文化的底色。
上海石库门和上海弄堂,可以说是上海民居的典范,这种典范不只是渗透着西洋建筑的某些元素,更是渗透了上海文化。在市郊农村新装修房屋时,居民、商家会将一些很好的多余木料扔弃。但我重游上海时,我看到了弄堂里堆满了各种杂物,如旧木板、旧家什,上海人依然那么吝惜,是小气,还是精明?新天地已成上海时尚代表,但上海早点仍然是大饼油条粢饭糕,到豫园吃南翔小笼也算奢华。这是上海人的自我文化认同。
在繁华的淮海路,处处灯光闪烁;在街心公园,上海人正在翩翩起舞;在热闹的豫园商场,上海小吃、零售商品,琳琅满目。既显繁华,又有欢乐,这是上海一个很突出的文化现象,而在美国的波特兰、西雅图、旧金山和洛山矶,我却找不到这种上海感觉。
上海在中国人眼里也许是洋化而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但在西方人眼里,上海却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上海从没意味着“去中国化”。上海的文化身份正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确立的。
    我现居住在上海城郊,那里充满了上海农村的乡音,我回到上海城区中心,到处听到熟悉的上海话,那是城里人的上海语言,与上海繁杂多样的郊县语言不一样,让我感到特别的亲切,即使是上海人的叫卖声腔,也让我感到快乐。我不修边幅,不特别注意打扮,但郊县人见到我仍会直言:你是上海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上海人”是指上海城里人。至今居住在郊区的人到城里去,都会说:去上海。
“城里人”和“乡下人”,在上海始终是一对冲突的文化概念。上海身份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另类的概念,上海城里人与上海乡下人,也是个另类概念。有些外地人一讲到上海就颇为不屑,甚至认为上海是最堕落的地方,十里洋场,是腐败的滋生地。可见读不懂上海的人还不少。上海人于是会说上海从来就不是上海人的上海,外地人始终在将上海人逐步地赶出这座城市的中心区域。上海文化也总在移民文化中发生新的变化。
当我伫立于一些上海房产中介的售房广告前,我会心乱如麻,上海的房价足以说明了这座城市的蜕变。上海的城市建设,上海的楼市行情,上海的住房消费,让到过上海的人都会发现,上海/全国、传统/现代、东方/西方的多元模式,在上海完全被解构了。一套住房售价高达数千万、几百万元,不足为奇,购房者是真正的上海人吗?对许多传统上海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谁有本事,谁就能在上海打拼天下。上世纪初,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本世纪初,上海仍然是冒险家的乐园。
有些学者会说上海文化正被肢解了,甚至说上海文化显得苍白。那些对上海文化说三道四的人,甚至是上海都市文化的所谓研究学者,他们说在上海最多只能玩两天,两天后上海没有地方可去,我对此只能一笑而已。我对今天的上海移民文化却显得乐观,世界正在变小,上海顺应了历史潮流,总会在与世界接轨中走到前列,文化的交流,也必然会让上海文化的转变处于领跑的位置。
我在上海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也没能走遍上海,读懂上海,因为上海的张力是移民文化,海派文化只是文化传统中的一小支,小资文化也并非上海城市内在的品质。正是移民文化在延续上海的多元文化传统发展,也是移民文化在肢解上海的旧文化。

上海就是上海,是复杂的,又是包容的,是理性的,又是传统的。对上海有渎犯之言的,往往是在上海找不到立足之地的人,希望能够在上海发展的人,总会对上海另眼相看,这里才是乐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