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作家、摄影家、民间文艺家

2017年4月28日星期五

江南古陆:上海悠久的成陆地质文化


你能相信吗?位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西侧的祝桥镇,居然是距今约5800万年的江南古陆之地?这片古陆地曾诞生于距今约5亿年左右的寒武纪前。
    滔滔的黄浦江,自西向东,浩荡奔入长江,正叙述着一段有关祝桥溯源的故事。
黄浦江是大上海水系中的主动脉,古称东江,由斜塘、圆泄泾和泖港三支合成,全长114公里。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碑记,黄浦江其实是吴淞江南岸的一条支流。宋元时期,河面渐宽,并与上海浦合并。
上海浦是古上海河流名。原为吴淞江支流,南接大黄浦,北归吴淞江。宋朝后期因青龙江日益淤浅,船舶无法溯沪渎直上青龙镇,改从江浦合流处南碇于上海浦右,后没入黄浦江。北宋郏檀的《水利书》最早记载了此事。上海的地名也因上海浦而得名。
与上海浦对应,古上海河流中还有一条河叫下海浦。下海浦东流入黄浦,北通杨树浦。位处于今日苏州河以北的虹口地区,与上海县城隔吴淞江(今苏州河)相望。古时候曾修筑“下海庙”,在今提篮桥附近。早在清同治年间,下海浦已填没筑路,今无存。
黄浦江曾传说为春申君黄歇所凿,所以又称黄歇浦,实际上黄浦江是天然河道。但春申君凿河传说流传千年,上海别称“申”,也正是缘于此故。
与黄浦江息息相关的有一条大治河。大治河西起黄浦江,东至东海,全长39.5公里,横跨浦东南汇地区东西,也是南汇祝桥地区的水运要道。大治河于1977年开挖,次年便竣工。是南汇的水利中枢和内河航运要道。河道引水淡化南汇、奉贤和浦东新区三区土地盐碱度,分泄黄浦江水流入海。
在浦东地区还有一条与祝桥有关的著名河流,那就是浦东大运河。浦东大运河的前身可以说位于内捍海塘西侧的运盐河(俗称里护塘港,开挖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南北向,全部流经祝桥地区,1961年冬,整治惠南至大团一段,1973年冬至74年春,对惠南至川沙段进行开挖疏浚。
从整体上说,浦东大运河在运盐河基础上裁弯取直,在祝桥地区基本形成两条并行河道,运盐河在东,大运河在西。
黄浦江主动脉曾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浦江儿女,这条主动脉也创造了一部上海的繁荣发展史。宛如一条金色锦带的黄浦江把整个上海市区一分为二,但是在流逝的岁月中,一水之隔,却使浦西和浦东两岸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繁华的浦西早已崛起,成为东方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沉寂的浦东却沉睡了千年,在世界版图上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浦东的开发开放,瞬间便使全世界的目光一下子注视到这片热土之上。于是关于浦东的起源、浦东的历史、浦东的经济文化、浦东的崛起和灿烂的明天……已成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最诱人的话题。
你了解浦东吗?浦东的开发开放,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国际化的浦东新区。说起浦东,如今无人不知。但真正的浦东却被浓缩为浦东新区,这是一个误解。浦东新区只是浦东的一部分,是由原川沙县、黄浦区和南市区的部分区城组合而成。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进,一个大浦东地块的概念正在被重新提起。滔滔黄浦江,将上海地区分隔成浦西和浦东两个部分。“浦东”作为一个区域,其名称在明代中叶以后就已有记载。嘉靖、万历两朝《上海县志》都记有:“由闸港而下,若盐铁塘,沈庄塘,若周浦,若三林塘,若杨淄溇,此为浦东之水也。”到了清代,“浦东”名称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如康熙年间《上海县志》载有“已上(各桥)在二十四保,俱浦东诸桥”。雍正《分建南汇县志》曾说:“浦东鸡,产浦东者,大有‘九斤黄’、‘黑十二’之名”等。
不过“浦东”所指地域范围非常广阔,同时由于所在地区的行政区划经常有变动,因此它在历史上,渐渐就有了广义狭义两种区别。在广义上,它泛指黄浦江以东的大片地区。在狭义上,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所包括的范围也就不同了。明朝初年,范家浜开浚和黄浦江水系基本形成以后,“浦东”的含义只包括上海县高昌乡、长人乡管辖的浦东中、南部,还有嘉定县高桥乡所管辖的浦东北部。到了清代雍正初年,“浦东”广义上只是指上海县、南汇县、宝山县和川沙厅在黄浦江以东的地区。狭义上仍指上海县在黄浦东岸高昌乡的222324保和长人乡的21保等地。上海开埠以后,浦东沿江地区发生了变化,进入了城市化过程。这时的“浦东”,也就特指这个逐渐兴起的沿江狭长地带了。19588月,曾建制浦东县,浦东县东接川沙县,南领上海县,西临黄浦江,北靠长江口,面积达158.85平方公里。据1959年统计数据,人口约有52万。1961年时,浦东县被撤销。1990418,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的开发、开放,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浦东新区的范围是指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靠市区的一块面积约350平方公里的三角形地区,大部分地区都在距现市中心15公里的半径之内,其中有人口110万。
根据近代地质考查及文物发掘资料,浦东塘桥以西,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成陆;严桥到洋泾一带,有唐代居民集市;高桥地区,宋代墓葬屡有发现。而筑于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海塘,一道道地纵贯全境,宋代海溏自北向南,贯穿了顾路、龚路、川沙、祝桥、南汇、大团、奉城、柘林,反映了浦东自然成长的历史过程,祝桥在宋代海塘位居中心地段。
溯源大浦东,将为你展开一个神奇的世界。如果你是一个浦东人,那你一定会为浦东辉煌的过去而自豪;如果你是一个新浦东的开发者,那你一定会为有幸参与大浦东工程建设而骄傲。
在大浦东开发建设的乐章中,有一个曾被人遗忘而忽略的城镇,正在悄悄崛起,这就是祝桥。
祝桥正在轻轻地撩起自己历经五亿年的江南古陆面纱。
早在远古时期,由于地壳运动的时升时降,加以江河泥沙的冲积,构成了祝桥地区的复杂地质。据地下钻探资料得知,祝桥地区的沉积物埋藏深度达150~200以上,组成了该层的物质有砾石、粗砂、细沙与粘土,按一个个的层次交替沉积。在祝桥地区疏松的沉积物下,发现有矿化灰岩、花岗岩、石灰岩和石英岩。这些发现给祝桥地区的形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原来,距今约5亿年左右的寒武纪前,祝桥地区是一片陆地,被地质学家们称为“江南古陆”。
这片江南古陆,大约从5800万的新生代开始,随着地壳运动的不断下降,渐渐流入大海之中。
处于江南古陆的祝桥地区化为大海之后,怎么又突然冒出海面再次成为陆地呢?揭开谜底,只要从海塘的修筑年代推知便晓。
根据成书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的《郏檀图经读记》记载,上海浦东的海岸线还处于高桥、横沔、奉城东一线。由此可以知道,那时候的祝桥地区还是汪洋一片。
相对有着5亿年历史的江南古陆而言,祝桥地区还是一片年轻的土地。浦东大部分地区的成陆时间,大概只有一千三四百年,而位于南汇区与浦东新区交界最东端的祝桥地区应有千年的成长史。
在这古时期的江海交汇处,汹涌的海浪总会把靠近海边的泥沙、介壳类动物的残骸,不断地冲上海滩。岁月流逝,这些被海浪冲上海滩的泥沙和介壳类动物残骸,就渐渐地堆积成自然的泥沙堤。这种泥沙堤看上去就像山丘的冈阜。这些泥沙堤在海滨形成了一道阻挡海水的自然屏障,起到了保护沿海居民生命财产的作用。泥沙堤也称为古冈身。古冈身,在上海及其邻近的江苏省地区有好几处。如起始于江苏省常熟市的福山,中间经过太仓县,最后到达上海市嘉定的古冈身。在吴淞江以北也有七条冈身;在吴淞江以南,则有三条冈身。这些冈身都是不同时期海岸线的遗迹。那时候,冈身以西已经成为陆地,而冈身以东还是海面或是潮来时为海水淹没的浅海,潮退时为沿海滩涂。南北朝时期的浦东还完全处于海面之下。
公元4世纪以后,随着长江从上游夹带来的泥沙,在江海交汇的地方被海浪冲顶而加速沉降,沉积下来的泥沙不断增加滩地的面积,也就自然地推动海岸线向外延伸。同时,沿海的居民为了生存与发展,也不断地在海滩上筑堤,与海争地,使海岸线朝东慢慢地推移。
古冈身曾沿着严桥、周康、下沙形成泥沙堤;而后又东移到外高桥、川沙城厢镇、祝桥镇、惠南镇一线。因此,海滩的成陆,既是自然力的创造,也是人力的创造。
从公元4世纪到10世纪的六百年间,上海地区的海岸线向东已经推进了约20公里。可以这样说,唐代初期在这条线内的地方已经成陆了。浦东的部分地区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形成开的,而且还出现了早期的移民村落。祝桥西部区域的形成距今已近千年。
在浦东新区东方路附近曾发现过一个唐代的村落遗址。这是浦东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被称作严桥遗址。据考古专家所说,这是一个唐、宋村落遗址。这里原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南张家浜河。19751125开河时发现了这一遗址,出土的文物有大量的唐代器物。这些器物中有器口内外施茶绿色釉的瓷碗;越窑青釉、黑褐釉瓷壶;黑衣灰陶缸;青釉瓷罐和黄釉瓷盆的残片。还有石锤、陶纷轮、牛头骨骨料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宋代的陶瓶、瓷瓶、瓷盏、瓷盘等残器,并发现了两座砖砌的宋代水井。
严桥遗址的发现,说明了浦东地区早在唐代已开始成陆,并有人居住。祝桥的成陆,则和海塘的修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修筑内捍海塘的记载,可以得知行前桥、倪家石桥、祝桥集镇一线早在公元830年前已成陆;而位于祝桥镇最西端的夹项、杨家浜一线的成陆时间,应该早于12世纪初。
随着南汇的崛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配套商品房建设的推进,由上海祝桥新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首期祝桥新镇占地51万平方米的配套商品房建设,共分为AB1B2C四个地块,也就是建设中的千汇苑一村、二村、三村、四村。这一带属于祝桥鲍家庙地区。从初筑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的外捍海塘(即钦公塘)前身的小套圩推断,鲍家庙及向南沿拓的唐家行、马家宅一线,成陆于15世纪60年代~70年代前。
从圩塘、彭公塘、李公塘的修筑史实,现祝桥潘家泓南北一线,成陆于17世纪30年代前,而外潘家泓一线(即今日浦东国际机场所在地区)只有100多年的成陆历史。
祝桥镇西自杨家浜、东至李公塘(现人民塘)一线,自西而东,渐渐变成陆地。事实上,祝桥地区形成陆地的时间必然会早于筑塘的时间。内捍海塘修筑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据《宋史》记载,此时原“捍海堰废且百年”。因此按照筑塘的时间推断,潘泓沙坎一带形成陆地,仅250年的历史。
根据陆地发育史与水动力差异,上海地区可划分为淀泖低地、碟缘高地和河口沙洲。祝桥镇地处碟缘高地的东部,与青浦、松江、闵行区相比较,地势稍高。以吴淞基准面起算,祝桥地面高程在3.7~4.7之间,高出黄浦江沿岸0.5~1.5,黄浦江沿岸为3.24。祝桥镇在钦公塘两侧地势较高,也就是现在的祝桥临空工业园区和祝桥新镇建设地块范围,约为4~5,而东西片较低,彭公塘以东(浦东国际机场),仅为3.5~4。由于地面高程相差不超过1,所以祝桥地区地势平坦。
长江水入海后,水势渐缓,泥沙沉积愈多,所以海岸线向东南斜出,形成犁铧状。祝桥地区自然地貌受人类活动的修饰、改造,具有海塘、河道、沟渠等极为显著的人为地表特征。海塘等水利设施大大减弱了海潮、波浪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江海摆动的范围。
按照筑塘推算,潘泓沙坎一带仅有250年历史,但是按照土壤资料分析,这一带应该有500年至600年的历史。祝桥镇的土壤是泥沙受海潮顶托渐次沉积而形成的,属于江海相类型。土壤普查时发现的螺蛳壳、贝壳等侵入体即可佐证。因此,这一带的成陆实际年代应当相应推前。祝桥镇西部成陆年代当在1000年以上,而东部则有一二百年。祝桥镇渐次成陆,百姓逐渐移居。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乔镗为防倭寇入侵,于内捍海塘东侧督工开挖御寇河,河上架竹为桥,今“祝桥”之名,也就是取“竹”的谐音。
明隆庆二年(1568年),松江府佥事郑元韶到沿海清丈土地,划界设团,当年的竹桥地区划为五团,位于松江府上海县长人乡东侧,团下设灶,属下砂盐场管辖,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团以下改为甲的建置。清宣统三年(1911年),祝桥地区成立五团乡自治公所,标志行政设置的正式建立。以后行政区屡有变动,至2002年底,祝桥镇下设13个村,3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13379户,总人口34184人。200358,撤销原祝桥镇、盐仓镇、东海镇建制,建立新的祝桥镇,现朝阳农场也划入祝桥境内。

如今,南汇区已并入浦东新区,江南古陆复出海面千年之后,祝桥便以新的面貌、新的飞跃,载入史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